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焦:另外想請你談一談兩岸三地的紀錄片製作趨勢和觀察。
▍林木材:我覺得現在臺灣是很穩定的,每年都有七八十部獨立紀錄片的產出,關注的議題很多樣,有很多新的導演試著用新的方式來製作電影,反而是中國變化比較大,我的觀察是40歲以上的導演他們轉往劇情片的可能性更高,但是相對來講20幾歲也出現蠻多精彩的作品,這屆的導演也非常年輕,這是蠻大的變化,因為40歲這一輩的人他們過去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可能因為這樣子他們受到更多的壓力和關注。
▍深焦:而且像那些二十多歲的紀錄片創作者,他們的背景比較多元,並不都是是所謂的電影學院科班出來的,可能還有美院的背景。
▍林木材:對,我現在看到的是美院的比較多,電影系的沒了。那香港的話,就是雨傘運動後,30歲左右的年輕人比較多,可能沒有那麼成熟,或者是他們沒辦法有這麼多素材,像中國的年輕導演拍的東西是很豐富的,香港主要還是在都市裡面,主要拍一些政治議題,沒有那麼多那麼豐富的東西,所以作品的力量沒那麼強,但還是會看到有一群人在努力的去拍去記錄香港的東西。
▍深焦:今年TIDF有一個「不只是歷史文件「港臺錄像對話1980—90s」的專題,那為什麼選擇了香港作為一個專題呢?
▍林木材:去年香港回歸20周年,中國發表了一個中英聯合申明的歷史文件,我當時就疑惑怎麼沒人來討論這件事,沒有人試圖去回應,剛好當時孫松榮老師來跟我說他想做這個研究,我就想與其這樣我們應該用我們的方式來回應這件事,剛好香港的這批錄像都在討論他們在回歸前的焦慮等等,因為現在臺灣的命運跟香港蠻接近,所以引薦這些作品過來對臺灣人會比較有啟發的,同時也是利用臺灣的位置優勢來告訴華語圈,香港也有這麼多精彩的作品。
▍深焦:今年也是TIDF成立的20周年,選片的規模,選片的國家也算是數量最多的一次,想問一下策展的選片流程,以及整個策展團隊的形成背景。
▍林木材:競賽類的話是跟幾個學者或者導演或者影評人合作,總共加起來是13位左右,他們大部分是學者,很少部分是導演或者是選片人,或者影評人,他們只看競賽類,觀摩類是影展團隊自己的組成,我們的成員有留學國外回來的,或者是語言能力很強的,他們對紀錄片都是很有興趣的。
▍深焦:那麼今年TIDF整個策展想法是怎樣的,比如有沒有新的突破和特色。
▍林木材:今年的話講起來蠻抽象的,希望達到什麼的話,希望能夠扭轉大家對紀錄片的既有想法,這個既有想法是說一般會覺得議題要強,要有主題,今年完全沒有這樣的想法,今年把錄像、實驗電影和無法歸類的跟真實有關的影像類型都拿進來,讓大家在影展裡看到不一樣的東西,這是最主要的構想,突破的話我們會有展覽,聲音的展覽,錄像的展覽,會有音樂搭配,默片的結合等,這些東西希望未來這個影展是複合式的,不是單純去看一部電影,這樣才有辦法讓看電影這個行為從娛樂化的狀態解放出來,未來觀眾就可以說他去TIDF不是為了追求知識也不是娛樂,是為帶來一些思考一些刺激。
▍深焦:這些複合型的形式加入影展,對紀錄片的涵義也有了泛化,而不是固定在某種類型中,對於這樣的形式會延續下去嗎?
▍林木材:我覺得會,2016我們做紀錄劇場,有放一些實驗影片,我們會收集觀眾的意見,譬如說我們做這個東西你們的接受度怎麼樣?後來我們得到的回饋都很好,他們甚至會主動問,下一屆會不會做這個東西,所以可以漸漸去嘗試不同的東西。
▍深焦:競賽展演單元的話有注意到開幕片是由三部短片聯合放映的,為什麼會以短片連映的方式作為開幕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