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臘月,小城的街面上,每天都是會、集,你來我往,人頭攢動。吆喝聲,買賣聲,偶爾,夾雜著爆竹聲。城裡邊,已經開始過年了。
家鄉小城的集、會分區片,有幾個大的專業市場。其中,禮堂前面廣場,格外熱鬧,主要集中了,鞭炮、響器、燉煮用的調料。此時的年氣味,更為旺盛。「瞧一瞧。看一看了,年貨齊全大甩賣了噢!」;「哎——!豬肉香、牛肉脆,裡邊離不開十大味!包餃子兒,調餡子兒,放到裡面好滋味兒!」;「嘿!鑼鼓聽聲兒,鞭炮聽音兒!快來看啦!五十頭,一百頭,還有雷子帶炮嘍!」聽聽,單就這吆喝聲,夠不夠熱鬧?間或,「噼裡啪啦」就有一陣鞭炮響,賣炮的主兒,爭替著,在用實力說話:「怎麼樣?看看炮皮崩得碎不碎?聽聽響聲炸得脆不脆?再聽,兩響(二踢腳)沖天嘍!」「嘭——啪」!一片叫好聲。小子們卻在起鬨:「起火兩響炮打燈兒,孫子放炮爺聽聲兒。」譁——,一呼隆,去看下一家。
我們的看臺,主要在賣爆竹的商販邊。炮商,為了促銷的緣故,吆喝一陣後,就要燃放一掛炮仗,在硝煙瀰漫中,招徠顧客,炫耀自家的鞭炮如何的好,響聲脆,炮皮碎,煙味衝,息捻少。商家競爭的場面,好不熱鬧。
在火藥和紙張,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爆竹的概念已經產生。人們使用火燒竹子,使它爆裂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用來達到,驅逐瘟神的目的,所以就叫:爆竹。
待到紙張和火藥出現以後,人們發明了,用層層紙張,緊密捲成筒子,裝上火藥,接上引捻,點燃後引爆火藥,爆炸發聲,就成為現在意義上的「爆竹」。在驅逐鬼怪,迎神接福的初衷上,增添了強烈的喜慶色彩,發展為,辭舊迎新的民俗符號。
這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通俗編排優》上說:「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這是唐代的記述。其實,還要早一千多年。
因此,作為中國特產的「爆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輝煌「爆炸史」。但是,隨著人類文明進程的推進,其自身潛藏規律性的東西,勢必也會發生,遵循萬物的發生、發展、極致,而後頹勢,或者說,是另一種的升華。
爆竹聲聲遠逝,「禁放」的出現,或許是人文文化文明進步的表現,亦或是事物內在發展的必然。或許若干年之後,現如今的孩子們,只有從知識的浩瀚中,去了解一二。因為現實是,他們對,是否允許燃放鞭炮很漠然,對爆竹的概念很無味,對噼噼啪啪的聲響很反感,對刺鼻辣眼瀰漫空中的硝煙打噴嚏。或許,數千年的習俗,會就此,戛然改觀也未可知。
過去,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人們總把爆竹渲染氛圍的作用,放到很重要的地位。它是報春的驚雷,是拉開序幕的鑼鼓,給人以期待。
人人稔熟的,宋代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新桃換舊符是喜慶的一個方面,爆竹聲聲響過,春風送來融融暖意,多美好。有玩的,有吃的,喜氣洋洋,面貌一新。這就足夠了。
在我們老家,做鞭炮,也是一種產業,小來小去的,也能多小彌補一下家庭收入。最基礎的是,打炮筒。幹這個活計的人,家裡都有自製的炮車。一條板凳上,墊塊厚木板,上面一個月牙形的半圓木塊,連一根杆子,頂上梁檁,串一鐵棍當軸,使豎杆能來回晃動。炮車就做成了。然後,取裁剪成條狀的報紙、書紙、或草紙,卷到帶尖的車輪發條上,放到板凳木塊上,月牙形木塊下,推動豎杆,來回的搓,卷瓷實,一個炮筒告成。如此這般,積少成多。然後,按需要,打成捆,炮頭栽捻部分(也就是打炮筒時,發條尖的部分),刷上漿糊,晾曬乾透,這道工序就算完成。
其它家庭,根據特長,各有分工:裝火藥的、封泥底的、栽捻子的、編掛封制的。其中,配製火藥,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工種,直接關乎炮仗的質量和銷量,甚至是名號。
特色鮮明的燃放爆竹,無疑是地方上,極富普遍意義的,一項娛樂活動。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節日,以及喜事慶典,諸如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婚嫁、建房、開業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
爆竹的起源,有諸多版本,其中,漢代.東方朔《神異經》上說:「西方深山中有人焉,其長尺餘,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以竹著火掛熚,而山魈驚憚。」這是爆竹起源,最早的記載,也是最為核心的共識。南北朝時,梁宗懍文集《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期盼新年新氣象。反正,都是趨利避害的美好願望而已。
似這樣,年復一年,形成習俗,過年,也就成了鞭炮的世界。當然,熱鬧歡慶的同時,因燃放爆竹,受傷、損物、造成災害事故,也是常有的。
小子們玩炮仗,能玩出好多花樣。不捨得成掛連串的放,往往,一個一個的從辮子(鞭炮,也叫編炮)上拆下來,單個零崩。把廢棄的小鐵碗,扣在炮仗上,燃著後,「崩」的一聲響,小碗隨著聲響,飄悠悠,飛上天空,贏得一片歡呼。更有惡作劇的,跑到公廁裡去放。炮捻子快的話,人是躲避不及的。於是,「嘭」的一聲,哈哈,遭殃的就不只是牆壁了。小夥伴們,只管看熱鬧,直笑得喘不上氣,直不起腰。
放炮仗,出意外是經常的事。每當年關,記得,身上總是有,鞭炮留下的傷痕。那年,玩起火,燃著捻子後,竟鑽到袖子裡,衣服自然是燒壞了,重點是那「叭」的一聲響,起火帶炮!胳膊崩傷了一大塊,到醫院,包傷口,吊繃帶,像演戲中的叛徒王連舉似的。
玩歸玩,鬧歸鬧;傷歸傷,訓歸訓。那時的孩子們,都是散養的,沒有現在金貴。也因此,便會出現,日後,差異的人生,會表現在方方面面。
眼下,年關將至,談議取消「禁放」的諸多說法,又甚囂塵上。有通知取消的,有聲明闢謠的。更有專家稱:最好不放,或者少放!什麼話?一派自家之言。
所謂令行禁止,豈可朝令夕改?「禁放」就別放。這幾年,過得不也挺好的?習以為常,則即正常,只要認定是正確的。已去矣,爆竹聲聲!
創作於: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