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第一部外國歷史題材劇,製作之精良讓我看到了老美在歷史劇上靠譜的一面,雖說自己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但不妨礙其最大程度還原了曾經的宗主國恢弘的歷史片段,美國演員連口音都驚人地轉成了British English不可謂不敬業啊!有點《羅曼蒂克消亡史》裡章子怡的滬語敬業福既視感。
不得不說,影視劇的藝術展示手法讓我對浩瀚英格蘭歷史中的亨利八世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也正是我看歷史劇的目的。這位國王可謂都鐸王朝的靈魂人物,從政治貢獻到豐富的個人生活,給正史官和八卦戲劇文學家們都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政教權收歸國王一人所有算是他最大的政績了吧,英格蘭新教的誕生使得英國成為歐洲率先脫離天主教廷幹涉的新鮮土壤,這是否為今後工業革命誕生於英國奠定了理論基礎呢?亨利八世時新大陸也已經被發現,人們的地理觀更趨近於現代人,不過在君主專制上亨利八世或者說整個都鐸王朝都是英格蘭最後的黃金年代了,斯圖亞特王朝後來發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
亨利在追求soul mate妻子的道路上可謂越走越遠,從歷史到劇集本身我都覺得他的原配阿拉貢的凱薩琳大方得體一派旺夫相,可他一路廢了娶,娶了殺,周而復始,不是妻子不忠就是視為異教徒,總之最後一任妻子如不是他恰如其時得去世了,八成也會被作為異教徒給咔嚓了,不過為時已晚,這個殺妻成性的帽子已經摘不掉了。
更諷刺的是在子嗣問題上,他不停換妻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為了誕下男性繼承人。但是可憐的小愛德華在未成年時便病故了,整個都鐸王朝的靈魂就是亨利八世和她的兩個女兒瑪麗一世和伊莉莎白一世奠定並支撐起來的。如果亨利知道後來的事態發展,估計他也不會大費周章在妻子問題上了。當然如果科學更昌明些也行,生男生女真的看男的啊,你自己的基因就是不適合生男孩,生出來也是虛弱早夭,卻總是賴在上帝和女人的身上…
感謝長達四季的美劇,讓我對亨利八世和他的歷任妻子、主教、近臣、以及三個孩子間的人物關係和具體性格上有了極為具像的認知,這對於跨國家、跨語言、跨文化圈的歷史愛好者絕對是個福音,既可以當賞心悅目的劇集來觀看,也可以當作半個歷史教材,當年我就是懷著這種心情看《漢武大帝》《康熙王朝》《貞觀之治》等電視劇的。血腥瑪麗和她後來「撥亂反正」的妹妹伊莉莎白的鮮明對比也相當清晰了,那是因為她們在宗教態度上完全繼承了她們各自的母親,前者是來自天主教及至今天仍根深蒂固的西班牙,後者是積極支持馬丁路德觀點的安博林,正是因為對抗並脫離天主教廷使得她和亨利的婚姻成為可能。
英美媒體評價說該劇近85%地忠於歷史真實,首先我不同意「歷史真實」這個名詞,歷史的真相沒有人能看到,作為我膚淺的理解,這15%的偏離中最大的部分當屬亨利八世的扮演者本人,英俊小生身材也很好,這和在與原配鬧離婚之後體重就嚴重失控的歷史描述差距還是相當大的。還有一點倒是中外皆如此,文明古國裡名分大於一切,皇帝國王都不例外,你可以隨時找個宮女或王后的侍女雨露均沾,但是這個女子不會得到國內外的認可,孩子也是沒有名分的Bast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