特邀撰稿 胡乙如
5月28日,一條杭州雙語女碩士辭去年薪30萬工作,應聘家政行業的新聞霸上微博熱搜,多家媒體爭相報導,引發社會熱議。
據報導,這位女碩士劉雙擅長英語和法語,早年從事過早教工作,擁有大型企業外派非洲的工作經歷,年薪甚至達到了30萬。她辭去這份工作,目前有從事家政行業的意向。
為什麼社會公眾的反應這麼大?
這都來源於中國固有的觀念:職業歧視。
職業歧視是一種扭曲的社會觀念,它通過貶低其他的職業來提升本身職業的優越感。這種觀念在社會普遍存在。
近年來,隨著社會高學歷的群體越來越龐大,社會民眾給不同工作劃分了高低不等的「等級」。他們認為,學歷越高的人,應該從事的工作越應是光鮮亮麗的。職業鄙視鏈因而在這個環境裡應運而生:高薪看不起低薪的,辦公室裡坐著的看不起在外面奔波勞累的,高學歷看不起低文憑的,公企看不起私企的。職業鄙視鏈成為了衡量社會地位的標準。
因此,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大學生等高學歷人群從事家政等服務行業的舉動在社會愈發顯得格格不入。
女碩士劉雙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高學歷從事家政行業,她並不覺得丟人,相反,這反而是自己的一個優勢。並且,她還擁有更為超前的發展眼光,她說:「家政從業人員應該向年輕、高學歷發展。」的確,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注入年輕和高素質的血液,高學歷的人才更能為這個行業帶來新氣象。
正是秉持著這樣的價值觀念,她不顧社會的偏見和嘲諷,成為了迎合這個發展趨勢的表率之一。
無獨有偶,在早年2014年,貴州遵義招聘城管時也有明確要求,應聘人員的學歷需在碩士以上,加強該市的燃氣管理。前些天,獲得快遞工程師的211院校畢業生張進也廣受好評。
「高學歷應該擁有『好工作』」的擇業格局正在被打破,高端人才正在下沉,行業的標準也正在穩步提升。
據了解,劉雙目前談的幾份家政工作,月薪都在2萬元以上,朝九晚五,雙休。可見,她在家政行業所賺的薪資和擁有的福利待遇並不比所謂光鮮亮麗的工作差。在這種條件下,職業歧視並不可行。優秀、有能力的人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會有一席之地。
反觀現狀,大部分的大學生研究生眼界過小,滿足於獲得在室內辦公的工作,不用經歷風吹雨打,認為自己強於父輩母輩。其實不然,這是社會發展的結果,我們只是安然享受的獲利者。更有甚者,有部分畢業生畢業後的現狀卻是寧願在家啃老,也要保持那份職業歧視。
劉少奇曾對一位全國勞模——掏糞工人時傳祥說過:「你掏大糞是為人民服務,我當國家主席也是為人民服務,我們都是為人民服務,只不過分工不同而已。」由此可見,職業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價值,大家只是在不同的崗位兢兢業業,實現自己的價值,為我們共同的國家發一分光發一分熱。
大學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等擁有高學歷的人群,應該摒棄陳舊的擇業理念和狹隘的金錢觀念,放下身段和對職業的成見,在合適的崗位人盡其才。而高校應更廣泛地開設更多樣化、更廣泛的服務專業,打造培養專業人才模式,消除社會對職業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