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忠於原著VS戲劇性改編:難以兩全
在改編網文IP的過程中,最大最難的點就在於忠於原著與適應影視表現的戲劇化改編之間的抉擇與平衡。
對於IP的原著粉絲來說,最期待的無非是將原本閱讀時,在腦海中的模糊形象具體化展現出來,真真實實地還原原著人物、劇情和場景,因此,對於一部原著粉絲覆蓋量極大的IP作品來說,其觀眾中尊重原著的比例必然佔據大多數,第一批受眾一定是原著粉絲以及少量其他的觀眾。
當然,出於影視內容的表現形式特點以及戲劇性,也需要作一些改動,不然原著中的劇情早已瞭然於胸,對影視劇的情節發展還有何期待?
在這方面做的較好的影視劇《精絕古城》《琅琊榜》《人民的名義》等,就在極大尊重原著的基礎上作了一定的改編,既滿足了原著粉絲的需要,也讓更多非原著觀眾產生
了看原著的欲望。
2、演員選擇VS原著設定:偏差較大
不論是網文還是影視劇,每一個角色,都有一個人物設定,包括了人物性格,外貌,身高等等,在讀者的腦海中,這些設定有著很大的差別,但又有著極大的相似,怎麼讓觀眾滿意,認可影視劇選擇的演員與角色設定,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因此在選擇演員的時候,就需要依據人們腦海中的人設形象,將其真正的具象化,找到符合原著角色氣質、形象的演員,在依據演員自身的演藝技巧來進行挑選,而非為了流量、熱點而「隨意」地看臉選擇。
今天市場上很多口碑不佳的作品,在演員的選擇上多有欠妥,如《青雲志》《擇天記》等,在演員的選擇上多有不妥。當原著粉絲看到與自己腦海中的人物形象差異極大時,他們的第一想法就是,你在「搞破壞」!這不僅是對原IP人物的破壞,還是對整個IP改編業態的破壞,拒絕觀看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3、文字 VS視頻:內容表現脫節
網絡文學由於其個人化的特徵,在情節方面的特點就是曲折複雜、進展緩慢。作為文本來閱讀時,這樣的特點能夠被讀者接受,然而過長的劇情對於開機即燒錢的影視劇組來說卻是難以承受的。
像動輒長達數百上千章,數百萬字的網絡小說,在改編劇本時必須對原著情節有所刪減或側重,有時就會將情節進行壓縮,很多線索被刪減,導致沒有看過原著的觀眾很難還原完整的故事,例如電影版的《三生三世十裡桃花》《悟空傳》《鮫珠傳》等等。
想要打造一個線索清晰,富有吸引力的影視故事,從長篇小說到電視劇或者電影的轉化過程中,版權方和製作方不能為了急求變現,而忽視藝術形式之間的鮮明界限,劇情與人物表現形式的打磨才是改編的真正奧義。
4、資本趨利VS專業創作:急功近利只為撈金
資本進入影視劇行業之後把專業人員玩了,這是當前影視劇行業的一大痛點。資本是趨利的,自帶流量 「簡單化、投資少、來錢快」的IP就成了資本的焦點。IP成為很多影視公司的爭搶對象,搶到一個好的IP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這似乎已經成為影視劇行業的訣竅。
然而,資本逐利的本質與打磨內容、長時間創作有著天然的矛盾點。資本需要求量,每一部劇的時間成本也被納入計量考核。在越來越快餐化的影視劇市場上,很少有人願意花幾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創作一個劇本,拍攝內容,中間的時間成本太大。
此外,在IP購買階段與演員選擇方面花費了重金,必然就會縮減內容製作階段的資金,也就直接導致最最重要的內容成了一個IP的附庸,試想,一個附屬品能夠獲得觀眾的口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