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聯歷 | 遙聞爆竹知更歲 偶見梅花覺已春

2021-03-03 啄木鳥

遙聞爆竹知更歲;

偶見梅花覺已春。

——清·舒夢蘭撰(見《古今聯語彙選》)

 清人舒夢蘭,因一部《白香詞譜》而聞名。某年除夕,巷尾的幾聲爆竹驚醒了這位清麗詞人,才恍然反應過來,到了一歲更替的節點。院子角落,偶然冒出的幾朵梅花,已經帶來了春的消息。「爆竹」對「梅花」,聯語平淡中見新巧,以點帶面,婉轉有神。

 說起除夕的爆竹,自然會想到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的「桃符」,即是春聯的雛形。在《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個上古的綺麗傳說:「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山上一棵齊天之高的桃樹下,有一門能「萬鬼所出入」,上天派「神荼」(音『伸舒』)、「鬱壘」(音『鬱律』)二神把守,以免禍及人間。這就是最早的門神。之後,先民們逢年過節,都要在門上用桃木畫二人圖像,稱為「桃符」,甘肅出土的「居延漢簡」裡就有幾枚漢代桃符,是將幾寸長的桃木削成錐形,上端畫有大眼睛的人像,頗似卡通人物「小黃人」。而廣為認可的「神荼」「鬱壘」造型,是漢代畫像磚上一對魁梧勇士,衣帶飄舉,不失威嚴。可畢竟,搞這些畫像要有美術功底,對於普通人來說,懶得畫了,後來的桃符就只寫二人名字;再後來,無趣的文人覺得只寫兩個名字意思不大,索性來兩句吉祥話吧,就有了「桃符題辭」,慢慢則演變成春聯習俗,這一晃,何止千年。

 「爆竹聲中辭舊歲;梅花香裡報新春」,除夕之日,想必不少人家已經準備好了「新桃」,不妨就連同來年的美好希冀,把那帶著過去一年酸甜苦辣的「舊符」,索性換下來吧。

  (嘉南)

作者:何勝江

(書法作品由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提供)

編校:席娟娟 審核:王衡

相關焦點

  • 【女子十二詞坊】適有梅花街角遠,收來一桁清風遣
    女子十二詞坊2021年第一期筆會(詞部)適有梅花街角遠,收來一桁清風遣無鹽、階前夜色、蘅芷清風、成趣園主、芝蘭。■ 墨菡蝶戀花·約車雨雪瀟瀟知晚矣。望斷長街,來去人如蟻。歸路莫言三五裡,徘徊此地渾無計。拂面春風誰可擬。一樣心情,聯著吾和你。夜色斑斕何旖旎,當時誰會其中意。
  • 宋代不知名尼姑偶見一枝梅花,寫下28個字,無一生僻令人醍醐灌頂
    如果說古代詩人中女子比較少,那麼能寫禪詩的女子更可謂鳳毛麟角,畢竟在大家的印象裡,大多數女子的詩歌都是以婉約抒情為主,就像唐代四大女詩人,宋代的李清照、朱淑真等。似乎女子以抒情為主的寫作風格講起禪理來總會給人以違和感,遠不能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但真是如此嗎?我本期要分享的這首禪詩,正是出自一位女子之手,從這首詩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 春節來源知多少
    《元日》【宋代】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風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戶戶點燃爆竹,合家喝著屠蘇酒,忙著摘下門上的舊桃符,換上貼有門神的新桃符。作者擇取了這些過年時最典型的喜慶場景,展現了一幅富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風俗畫卷。
  • 「詩詞鑑賞」人間春信知多少,我們已經收到了春天的信息!
    明月清風遮不斷,暗香時入夢中來。梅林春信宋-李侗積雪千林凍欲摧,倚欄日日望春回。天公為我傳消息,故遣梅花特地開。新春宋-張耒水鄉清泠落梅風,正月雪消春信通。昨夜園林新得雨,杏梢爭放曉來紅。人間春信知多少,但覺輕寒入夢魂。走筆和張功父玉照堂十絕宋-楊萬裡年年春信遣人疑,賺出詩人枉覓詩。著意探梅偏不發,月斜偶見一橫枝。漁家傲-雪裡已知春信至宋-李清照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香臉半開嬌旖旎,當庭際,玉人浴出新妝洗。
  • 一曲古琴《梅花三弄》清風飛雪映紅梅,冰肌玉骨凌寒香
    梅花陸遊(宋)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
  • 劉存發詠花詞作品集《清風知素心》首發式在華廈萬和堂舉行
    11月10日,劉存發詠花詞作品集《清風知素心     天津美術網訊 11月10日,著名建築設計師、詞人劉存發詠花詞作品集《清風知素心》首發式在華廈萬和堂舉行。    劉存發新作《清風知素心》詠花詞集是其繼《寒梅自吐一枝花》《春光秋色淡香來》之後的第三部詞集。由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題寫書名,中國楹聯學會名譽會長、野草詩社社長李殿仁中將作序。
  • 評論:禁限放煙花爆竹,更應尊重民意
    中國安全網2月9日訊:春節腳步的即將臨近,煙花爆竹禁與限的呼聲又再度響起。
  • 清風聯歷|清風明月本無價
    而蘇舜欽在蘇州時,亦有《過蘇州》一律:「東出盤門刮眼明,蕭蕭疏雨更陰晴。綠楊白鷺俱自得,近水遠山皆有情。萬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羈苦俗人輕。無窮好景無緣住,旅棹區區暮亦行。」 此聯作者是晚清楹聯大家梁章鉅。當時正赴任江蘇,又重修園林,憶起宋人雅事,欲提筆點綴湖山,妙的是恰好想到這兩人詩句,集成此聯,用他自己的話說「皆滄浪亭本事也」,題詠貼切,令人驚呼佳偶天成。
  •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據《太音補遺》和《蕉庵琴譜》所載,相傳原本是晉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後來改編為古琴曲。梅花一弄、弄清風;梅花二弄、弄飛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動、水清清。
  • 九首風月詩詞:醉擁清風,靜賞明月,是最浪漫的事
    水上清風徐徐波平浪靜,在畫船上宴飲話別好友,直到天色傍晚歸來之後,日間酒意漸消離恨湧心頭。獨自憑欄遠望很久很久。人生歡聚離散來去匆匆,這種離愁別恨年年都有,人人都不堪重回首。天邊雲煙迷茫稀疏楊柳,隱隱傳來聲聲蕪城更漏。在清風明月之時,我送你離開,思念卻溢滿心懷。就讓清風明月帶去我的思念,伴你到天涯海角。
  • 梅花:兩宋詩詞
    詩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綠葉與青枝。其二雪裡開花卻是遲,何如獨佔上春時。也知造物含深意,故與施朱發妙姿。細雨裛殘千顆淚,輕寒瘦損一分肌。不應便雜夭桃杏,半點微酸已著枝。【贈嶺上梅    宋  蘇軾】梅花開盡百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 梅花(中)
    很多人都在傳馬桂芳已經在外面自殺或遠嫁他鄉,但那只是謠言,梅花曾不止一次的出去尋找過,依然沒有母親的半點消息。 她理解母親的做法,從小她便知母親生活在父親的暴力下,若不是為了她們姐弟三個,恐怕早已離去。 暴力、酗酒是唐坤留給梅花的難以抹去的陰霾,她恨唐坤,特別是母親離家出走後,這種恨無以復加。
  • 梅花雪 犁花月 總相思 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書之歲華,其曰可讀。——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典雅》青竿翠柳楊花,古槐幽徑誰家?白絮明臺駿馬。燕飛簷下, 東君亂撥輕紗。——徐書信《天淨沙·春》梅花雪,犁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 清風聯歷|高處何如低處好
  • 著名建築師劉存發先生詠花詞《清風知素心》首發式在萬和堂舉行
    2020年11月10日著名建築師劉存發先生詠花詞《清風知素心——詠梅蘭竹菊三百首》首發式在天津華廈萬和堂舉行,天津市人大原副主任李潤蘭、中國楹聯學會會長李培雋、野草詩社理事長蔣有泉、中國楹聯學會黨總支書記胡春奎、中國楹聯學會常務會長肖良平、中國楹聯學會副會長陳偉明、倪進祥、中國楹聯學會會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林向陽
  • 【張幸元專欄】去矣,爆竹聲聲
    因為現實是,他們對,是否允許燃放鞭炮很漠然,對爆竹的概念很無味,對噼噼啪啪的聲響很反感,對刺鼻辣眼瀰漫空中的硝煙打噴嚏。或許,數千年的習俗,會就此,戛然改觀也未可知。過去,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人們總把爆竹渲染氛圍的作用,放到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報春的驚雷,是拉開序幕的鑼鼓,給人以期待。人人稔熟的,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
  • 葉永新|知君又上羅浮去,擬向梅花覓一柯
    酒債已還詩債了,更無情債可憐生。綺 懷莫抱愁懷怨太深,斯人消息已星沉。獨憐青瑣情難掩,到底紅塵事不愔。見說幽蘭開上苑,斷無秋菊落芳林。天教我若清貧是,不典春衣只典琴。悼白屋陳雪軒先生心香一瓣倍留情,雛鳳多緣老鳳清。半右高名陳仲子,一生屬意玉谿生。
  • 煙花爆竹的文化震撼
    值得人們認真思考的是:經過12年的禁放煙花爆竹,1000多萬北京居民都曾有過在無聲無息中過「大年」、睡大覺的切身體驗;如今卻在七彩繽紛的煙花爆竹聲像中,歡度了一個大年夜的「交子」良辰,過了一段年味濃重的節期,這種巨大反差的文化心理衝擊和感受,會給人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