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家族史知道的越多,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

2021-02-13 新校長傳媒


(春節之際,這篇舊文值得重溫)

幾年以前,為人之父的我已近崩潰。八月是家族每年聚會的日子。但是在那個星期裡,我們卻都在跟各種各樣的危機做鬥爭。父母正在邁入高齡,我和妻子不堪承受孩子們的吵鬧,而我的姐姐則嚴陣以待,要幫助她還不到十歲的孩子們準備應對欺侮、性和網絡騷擾方面的問題。

果然,有天晚上,所有矛盾爆發出來。在吃晚飯的時候,我注意到侄子在餐桌下面發簡訊。我知道不該多嘴,但還是忍不住要他停下來。

砰!姐姐沒好氣地衝我說,別對她的孩子指手畫腳。我爸爸指出,我自己的女兒在鼻子上玩勺子。我媽媽抱怨,孫子們都沒有教養。沒過幾分鐘,大家都各自躲起來了。

後來,我爸爸把我叫到床邊。他話裡的絲絲寒意,我從不記得以前聽到過。

「我們這個家正在四分五裂。」他說。

「不,不是這樣,」我本能地說,「它比以前更堅固了。」

但是後來躺在床上,我開始沉思:他說的對不對?家庭和睦有什麼秘方?有些家庭事事順利、千柔百韌、幸福如意,可有什麼成分起作用?


本文作者費勒(右一)與家人合影

過了一段時間,一個令人吃驚的主題浮現出來。你可以為家庭做一件簡單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這可能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挖掘一個強壯的家族故事

我最早是從埃默裡大學的心理學家馬紹爾?杜克那裡聽到這個主意。在20世紀90年代,杜克博士致力於美國家庭研究。

在那個時候,杜克博士的太太薩拉也是一位心理學家,在幫助那些有學習困難的孩子們,她注意到學生中的一個現象。

當面對困難的時候,那些熟知家族故事的孩子會表現得更好。」她說道。

她的丈夫杜克博士感到很有趣,就跟同事羅賓?菲伍什一起,去核實這個假設。他們研發出一個測試系統,稱之為「你知道嗎」測試表,這個測試表要求孩子們回答20個問題。

例如,這些問題包括:你知道(外)祖父母在哪裡長大嗎?你知道父母在哪裡讀高中嗎?你知道父母在哪裡相遇嗎?你知道家裡發生過某種可怕的疾病或者事情嗎?你知道你出生的故事嗎?

在2001年夏天,杜克博士和菲伍什博士向48個家庭提出這些問題,並且對一些家庭在餐桌上的談話做了錄音。然後,他們將孩子們的測試結果,跟孩子們接受的一系列心理測試,進行了比較。最後,他們得出一個壓倒性的結論。孩子們對於家族歷史知道得越多,他們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自尊心就越強,也就越相信自己的家庭做得更成功。「你知道嗎」測試表從而成為兒童情緒健康與幸福的唯一最佳預測系統。


心理學家杜克博士

接下來,發生了意料不到的事情。兩個月以後,就是9-11。作為普通公民,杜克博士和菲伍什博士像其他人一樣感到害怕。但是作為心理學家,他們知道這給了他們難得的機遇:雖然他們研究的家庭沒有受到該事件直接的影響,但是孩子們同時都經歷了相同的國家創傷。這兩位研究人員就回去對孩子們再次進行了評估。

「我們再一次證明,」杜克博士說,那些對於家庭知道的比較多的孩子,他們的適應能力也更強,這意味著他們能夠減緩壓力。」

為什麼知道祖母去哪裡上學,有助於孩子克服諸如小到膝蓋擦破大到恐怖襲擊的困難呢?

「答案在於孩子的家族歸屬感。」杜克博士說。


故事將我們連為一家人

心理學家發現每個家族都有統一的敘事,他解釋道,而這些敘事有三種模式。

首先,是上升的家族敘事:「兒子,當我們剛來到這個國家的時候,我們一無所有。咱們家很能幹。我們開了家店鋪。你爺爺念了高中。你爸爸上了大學。現在你呢……」

第二種是下降的家族敘事:「甜心,我們過去啥都有。然後,我們失去了一切。」

第三種是最健康的敘事模式,它被稱為擺動式家族敘事:『親愛的,讓我來告訴你,咱們家有起有落。我們成立了家族企業。你外公是社區的中堅分子。你媽媽是醫院董事會的。但我們也遭到過挫折。你有個叔叔有次被逮捕了。我們有座房子被燒掉了。你爸爸還丟掉過工作。但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我們常常像一家人一樣團結。」

杜克博士稱,最為自信的孩子具備他和菲伍什博士所說的「代際自我」。他們知道自己屬於比自我更大的事物。


家族樹

杜克博士建議,父母們要跟他們的孩子進行類似的活動。很多場合都有利於傳遞這種歷史感:節日、假日、大型家族聚會,甚至乘車購物。家族傳統活動計劃越周詳,就越可能流傳下來。他提到感恩節在灌木叢裡藏凍火雞和罐裝南瓜的家族傳統,所以孫輩們也要不得不「為晚餐去打獵」,這就像朝聖一樣。

「這些傳統就變成你家史的組成部分,」杜克博士說。

數十年的研究已經表明,大多數幸福的家庭都能夠有效地交流。但是談話並不意味著簡單的「聊天」。同樣重要的是,談話也意味著講述一個關於你們自己的正能量故事。當面臨挑戰的時候,幸福的家庭,就像幸福的人一樣,只是在他們的人生故事裡添加新的篇章,來顯示他們克服困難。對於孩子們來說,這個技能非常重要,因為他們趨於在青少年時期就形成自己的個性。

底線是:如果你想要家庭更加幸福,那麼就創造、提煉和重述家族正能量時刻的故事,以及你們能夠絕地重生的故事。僅僅這個行為,就可能會為你的家族未來幾代繁榮昌盛增添機遇。

【文章來源:《紐約時報》】


謝謝你的關注

更盼望

我們成為教育的世界裡

遙遠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


長按識別關注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官方網站見證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嘗試越多,越知道自己要什麼」
    人的一生,經歷過越多的事,越知道自己要什麼。在不斷嘗試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才能在未來的日子裡過得順心。01前段時間剛結束的《三十而已》中,王漫妮的一段話令人深思,她說:」我覺得現在的時間點剛剛好,可以選擇一條自己的跑道了,我想看看自己的人生還有沒有別的可能,人幹嘛非要被一座城給困住啊?
  • 自我意識越強,孩子反抗性越強!
    這話說起來似乎有些嚴重,其實,媽媽的心裡對孩子的反抗行為深有體會,有的媽媽甚至都後悔生出這樣一個「小魔頭」。這些媽媽非常羨幕那些乖巧聽話孩子的媽媽,她們都非常疑感:怎麼人家的孩子就不哭不鬧,那麼聽話呢?孩子出現強烈的反抗,這不僅不是壞事,而且對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的。
  • 低情商的孩子往往有這5點特殊表現,佔得越多,說明孩子情商越低
    可能寶爸寶媽們也感受到了,那些只有高智商,卻沒有高情商的人,通常也不會混得特別好,這也足以說明孩子高情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家長都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是低情商,就算孩子已經有不少表現暗示他們有這一特點,可是家長們仍然不太在意。
  • 越控制,越失序
    只有當你缺乏理解的時候,才有掌控的必要。如果你已經把事情看得很清楚,自然就不需要掌控了。  ——克裡希那穆提  小到個人,大至世界,似乎時時刻刻都有失序的事情發生。於是,控制欲望生出。個人控制自己,是為了壓制一些令自己暫時不能忍受的體驗。  譬如,失去了親人,這時產生的痛苦太大,我們以前的心理結構會被徹底打破,這是極大的失序,我們懼怕,於是極力控制自己。
  • 王者榮耀:為什麼有些英雄,玩的場次越多,越覺得自己菜?
    比如上了王者,然後你發現自己越打越辛苦,原來的敢操作變成單純的「莽」,不僅沒有擊殺對面,反而讓對面戲耍了。 二,學者陷阱,知道的越多,會發現自己不 其實,上面提到的,主要還是一條學習的曲線。
  • 為什麼白頭髮會越拔越多,越染越多?對身體有哪些負面影響?
    如果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導致白髮越長越多的時候,再用拔的方法來除去白頭髮就不太現實了,除非想變成禿子。這時候人們往往會通過染髮的方式來使自己的頭髮看上去「年輕」一點。但是只要長過白頭髮和染過頭的人就會發現,不管拔了幾次,總能看到白頭髮;染頭髮也同理,當時看著似乎黑亮亮的,但等過了一段時間,頭髮褪色了,發現白髮似乎又多了。難道白頭髮跟韭菜同源,越挫越生長嗎?
  • 用遙控器控制孩子的人生,她比英子媽媽更讓人窒息
    誰知道,誰關心。聽媽媽的話去相親,相親女孩的一番話卻震撼了男孩。女孩說:「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怪罪給其他人,太懦弱了。」女孩告訴他,自己在國外已經有了愛人,也是女的,現在她要回去過自己的人生了。男孩決定放手一搏,奪回屬於自己的人生遙控器。
  • 父母管得越多孩子成績越不好,如何才能正確放手?
    父母管得越多,孩子成績越可能不好。養育孩子,給了他強壯體魄,營造安全環境,可沒有激發出孩子內驅力,就像汽車沒有安裝發動機,雖說也能靠著外力前行,終究跑不快。管得越多,孩子越無法激發內驅力。親戚的孩子一放學回到家中,就打開電視看動漫,沒有任何自主學習的念頭。學習要盯著,聽課要管著,稍不留神,他就溜去玩遊戲。一些成績好的孩子,父母管得沒那麼多。今年有位考上北大的女孩,父母都在外省工作,沒法看管。記者採訪時,母親坦言自己壓根不知道如何管孩子,只是孩子自己勤奮,願意學習。
  • 為啥小時候越聽話的孩子,長大後往往問題越多?心理學家給你答案
    細問才知道,她雖然從小懂事,但其實都是偽裝迎合,做父母眼中想要的孩子,做老師眼中想要的學生,從沒做過他自己。「如果迎合別人的期待,就能得到表揚,就不會被拋棄。」在上大學之後心理就出現了問題,但一直害怕面對家人朋友的失望一直不敢表露,長期習慣性的壓抑和委屈才導致心理崩潰。
  • 為什麼你越是控制孩子,孩子越不聽話?
    團隊活動是一整天的,到了中午,我準備午休用餐,便請一位助教(co-leader)幫忙陪伴這群孩子。 下午團隊活動開始時,我看到黑板上有每個孩子的名字,每個名字下面有許多的「×」。我問助教那是什麼,助教表示,那是因為孩子中午過於吵鬧,彼此幹擾與衝突過多,所以用計次的方式來記錄孩子的不佳表現,次數越多表示違規越多,希望藉此約束孩子的行為。我點點頭,表示理解。
  • 90後的人生感悟:越長大,睡得越晚,能聽懂的歌越多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句話,覺得深有同感,那就是「討厭自己睡得越來越晚,能聽懂的歌卻越來越多」,這句話中透露出很多無奈與心酸,但也是很多年輕人的現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已經習慣晚上十一點半才睡覺,明明沒有什麼要做的事,就是抱著手機一頭亂刷,腦袋和眼睛都很痛,就是不想早點睡覺,心裡覺得熬夜才是年輕的標誌。
  • 信用卡越欠越多,倒卡窟窿越來越大,怎樣才能脫坑?
    辦完信用卡沒多久,我就發現自己深陷債務危機了,膨脹的消費欲望,和失敗的股市投資,信用卡越欠越多。沒多久,幾張信用卡倒騰不動了,有時甚至出現逾期現象。使用信用卡不再美好,我也從「神」變成了「奴」,這讓初入職場的我,慌了神。
  • 大冰:見過的人越多,越喜歡孩子
    一個有故事,會講故事,能把故事講得讓人含笑流淚的人。他的 6 本書,每一本封面都是小孩,每一個故事也是說小孩——苦中作樂的小孩,知苦滅苦的小孩。赤子之心的小孩,自度度人的小孩。大冰喜歡小孩,喜歡孩子一樣的人。他只想講故事,只會講故事,只是講故事。
  • 苛求和控制,正在蠶食孩子的人生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
  • 媽媽越恐懼,孩子越失敗
    我看了看在客廳裡玩得起勁的兒子,忍不住「戳」了他一句:「聽到沒,不抓緊時間學習,後悔都來不及!」兒子鼻子哼了一下,皺眉抗議:「你怎麼跟對陽臺的媽媽一個樣?連說話都一字不差!」我一愣,心裡琢味:是啊,不知不覺,媽媽們都活成了統一戰線。課外作業、課外輔導、課外比賽……非要把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才覺心安!這,究竟是怎麼了?
  • 人臨終後,還會有意識,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嗎?終於知道答案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死亡是每個人的終將經歷的一件事。面對死亡,有人認為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當心臟停止跳動的一瞬間,意識會隨著軀體的死亡而逝去。也有人認為意識是不會消失的,人會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離世,不然為什麼有不少逝世者,明明已經離去了,但如果家人在身邊呼喚他的話,還會流出眼淚。人臨終後,到底還會不會有意識?會知道自己已經死去了嗎?
  • 花錢越多,越能讓丈夫行好運,掙錢越快的屬相女
    不管多大年紀,都是很有魅力的人。這輩子,他們很幸運。而且屬雞的女人,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她們能做到隨時隨地向人們展示他們最好看的一面。雖然她們不盲目購買奢侈品,但她們會買很多衣服、鞋子和包。在這種生活中,她們的消費雖高,但收入更強,而且花錢越多,賺錢越快。這種福氣著實令人羨慕。不要看屬兔的女人身形柔弱,花錢一點都不眨。她們有能力讓自己過上富足的生活,她們有能力馴服男人,給她們乖乖送錢。
  • 人生就像一個沙漏,抓得越緊,失去越多
    每年到了冬季,十二月末,萬般感慨就會湧上心頭,紛紛擾擾,綿綿不休,猶如這冬天的霾,迷了眼,暗了心,忙忙碌碌又是一年,坎坎坷坷又是一程,滿腹滄桑與疲憊,渴望那個盡頭,卻又害怕那個盡頭,人生沒有退路,沒有選擇,只能一條路走到黑,與其說是一種執著,不如說是一種無奈與堅持。
  • 頭髮越掉越多,你知道自己脫髮是那種原因引起的嗎?
    出現了大量毛髮脫落,髮際線後移或頭頂部頭髮開始稀疏的脫髮症狀,就要警惕了,此時若再不及時進行養護,頭髮只會越掉越多,光亮的腦門就離你不遠了。 濟南大麥植髮醫生也想問問發友,你知道自己脫髮是那種原因引起的嗎?
  • 馬雲:「見過的世面越多,人越謙卑!」
    從當年畢業的名牌大學,再到如今的公司、自己的房車,都被他拿出來說了一遍。當下芳芳心裡就否定了這個男生,後來對方多次相約,她都婉拒了。事後,聽說這個男生相親已經不下10次,但每次見面後幾乎都被女方拒絕了。芳芳說,雖然相親時大家都會說說自己的條件,但對方表現出來的優越感和傲慢的神情,實在讓人反感,恐怕這也是他屢屢被拒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