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求和控制,正在蠶食孩子的人生

2021-02-18 愛和自由
「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以後你會明白,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熟悉嗎?多少家長以此為理由,對孩子進行了密不透風的高壓監控。這種現象在臺灣版《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得到了戲劇性的呈現。劇集海報上,一個連接著臍帶的嬰兒手中拿著鎖,腦袋被人咬掉一塊,細看是母親的剪影。這暗示親子的息息相關,也暗喻了本劇的主題:母親對孩子的苛求和控制,正在蠶食掉孩子。即將初中畢業的紀培偉,是被丈夫背叛的母親人生唯一的希望。可是某天紀培偉突然發現,他一直在重複地過同一天,每一天都是禮拜三,每天撞見同一個人,遇到同一個司機,說同樣的話……看著兒子一直一如既往地欺騙她,媽媽終於忍不住對他說:「如果你再不修正這個錯誤,你的人生就會一直卡在同一天。」原來,紀媽媽無意中獲得了一個神奇的遙控器,可以遙控兒子的人生。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精神思想,媽媽都要兒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不合乎要求,就推倒重來。紀培偉就像杯中的小人一般,沉到水底,壓抑得無法呼吸。當他試圖反抗媽媽時,換來的是更強勢的鎮壓:「再說,就變成二十次。」後來,被媽媽瘋狂控制的紀培偉,在初戀小嵐身上尋到了安慰。
同樣喜歡藝術的小嵐,有著和他截然相反的家庭,父母開明,家風開放。「說你以後不會再和她見面,」紀媽媽又拿出遙控器逼兒子與小嵐一刀兩斷。哪怕紀培偉說「如果你按下那個鍵我會恨你」,紀媽媽還是將兒子這段感情「一鍵還原」。紀培偉絕望地跑到小嵐家門口,發現小嵐和她爸爸已經不認識他了。紀媽媽發現後,依舊拿出了她的寶貝遙控器,回到了兒子自殺前的那一天。一次又一次,沒有溝通,沒有安慰,只有無感情地按鍵。最終,在遙控器的「幫助」下,他按照媽媽的期望,成為一個成功人士,過上了優渥的生活。小時候的傷痛和對初戀的懷念讓他一直不能釋懷,於是他想偷偷拿回遙控器。不巧的是,這一幕正好被媽媽撞上,媽媽氣憤地衝他喊:「你以為遙控器我只有一個嗎?」「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麼樣子,都應該是我們自己負責。」只是母親,只想把孩子修剪成早預設好的模樣。親戚家的孩子都考上名校,主人公鍾國衍卻是一個成績平平的學生。比起親戚家的光鮮亮麗,他的家庭像一部90年代的老舊片子,窄小又破舊的屋子、不斷掉屑的天花板、不回家的爸爸和地位低下的胖媽媽。請了新的家教老師後,鍾媽媽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請儘管打!」窮苦的家庭,把學習好當做唯一出路,他的父母已然陷入偏執之中。鍾爸爸從不管教兒子,甚至不知道兒子上幾年級,仍然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成績才是重點,他上幾年級又有什麼意義?」在媽媽被爸爸家暴以後,鍾國衍關切地問媽媽:「我陪你去申請家暴令好不好?」上一秒還笑眯眯的媽媽立馬變臉:「有空管那麼多,不如去學習啊。」鍾國衍是個善良的孩子,他和媽媽一起救助了一窩小貓,總是小心翼翼地把貓抱在懷裡。
鍾媽媽知道自己活得很卑微,所以她渴望依靠兒子翻身。畢竟,兒子是她人生中唯一的希望。也因此,上一秒還和藹可親的媽媽,一聽到家教老師提到國衍可能有學習障礙,所以成績才難以提高時,立馬就翻了臉:「他書不好好讀找一大堆藉口,就是欠打。」她認為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兒子的成績」,似乎只要兒子考了滿級分,親戚們會尊重她,丈夫就會回家。無意之中,鍾國衍發現了一個「平行世界」。只要在「平行世界」裡殺死一隻貓,他就能考取滿級分,成為第一名。「只不過,平行世界裡的貓死了,現實世界裡的它們也消失了,它們會變成一朵花。」他掙扎過,最後還是選擇了殺死貓。離不開現世的煎熬,只能在平行世界裡繼續崩壞。那個疼惜地把貓抱在懷裡的善良少年,開始為了分數,殺害一隻又一隻的貓。看著家裡的貓一隻只變少,覺察到兒子蓄意殺貓的鐘媽媽只是說:「你功課有進步就好,我管不了那麼多。」國衍考到了滿級分,在爺爺的葬禮上,作為家族孝孫代表發言;其實,哪有什麼平行世界,不過是鍾國衍為了逃離現實,逐漸覺醒的第二個人格罷了。不斷殺貓讓他備受煎熬,自然而然地,接下來的考試他考砸了。而家庭的溫暖隨著他分數的下滑,消失了。他虐貓的行為也被校方發現,在去往警察局的路上,他遇見了媽媽。他終於忍不住吶喊:「你愛我嗎?你考慮過我的感受嗎?」他看見媽媽的辛苦,心疼媽媽,也瞧不起不爭氣的自己。於是他拼盡全力,卻得不到絲毫理解。他的眼淚一顆顆往下掉,可媽媽卻冷漠地告訴他:「我的一生都被你毀了,我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你身上,你拿什麼回報我?」他說出了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可能遇到的困惑:你既然不愛我,你既然覺得我是累贅,那你幹嘛要生我?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媽媽內心的痛,因此,林媽媽越發在意女兒。他們的家裡布滿了攝像頭,林媽媽通過這些攝像頭,監視著女兒們的一舉一動。品學兼優的大女兒林茉莉的自殺,打破了這個家庭表面的平靜。恰巧朋友的兒子正在做一項通過行為分析心理的研究,在林媽媽的要求下,他們開始了大膽的嘗試。激活已經往生的林茉莉的腦細胞,從她的腦部提取出她殘存的記憶。茉莉殘存的意識在拼命反抗,林媽媽不以為然:「我想了解我的女兒,有什麼不對嗎?」於是她進入了茉莉的記憶裡。她發現這個孩子讓她覺得陌生,平日裡的乖乖女竟然撒謊、偷盜,看嗑藥、自虐、同性戀的書籍。她看到茉莉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的手腕上劃一道傷痕。看到茉莉傷心地一次次找心理醫生,茉莉說:「我想要報復,但不知道是誰。」在媽媽的壓迫下,茉莉只能壓抑住內心所有的悸動,她成功變成媽媽的乖乖女,可內心早就千瘡百孔。林媽媽在等著茉莉對她說謝謝,茉莉一直期待媽媽能發現她身上的傷,能對她說聲「對不起」。在這樣可悲的教育下,雙方都在孕育著矛盾和不安,「別人家的孩子」林茉莉總是處於極度的自卑中。在同「媽媽」有關的記憶中,她看到了自己在茉莉眼中的樣子。看著茉莉臨死前的那一幕,她聲嘶力竭地喊出:「媽媽愛你啊。」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劇名來源於詩人紀伯倫的一首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不少父母,卻並不懂得這一點,兀自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人物品。

劇裡這些生活上遭遇挫折的母親,將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人生,但我總能控制我的孩子。」

那這些媽媽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嗎?她們當然愛。

故事一的離異媽媽隻身養家,想給兒子最好的生活。

故事二的媽媽細心呵護兒子的生活起居,給了他全部的愛。

故事三的媽媽對女兒無微不至,關心女兒的一切。

孩子是她們生活中的最後一點光芒,所以她們竭盡全力,也想要託起他們。只是最後都得不償失。

因為她們的愛都忽視了孩子本身,只希望按著自己的想法,去給孩子製造完美人生。

《奇葩說》一期節目曾經討論過:「如果你可以為你的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選擇按下那個按鈕嗎?」

哪怕按下這個按鈕會有傷害,可能大多數父母也會選擇按下。他們究其一生,想給孩子一個完美的未來。

傅首爾在節目中提出:「父母認為的完美,能等同於孩子眼中的完美嗎?」

畢竟,完美是個人的主觀感受,而定製必定出自他人之手,你視若珍寶的東西,也許我棄若敝履。

就像《追風箏的人》中寫的,「孩子又不是圖畫練習冊,你不能光顧著要塗上自己喜歡的色彩。」

傅首爾在節目中回憶起過往時說:

「我媽特別高興,因為我成為她灰暗人生中的唯一一個亮點。

可是我心裡的那些遺憾,我那些想乾沒幹的事,我被偷走的快樂,除了我自己,又有誰真的在乎呢?」

父母總想讓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卻忽視了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生來就必須要成為自己,否則會深陷在焦慮與痛苦之中,失去生而為人的意義。

只是多少父母不明白,孩子最終,是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本文轉自公眾號 談心社(txs163),這是年輕人談心的地方,我們為你一個提供聚集地,為你呈現年輕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們倡導年輕人應該在追求物質基礎的同時也要重視精神生活。

喜歡的話,「在看+點讚+分享」三連吧!

相關焦點

  • 總在苛求別人的人,最低級
    堂嫂崩潰,向爐叔老婆哭訴:「我一個人操持家裡太累了,想要讓他關心理解我,情緒控制得不好,結果他不理解我還要和我離婚!」在相處之中總是抱有挑剔心態的人是不懂得表達自己真實需要的人,通過一味的挑剔和情緒發洩來表達內心訴求只會適得其反。通過挑剔表達自我,責備他人不理解自己,卻沒想過是不是自己表達方式有誤,沒有正確的傳達自己的意願。
  • 老師,2021年請不要苛求自己!
    面對越來越稀奇古怪的學生們,以及越來越多五花八門的懲罰教師的強勁制度; 請你們一定要保重自己,不要苛求自己,盡己所能,問心無愧,足矣!這並非是消極,因為假如你們倒下的話,中國教育將舉步維艱! 所以,請老師們,一定要保重自己!
  •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正在蠶食軀體
    科學家拍到罕見鯨落畫面,鯨屍沉至海底,章魚、蠕蟲正在蠶食軀體鯨魚是世界上體型最龐大的生物,一條鯨魚的死亡,所造成的影響比我們想像的要深遠,伴隨隨著鯨魚的軀體沉入海底,大量的生物會以此為食。我們可以看到,這句體鯨屍已被蠶食的只剩下骨架了,一群食骨蠕蟲正在消耗著骨骼上的脂肪,在現場還發現很多生物,其中,包括蟹類,海鯰魚,多毛類和深海章魚等。相對於其它的鯨落群,這是一個比較新的「鯨落」,大約只形成4個月,在這具接近5米的鯨魚骨骼內,還殘存著鯨魚內臟,科學家在鯨魚的骨骼上,發現鯨鬚痕跡明顯,所以推斷它是條鬚鯨。
  • 分析指耐克最新市場份額遭adidas和UA蠶食
    分析指耐克最新市場份額遭adidas和UA蠶食來源:聯商網2016-12-08 07:04華爾街投資銀行Cowen & Company周二宣布,將Nike(NYSE:NKE)股票評級從原來的「跑贏大市」下調至「持平大市」,原因是據Cowen Consumer Tracker調查顯示,18-34歲的消費者對Nike服裝的偏愛比例從55%下降至44%,而adidas(OTCBB:ADDYY)和Under Armour Inc(NYSE:UA)的比例正在逐漸上升,開始蠶食Nike的市場
  • 媽媽和孩子的過度親密,正在「廢掉」孩子,特別是男孩!
    時間久了,孩子越來越有恃無恐。 表嫂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深深地檢討了自己之前跟孩子的相處方式,也正在下意識地與孩子保持適當的「感情距離」。 媽媽對孩子的愛,似乎再怎麼多也不過分,但當一位媽媽無限靠近一個孩子的時候,這些愛的背後,卻潛藏著某種危險。
  • 孩子對家族史知道的越多,就越有控制自己人生的意識
    父母正在邁入高齡,我和妻子不堪承受孩子們的吵鬧,而我的姐姐則嚴陣以待,要幫助她還不到十歲的孩子們準備應對欺侮、性和網絡騷擾方面的問題。果然,有天晚上,所有矛盾爆發出來。在吃晚飯的時候,我注意到侄子在餐桌下面發簡訊。我知道不該多嘴,但還是忍不住要他停下來。砰!姐姐沒好氣地衝我說,別對她的孩子指手畫腳。我爸爸指出,我自己的女兒在鼻子上玩勺子。我媽媽抱怨,孫子們都沒有教養。
  • 用遙控器控制孩子的人生,她比英子媽媽更讓人窒息
    英子說:「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的想法,決定我的人生。我並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英子終於說出這句憋在心裡許久的話。彈幕裡說:光是看到英子媽媽的臉,都讓人窒息。關於乖小孩和控制狂媽媽的故事,我們在無數的影視劇中看過很多。而我看過的最壓抑的一個故事,是下面這個。故事的一開始,是媽媽中年離婚。
  •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學會控制你就贏得完美人生
    當你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你就是優雅的。 當你能控制自己的心態時,你就是成功的。 我們人類是感情動物,隨時隨刻都會被情緒左右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很多都要靠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個不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人,就像個炸藥桶,隨時隨地都會爆發,往往失控的情緒就會做出很多讓人後悔莫及的事情。 人生哲理: 人有一份修養,便有一份氣質。
  • 孩子愛哭怎麼辦?傷心難過是人生的必然經歷,父母應學會控制情緒
    可是即便孩子在我們的怒罵中停止哭泣,對於孩子來說,強行憋著痛苦失望,或是被父母丟在一邊,都是一種非常委屈和受傷的經歷。比較開明的父母,會在旁邊安慰孩子,一邊和風細雨地好言好語,一邊想盡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畢竟是孩子,即便是當時傷心欲絕,只要注意力和興趣轉移到其他地方,那麼心情馬上就會豁然開朗。
  • 「毀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苛求一樣東西!(深度好文)
    一個人,要想「毀掉」自己,不用做太多,苛求這一樣東西,就夠了,這樣東西就是完美!苛求完美看上去似乎一種邁向理想、追求目標的堅毅態度,甚至是一種美德。對此,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一段話說得很到位:「毀掉一個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讓他追求完美和達到極致……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才是最棒的,花一全開就離落花很近了,月亮一旦全圓,離慢慢變成殘月也很近了。」的確,苛求完美的人,很容易感到緊張,事事吹毛求疵,害怕失敗,不能接受一點兒的瑕疵。
  • 新年話民俗:三姑把蠶,蠶食一葉
    導讀:2021年是農曆辛丑牛年,民間說的「三姑把蠶,蠶食一葉,一日得辛,二人分六餅,二龍治水、九屠共豬,十一牛耕地」,預測和揭示這一年哪些不為人知的重要信息
  • 《DNF》洞察之眼被深淵蠶食的聖殿赤鬼索倫打法攻略
    DNF洞察之眼被深淵蠶食的聖殿的怪物的機制有所不同,赤鬼索倫在困難模式下新增了一些機制,以此提高難度,不知道困難模式下的赤鬼索倫怎麼打的玩家,下面小編帶來了DNF洞察之眼被深淵蠶食的聖殿赤鬼索倫打法攻略,一起來看看吧。
  • 春天落英繽紛,「以克論淨」實屬奇葩之苛求
    筆者認為,落在地上的一片片花瓣,有著春天的氣息和別樣的美麗,應當有別於街頭垃圾,環衛工「以克論淨」的奇葩考核,別把環衛工逼成了「摧花辣手」。毋庸置疑,城市街道需要一個乾淨整潔的衛生環境,廣大環衛工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環衛部門對環衛工高標準要求,考核標準「以克論淨」無可厚非。然而,「以克論淨」的苛求,淪為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城市「潔癖」。
  • 對爆米花電影不能苛求太多
    王大陸和肖戰飾演兩位極限運動愛好者,在大廈頂端展開比賽,無保護爬避雷針,全程都相當緊張和刺激,尤其在王大陸下落的時候,看的手心一把汗。當然,不是說《素人》沒有缺點,細節和故事邏輯持保留意見。剖析人性?思考人生?不存在的。我們是來看爽片的!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前半句和後半句之間,有什麼聯繫呢?假如老闆這樣對你說:如果你不及時向我匯報工作,我就沒收你的工裝。如果你在會上不發言,我就扣你的獎金。如果你不參加這個飯局,我就降你的職。很沒有道理不是嗎?我們以為,讓孩子守規矩,就得讓他明白,紀律是什麼。我們用「紀律」來控制孩子。
  • 我太懶太肥太宅了,有解藥:和家裡孩子一起愛上運動吧!
    3,讓孩子參與更有挑戰的運動:和孩子進森林散步他不太喜歡,可以和孩子一起攀爬他們就很樂意前往了。>例如,鼓勵孩子每天步行去上學,就是很好的運動,或者傍晚和媽媽一起去遛狗,也是很好的運動,在家裡和小夥伴下象棋,或者在廚房幫媽媽洗幾個碗,都是運動2,不要苛求運動時間今天孩子的任務特別多,推遲或取消運動完全沒問題,我們的身體也需要適應或休息。
  • 電影《楚門的世界》告訴我們:控制,是孩子噩夢的開始
    以愛之名,為孩子設計好他們的人生路線,不斷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心裡的樣子,卻從來沒有尊重過孩子。這樣的結局,註定不幸福。控制讓孩子無法獲得自己的人生和真正的幸福最近的熱播劇《安家》裡面的房似錦的媽媽潘貴雨,一直想控制她,她一直都在逃離,卻怎麼都逃不過媽媽的魔掌。
  • 能控制情緒的人,方能控制人生
    後臺有個朋友和熊傾訴,說她與家人的關係一直都很不好,動不動就吵架;最近還因為和客戶發生爭執,造成公司的巨大損失,以至於被開除了.她知道這樣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相信不止是這位朋友,生活中有太多人,因為沒能控制好各種各樣的情緒,而做出讓自己後悔莫及的行為和決定——因為憤怒而與人爭執、因為害怕而錯失良機、因為難過而傷害自己,等等。熊爺覺得,偶爾鬧鬧小脾氣,和生活耍耍賴,挺正常的;但在某些關鍵時刻,確實應該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這些時刻,可能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 脾氣暴躁的媽媽如何控制情緒去教育孩子?
    你爆照的,媽媽要懂得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教育自己的孩子我認為 一、作為媽媽應該以平常的心去面對孩子放下你心中想「操控」孩子的心,放下「應該」這二個字。 你走的路和孩子將要走的不同,你是用你舊有的經驗來要求孩子,而孩子要去向的是未來。所以,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和你的不同,是正常的。
  • 不要苛求父母有一百分的教育方式
    尊重孩子,一直是現在倡導的教育方式。 但我卻認為,在倡導尊重孩子的教育方式之時,也應該教導孩子如何接受教育。 一些父母對孩子無端責罵,不論孩子對錯,只憑心情非打即罵,那不是教育,那是撒氣。 但教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