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鼻血的暴力美劇叫《都鐸王朝》,一共四季。故事講訴了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時期宮廷的腥風血雨和愛恨情仇。亨利八世是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君主,這部劇可能叫《亨利八世》還更合適一點。
不過,這些都不影響我們了解歷史。更何況劇中男女演員不僅顏值高,演技還爆棚。看這樣的古裝三級片,不,歷史劇,絕對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途徑,哈哈哈。
劇中飾演亨八的是帥哥喬納森,暱稱小喬。他在《都鐸王朝》前還和周潤發一起演過《黃石的孩子》,這是一部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的二戰電影,很多年前在國內上映,曾經看過幾遍,感人。
亨八的第二位王后安妮•博林的扮演者是娜塔莉,就是《權利的遊戲》中嫁給殘暴小國王喬佛裡那位高庭玫瑰。個人覺得《都鐸王朝》中她的演繹更是入木三分,當然也有可能是由於戲份更多更容易發揮。
都鐸的英文是Tudor,在中國它有一個更為知名的翻譯——帝舵。這是一款創立於1930年的瑞士手錶品牌,在國內很多商場都有專櫃。
它的靈感,正是來源於這個大名鼎鼎的都鐸王朝,所以這個手錶的系列都是王子公主什麼的,連Logo都是來源於都鐸家族的玫瑰。
都鐸王朝的開創者是亨利八世的爸爸亨利七世。
英國歷史上有8個叫做亨利的國王。莎士比亞就曾經寫過亨利四部曲,從亨四、亨五、亨六,到亨八。還是那句話,名字一樣的不一定有關係,數字連著的也不一定是先後順序。
亨利七世和亨利六世中間就隔離一個朝代,三個國王和25年時間。
在亨利七世奪取王位之前,英國一直在打仗。先是和法國的百年戰爭,然後是被稱玫瑰戰爭的30年內戰。而這兩場戰爭的好處是把人,特別是把貴族都打光了。所以亨利七世上位時,國家基本上算是比較好管理了。
亨利七世精勵圖治24年,到王位傳到亨八手裡時,家境已經比較殷實了。亨八一生都在為生兒子而努力,最後得了一兒兩女,愛德華、瑪麗和伊莉莎白。他們都在亨八之後當上了國王。
都鐸王朝雖然歷時不長,但卻非常之重要!
正是在這個朝代,英國開始了宗教改革、海外擴張和文藝復興,實現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的轉型。都鐸王朝承前啟後,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是英國崛起的基礎。
宗教束縛是英國崛起道路上的第一隻攔路虎。不過,經過都鐸王朝三代國王的努力,它被徹底打到了(復闢的瑪麗也算)。
相比其他國家的宗教改革,英國的宗教改革很溫柔,連大規模流血事件都不多。
法國就曾發生過「聖巴託羅繆之夜」的大屠殺,光一晚上就殺了好幾千人,極其血腥。
在英國,就算是血腥瑪麗,記錄下來燒死的也就是300多號人,這在宗教改革這種大事裡,已經是非常低調了。不過瑪麗運氣不好,得了這名號被歷史銘記。
在當時天主教和新教水火不容的時候,英國在兩者之間走了一條中間道路,和稀泥水平可見一斑。
要知道,新教和天主教在對聖經的理解是有很大區別的。英國在宗教教義上採用了新教的,而在宗教儀式上又保留了大量的天主教傳統。這樣,兩個教派都兼顧到了,高明吧。
在英國看教堂就能深深的體會到這一點。英國國教教堂,屬於新教教堂,但它不像一般的新教教堂那麼素淨(素淨就是基本啥都沒有),而是和天主教教堂一樣富麗堂皇(腦補巴黎聖母院)。
正是這兩點,讓英國的宗教改革避免了分裂和內戰的可能性。而經歷改革後,英國才逐漸變成真正的獨立國家。強大的集中王權讓英國大膽地走向海洋,才有了後來的日不落帝國。
掀翻了攔路虎,現在可以開始擴張了。擴張需要錢,宗教改革收回來那些還遠遠不夠啊,怎麼辦呢?
來來來,股份制公司和大三角貿易了解一下。
如果只在英國(當時還只有英格蘭)這個彈丸小國呢,基本上是不會有什麼發展的。英國人把目光放在了海那邊的陌生世界。
問題是,出海有風險,航海家(海盜)死了不要緊,投進去的錢沒了可血本無歸啊。於是,英國人絞盡腦汁,發明了一個新的方式來降低投資風險。這就是股份制公司。
在海外擴張的過程中,英國的幾家巨型公司成為了重要的載體。
1553年血腥瑪麗統治時期,英國就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大型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公司讓每個人都投一點,要賺大家一起賺,要虧也不至於讓單個投資者萎靡不振,科學吧。
為什麼叫莫斯科公司呢?話說當年,有一批異想天開的英國人,駕著他們木頭帆船,想要開發一條穿過北極,通往中國的新航線。結果自然是悽慘,任務失敗了,統統葬身大海。但有一艘船陰差陽錯到了當時與世隔絕的俄羅斯,從而獲得了和俄羅斯通商的權利。後來這家公司就壟斷了和俄羅斯的貿易,故名莫斯科公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冒險精神還是要有,不然你根本不知道未知的世界到底有什麼?
伊莉莎白時期的1581年,英國又成立了利凡特公司。因為嘗到了甜頭,大家紛紛投資,這家公司成立的資產規模比莫斯科公司更大,壟斷的是整個中東北非的貿易。
當然這中間,最有名的就是1600年成立的東印度公司了。東印度公司壟斷的是和東方國家的海路貿易。
這三家公司線分別從北線、中線和南線進行貿易擴張。一方面把遙遠地區的財富和商品不斷地帶回英國,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把英國的影響投放到遠方,英國的海外貿易和殖民就這樣迅速地發展起來。
英國的大三角貿易以及北美殖民地(後來的美國),也是在都鐸王朝時期建立起來的。
有了公司制度的保障,三角貿易中各路豪傑紛紛解囊投資,連伊莉莎白女王都出資入了大股,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大三角貿易就是黑奴貿易,是16-19世紀,歐洲商人在美洲、非洲和歐洲這三個地區之間搞貿易。這三個地區連起來,正好是一個三角。
歐洲商人把工業品、朗姆酒、槍枝從歐洲運到非洲,這些東西賣了以後,就地換成黑人奴隸。
把黑人奴隸從非洲運到美洲,賣掉以後,購買美洲生產的糖、菸草和白銀。
雖然當時歐洲很多國家都在做這個生意,但是大局觀和制度優勢讓英國在這一波搶佔先機並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就這樣,1588年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建立了海上霸權,從此邁入新時代。
宗教改革和海外擴展直接促進了當時英國的文化發展。這個很好理解,生活穩定了也有錢了嘛,就開始重視思想建設了。
《烏託邦》的作者託馬斯•摩爾、哲學家培根(不是那塊肉)、大名鼎鼎莎士比亞都是生活在都鐸時期。
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以及伊莉莎白一世等國王也自己著書或者搞翻譯,他們的一些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好了,都鐸王朝重要人物的都齊了(莎士比亞以後再寫),相關連結在下面,自己點擊查看。
—— END ——
撰文:Tanya/
圖片來源於網絡
認知有限,歡迎交流指正,微信號Tanya120
浩瀚寬廣如大西洋
情趣盎然如小池塘
長按二維碼,聊生活,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