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音樂人楊慕與微風樂集》
這是一個每天都有人出名的時代,出名的理由可以是各種各樣的離奇光怪,四十年前的世界,卻不是這樣.
那時,有限的資源要慎重選擇投入給最鳳毛麟角最具備實力的人物,而學生時代就在臺北開個人演唱會、七九年就被投資出個人原創專輯的楊慕,就是那樣的年代裡,受李泰祥、張弘毅影響,和李宗盛、蔡琴一起同臺演出,多次獲得臺灣文藝金像獎作曲大獎,把臺灣第一代校園民謠的精神四處傳播的音樂天才,庾澄慶和齊秦都擔任過他音樂作品中的貝斯手,李宗盛曾邀請他領導自己的音樂團隊。
首張個人專輯《青草地》製作團隊大師雲集
用現在的話說,當年的楊慕,是比人氣最高的網紅還紅、比一線大咖還大的明星音樂人,天賦異稟,出手不凡,顏值擔當,人氣爆棚,外加書香氣質,沉靜個性,不譁眾取寵,不碎碎念悅眾,上臺就唱,唱完就走,唱時臺下一片尖叫,走後臺下一片唏噓,偶像魅力仿佛天成。
用好友侯德健的話說,這是一個所到之處,尖叫聲蓋過他唱歌聲的人,但生活裡卻靦腆到被叫名字都會臉紅,半冬眠的遊走狀態,只在鋼琴前面甦醒,一句話,楊慕等於神一樣的存在,受盡繆斯和粉絲的眷顧。「親愛的朋友;回首我人生走過的歲月,就是一部音樂史,用音樂寫的日記。很多人活得精彩,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持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最幸運的就是現在還能唱歌,為大家唱,也為自己唱。」「小時候在臺灣看見從大陸去臺灣的老兵,後半生在臺灣終老,而現在我是音樂老兵,我的後半生在大陸,人生和音樂兩項,我的資歷足夠豐富,從5歲的初試啼聲,便註定我一輩子的音樂人生,白色小馬般的年紀,我開了第一場個人演唱會,一直到現在,過了半個世紀,看著現在的孩子們來唱歌,感受大家的青春歡暢,感謝上蒼,我還活著,並且還音樂著。」這也是一個不盲從、不買帳、個性擔當的時代,個性的理由只需要一句:我就是我,是不一樣的煙火。
這位與張國榮同年的藝術天才,有著比零零後還要執著純粹的自我——喧鬧耍笑的娛樂方式,不好;商業導向的創作要求,不好;出名為了賺錢,不要;我要堅持用我的方式做音樂,哪怕從此天涯流浪無人知曉,沒有次品才是真正的大家。就這樣,一甩手走了,走到幕後,走進自己的音樂世界,走上上天為天才設定的坎坷與榮耀之路,走向上帝為他的寵兒顛沛流離不改初心而預備的真正藝術殿堂。
娛樂圈裡從來不缺風一般的過眼,卻難有玉一般的心志,幸而有這樣的率性,三四十年後的我們,不用再傷感哀鴻遍野的流行音樂,聽得到這樣兼具音樂美學水準和流行時尚特質的好創作好音樂好聲音。讓我們從詩意的文學性開始,聽楊慕。文學的詩性與音樂的調性相得益彰時,那份天衣無縫的藝術魅力,是渾然天成的。詩歌詩歌,詩與歌從遠古的一體到後來的分身,從唐宋的詩詞到現代的民謠,一句詩足以打動一顆心,半闕詞足以流傳百代人,何況加上音樂之美。楊慕的詩意歌曲創作,比民謠多了旋律的豐富性,讓靜態的文字因音樂呈現了起伏跌宕的動人,詩樂呼應,直指人心深處,喚醒沉睡靈魂。
這更是一個充滿選擇的時代,我們每天糾結不是到底選哪個好,就是眼前的選擇該不該堅持。
真正的大師,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為音樂而生的人,視音樂為生命,把半生過成了一部流行音樂史。不需要問楊慕這些年都在做什麼,他的每分每秒,都在音樂裡活。不如此,他不能一口氣給廈門寫十二首風格迥異、集大成於一身的城市情歌,他不能讓一首閩南語歌一夜間紅遍大江南北,他不能輕鬆駕馭交響樂、室內樂、流行樂樂隊和古典混聲四部合唱團等各種組合,他不能創作編曲指揮出演過不計其數的音樂會,他也不能輕鬆跨界讓一個舞臺把流行音樂與古典交響樂與民樂與舞美與戲曲與書畫一同精彩紛呈。堅持音樂,不僅僅是堅持創作,不僅僅是堅守在音樂世界裡,楊慕來廈後創辦了微風樂集藝術團和兩個分別位於沙坡尾和集美萬達的原創音樂基地,堅持設定標準推廣原創,堅持用數百場公益演出讓一個城市的各個角落充滿音樂,堅持用音樂行走兩岸,堅持用藝術凝聚人心,這才是大師作為,這才是最具情懷、不同於藝人歌手的真正的藝術跋涉者與守護者。「我率性的把自己當成熱血青年,奮力的為了一個目標----音樂廈門,我不知道我能走多遠,但是開始了就不想停了,如果這是一場戰役,也是最美的一場戰役,天佑廈門,天佑音樂,從臺灣到大陸,中華的民族情感和認同,讓我一路走來,內心充滿對祖國山河和文化的愛戀,時代的巨輪不停的向前走,我們恨不能留住青春歲月,以便於體驗這個偉大的民族的山河歲月,渺小的我只能在廈門這個美麗的城市一隅,譜出美麗的音樂史詩,讓廈門充滿歌聲,並且響遍兩岸。做為一位資深的流行音樂工作者,我深信音樂無國界,用流行音樂角度歌詠這個城市,有別於主旋律的嚴肅,我們沒有歌功頌德,也沒有批判,只有音樂和文藝的情懷,溫暖的情懷。」這是一個大師充斥的時代,更是大師匱乏的時代,一個時代的文化表徵,是看時光沉澱之後,能有多少精品佳作流傳後世。
記住時光記住愛,所有等待都值得。感謝時光有情,為我們沉澱淬鍊出真正的大師級人物和作品。楊慕作品《老街》融合傳統與現代
如何讓華人的流行音樂作品,海納百川,兼收並蓄,又不失東方之韻,能與世界流行音樂對話,是楊慕始終深入探索的嘗試。這個浮世繁華裡看似孤獨的身影,因為內心的豐富與志向的鴻鵠,從不嘆息,從未迷失。歲月毫不吝惜讓他的理想更顯得清亮高遠,卻也毫不捨得在他臉上留下痕跡。
今天的楊慕,仍然一如四十年前臺上的挺拔儒雅、淡然從容,臺下坐滿不同年代的觀眾,用因感動而默默流下的淚水,代替了當年的尖叫聲。今時今日,這份共鳴發乎內心,這份力量溫和堅定。「親愛的夥伴們,我真正要說的是,三十多年前,我有幸趕上了臺灣校園民謠的年代,那華人流行歌曲的濫觴,那些純真的音樂感情一直在我體內未曾褪去,現在,我們都已經慢慢年老,白髮如霜,我們聽見看見的,都是媚俗的表演,我無意批判和譴責,甚至沒有激烈的情緒,反而我是寬容的看待這些現象,但是,我們能不能在市場主流音樂之外,重新喚起大家【寫好歌聽好歌】的音樂靈魂,這就是我現在在廈門想做的事,就像那一年的校園民歌運動一樣,三十年一次輪迴,如果下一次需要,而我還活著,我還會再來。我需要大家的幫忙,我不敢自命清高,也從不自以為這是多麼偉大的事,最主要的理由是——我喜歡——僅此而已,這件事我沒有所謂的失敗,人生經歷讓我明白有些應該做的事不做,會在餘生後悔不已,特別是關於音樂的事,那對我已經是一種信仰,做了就已經算成功。」楊慕作品《讓世界聽見》
這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尼採
身為半生在兩岸行走,心底已經模糊了故鄉概念的資深音樂人,取而代之的是深切的民族情感和讓創作直指人心不設界限的情懷。
藝術上的早熟而晚成,是天才的標誌,而大師的養成,更是歲月回報百折不撓永懷初心「即使孤獨也要美麗」的饋贈。畢竟,繁華落盡之後,不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能經得起時間的洗禮,也不是所有的藝術家,都把生生不息作為自己的創作宏願——讓流行音樂生生不息,讓世代傳承生生不息,讓藝術力量生生不息,讓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在一個用尖叫聲和出場費衡量價值的行業,我們已經忘記了什麼叫偉大,我們已經遠離了什麼是真正的美好,我們已經麻木了原本可以被偉大和美好感動的神經。如果,楊慕出現在你的眼前,如果你有緣聽到楊慕的創作和歌聲,請你,打開你的耳朵和心靈,用真正的聆聽,去回應這個純正的藝術靈魂,去回應他用最寶貴的天賦才能和人生歲月為你沉澱下來的作品,讓我們一起珍惜這份時光給我們的禮物——
終於等到你,楊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