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華語紀錄片影展辦了20年了,但你可能連聽都沒聽說過

2021-02-09 D紀錄

▍深焦:另外想請你談一談兩岸三地的紀錄片製作趨勢和觀察。

▍林木材:我覺得現在臺灣是很穩定的,每年都有七八十部獨立紀錄片的產出,關注的議題很多樣,有很多新的導演試著用新的方式來製作電影,反而是中國變化比較大,我的觀察是40歲以上的導演他們轉往劇情片的可能性更高,但是相對來講20幾歲也出現蠻多精彩的作品,這屆的導演也非常年輕,這是蠻大的變化,因為40歲這一輩的人他們過去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可能因為這樣子他們受到更多的壓力和關注。

▍深焦:而且像那些二十多歲的紀錄片創作者,他們的背景比較多元,並不都是是所謂的電影學院科班出來的,可能還有美院的背景。

▍林木材:對,我現在看到的是美院的比較多,電影系的沒了。那香港的話,就是雨傘運動後,30歲左右的年輕人比較多,可能沒有那麼成熟,或者是他們沒辦法有這麼多素材,像中國的年輕導演拍的東西是很豐富的,香港主要還是在都市裡面,主要拍一些政治議題,沒有那麼多那麼豐富的東西,所以作品的力量沒那麼強,但還是會看到有一群人在努力的去拍去記錄香港的東西。

▍深焦:今年TIDF有一個「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的專題,那為什麼選擇了香港作為一個專題呢?

▍林木材:去年香港回歸20周年,中國發表了一個中英聯合申明的歷史文件,我當時就疑惑怎麼沒人來討論這件事,沒有人試圖去回應,剛好當時孫松榮老師來跟我說他想做這個研究,我就想與其這樣我們應該用我們的方式來回應這件事,剛好香港的這批錄像都在討論他們在回歸前的焦慮等等,因為現在臺灣的命運跟香港蠻接近,所以引薦這些作品過來對臺灣人會比較有啟發的,同時也是利用臺灣的位置優勢來告訴華語圈,香港也有這麼多精彩的作品。

▍深焦:今年也是TIDF成立的20周年,選片的規模,選片的國家也算是數量最多的一次,想問一下策展的選片流程,以及整個策展團隊的形成背景。

▍林木材:競賽類的話是跟幾個學者或者導演或者影評人合作,總共加起來是13位左右,他們大部分是學者,很少部分是導演或者是選片人,或者影評人,他們只看競賽類,觀摩類是影展團隊自己的組成,我們的成員有留學國外回來的,或者是語言能力很強的,他們對紀錄片都是很有興趣的。

▍深焦:那麼今年TIDF整個策展想法是怎樣的,比如有沒有新的突破和特色。

▍林木材:今年的話講起來蠻抽象的,希望達到什麼的話,希望能夠扭轉大家對紀錄片的既有想法,這個既有想法是說一般會覺得議題要強,要有主題,今年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今年把錄像、實驗電影和無法歸類的跟真實有關的影像類型都拿進來,讓大家在影展裡看到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最主要的構想,突破的話我們會有展覽,聲音的展覽,錄像的展覽,會有音樂搭配,默片的結合等,這些東西希望未來這個影展是複合式的,不是單純去看一部電影,這樣才有辦法讓看電影這個行為從娛樂化的狀態解放出來,未來觀眾就可以說他去TIDF不是為了追求知識也不是娛樂,是為帶來一些思考一些刺激。

▍深焦:這些複合型的形式加入影展,對紀錄片的涵義也有了泛化,而不是固定在某種類型中,對於這樣的形式會延續下去嗎?

▍林木材:我覺得會,2016我們做紀錄劇場,有放一些實驗影片,我們會收集觀眾的意見,譬如說我們做這個東西你們的接受度怎麼樣?後來我們得到的回饋都很好,他們甚至會主動問,下一屆會不會做這個東西,所以可以漸漸去嘗試不同的東西。

▍深焦:競賽展演單元的話有注意到開幕片是由三部短片聯合放映的,為什麼會以短片連映的方式作為開幕片呢?

相關焦點

  • NEXT 華語青年紀錄片影展
  • 再見真實,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漫談
    深焦:另外想請你談一談兩岸三地的紀錄片製作趨勢和觀察。林木材:我覺得現在臺灣是很穩定的,每年都有七八十部獨立紀錄片的產出,關注的議題很多樣,有很多新的導演試著用新的方式來製作電影,反而是中國變化比較大,我的觀察是40歲以上的導演他們轉往劇情片的可能性更高,但是相對來講20幾歲也出現蠻多精彩的作品,這屆的導演也非常年輕,這是蠻大的變化,因為40歲這一輩的人他們過去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可能因為這樣子他們受到更多的壓力和關注
  • NEXT 國際紀錄片影展 NEXT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
    種子與洛誠娛樂 ILP Entertainment 共同發起NEXT 青年紀錄片影展
  • 徵片|第11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微信ID:MUZI-1631為真實·真相死磕到底第11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以「再見.真實」為核心精神,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即將於明年邁入第二十年,每屆播映來自世界各地近130部優秀的紀錄片作品,吸引近三萬的觀影人次,被影人譽為「最有靈魂的影展」!
  •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ARTFORUM專欄
    —— 楊北辰作為雙年展的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ilm Festival,以下略稱TIDF)創辦於1998年,2016年已是第十屆。不少新興亞洲影展甫一創建就啟動電影市場和創投計劃,向贊助商與本地政府證明影展自身的經濟潛力。同時,所謂全球電影節網絡的形成也意味著:新影展儘管缺乏文化歷史的積累,但通過採用通用的選片概念、語法與組織方式,它們也能夠很快融入這個體系之中,並通過影展的平臺與各方參與者、行動者展開對話,甚至在這種對話中對全球語法進行轉譯,建構自身的特性。
  • 喜訊 《大路朝天》摘得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華人紀錄片獎」首獎
    (想要知道本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更多獲獎信息的可點擊文章底部的「閱讀原文」進入TIDF官網觀看)。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前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自1998年創立,每兩年舉辦一次,曾於臺北與臺中國立美術館舉行,強調獨立觀點、創意精神與人文關懷,鼓勵對紀錄片美學的思考與實驗,是亞洲最重要的紀錄片影展之一。
  • IMDB上評分最高的十大美劇,有些可能你都沒聽說過
    2013年,美國編劇工會評出「101部最佳電視劇」,本劇位於榜首。如果你還沒看過,強烈推薦去你去刷!這是一部1980年開播的老片,說實話我之前還真沒聽說過。主演的話名氣就大了,叫卡爾·愛德華·薩根(Carl Edward Sagan),是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所做出的貢獻一直影響著全世界的人們。
  • 自稱魔獸老玩家的你,可能連著幾個大事件都沒聽說過
    懂王咱們就不說了,你永遠不知道他在第幾層,但是像「阿甘」湯姆漢克斯夫婦都曾感染新冠,讓人不得不提起十二分的謹慎。疫情也導致今年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直接取消,暴雪嘉年華就是其中一個,而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今年的奧運會了吧;不過更多的大展雖然將下線活動取消了,但反而在線上開展的如火如荼,例如TGS東京電玩展。
  • 真實事件改編的華語電影,你可能沒看過
    像今年大爆的《我不是藥神》;還有「吳若夫綁架案」改編的《解救吾先生》;還有沒有具體案例,但案例比比皆是的《盲山》《盲井》《親愛的》……大家都很熟悉了。今天的榜單是選了幾部,好像大名鼎鼎,但是不一定都看過的華語真實事件改編電影。1、《可愛的你》
  • 2017你聽都沒聽過的年度華語十大金曲
    但,也無意中揭示了華語音樂沒落的根本原因——沒人聽新歌了#對,今天討論的課題就是那麼大#據《南方周末》整理,國內每年新歌產量大約在10萬首左右。然而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歌都發到哪裡去了。我還沒那麼狂妄。我的心智基本成熟。我相信這唱片是一粒煤。我為此而榮幸。尤其是在這個遍地塑料製品,缺少基本的愛和耐心的年代。我想我經受過那些擠壓,堅持了下來,我沒有迴避那些痛苦。於是,我不用刻意做什麼,他們都會釋放在音樂裡。是的,我在寫歌時,在編曲時,感覺到了他們。他們都在那兒。我知道,我等了10年,就是在等這些時刻。
  • 《大路朝天》臺北放映 入圍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亞洲視野競賽」和「華人紀錄片獎」單元
    今年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即將於5月6日至5月15日,在臺北新光影城、光點華山電影館盛大舉辦,屆時會放映近130部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紀錄片
  • 2019年的華語新電影,選出十佳實在太難
    那麼2019年的華語電影們,有驚豔到你嗎?和往年一樣,2019年不乏現象級的電影作品。然而,在備受大眾關注的電影之外,也仍然有不少新作值得被更多人關注和了解。這也是我們從2015年開始,發起「迷影精神賞」的初衷:去發現、宣傳過去一年,那些優秀的新人華語影片,以及那些最值得鼓勵、最有創新精神的青年導演作品。如今,迷影精神賞進行到了第五年。
  • 「迷影精神賞」在京頒獎《一一》獲華語電影20年最佳
    「迷影精神賞」 公布了華語電影20年20佳名單,楊德昌導演作品《一一》獲得第一名。新京報訊 1月6日,第五屆「迷影精神賞」頒獎禮在北京舉行。作為本屆活動推介大使和榮譽明星評審的演員杜江亮相現場,與年度輪值主席韓松落共同揭曉了2020年第一個華語電影獎,並公布華語電影20年20佳名單。著名導演賈樟柯、王小帥、陸川、刁亦男為獲獎影片頒發獎盃。經過二十餘位專業影評人、策展人、選片人評選、投票。最終,第五屆「迷影精神賞」花落香港導演黃綺琳的長片處女作《金都》,楊德昌導演作品《一一》獲得華語電影20年20佳第一名。
  • 2019年華語新電影十佳,我們選擇推薦他們!
    那麼2019年的華語電影們,有驚豔到你嗎?和往年一樣,2019年不乏現象級的電影作品。然而,在備受大眾關注的電影之外,也仍然有不少新作值得被更多人關注和了解。這也是我們從2015年開始,發起「迷影精神賞」的初衷:去發現、宣傳過去一年,那些優秀的新人華語影片,以及那些最值得鼓勵、最有創新精神的青年導演作品。如今,迷影精神賞進行到了第五年。
  • 2018,你值得留意的100部華語紀錄片
    >2018年已經臨近尾聲,隨著全球最大的紀錄片專類影展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公布入圍片單,一年中大部分的優秀華語紀錄片也基本都已在各大電影節展上與觀眾見面。在此,導筒從國內外20多個紀錄片與藝術電影影展,以及國內各地及港臺民間展映節目中整理了一份紀錄片片單,列出2018年值得留意的100部華語紀錄片,真實的立場與投射,擲地有聲的地緣穿流,屬於紀實的新鮮血液繼續循環。
  • 這20部影片,就是這20年來的華語電影演變史
    在過去的20年時間裡,誕生了太多優秀的華語電影,我們也曾經歷過非常多華語電影的閃光時刻。於是,進入20年這個節點,迷影精神賞也希望以我們的方式去記住華語電影剛剛過去的20年,去回味那些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這也是前幾天公布的「華語電影20年20佳」評選的初衷。
  • 歐洲聖丹斯辦弗萊德金回顧展 早期黑人紀錄片在列
    歐洲聖丹斯辦弗萊德金回顧展 早期黑人紀錄片在列 時間:2020.08.26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2020年最棒的十部華語新電影,沒看過也先記一下
    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堅持這個迷影精神賞的原因,還是那樣,希望幫助大家認識更多華語電影的新導演和年輕導演。他們,才可能是華語電影的未來。其中有的影片對大家來說還有些陌生,有的作品已經在國內外各大電影節展斬獲重要獎項。但它們無一例外,都是去年最具有責任感與勇氣、最富創新性以及最具有迷影精神的青年導演佳作。而迷影精神賞創立以來的初心,就是去挖掘、宣傳這些優秀的華語新電影,給予它們扶持與鼓勵。
  • 華語電影20年,那些最值得記住的電影.
    在過去的20年時間裡,誕生了太多優秀的華語電影,我們也曾經歷過非常多華語電影的閃光時刻。
  • 影展 北京國際電影節 CNEX「愛去愛來」影展@UCCA
    CNEX【愛去‧愛來】紀錄片影展,透過世界、華人社會的優質作品,描述寶貴心靈資產從消失到重生的軌跡。這將引領著我們直面認識愛的本質。時間:2015年4月25日-5月23日(詳見影展排期)地點: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票務及參與方式:20元/場/UCCA會員;30元/場/非會員(現場購票)影展排期(參展影片均有中英文字幕)4月25日14:0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