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進入了全民娛樂大生產時代。此前幾年,文化作品向娛樂產品的大規模蛻變已然發生,痛心疾首的專家們已經發出「娛樂至死」的哀嘆。但從這一年開始,娛樂產品不再是娛樂產業從業者獨自在廚房裡煎炒烹炸後端出的菜餚,娛樂菜餚的廚房已經搬到了大堂,而廚師由明星大腕和芸芸眾生共同充當,有了參與感的消費者比以前更加心滿意足、全情投入。
這一年的夏天,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女聲」大賽幾乎吸引了所有的中國人。有從藝夢想而有敢於秀出自己的少男少女們參與其中,他們的家長和親友團則在場外發動群眾、招徠人氣。大眾開始只是抱著審醜心態像,像看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的知識問答環節一樣看熱騰騰、鬧哄哄的海選,然後瘋狂地發笑。隨著選手們唱得越來越想像,媒體的炒作越來越升溫,場外故事越來越離奇,大眾漸漸地被套牢了眼球、牽動了情感,甚至成為了粉絲。有的人加入了投票和拉票的隊伍中,有的人在螢屏前暗暗支持心中的寵兒,即使那些從無追星衝動的人也逃不過鋪天蓋地的報導和辦公室熱議。最後,在流短非長和簡訊紛飛中,大眾和電視臺一起排定了超女的座次。此後幾年,李宇春和張靚穎成為了當紅歌手,而電視選秀成為各家電視臺的拳頭產品,「好男」、「快女」們全面佔領螢屏。
這一年的冬天,非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在北京南城躥紅。他並非像姜昆、馮鞏等人一樣借著央視春晚的輻射力一夜成名,而是經歷了十年寒窗無人問的痛苦煎熬。他和他的夥伴們一磚一瓦地建立起德雲社,在茶館演出中一點一滴地擴大著影響力。說相聲受眾是他的衣食父母,這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在看客們口口相傳的推薦中,在網友們一帖又一帖的力挺中,郭德綱的聲名不斷增長。隨著傳統媒體的介入,郭德綱以另類於主流相聲界的姿態在大眾面前轟然登場。這其實又是一個普通人參與造星的經典案例。
這一年還發生了這樣幾件事:以《康熙來了》為代表的臺灣綜藝節目在網友們的瘋狂點擊中,走俏於內地。以傳播學術為己任的央視《百家講壇》裡出了一位比說書人還眉飛色舞的主講人易中天,他的「麻辣三國」深得大眾歡心,而他本人也成為炙手可熱的學術明星。這一年冬天最熱門的電影無疑是陳凱歌導演的《無極》,但這並不是因為影片的人文內涵和藝術特色徵服了觀眾,而是因為它遭到了網友胡戈的惡搞:影片的片斷被改裝、重編後以《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在網上瘋傳,人們在忍俊不禁中看穿了《無極》的大而無當和故作高深。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大眾能憑自己的喜好而把一個人捧到天上,也能因自己的厭惡而把一部作品打入地獄。大眾不辭辛苦地加入娛樂產品的製作,並對自己一力打造的作品毫無立場地追捧,而對那些沒有機會參與的作品,他們也憑藉網絡當上了終極鑑定者,合乎口味就亮出高分,不合口味就盡情嘲笑。所有的文藝工作者都不再有俯視眾生的權力,歸順觀眾漸漸成了不可動搖的市場鐵律。
2006年1月,一部充滿網絡風格、笑料融通估計的80集情景喜劇《武林外傳》在中央八套播出。中央八套的觀眾以年齡比較大的人為主,親情、苦情戲和「牛郎織女」「天仙配」才是它的主打產品。所以,《武林外傳》最初的收視率並不好,年青人還沒有注意到它,而看見它的人覺得嬉鬧無度,莫名其妙。兩周以後,《武林外傳》和它的潛在粉絲們對接上了,白領們在辦公室熱烈地探討同福客棧的話題,編劇寧財神和導演尚敬的電話開始響個不停。此後,《武林外傳》聲名鵲起,重播又重播,粉絲群體迅速擴大,各類獎項開始光臨。事實上,這部劇打從籌備起就已經把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放在了第一位。
2004年,已經轉行做編劇的著名網絡作家寧財神深感情景喜劇的活力不足,狀態堪憂,便有心創作一部打破既有程式的新劇。而他的合作夥伴尚敬也正有此意。
尚敬說:「之前,情景喜劇在中國已經有十多年了,有一些好的作品,但是困境也出現了,喜劇變得程式化,僵死,不那麼好玩了,就想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喜劇,出點新。」寧財神說:「當時情景劇的市場已經特別不好了,很難發行,而且都是工業化生產,恨不得一天兩小集,大家也都不是很有鬥志,我自己因為是剛入行的,我希望能做一些改變,做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作品,一些相對來說更精緻的東西。當時尚敬也有這樣的想法,就從那個時候開始運作這個事情。其實很挺麻煩的,因為沒有出現過這類作品,資金也不是很好找,後來我們碰到《武林》的出品人郝亞寧,他也也一直想做情景劇,但是他對《武林》一直很含糊,就讓我跟尚敬先做《健康快車》,然後再來考慮《武林》的事情,那個很快做了40小集,得了個飛天獎。我是寫完《健康快車》之後馬上寫《武林》的劇本,其實直到全部劇本寫出來,出品人還是有點含糊,但是後來還是咬著牙上了,甚至在中央臺播出的時候,大家心裡都挺含糊。」
儘管對《武林外傳》的市場前景心裡沒底,但是創作的指導思想是明確的。尚敬覺得大眾的娛樂時代已經到來,拍電視劇不能把自己憋在屋子裡,只是憑著自己的教育或者習慣去做一些事情,必須考慮市場。他說:「當時念頭很簡單,就想怎麼樣好玩,儘可能地五光十色一些。甚至覺得做的還比較小眾,探索一些東西,看能不能把電視劇拍成這個樣子。我確信它求真向善的內涵是會被人們相信的,另外就是它的那種娛樂精神和喜劇品質,大眾需要這個。拍的時候沒想到,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好像年輕人必看。」寧財神當時甚至覺得它不會火,它會是一個小眾的東西,會有一批同樣知識結構的人喜歡它。
《武林外傳》的包裝和對白具有明顯的網絡風格。《武林外傳》的片頭上就明確放了一個網絡瀏覽器,而劇中人偏偏身穿古裝。這種反差也可以說貫通古今、冰炭同爐正是網絡的感覺。網絡是個魚龍混雜的地方,網絡是大眾和草根當家作主的江湖,網民們拒絕故弄玄虛和自高崖岸,網民們生冷不忌地追求有趣的細節和反差的好笑。網民們對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都要仗義直言,而這些問題都被編成故事出現在同福客棧裡。而穿插在故事裡的那些層出不窮的笑料,既不是王朔式的京味兒調侃,也不是梁左式的相聲諷刺,而是網絡上帶些癲狂不羈的、思維跳躍的、帶些自嘲、惡搞的東西。但這些東西又經過了加工和重組,決非不動腦子的照搬。
寧財神說:「其實《武林》裡邊網絡語言不是太多,應該說有借鑑吧,但是基本上不怎麼敢在網上扒段子。當時我對自己要求就是要好笑,而網上好笑的段子大家都知道了,他看完不會覺得好笑的。當時怕培養自己的惰性,以後寫作就沒勁了。我自己設計了一部分,也從網絡上借鑑好笑的原理。我們有時候會覺得一個事情特別好玩,但是一般人笑過之後就算了,不去想後面的為什麼,我有時候會想後面的為什麼,要搞清楚它的原理,可能在編笑話的時候就能批量製造,或者知道大方向在哪兒,會稍微省一些力氣。但那也是雙刃劍,如果寫時間長了,太依賴經驗的話,就像王晶那樣,都是靠經驗你也不覺得好笑了。」
寧財神對金庸武俠小說爛熟於胸,又多年經受港片的薰陶,這樣的知識結構自然流露在他的劇本中。他把武俠小說和港片裡的人名略加改裝,就構成了《武林外傳》裡掌柜和夥計。佟湘玉的原型是《新龍門客棧》裡張曼玉扮演的風騷老闆娘金湘玉,李大嘴的名字直接取自古龍小說《絕代雙驕》裡的一為惡人,郭芙蓉是《神鵰俠侶》裡郭芙和黃蓉的合體,白展堂則有《三俠五義》裡白玉堂的影子。寧財神把無敵化用大法用在人名上,也用在劇中的笑料和情節上,形成了一個非同尋常的劇本。
寧財神說:「創作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喜劇,但是事實上寫作過程中才發現,每一次碰到選擇、碰到掙扎的時候,劇中人有時候要分辨誰對誰錯,那個時候是我自己的價值觀了。開始想做40小集試一下,後來寫完40小集劇本了,投資商覺得還不錯,然後他就說那你再寫40集咱們開機,結果從40小集變到後來80大集,漲了4倍。一他到處拿著我的劇本問其他的行業人員,大部分人都跟他說不要投資,一個最貴的編劇說你千萬被投,投了必賠,必死。但是後來他還是投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一旦開機,接力棒就傳到了尚敬和演員們的手上,他們根據自己的才藝和技能進行了二度創作。尚敬是空軍電視藝術中心的導演,有著多年的小品從業經驗,他喜歡在創作中使用方言。他說:「《武林外傳》每集都有嘉賓出現,有各路的高手去。這些演員也都是來自各地,來了以後你讓他講自己的母語,有的時候演員在進入狀態之前,他會忐忑甚至緊張。他講對白磕磕巴巴的時候,我就會讓他停下來,我說你給你媽媽打電話怎麼講,他馬上就找到感覺了。這個方言的運用,一個是它使戲變得生動,還有它讓演員得到充分的解放和自在。」事實證明,方言給《武林外傳》增色無窮。客棧本來就是個南來北往、五方雜處之地,南腔北調正是其本分。更重要的是,從傳統相聲起,就把方言作為製造喜劇效果的利器,像唐山話、天津話、山東話,天然具有很強的喜感,一些本來意味平平的臺詞用這些方言說出來,就陡然變得令人發噱。這一點,情景喜劇前輩《我愛我家》也曾涉獵過,但《武林外傳》把它發揮到了極致。
導演尚敬相信:主創人員癲狂遊戲起來,觀眾才能笑得合不攏嘴。在拍攝中,尚敬還追求一種「醉酒」的感覺。當然,這不是說讓演員喝醉了演戲,而是進入一種欲罷不能的遊戲狀態。他說:「我們在二度創作的時候,經常進入一個魔怔的狀態,一個難能可貴的狀態。就是說把自己調動起來,通過我們的排練,創造一種既是文本給你提供的,同時又能超越它的很迷狂的表演狀態。我們用了大量的手段,網絡的語言,笑鬧的成分,中國戲曲手段,還有些黑色幽默。我們把現實主義創作思想和後現代趣味也就是解構和顛覆的精神結合,讓年輕人很喜歡。你看傳統電視劇的時候,會看到很多一板一眼的表演,我覺得喜劇要有連貫的表演,充分性格化,多姿多彩的造型感,富有變化的情緒,要求演員有一個迷狂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常常是即便不真實和不準確了也是對的,會打動你。這有點像一種醉酒狀態,他胡說八道你也會覺得有趣。這是我們要的最好的狀態,這是第一流的表演的狀態。每一天都是這樣的,在拍攝現場經常會樂得就拍不下去。」
《武林外傳》帶有強烈的網絡氣息,卻被放在了傳統電視劇觀眾為主的中央八套播出,所以它走了一個緩緩升溫、由小眾輻射大眾的反響曲線。事實證明,只要是誠心誠意取悅觀眾的,只要是在創作中投入了足夠智慧含量的東西,最後總有大批的知音出現。尚敬說:「《武林外傳》這部戲,它真正讓我感覺到很驚訝的是,它的重播和再播。從首播到現在四年了,電視臺幾乎沒有斷過,年輕人如此喜歡它,有時看見兩三個臺在同時播這部劇。看到有的電視臺把它剪得支離破碎,有時候也很心疼,後來想算了,他播就可以了。在《武林外傳》的貼吧裡面,有大量的粉絲談他們的心態。有的朋友跟你講《武林外傳》的時候,他會情不自禁給你演,甚至有人說會在一段時間裡伴隨他們成長,有的人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一集,聽到這個還是覺得很有意思。」
《武林外傳》的影響力不斷擴大,二、三輪的收視率甚至超過了首輪,劇中的主要角色都得到了觀眾的喜愛,其一言一動似乎都散發著魅力。一個發燒友這樣寫道:
我喜歡湘玉摳門又嘮叨的樣子。活的那麼真實不做作。每個人都愛錢,但是像她這樣坦白的又有幾個。她在小事上扣的厲害但是到了關鍵時候從來不曾含糊過。我喜歡她在以為夥計們背叛了她時強忍著眼淚說,不哭,堅決不能哭。喜歡她在得知老白犯事以後做出的種種舉動。喜歡她對小貝如母親般的疼愛。喜歡她對朋友們的慷慨。喜歡她漂亮的笑臉和那一口好聽的陝西話。喜歡老白一肚子的鬼點子。喜歡他離開以後還一直躲在暗處保護這些手並無縛雞之力的朋友。喜歡他在受傷了緊抱著湘玉說,喜歡,賊喜歡時的表情。喜歡他在小貝出事的時候說,用他的下半生找到綁匪,然後將他碎屍萬段。喜歡他的一顰一笑中帶來的快樂和讓人放心和他走下去的勇氣。喜歡小郭滿臉的自負和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雖然有時候她實在是處於下風。喜歡她從一開始的囂張跋扈到後來的溫順通情。喜歡她對小貝親如姐妹的感情。也喜歡她對無雙那帶點淡淡的敵意的友情。喜歡秀才的懦弱和空有一肚學問無處施展的無奈。喜歡他對天長喊,子啊,帶我走吧時的可愛行為。喜歡無雙的勤勞善良。喜歡她說,因為愛情只是一條單行道時憂傷的淚眼。喜歡李大嘴對惠蘭的痴情。喜歡小六和老邢對這個鎮子的保護。
在全心全意製造笑果的同時,尚敬也談到過自己的一些「寓教於樂」的訴求:「《武林外傳》用一個看似光怪陸離的包裝求真向善,它隱喻了年輕人的成長,在這樣一個客棧裡,像年輕人畢業以後走到一個公司,跟老闆打交道,談談戀愛,也有爭吵,也會碰到困境,這時候應該怎麼辦?愛情很折磨人,朋友之間也有背叛,面對絕境的時候怎麼辦,這個戲其實是在說這些故事,只不過他們穿著古裝而已。」而這樣的用心顯然也得到了觀眾的回應,有人寫下長篇大論的帖子分析劇中的幾類愛情,有人從中看出了人在職場如何自處和相處的精髓,還有人深有感觸地說:「我一直很納悶,這麼一家小小的客棧究竟能承載的多少愛和責任,快樂和悲傷。每一集都在看似熱鬧的打鬥場面中蘊含了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感激寧財神給予我們這些人物。感激尚敬導演激活了這些人物。感激這些演員賜予了他們鮮活的生命。」
有了這些真誠的反饋,尚敬更加確認了自己探索的道路是對的:「教育別人沒有什麼錯誤,但是有時候你的口吻或者說姿態不對,以一個耳提面命的姿態出現,就會招人反感。其實循循善誘,以一個親近人的姿態和語氣來講話,別人接受起來更好一些。《武林外傳》就照準了這樣一個姿態和語氣,讓人家眉開眼笑,讓人家舒心。健康地讓人歡笑,這是主旋律作品追求的審美目標。」
當然,《武林外傳》得到的也不全是讚美,也有很多人認為它是荒誕不經、嬉皮笑臉的大雜燴,這樣的片子的流行恰恰說明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對此,尚敬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今天這個時代,它的偉大之處就是多元共存。當下,你說人文精神缺失也好,說我們很多東西,寶貴的東西沒有了也好,詩意變得蕩然無存也好,我覺得應該用一個發展的眼光來面對。我相信那個東西的消失是暫時的,它在那兒漂著呢,可能日後還回來。我想這個國家的精英,那些有頭腦的人,有追求的人,他們不會放棄。其實大家都明白是怎麼回事,我們整天為什麼而痛苦,應該去嚮往什麼更好的東西,這個年代的人都清楚,而且必須面對。你每天要做的那個事情絕對不是毫無價值的,你可能發出的聲音不代表你最真實的聲音,但是你會嚮往著要把這個聲音表達出來。可能很多人的現狀就是這樣吧。我覺得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一個好時代,但是這個時代應該變得更好,我們希望看到更實質性的變化,更巨大的變化。」
2006年的春天,《武林外傳》改變了情景喜劇的發展路向,使之沉迷多時後又一次回到娛樂的中心。雖然說這種打通古今、生冷不忌的手法並非情景喜劇的主幹道,很難成為後來者反覆借鑑的標本,但是它的奇峰突起正說明,當一個娛樂形式發展到一定程度、徘徊不前的時候,如果不能在內容上有所突破,那不妨先考慮形式上的革新。此前,導演尚敬已因《炊事班的故事》而成名,這部戲使他聲名更盛,進而獲得了國際大導演張藝謀合作的機會,執行導演了電影《三槍拍案驚奇》。寧財神由此躋身一線編劇的行列,開始喜劇和正劇兩條腿走路,並且跨界發展到話劇圈,同名而不同故事、不同班底的《武林外傳》獲得了話劇觀眾的喜愛。幾位主要演員也獲益匪淺:扮演佟掌柜的閆妮已是宋丹丹以來最好的喜劇女演員,張藝謀給她的評語是「能哭能笑,能打能鬧」。扮演郭芙蓉的姚晨確立了野蠻女友的螢屏形象,在與孫紅雷合作《潛伏》之後,進入一線女演員之列。扮演白展堂的沙溢、扮演李大嘴的姜超、扮演呂秀才的俞恩泰,還有扮演莫小貝的童星王莎莎,都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文/李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