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陽關,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陽關是中國古代陸路對外交通咽喉之地,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灘附近。西漢置關,因在玉門關之南,故名。和玉門關同為當時對西域交通的門戶。宋代以後,因與西方和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遂廢圮。古董灘因地面曾暴露大量漢代文物,如銅箭頭、古幣、石磨、陶盅等而得名。《西關遺址考》謂古董灘是漢代以後陽關,但據清《甘肅新通志》及《敦煌縣誌》認為紅山口即陽關。
陽關,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誌》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蹟」列敦煌八景之一。
曾經的交通關隘,如今已是一片荒蕪,只有漫漫黃沙似乎還在訴說著曾經輝煌的曾經。歷史的久遠使關城烽燧少有遺存,古代陽關向北至玉門關一線有70公裡的長城相連,每隔數十裡即有烽燧墩臺,陽關附近亦有十幾座烽燧。昔日的陽關城早已蕩然無存,僅存一座漢代烽燧遺址,聳立在墩墩山上,依靠這座墩墩山,遠近百裡盡收眼底。墩墩臺處在陽關的制高點,它是陽關歷史唯一的實物見證。
相傳唐天子為了和西域于闐國保持友好和睦關係,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于闐國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帶了好多嫁妝,金銀珠寶,應有盡有。送親隊伍帶著嫁妝,經長途跋涉,來到了陽關,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關準備。不料,夜裡狂風大作,黃沙四起,天黑地暗。這風一直颳了七天七夜。待風停沙住之後,城鎮、村莊、田園、送親的隊伍和嫁妝全部埋在沙丘下,從此,這裡便荒蕪了。天長日久,大風颳起,流沙移動,沙丘下的東西露出地面,被人們拾揀。當地人曾在這裡撿到過金馬駒和一把精緻的將軍劍。這個傳說是野史還是正史,不得而知。
長亭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亭柳依依,傷懷傷懷,祖道送我故人,相別十裡亭。情冣深,情冣深,情意冣深,不忍分,不忍分。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擔頭行李,沙頭酒樽,攜酒在長亭。咫尺千裡,未飲心已先醉,此恨有誰知。哀可憐,哀可憐,哀哀可憐,不忍離,不忍離。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堪嗟商與參,怨寄絲桐,對景那禁傷情。聁徵旌,聁徵旌,未審何日歸程。對酌此香醪,香醪有限,此恨無窮無窮。傷懷,楚天湘水隔淵星,早早託鱗鴻。情最殷,情最殷,情意最殷,奚忍分,奚忍分。
從今別後,兩地相思萬種,有誰吿陳。
絲路花雨--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
《絲路花雨》是中國自1979年起首演的大型民族舞劇,由《絲路花雨》創作組編劇,是以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和敦煌壁畫為素材創作的。《絲路花雨》曾先後訪問2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深受好評,被譽為「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2017年5月,大型情景舞劇《絲路花雨》在敦煌大劇院常態化演出。
絲路花雨分兩個版本,即電影版本,和歌舞劇版本。不管是電影版本或歌舞劇版本,它的故事情節都大同小異。其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絲綢之路上一場沙塵暴過去之後後,敦煌畫師張師傅救起了奄奄一息的波斯商人伊努斯,而就在這時,神筆張的女兒英娘卻被惡霸竇虎虜走。好幾年過去以後,長成美女的英娘被搶走後淪為舞伎(此處似乎有點公孫大娘的味道)在街頭賣藝,伊努斯為報答恩人神筆張贖回了英娘。此時在莫高窟裡,神筆張以英娘舞姿為原型繪出了一幅幅精美壁畫。市曹看到後想把英娘佔為己有。情急之下,神筆張把女兒託付給伊努斯。伊努斯把英娘帶回波斯的路上,市曹帶著同夥企圖殺害他們,神筆張點燃烽火呼救後死去。然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在敦煌多國交易會上,英娘在伊努斯的幫助下借賣藝進入會場並揭露了市罪惡,大唐節度史聽後一怒之下下令殺掉市曹為英娘報仇雪恨。
絲路花雨不僅是一場文化的盛宴,更是一場舞蹈的盛宴,以歷史為背景,將長綢舞、反彈琵琶舞、盤上舞、印度舞、刺繡舞、波斯酒舞、彎刀馬鈴舞、霓裳羽衣舞等舞蹈傾注於一臺演出之上,令人嘆服。
六大特色,讓《絲路花雨》歷久彌新
一、華服美景配以高科技聲光電,給觀眾帶來極致的視覺衝擊
絲路花雨的華麗服裝,是它演出的第一大看點。舞劇中的服裝,是經過臨摹經典壁畫和雕塑中人物的造型舞姿、衣著配飾而來的,所以樣式、顏色等非常考究,做工也在演出中算及經得起推敲的。而且,我覺得僅衣服,就完全撐得起舞臺效果,顏色的豐富程度及色彩的搭配融合程度都非常高,絕對讓你眼前一亮。
二、精彩絕倫的舞姿構成一支支令人陶醉的舞蹈《絲路花雨》的舞蹈種類也非常多。由於劇情需要,這裡面還有大量的異域舞蹈,音樂一響,動作一出,就讓人瞬間身臨其境一般。在《絲路花雨》中,融合了十幾種不同的誤導,包括大名鼎鼎的霓裳羽衣舞、印度舞、黑巾舞、波斯馬鈴舞、波斯酒舞、土耳其舞、盤上舞、新疆舞等等。由於有些舞種難度高,造型精妙獨特。因此,幾乎是每一幕,都會給你驚喜體驗。
三、情節引人入勝,故事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絲路花雨》是以故事為基礎的。而且,故事與情景舞劇融合完美,你會隨著布景、音樂、人物等的變化,完全地投入至場景中。整個劇目一共有六場,劇情悲喜交加,層次明顯,感染力強。
除此之外,演出在劇情的設計上也十分巧妙。它雖然講的是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講親情,講感恩。但編劇將故事的場景,設立在了多國溝通與敦煌歷史文化的背景上,使得小故事能凸顯出大主題。看起來不會感到枯燥,看完不會覺得無聊。這就是它的精彩之處。四、多元化融合,增加異域風情,凸顯國際性不同於一般的表演,《絲路花雨》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它的國際性。整個演出有大量的異域元素,對於看慣了普通舞劇的觀眾來講,這一點非常有特色。當標誌性的波斯音樂與動作出現,以及一些異域的妝容、服裝出現,滿滿的民族風與神秘風就凸顯了出來。上圖的舞蹈,就是全劇中極為精彩的一幕。
五、主創功力深厚,舞者功底了得,演出震撼人心《絲路花雨》還有一大特點,是它的主人公,表現能力都極強。這不僅僅體現在舞蹈功力上,整體的表演素質也十分過硬。劇中的幾個關鍵人物:英娘、畫工張、波斯商人,真的是通過表情、眼角眉梢以及一個個細微的動作,充分表現出人物的特點,給人極大的心靈震撼。香港《大公報》社長就曾評價——「我讚揚這個舞劇故事好,舞蹈更好,音樂也好,演員個個功夫到家。」六、立意鮮明,內涵豐富,再現絲路歷史盛況作為絲路文化、敦煌文化的縮影,《絲路花雨》的走出去,讓這段古老的歷史,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被人們所銘記。演出能夠滿足所有敦煌迷和莫高窟迷的嚮往。千手觀音、敦煌壁畫、反彈琵琶、敦煌伎樂天……這些特色元素應有盡有。劇中的場景,也是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唐朝內政昌明,對外經濟、文化交往頻繁的盛況。夢回唐朝,相信無數人都對這段過往充滿嚮往。所以,能夠看到再現的真實場景,也是一大震撼。
千年的風霜過去,亂世的硝煙不休化成一抔黃土,往來的商隊不見蹤影,曾經虔誠的善男信女只留下壁畫上淡淡的影像,而敦煌,卻在這無垠的荒野裡,穿過厚厚的歷史,烙下一片紋印。
文化不會憑空而來,文化是承襲和發展,而只有更好的承襲和發展,文化才是文化。所以,我們才擁有永遠的《絲路花雨》,才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和復興的氣質。
邊塞文化自古就不是一種完全封閉和孤立的,而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綜合體。酒泉邊塞文化在發展過程中,與各少數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東西方文化、宗教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處在不斷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中而發展,成為一種多元文化的綜合體。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酒泉邊塞文化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和標準進行自主選擇,吸納來自於異質文化的精髓,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因此,酒泉邊塞文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不斷變化著的系統,它的發展、壯大,永遠離不開與其他文化的交流、溝通和傳播。在融合的過程中,相互滲透、對話、融合和不斷競爭,吸收借鑑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使自身文化得以更新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