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兒時自上小學起,就天天看到老師授課的黑板上方寫著鮮紅的八個大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有「好好學習」,方能「天天向上」;反過來說,要做到「天天向上」,就得「好好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方才悟出這八個大字的價值和分量。
人生學無止境,習無止境。學與習,相互促進,方能日積月累,在日日新中增長知識和才幹。學習的積累,一旦能夠德才兼備,既能為社會做貢獻,同時又能實現自我人生價值。
孔子「三省吾身」的又一個重要論斷,就在於自省:「傳不習乎」?人能反思己之所學是否見習,實是在檢驗著心的篤實,能否真學、真信、真行。
在 「傳不習乎」(《論語·學而》)中,「傳」者,受教於師;「習」者,熟之於行。傳而不習,則體認不深;習而不傳,則實習不精。傳與習一體,相互促進,旨在共同提高。
傳而習之,方得真傳。
「傳」與「習」,雖為不同修為,然相為一體,互相驗證。「習」就在實踐師授之「傳」,它不僅體現著已然接受所傳,而且在於認可所傳,用實習見證、驗證所傳。
「習」作為「傳」的歸宿,必是「傳」的深入、深刻。經受「習」之驗證的「傳」,方為得其真傳。師之所傳,就旨在實習之,深刻體認之。
經過了「習」,則「傳」方達到了最終目的。從道德實踐上言,實踐是道德知識的來源、動力、檢驗標準和最終目的。教學只是知識獲得的途徑,在「習」之真行的實踐中方堪為真學、真信。
習其所傳,乃悟己學。
人受之師傳,所得只是知識之受,而非切身感受之悟。要真正學精、悟透,非得經歷實習或實踐的反覆琢磨、體認所不能。
真為學者,就要使所學在實踐中得以感悟、領會。真好學者,就要在實踐中認真體認、踐履所學。
古人言學,「傳」與「習」一體,此乃是知行合一的思維意蘊。「習」是致「傳」於實踐,「傳」是用以指導實踐。經世致用,方是落地之真學,方可說學到了實處。
傳習交益,一同增進。
得「傳」而不能「習」,則所學無著落,無法真切體認,就不能真信而自得。「習」而無有「傳」,則所行無有目標,無法精審明辨,就不能導行而中道。
每個人若能以「傳不習乎」反躬自問,日省吾學之有所不精習處,就既能敬重師傳,又能悟得真學,進而在「傳」與「習」的交相益中,達致人生學問上的日日長進。
非學,無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體驗自得於學的樂趣;非習,則無以感悟所學的真諦,體驗篤行善道的志趣。
「傳」與「習」的相互促進,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就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螺旋上升過程,也即是獲得真知、真理的必要途徑。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微信公眾號「我的學思觀」願為此盡微薄之力,不懈探究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