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聞爆竹知更歲;
偶見梅花覺已春。
——清·舒夢蘭撰(見《古今聯語彙選》)
清人舒夢蘭,因一部《白香詞譜》而聞名。某年除夕,巷尾的幾聲爆竹驚醒了這位清麗詞人,才恍然反應過來,到了一歲更替的節點。院子角落,偶然冒出的幾朵梅花,已經帶來了春的消息。「爆竹」對「梅花」,聯語平淡中見新巧,以點帶面,婉轉有神。
說起除夕的爆竹,自然會想到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裡的「桃符」,即是春聯的雛形。在《山海經》中,記載了一個上古的綺麗傳說:「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山上一棵齊天之高的桃樹下,有一門能「萬鬼所出入」,上天派「神荼」(音『伸舒』)、「鬱壘」(音『鬱律』)二神把守,以免禍及人間。這就是最早的門神。之後,先民們逢年過節,都要在門上用桃木畫二人圖像,稱為「桃符」,甘肅出土的「居延漢簡」裡就有幾枚漢代桃符,是將幾寸長的桃木削成錐形,上端畫有大眼睛的人像,頗似卡通人物「小黃人」。而廣為認可的「神荼」「鬱壘」造型,是漢代畫像磚上一對魁梧勇士,衣帶飄舉,不失威嚴。可畢竟,搞這些畫像要有美術功底,對於普通人來說,懶得畫了,後來的桃符就只寫二人名字;再後來,無趣的文人覺得只寫兩個名字意思不大,索性來兩句吉祥話吧,就有了「桃符題辭」,慢慢則演變成春聯習俗,這一晃,何止千年。
「爆竹聲中辭舊歲;梅花香裡報新春」,除夕之日,想必不少人家已經準備好了「新桃」,不妨就連同來年的美好希冀,把那帶著過去一年酸甜苦辣的「舊符」,索性換下來吧。
(嘉南)
作者:何勝江
(書法作品由甘肅省書法家協會提供)
編校:席娟娟 審核:王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