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宣布退出《康熙來了》,小S也回應要與蔡康永同進退。蔡康永自稱一直想要做些改變,如今終於踏出了第一步。我們暫且不去談論蔡康永的為人或者節目有無意義之類,就蔡康永退出《康熙》這件事而言,他的決定也許不能不說是一種好的選擇——當康熙的收視率大不如前,當內地娛樂節目紅紅火火升起,當他想要尋求改變,不斷完善……多少80、90後在這個節目帶來的歡笑中漸漸從懵懂少年到踏跡職場、建立家庭。時光流逝,我們總要學著長大,如蔡康永所說:「《甄嬛傳》也好,《流星花園》也好,有一天,你會跟它揮別的,你會長大,所以《康熙來了》可不打算陪你一輩子。」學會結束,不免也是種智慧。
似乎大家一貫都強調「開始」,重視「延續」,並且提醒要永存「希望」、不輕易「放棄」。這好像已經變成是一種人人乍聽之下都會點頭的通則,以至於我們極容易把「終結」「放棄」等當作是不好的、錯誤的觀念。然而,傳道書3:1提到「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總有一些東西必須「結束」。阻礙我們成長步伐的,可能正是我們自己的原因。
「結束」不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更是生存與發旺的必要條件,事業與生活兩方面都是如此。活著,就必須不時斬斷某些曾經投入心力的人事物,拔出過去所培育的,拆除先前已建構的。止步、割捨、拋棄、拆毀、恨惡曾經珍愛的東西,都有必要。你之所以沒有嫁給高中的初戀情人,沒有一輩子都還在幹你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因為有「結束」。不過,如果缺乏好好了結事情的能力,會讓人白白折騰,困頓不前,無法達成目標和夢想。更糟的是,我們會陷在痛苦、摧殘身心的處境中不知自拔。結束很重要,不過很少有人喜歡結束,所以才會出問題。
「結束」是必要的,但通常我們很難好好了斷。雖然我們需要了斷該了斷的事,才能產生理想的結果,化解艱困的逆境,但大多數人的態度都是能免則免,不然就是笨拙地草草打發過去。
我們需要改變、長大
成長的過程裡,我們往往缺乏訓練,分辨力、勇氣、技巧都不足,無法發起、跟進、完成各種必要的了斷。我們沒有準備好一路走到目的地。有時候,事情需要結束,我們卻看不清楚,還傻乎乎地持守盼望;也有些時候,我們純粹就是明知該做,卻做不出來。於是乎,我們卡在早該過去的現況中,動彈不得。不僅在職場上大家常常缺乏這類能力,個人生活中也常有這種情況。
想想所謂的「賴家症候群」吧!現在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二十、三十好幾歲的年輕人還跟父母住在一起。他們無法結束童年,進入成人期。不過更大的問題,往往在於他們的父母無法結束既有的模式,把已經成年的「小孩」推出窩巢,停止孩子有害的倚賴。父母拒絕終止自己「幫助」的角色,其實對子女來說,這根本不是幫助。
很多人在職場中也有類似的困境 :由於害怕失去安全感,明明從事的工作讓自己困頓不滿,卻不敢離開。總而言之,儘管我們實在很需要舉步向前,卻欠缺跨出下一步的心理準備和實際技能。
除了必須主動發起的結束,還有另一種結束是我們很難招架的,就是「情勢所逼的結束」。有些事情不是我們選擇去結束的,但不得不面對的殘局一樣很難收拾,所以常把人困在痛苦不幸的光景當中,無法揭開人生的下一頁。這類結束包括離婚、被開除或資遣、親愛的人逝世、友誼破裂、慢性疾病等等。這些事情不是我們選擇的,有的是信任的人硬加在我們身上,有的是人生不幸的際遇。如果我們沒做好心理準備,或者過去曾經失去太多,這些改變可能會壓垮我們,導致沮喪、掙扎,有時候持續經年。
到了該結束的時候,如果不能好好結束,將來肯定又會犯下讓自己窒礙難行的同樣錯誤。如果不學會教訓,主動去了斷該了斷的事,人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在職場或個人生活領域中重蹈覆轍。反之,如果學會如何妥善「結束」該結束的,吸收代謝過往的經驗,就能超越過去絆倒自己的行為模式,不必重蹈覆轍。
來源:康培思文化
發?功能說明,0頻道列表發1收聽當天的「靈命日糧」發1-1聽昨天的「靈命日糧」發ss搜文章詩歌經文講道發章節或文字搜聖經經文或發首頁聖經奉獻社區查看功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