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郝俊慧
「TO B or NOT TO B?」對於企業微信來說,是個「心中自有答案」的問題。
2019年12月23日,企業微信發布3.0版正式開放微信與企業微信接口,讓每個員工成為企業對外的窗口,「人即服務」。一年後的2020年度大會上,企業微信宣布,客戶群從100擴充到500,而且可以發紅包,合作夥伴翻了兩番,從去年的2萬家增長至8萬家,通過企業微信連接及服務的微信用戶數達4億,服務真實企業與組織數超550萬。
對內促進企業信息高效流轉,對外連接12億微信用戶,一頭連接C,一頭TOB。成立四年後,企業微信的定位正變得越來越清晰——企業內外的連接器。正如騰訊微信事業群副總裁黃鐵鳴所說,企業微信要做的是「共生」。
騰訊微信事業群副總裁黃鐵鳴
這種「共生」,對個人而言,是工作與生活方式的共生,對企業而言,則是與自己整個生存環境的共生。
疫情是「催化劑」
企業微信發布3.0版本後的一個月,武漢封城。突如其來的疫情,加速推動傳統企業數位化轉型的進程,而因病毒帶來的隔離,讓以12億微信用戶為「底座」的企業微信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去年剛剛發布與微信互通時,便被業界認為將是企業微信的「大殺器」,疫情期間,這個功能在極端情況下得到了最大可能的驗證。
餐飲業上半年備受重創,店面空蕩蕩,到店客戶都「失聯」了。郭紹強,北京望京的方恆購物中心西貝餐廳的店長,疫情突發於春節前夕,所有年夜飯都取消了,而店裡已經準備了數十萬元的食材。束手無策之際,他想到之前用企業微信添加了附近幾個小區的熟客,有幾個群,便試著在群裡銷售新鮮的食材,沒想到還非常受歡迎,後面逐步在群裡開展外賣業務,挽回不少損失。
在商業和零售行業,企業微信的被接受度顯而易見。儘管企業微信生態合作總經理李致峰並不太願意用「流量」來稱呼用戶,但他也坦承,12億用戶,而且是高頻使用的用戶,顯然是企業微信最被看中的價值。本質上,企業微信還是一款「即時通訊工具」,它始終承擔的使命是騰訊一以貫之的「連接器」,做最底層的連接。
企業微信生態合作總經理李致峰
教育是被疫情「催化」信息化的另一個重要行業。企業微信的服務商夥伴小蟲,僅用三天,便幫助寶雞市教育局完成了1300所學校的信息化平臺搭建。上線第一天的8小時內快速回收了22萬師生的健康數據。同時,寶雞市教育局用這套系統進行教務管理和教務宣傳,信息可以直接觸達微信上的家長,不僅提升了效率,更減輕了以往需要教師層層傳達的負擔。
今年,企業微信在教育賽道投入巨資,遠超前三年總和。儘管是行業新進入者,但進展令李致峰相當滿意,打通教育局、學校、家長的微信+企業微信「混搭」方案,讓家長不用下載App,便可以直接在微信裡回復老師的企業微信,幾乎沒有使用門檻,而且具有天然黏性。
如果說去年發布3.0版本時,企業微信正準備從一個打磨了「三年內功」的企業級產品伸出對外連接的觸手,那麼,特殊的2020年推著企業微信跑得飛快。短短一年內,企業微信一共發布了27個版本,迭代了1128項功能,新增了150個開放接口。
「半條命」的生態
從2015馬化騰提出「將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開始,賦能合作夥伴、打造開放生態便一直是騰訊自上而下一以貫之的理念。尤其疫情之後,千行百業提出的數位化需求,不可能靠一家之力全部滿足,而需要基於平臺,聯合更多生態合作夥伴,針對客戶不同個性化需求,提升連接效率。這一點在企業微信的一年發展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和明顯。
騰訊微信事業群副總裁黃鐵鳴表示,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與自己的消費者、合作夥伴、上下遊供應商,甚至整個行業的同行,都會逐漸形成可持續的長期合作關係,企業將不是一個孤島,而是會連接和融入整個社會的「價值網絡」當中的一員,從而相互成就「共生」。
所謂共生,是你好,我也好,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2019年的企業微信開放大會上,微盛·企微管家創始人楊明接到了3個投資人電話,這讓他頗為感慨。微盛一度融資非常困難,但從2019年5月開始加入企業微信生態,楊明陸續收到了上百個投資方的電話,並最終拿到騰訊和紅杉等一線機構的投資活了下來。一年後,微盛活得更好了,截至目前,圍繞企業微信的付費用戶超過1.5萬家,團隊從去年的100多人增長至300多人,營收從300萬元/月到1800萬/月,實現6倍增長。
微盛·企微管家創始人楊明
在企業級市場,企業微信來得並不算早,2017年1月才開始嘗試由內向外開放,將需要上門服務的企業,對接給當地合作夥伴,首次把客戶資源與合作夥伴共享;2017年6月,第一次開放130個接口,支持合作夥伴開發第三方應用;2018年7月,企業微信向合作夥伴開放增值服務;直到今年3月,才開始與合作夥伴們一起在教育行業做深入的拓展和推廣,這是企業微信從產品能力、行業方案再到渠道政策上,首次面向一個垂直行業進行發力。
發力雖晚,但速度驚人。李致峰透露,企業微信的開放接口從390增為540個,企業接入系統總數從435萬個躍升至1191萬,合作夥伴數量增長為8萬家,有1300萬企業服務人員、500萬教師、400萬醫護人員在使用企業微信,中小企業的活躍增長為去年的2倍。
生活和工作的「共生」
將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背靠背」一起在企業級市場上廝殺,靠什麼取得彼此信任?「不受限」「沒壓力」「門檻低」「效率高」是多位服務商在採訪中提到的關鍵詞。「我們從來沒感受到企業微信給我們壓力,大家在企業微信提供的土壤上自己發揮。」上海泛微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韋利東告訴記者,這種精神會貫穿到產品中。
上海泛微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韋利東
的確,從產品層面來看,企業微信在另一層面詮釋了張小龍對於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的理念。從熟人圈社交開始的微信,正承載越來越多的功能,尤其今年疫情過後,微信成為數字生活的重要入口,但這些是不是都屬於生活?顯然不是。企業微信一直想做的,就是將生活和工作、學習分開,將所有與商業、營銷、教育相關的內容,通過微信觸達到12億用戶,但對用戶而言,又不增加私人社交圈的負擔,從而讓微信更加「純粹」。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減壓、一種「共生」、一種個人生活和工作、學習彼此有區隔的共生,這是企業微信獨一無二的優勢。至少從其他同類產品的Slogan來看,更多強調的是「工作與學習」,即使有同樣量級用戶數量作為「蓄水池」,卻很難達到同樣的共生狀態。
這種在個人層面形成的「共生」,是企業微信今年可以迅速攻城拔寨的核心競爭力。
明顯的變化是,隨著今年傳統企業跑步進入數位化轉型時代,企業購買服務的決策時間和留給服務商的實施時間都在縮短。2019年,微盛和客戶籤約的周期需要4個月,但今年平均只要1個月,年初,一家央企運營商甚至要求微盛在兩周之內搭建一套資源體系,以幫助10萬名銷售人員服務線上客戶。
微信和企業微信互通之後,12億微信用戶幫助企業解決了最難的用戶或員工信息收集難題,服務商只要滿足客戶個性化能力即可,而且使用者打開微信的高頻次,天然是企業微信的入口。
「企業微信可以幫助企業重建與消費者的關係。」這種可以觸達消費者但又不形成幹擾的方式,對於企業而言,不僅進入門檻低,速度快,而且是雙向連接,不同於傳統營銷裡的單向傳播,更容易增加客戶黏性,增加復購率,楊明覺得,這一點區別於網際網路常見的「流量收割」模式。
再造一個「微信」
23日最新發布的版本中,企業微信有幾個功能升級尤為引人注意,首先是客戶群全面升級,群人數上限提升至500人,去年這個數字是100,疫情期間逐步放開到200,現在和普通微信一樣是500;其次是客戶群開放紅包功能,企業微信群裡也可以發紅包了,對於以「私域流量」營銷為主要目的之一的企業來說,這是個可以提升人氣,直接將營銷成本觸達用戶的有效方式。但還有一個功能,企業微信始終沒有開口,那便是,每天只能發一條朋友圈,這被認為是微信「內斂風格」的堅持。
不管怎樣,讓「每一個企業都有自己的微信」背後,是騰訊在B端再造一個「微信」的野望。
說到底,社交工具「玩」的是人性。更像微信的企業微信,一方面逐漸將一部分原先由微信承載的社群團購、微商等功能剝離出來,降低商業對微信的幹擾,另一方面,擴充企業微信的社群運營和管理功能,讓它更適應多元化的商業業態。楊明告訴《IT時報》記者,今年大火的社區團購成為微盛非常重要的客戶類型,這種生長於微信土壤裡的新業態,與企業微信的調性十分契合,目前至少有上百家社區團購商已經與微盛達成合作協議。
對微信理念和玩法的繼承,使得大中小企業對企業微信的適應度非常高,楊明被很多人問及企業微信的賽道規模究竟有多大,他分析後發現,微盛的客戶類型非常多,電信運營商、外資企業、連鎖店,甚至路邊店都可以很快上手,而且與以往人們認為企業微信更適用於B2C場景不同,從實際經驗來看,企業微信做TOB業務也有很好的場景,「我相信,未來會有千萬級企業利用企業微信進行在線營銷和客戶服務。」
這樣的判斷固然有身在局中之人對未來的期待,但不可否認,在全面擁抱產業網際網路之後,企業微信對於幫助騰訊拿到下一張「船票」至關重要。
隨著5G、大數據、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全面普及,在即將開始的十四五期間,加快數位化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的目標,都意味著全社會將迎來整體升級。
2018年,馬化騰提出騰訊的「七大工具」:公眾號、小程序、行動支付、社交廣告、企業微信、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安全能力,其中,企業微信的定位與公眾號等微信子功能類似,但今天,企業微信顯然將承擔更重的任務。它將逐漸擁有屬於自己的生態,它要做的,如同移動網際網路初興起時微信抓住億萬個人用戶的手機那樣,抓住企業的「心」。不過,在這條賽道上,騰訊並不具有先發優勢,甚至競對也有強有力的組合——釘釘+支付寶,雙方在政務、商業零售、教育、雲等賽道上都正面相遇,這將是一張有「懸念」的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