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網訊(見習記者 李倩)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加班、熬夜成了很多人生活的常態,伴隨著這個常態,部分人群會在轉身或者起床時出現天旋地轉、頭暈目眩的症狀,甚至有時還會噁心 、嘔吐、全身出汗。通常這類症狀出現時,大家會認為是過度勞累所致,其實不然,很有可能是「耳石症」在搗亂。
「耳石症聽起來比較陌生,其實它是突發性眩暈疾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慶陽市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醫師馮順治告訴記者,耳石症主要表現為位置性眩暈,即患者頭部在轉向某一特定方位時產生眩暈或是視物旋轉。最常見的是轉頭、低頭、躺下時出現眩暈。
慶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馮順治醫師為患者檢查耳內情況。本報見習記者李倩攝
記者了解到,耳石症多發於長時間低頭使用電腦工作、玩手機的年輕人及50歲以上人群。「耳石是固定在人體內耳平衡器官內的碳酸鈣結晶,多會與蛋白質凝合形成耳石膜。一旦耳石膜發生脫落,順著淋巴轉移到內耳的半規管,就會刺激神經末梢,從而產生眩暈。劇烈運動、外傷、勞累、病毒性感冒等都是引發耳石症的誘因。」馮順治進一步解釋說,長時間低頭會使耳內供血不足,這容易導致耳石鬆動脫落,如果再有熬夜、生活不規律的習慣,病情就會加重。同時,從目前就診情況來看,耳科疾病常與免疫力過弱相關,因此免疫力較差的老年群體也是該病的高發群體。
慶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馮順治醫師為患者檢查耳內情況。本報見習記者李倩攝
因患者對耳石症認識不足,耳石症常被誤認為突發性耳聾、美尼耳綜合症、頸椎病、腦供血不足等,那麼如何區分呢? 「耳石症發病急,具有突發性,無聽力下降及前庭功能障礙,特定方向的眩暈是它最本質的特徵。患者也可到醫院進行前庭功能的相關檢查,藉助甩頭儀等檢查儀器進行位置性眼震的激發試驗,判斷耳石脫落的位置。」馮順治告訴記者,出現反覆發作眩暈、聽力下降、耳鳴等症狀時應注意辨別是否為美尼耳綜合症。
醫生為患者檢查聽力。本報見習記者李倩攝
馮順治表示, 「手法復位」是治療耳石症的有效方式。發病時以「手法復位」改變患者頭部位置,體位變化讓脫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來的位置即可。耳石症具有突發性但可自愈,若發病時距離醫院較遠,可將頭偏向一個方位,向上仰起45度,持續5分鐘後緩慢回位再轉向反方向重複之前動作。也可平躺於床上,頭伸出床外,來回45度旋轉,嘗試自我復位。
雖然耳石症治癒率高,但因其突發性往往會引發一些意外傷害,如突發眩暈時摔倒造成骨折等損傷,預防耳石症就顯得較為重要。馮順治提醒廣大市民養成健康的作息習慣,做到合理用腦不過度勞累,不長時間臥躺在床看手機,不長時間低頭看電腦,起床或躺下時動作不宜過快過猛,日常生活中要參加體育鍛鍊,必要時輔以藥物提高自身免疫力。
責任編輯: 吳樹權
【來源:掌中慶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