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回家,幾乎都有快遞包在門口等著。物流業已經流暢快捷到讓包裹等我們,而不是我們等包裹。「那些唾手可得的事」的清單上,又可以加上一項。同時,熱切期待、翹首期盼一個包裹的感受,也逐漸成為「古董感受」。
記得是大學一年級的冬天,地處南北方交界地的城市連日陰天,宿舍沒有暖氣,四處都是冰涼的。似乎是手頭錢不夠,我寫信給姐姐要一件棉大衣,每天都盼望收到包裹單,感覺包裹在路上走了很久。那時連直撥電話都沒有,相比現在,真是「從前車馬都很慢」了。
《凱琪的包裹》一看就是關於舊時光的故事,小鎮,平房,鄰裡相望的院落,騎著自行車的郵差。二戰後的荷蘭,物資匱乏,缺衣少糧,更沒有白糖、牛奶和肥皂。春天的某個日子,小女孩凱琪意外收到一個包裹,打開後,看到一塊肥皂、一雙彩色條紋毛襪、一盒巧克力。在貧瘠的日子裡,這幾件日用品代表著:清潔、漂亮、溫暖、美味和浪漫,可以說滿足了關於物質的最高夢想。
包裹寄自大洋另一端國家的兒童救助協會,當地的小孩收集荷蘭正匱乏的東西,寄給這邊的小孩。隨包裹附著一封手寫信,寄禮物的小孩羅西說,希望禮物讓荷蘭朋友的日子變得有光彩。
凱琪回了信,感謝禮物,分享吃到巧克力的快樂,在沒有糖的日子裡,甜有多珍貴。
夏天、秋天、冬天,凱琪收到的包裹越來越大,東西越來越多,小鎮上的居民都得到了禮物。因為兩個小女孩一來一往信件中的短短交流,觸動了更多人,羅西那邊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捐助。顯然,溫暖的信件已然是禮物的一部分,像流動的河水一樣匯聚更多愛。
全書色調溫暖,畫面多彩而舒適,最讓人歡喜的是畫面中那些隨處可見的碎花衣裙,點染生機,讓人忽略了戰後的蕭條。故事結束時,羅西收到了凱琪寄來的鬱金香花球,每個鄰居的花園裡都變得五彩斑斕。
這是一個發生在作者母親身上的真實故事,這個跨越大洋傳遞溫暖的故事,讓我們細細感悟包裹的意義、禮物的價值。讓貧瘠、落魄、苦難中的日子依然「有光彩」,這些禮物真的做到了。當羅西收集禮物、寫下信件、傳遞光亮的時候,她的日子也更有光彩了。
在物質豐裕的環境,禮物也變得唾手可得。如果物質型禮物難以選擇,來點精神型禮物或許是個好選擇,比如,寫一封長信,和TA好好聊一次天。禮物要讓日子更有光彩。
文字:段利華
攝影:段利華
編輯:符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