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新研究表明實現對新冠病毒的群體免疫是不切實際的

2020-12-25 生物谷

2020年10月7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模型,該模型表明實現對COVID-19的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公共衛生策略。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PNAS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mission dynamics reveal the impracticality of COVID-19 herd immunity strategies」。

圖片來自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08087117。

控制COVID-19給公共衛生政策制定者帶來了一個難題:如何防止衛生保健基礎設施不堪重負,同時避免重大社會混亂?爭論圍繞著兩種策略展開。一派以「抑制」為目標,通過劇烈的社會疏遠措施消除社區內的傳播,而另一種策略則是「緩解」,旨在通過允許足夠大比例的人群感染,同時不超過醫療服務能力,實現群體免疫。

論文通訊作者、喬治亞大學奧杜姆生態學院博士後助理Toby Brett說,「群體免疫概念很誘人,這是因為它意味著COVID-19威脅的終結。然而,由於這種方法旨在避免疾病消除,因此需要不斷調整封鎖措施,以確保在特定時間點上有足夠多的---但不是太多---的人被感染。由於這些挑戰,群體免疫策略實際上更像是在嘗試走一條幾乎看不見的鋼絲。」

在這項研究中,Brett和喬治亞大學傳染病生態學中心的Pejman Rohani調查了控制SARS-CoV-2(導致COVID-19的冠狀病毒)傳播的抑制方法和緩解方法。

雖然近期的研究已探討了抑制和緩解策略在一些國家的影響,但Brett和Rohani試圖確定各國是否以及如何在不給醫療系統造成過重負擔的情況下實現群體免疫,並確定實現這一點所需採取的控制工作。

他們開發出一種年齡分層的疾病傳播模型,以模擬SARS-CoV-2在英國的傳播,在那裡,通過有症狀個體的自我隔離和不同程度的社會疏遠來控制傳播。他們通過模擬發現,在沒有任何控制措施的情況下,英國將經歷多達41萬例與COVID-19相關的死亡,其中35萬例來自60歲以上的個體。

他們發現,使用抑制策略,預測的死亡人數要少得多:60歲以上的人中有6.2萬人死亡,60歲以下的人中有4.3萬人死亡。

如果自我隔離的參與度很高(定義為至少減少70%的傳播),那麼無論採取何種社會疏遠措施,都可以在兩個月內實現抑制,如果學校、工作和社交聚會場所很近,那麼可能會更快地實現抑制。

在研究試圖通過緩解措施建立群體免疫的策略時,他們的模型發現,如果社會疏遠保持在一個固定的水平上,醫院的能力將需要大大增加,以防止醫療系統不堪重負。如果要在現有醫院資源的情況下實現群體免疫,英國則需要實時調整社會疏遠程度,以確保患病人數不超過醫院的能力。如果這種病毒傳播速度過快,醫院將不堪重負,但是如果傳播速度過慢,疫情就會被抑制,而無法實現群體免疫。

Brett和Rohani進一步指出,COVID-19免疫的性質、持續時間和有效性還有很多未知,他們的模型假設了完美的長效免疫力。他們提醒說,如果免疫力不完美,並且存在很大的重新感染機會,那麼通過廣泛暴露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非常小。

Rohani說,「我們認識到,關於COVID-19的傳播和免疫力,我們還有很多東西需要了解,但是我們認為這樣的建模在所謂的'形勢分析'中是非常寶貴的。模型允許利益相關者思考替代行動方案的後果。」(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Tobias S. Brett et al. Transmission dynamics reveal the impracticality of COVID-19 herd immunity strategies. PNAS, 2020, doi:10.1073/pnas.2008087117.

2.Herd immunity an impractical strategy, study finds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9-herd-immunity-impractical-strategy.html

相關焦點

  • 社交隔離還是群體免疫?喬治亞大學新模型:實現群體免疫的可能性很低
    據喬治亞大學科學家開發的一種新模型,依靠群體免疫來應對新冠病毒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公共衛生策略。這項研究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研究的第一作者、奧德姆生態學院(Odum School of Ecology)的博士後助理託比·布雷特(Toby Brett)說:「群體免疫的概念是挺誘人的,因為它預示著新冠病毒威脅的結束。然而,由於這種方法的目的並不會消滅疾病,因此它需要不斷調整封鎖措施,以確保在特定時間點有足夠的人感染病毒。由於這些挑戰,群體免疫策略實際上更像是在走鋼絲。」
  • 「群體免疫」釀成大禍,新冠已經出現變種
    英國發出警報,新冠已經發生變種從動物種群之間傳播再經過變異成為人類之間傳播,由此可證,新冠在變異淨化的道路上從未停止,而人們所擔心的"病毒變異"也絕非危言聳聽,近日英國已經發出警報,新冠已經發生變種。根據中國日報網所報導,英方衛生部發現新冠在變種之後,傳播速度更快,目前遭受變異病毒感染的已經超過1000例,而倫敦的防疫等級也已經提升至最高級。英方衛生大臣馬特·漢考克在接受採訪時證實了這一消息,直言都是之前"群體免疫"釀下大禍,表示變異之後感染概率稱指數級急速上升。
  • 外媒:一半以上居民已產生抗體 義大利新冠疫情中心接近「群體免疫」
    截至當地時間6月9日,義大利有3.4萬人死於新冠病毒,約23.5萬人感染。研究稱,4月23日到6月3日期間對該省9965名居民進行的血液檢測顯示,有57%的人產生了抗體,表明他們曾與新冠病毒接觸過。報導稱,貝加莫省衛生當局說,檢測結果基於「範圍足夠廣」的「隨機」取樣,可以作為證明該省有多少人曾被感染的可靠指標。
  • 英國承認讓國民感染新冠病毒以獲得群體免疫
    原標題:英國首席科學顧問:讓60%人口感染,以獲得群體免疫新京報快訊(記者 謝蓮)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派屈克·瓦蘭斯(Sir Patrick Vallance)13日就英國政府將疫情高峰延緩至夏季,希望以此獲得「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的策略進行了解釋。
  • 從「群體免疫」到「壓平曲線」 ——歐美國家的抗擊新冠之路
    某一年齡群體在獲得較高水平的免疫後所產生的群體免疫會保護其他年齡階段的人群。例如流感病毒,流感對老年人群體危害比在年輕群體中更嚴重,但流感疫苗對老年人群的免疫效果並不好,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系統會減弱。然而,有研究已證明優先考慮學齡兒童進行季節性流感免疫接種比給老年人接種疫苗更有效,從而為老年人創造了一定程度的保護。
  • 以色列研究表明 細菌抗病毒機制可助人類抵抗新冠病毒
    以色列魏茨曼科學院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發現細菌在受到病毒攻擊時,會產生保護自己的化合物,並認為細菌的抗病毒機制有望成為人們應對新冠病毒和其他病毒的關鍵。他們認為,將合成的化合物引入受感染的人體細胞後,也可能具有同樣的抗病毒能力,並正在實驗室驗證這一的理論。
  • 通過感染在人群建立針對新冠群體免疫?完全不可行,實錘證據來了
    基於這兩個基本狀況,有科學家指出,人群實現群體免疫或者結束這種大流行的唯一途徑。另一些科學家和學者卻對此提出嚴厲批評。他們認為,依靠讓多數人通過自然感染這種疾病來實現群體免疫無論是社會成本還是生命成本都極其昂貴,是不人道的,因而是不可行的。顯然,後者將多數人自然感染獲得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視為達成群體免疫的唯一途徑。
  • 新證據表明新冠患者或擁有強大免疫記憶,至少持續6個月!
    這種免疫記憶不僅僅依賴於抗體,它還包括被稱為T細胞和B細胞的白細胞,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記憶力。結合這些防護層,免疫系統能夠識別並再次攻擊新冠病毒,從而防止再次感染。為了評估對病毒的免疫能在免疫系統的各個層面持續多久,科學家們測量了新冠患者在患病幾個月後,有多少免疫細胞以及哪種免疫細胞能夠恢復。
  •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存在貓傳貓 傳染給人的風險很低
    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存在貓傳貓 傳染給人的風險很低 2020-05-15 18:28:17 來源:北京晚報  |  作者:佚名| 字號:A+ | A- 【新冠存在貓傳貓】美國的一項最新實驗室研究表明,感染了新冠病毒的貓即便沒有症狀,也可以將新冠病毒傳染給其他貓。
  • 「群體免疫」,理論與現實差多遠?
    根據德國的一項突破性研究,可能已感染過新冠病毒並獲得了免疫的人數要比先前認為的多得多。對處於德國最早暴發疫情的「震中」地區的小鎮進行調查的科學家們說,他們在沒有出現過任何症狀並且以前未被認為被感染的人身上發現了該病毒的抗體。
  • 川普政府內部郵件曝光:有意讓孩子們感染新冠!形成「群體免疫」
    7月4號,美國衛生部負責公共事務的助理部長卡普託(Michael Caputo)的科學顧問亞歷山大(Paul Alexander)給他的老闆和六名衛生部高級官員寫了封郵件:「真的沒有其他辦法,我們需要建立群體免疫,讓非高風險的人群暴露在病毒中。嬰兒、孩子、青少年、年輕人、沒有其它病症的中年人,他們的風險微乎其微,我們利用他們來建立群體免疫,我們想讓他們感染新冠。」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新冠肺炎群體免疫策略可行嗎
    13日在接受英國天空電視臺採訪時,派屈克表示,約60%的英國人將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會對未來的疫情具有「群體免疫」。英國目前約有6600萬人口,根據派屈克的預測,即有400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  英國政府做此決定是因為判定本國疫情「遏制」階段失敗,已經進入「拖延」階段,疫情暴發不可避免。
  • 新冠病毒致死率決定了男人是個弱勢群體
    隨著新冠病毒的傳播不斷跨越國界、海洋和大陸,有一個令人困惑的數據至今仍未能得到合理解釋:幾乎在所有有數據支持的國家,死於該病毒的男性都多於女性。但在這些解釋中,有一點被忽視了:男性死於新冠病毒的比例高於女性並不是一種異常現象。更確切地說,它可能及時而引人矚目地證明了一個直到最近都被低估的科學事實:在生存方面,男性是弱勢的性別。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本來是科學顧問為解釋政府做法的合理性而提及的概念,但「群體免疫」的說法引來了更大的爭議。  英國衛生大臣馬修·漢考克不得不對此澄清。他15日在《星期日電訊報》上發表評論文章說:「我們的防疫計劃是基於科學家的專業意見來制定,群體免疫並不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那只是一個科學概念,不是一個目標或者一個策略。」
  • 國家群體免疫,病毒競爭上崗
    只是這一次,科學家們發現,新冠病毒S蛋白上積累的突變也開始變多,而這個S蛋白是人體感染病毒以及疫苗設計的關鍵位點。所以結果就可能是,一方面病毒和人體結合越來越強,另一方面免疫系統也無法識別突變後的病毒。
  • 科學家們的基因分析表明,新冠病毒來自自然界,而非實驗室
    也許在2個月以前誰也不會想到,新冠肺炎病毒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大爆發,並且引發如此大的傳染性和討論度。而關於他究竟是如何出現的,至今依舊是個謎。關於新冠肺炎的陰謀論也層出不窮,有人說新冠病毒來源於實驗室,也有人說是因為亂食用野生動物所致。但是,根據一些研究推測全球範圍內的冠狀病毒大流行是由天然病毒引起的,而不是實驗室製造的。
  • 「美國新冠疫苗開打」背後:誰優先?誰猶豫?何時群體免疫?
    此前,關於少數族裔在疫苗試驗中代表性不足的聲音不絕於耳,研究顯示,少數族裔背景的人是最有可能拒絕接種新冠疫苗的群體之一。然而,在這第一針新冠疫苗背後,關於「誰能優先接種疫苗」的爭議以及「疫苗猶豫」的問題更赤裸裸地擺在了美國人的面前。不僅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在疫苗上市之際大力鼓吹自己的深謀遠慮,還有消息稱其身邊的人將優先接種疫苗。
  • 最新研究表明:貓可以無症狀傳染新冠病毒
    最新研究表明:貓可以無症狀傳染新冠病毒 2020-05-14 14:53:36  來源:封面新聞
  • 全球抗疫24小時 | 世衛組織:2021年全球無法實現群體免疫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89048345例,累計死亡病例1930265例。11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新增660993例,死亡病例新增11061例。
  • ...為止最大規模的新冠再感染的研究報告,研究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
    【研究稱6個月內新冠再感染機率極小】牛津大學周五發表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新冠再感染的研究報告,研究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6個月內再次感染新冠的可能性「極小」。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新的發現是令人興奮的,因為是人們理解新冠免疫如何發揮作用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