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黃沙抹掉的村落:一個程姓家族70年家園史

2020-12-27 騰訊網

村民們搬家時,不忘帶走家中唯一的「綠樹」。

我國松嫩平原的腹地,有一個叫程地房子的村落,在漲潮的沙海中湮沒了。肆虐的風沙如同一雙無情的巨手,將這個僅有70餘年歷史的村莊,從中國北方的版圖上抹掉了。

當年開村建莊的程姓人家,雖已繁衍為人丁興旺的家族,如今又開始了新的「逃荒」。他們從未想到,家族命運的河流,居然會在黃沙的淤塞中改變了流向:一脈相承的程姓子 孫,離散成一條條細小的支流,在遷徙的躑躅中走向他鄉……

這裡曾經是綠色的「搖籃」

程地房子的歷史是從綠色開始的。

1928年春天,一個叫程海的農村漢子攜妻帶子,從吉林省農安縣北上逃荒,來到嫩江流域一個叫阿木塔泡子的湖邊--現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胡吉吐莫鎮境內。嫩綠的草原和碧綠的湖水,染綠了這片富足的土地,也拴住了程海一家背井離鄉的腳步。

程家老小都看中了這個水草肥美的地方,決定在湖邊搭建自己的新家。為了子孫後代能在這裡紮下根,程海牽走了家中的4匹良種馬,從蒙古王爺手中換回了周圍數千畝的草場,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程地房子也因此得名。

從此,這戶移民人家的煙火和生氣,開始在草原上空飄揚。他們開荒種地、圍獵捕魚,日子過得既有勁頭又有奔頭。程海的3個兒子也相繼娶妻生子,頂門立戶,陸續又有一些遠房親戚和外姓人家遷居於此,程地房子也有了村落的模樣。

當地的老人回憶說,那時候程地房子人煙稀少,草原上隨處可見野雞、野兔和狍子的影蹤,水面約10萬畝大小的阿木塔泡子裡,魚兒多得插下一根秸稈都倒不了。每年春天,成群結隊的水鳥逐著季風,飛進湖畔茂密的蘆葦叢中棲息,偶爾也會有鶴類光臨這裡。程家老宅門前的上千棵楊樹已茁壯成林,濃鬱的綠蔭中結掛著數不清的鳥巢。

寒來暑往,兒孫滿堂的程海一家,已繁衍為人丁興旺的家族。這片風調雨順的土地,則給予他們慷慨的禮遇,「搖籃」般哺育著這個北方移民家族。

今年58歲的村民組長程景芳,是程海老漢的孫子,也是當地程氏家族中威望最高的「族長」。回想起兒時的光景,程景芳皺紋深刻的臉上漾著眷戀:「小時候,一到夏天這裡的草原都望不著邊兒,草叢中開滿了數不清的野花,遠遠地就能聞到一股子濃濃的香味兒。如果家裡人想吃魚,我母親就先點著灶火,再叫我拎著筐去捉魚,現燉都能趕上趟兒。我聽爺爺講,那時候的程地房子,稱得上是個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

大自然開具的「罰單」

程地房子的日子在紅火中變成黃的。

帶著兒孫滿堂的欣慰,程海和他的兒子們相繼作古。在綠色家園的庇護下,程氏家族已長成粗壯的一棵母樹。如今連同程景芳在內,9個兄弟姊妹有7戶在程地房子紮根,全屯112口人中,與程家沾親帶故的就有50多口。以往誰家遇上大事小情,程家人就會聚堆兒合計一番。從18歲起就當生產隊長的大哥程景芳,自然成了家族中的主心骨。

在紅紅火火的日子裡,程家人享受著這片沃野的饋贈,感受著其樂融融的親情。每逢春節,他們照例要貼出大紅的春聯,祈願「五穀豐登」、「人畜興旺」。然而,就在人們沉浸於添丁進口的亢奮時,滋養他們的土地卻陷入了痛苦的呻吟:上千棵綠樹被伐掉了,大片的草原被開墾了,日益興旺的人畜和重負難堪的生態,伴著滾滾黃沙,將程地房子捲入毀滅的邊緣。

村裡最多的時候開墾草原3000多畝,飼養大小牲畜700多頭,過度的開墾、放牧,致使草原生態急劇惡化。而近十餘年,因土壤沙化被迫棄耕的土地就達2000多畝,剩下的1000多畝耕地也在風沙中退化、萎縮。

尤其是近3年來的乾旱,程地房子的耕地幾近絕產,草原寸草不生,就連村前的阿木塔河也幾次乾涸,「瓢舀魚」的歷史早已成了老人們童年時的回憶。這些在魚米之鄉的自豪中長大的村民,做夢也沒有想到曾經旱澇保收的良田,再也無力回報給人們豐收的喜悅,他們在大旱之年,破天荒地吃上了救濟糧。

村民們也說不清從哪年開始,流動的沙丘從村西北匍匐而來,吞噬著他們的耕地、草原和山坡。昔日寧靜詳和的家園,已被「牛上牆,馬上房」的悽涼景象所替代,一個風沙瀰漫的現代鄉村廢墟,凸現在這些樸實得像土一樣的農民面前。

幾經研究論證,當地政府決定以退為進,將程地房子屯33戶人家整體搬遷,在這裡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程地房子,成為黑龍江省第一個因生態惡化而整體遷移的村莊。

村民們大多在這個消息面前僵住了。雖然這裡長期沒有通電,也沒有學校,但畢竟是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他們打心眼裡不願意搬遷。在村民程景庫家中,程景庫的媳婦趙淑芝難過地對記者說:「其實,我們也知道很多村屯的生活條件都比我們這兒好,何況縣裡動員我們搬遷到鎮上去了,可是一回到程地房子,就覺得哪兒都不如家好!」她的眼裡閃爍著無奈的淚光。

「逃荒而來」與「落荒而去」

程地房子的歷史正在黃色中結束。

帶著對家園的眷戀和往事的追憶,「族長」程景芳從牙根裡放出一句話來:「為了子孫後代,我們搬!」程氏家族揣著難捨的親情上路,由地方政府幫助安置到臨近鄉鎮。就這樣,一個北方移民家族的家園史,在漫漫黃沙中愴然落幕。

搬家前,程景芳帶領程姓家族一家老小到祖墳前祭祖拜別。跪在墳前,程景芳的心裡最不好受:「我沒有把祖宗留下的家園守好,我對不起祖宗,更對不起兒孫。」隔三差五,幾個弟兄時常要到爺爺和父母的墳前坐一會兒,想多陪一陪老人。一想到作古的老人將永遠留這裡,孤守著破敗的家園,哥幾個心裡就不是個滋味兒。

程景芳家的弟兄姊妹開始和所有村民一樣,扒房拆梁,收拾家當,各奔東西。承受離愁別緒最重的是程景芳,作為村民組長,他要安排各家各戶搬遷安置中的大事小情;作為程姓家族的「族長」,他要眼睜睜看著弟兄、侄孫們分走他鄉。「這麼多戶村民搬家,我只送了村裡惟一的蒙古族人家,連我自己的兄弟都沒送,我受不了那種滋味!」程景芳神情黯然地告訴記者,他要等所有村民搬遷後,最後一個離開程地房子。

「站在房頂,誰不是含淚刨下第一鎬的?」已搬遷到鄰村的老四程景發,一想起那個被風沙湮埋的家,就揪心般的難受。搬家那天,當五弟程景財開著農用四輪車來幫搬家時,大哥程景芳怕被人看見,一個人蹲在牆角裡哭。

回望風沙中的家園,他們留下了太多的依戀和無奈。程景發幾次在夢裡回家,又幾次從夢中哭醒。兩個十幾歲的孩子,剛搬到新家來不習慣,總是哭著嚷著要回家看看。這位40多歲的漢子也不知道該如何勸,只是哽咽道:「家有啥好的,還老念叨……」實在拗不過,他就把孩子送回去,在還沒搬走的親戚家住上兩宿。

或許是為了衝淡家族的離愁別緒,或許是為了讓子孫銘記沙海中沉沒的家園,老二程景龍決定改變兒子的婚期,程氏家族在即將成為廢墟的家園裡,操辦了最後一場婚禮。貼在窗欞上的大紅喜字,似一團烈火,溫暖了這個黃沙瀰漫的村莊。鞭炮嘣,雜糧打,白酒灌……熱情和幸福都化作了男女老少的笑臉,恍若一個水草豐美的家園又回歸到人們面前。

踩著沒腳的黃沙,觸摸著現代鄉村廢墟中的殘垣斷壁,我們看到一個家園的興衰如此短暫,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如此無情。在黃沙葬送村落的輓歌中,我們禁不住捫心自問:從逃荒而來到「落荒」而去,從豐美的綠洲到流動的沙丘,留給人類落腳的土地還有多少?

程地房子的黃沙從何而來

來自「西北風口」的黃沙終結了程地房子的歷史。

「西北風口」位於松嫩平原西北部,因風力強勁而得名。此「風口」主要集中在大慶市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呈西北至東南狹長走向,西北與齊齊哈爾市泰來縣接壤,東南與大慶市讓胡路區、大同區相連,包括程地房子沙地在內,共有官爾屯沙地、九河沙地、沙田沙地、小林科沙地以及黃花溝荒坡和敖古拉荒坡五大沙地和兩大荒坡,綿延全長近90公裡,寬20——25公裡。程地房子屯正處於這片荒漠的中心地帶。

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林業局副局長楊玉申說,「西北風口」地區地勢低平,處於嫩江中下遊,每年江水裹挾的大量泥沙,淤積平鋪在此,被強勁的西北風吹送,沙地和荒坡的風沙逐漸向周邊蔓延,加之植被稀少,生態環境脆弱,致使「西北風口」沙漠地表形態特徵明顯,耕地風蝕,草場退化,流沙進村。

據了解,「西北風口」的風沙正以每年方圓500——1000米的速度向外擴張,直接威脅大慶油田、大慶市區及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城。目前,大慶油田已經受到「西北風口」風沙的嚴重危害,且呈擴大趨勢。大慶市區每年春季的大風揚沙天氣達20天以上,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

為封堵「西北風口」,構築綠色屏障,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編制了《「西北風口」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規劃》,計劃在7年內,造林30多萬畝,將「西北風口」的森林覆蓋率由2000年底的6.83%提高到19.83%,形成一條全長近90公裡、寬30——60米的防風固沙主體林帶。大慶市與大慶油田也投入到這場挽救綠色家園的建設中。僅去年,市直機關和油田企業就在「西北風口」植樹50多萬株。

楊玉申說,為減少人們的生產生活對生態恢復的破壞,程地房子是此次生態工程建設中,唯一需要從「西北風口」中整體遷出的村屯。

孩子們面對即將告別的家園,一臉的無奈和茫然。

圖為沙進人退中的程地房子,猶如一座現代廢墟凸立在這裡。

相關焦點

  • 手遊《劍與家園》主題曲 劍與家園完整版歌詞介紹
    手遊《劍與家園》主題曲 劍與家園完整版歌詞介紹  劍與家園(手遊《劍與家園》主題曲)陳一發兒 ver.手遊《劍與家園》主題曲  歌手:劍與家園  作曲 : Risto Asikainen/Zeta/餘竑龍  作詞 : 沃金  編曲:徐平 Lazybody /韓立康 HLK  烈火焚燒神聖守衛  鋼鐵踐踏嗜血玫瑰  戰火紛飛飛灑戰爭的罪  鋪天蓋地六國成灰  草原在黃沙破碎
  • 中國「神」戶型70年變遷史
    手哥推薦好友良有方這篇戶型發展史,看中國過去70年的戶型變遷,也是中國社會經濟變化與人居環境之間的變遷史,一個設計師眼中,戶型的發展變化,是另一種角度。 每個年代,都有對應的神戶型。 這70年的7大戶型變遷史,也是中國不同階段的「神戶型」發展史。
  • 徽州有名的古村落,因極其講究風水,成了人傑地靈之地
    中國傳統村落承載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我國有著五千年以上的農耕的歷史。村落是我們農耕生活遙遠的源頭,至今依然還是廣大農民生產與生活的家園;它擁有著豐富的歷史遺存,蘊含著燦爛的民間文化,承載各族人民的精神本質與氣質,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了不起的村落》為何「了不起」?
    區別於前兩季漫遊、點狀記錄形式,《了不起的村落》第三季將目光聚焦於長江流域,以「同飲一江水」為主題,從長江源頭楚瑪爾河啟程,探尋長江沿岸10個村落的發展脈絡,讓觀眾用全新的視角感受更為立體的村落魅力。從能帶有神秘色彩的措池村,到四面環水的蘇州湖心島;從「守護最後家園」的山村居民,到離島上岸的漁民世家,《了不起的村落》第三季展示著在不斷變動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身在何處。陶淵明筆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村田園生活讓人憧憬,王維口中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鄉間情調也讓人嚮往。
  • 日本白川鄉-回歸本真的古村落
    該縣氣溫較低,年平均氣溫為15.5℃,縣內生息著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成就:因德國建築學家一本《再探美麗的日本》而聲名大噪,1995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該村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保存著日本傳統建築技術和聚落文化風格。這裡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和田家被日本政府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遺產,和田家完好的保留了江戶時代的建築文化精髓。
  • 抖音故鄉外半卷黃沙是什麼歌 黃沙歌詞全文意思介紹
    抖音故鄉外半卷黃沙是什麼歌?《黃沙》歌詞什麼意思?抖音故鄉外半卷黃沙是什麼歌?  這首歌曲的名字叫做《黃沙》,演唱這首歌曲的歌手叫做名決,但是這首歌曲的曲調目前在網絡上面存在一些爭議。歌曲一開頭的時候就是這樣的歌詞故鄉外半卷黃沙,直接將將士出徵的那一種氣場唱出來了,《黃沙》這首歌曲是在2019年1月份的時候發行的,算是才發行不久的一首新歌。《黃沙》歌詞什麼意思?  《黃沙》這首歌曲讓大家感受到了一個故事,講述了將士在需要的時候就會放下一切的愛恨情仇整裝待發,可能就會辜負自己心愛的人。
  • 廈門湖裡600年鍾宅畲族舊村落「華麗變身」進行時
    徵遷現場·一派火熱下忠社加速實現四個100%下忠社高高的圍牆內是一片火熱的拆除現場降塵車噴灑著水霧大型挖機忙碌不停自2019年8從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至2020年2月8日(正月十五)總共交房65棟,奮力一搏完成所有搬遷交房任務。目前進入拆除階段,加速實現四個百分百——100%籤約、100%交房、100%搬遷、100%拆除。不久的將來,這裡將建設下忠安置房項目,變身為島內東部宜居宜業的新家園。
  • 尋訪5000多個傳統村落 胡彬彬:每個村落都是正在續寫的文明史_新聞...
    近40年尋訪5000多個傳統村落,胡彬彬——「每個村落都是正在續寫的文明史」(講述·一輩子一件事)人物小傳胡彬彬:1959年生,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年過花甲,胡彬彬還是喜歡經常帶著學生去做田野調查;一年中,至少200多天待在村裡。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胡彬彬的工作始終處於滿負荷的狀態,他以平均每年不少於140個村落的節奏,累計尋訪了5000多個中國傳統村落。
  • 中國這沙漠面積超過臺灣島:今卻面臨消失,80%黃沙變成綠洲!
    連綿起伏的沙丘,漫天飛舞的黃沙,荒無人煙的景象,置身於沙漠之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在多年前我曾有幸與三五朋友來到了沙漠當中一探究竟。可實際上,那次的沙漠之旅,並沒有我所想像的那麼愉快。在這裡,雖然沙漠的景色是那麼壯觀,但也有著艱苦的自然環境。乾旱、炎熱、一望無際的黃沙,讓生命顯得更加寂寥與脆弱。我們一行人來到數日,對於當地環境都久久難以適應。
  • 西北荒涼地,黃沙侵綠地,為保家園種蜜瓜,卻有如此香甜氣
    西北荒涼地,黃沙侵綠地在中國的西北地區有著一片廣袤的悽涼地帶,這裡便是沙漠。黃沙漫天,塵土飛揚,漫漫黃沙逐漸侵蝕著綠洲。民勤蜜瓜獨有的特殊香味是十分濃鬱的,一個空曠的臥室中,都不需要添加香水,只需要放置一個民勤蜜瓜,不出一會兒,就可以聞到絲絲的香甜瓜香。
  • 開始星際穿越之前,讓我們再看看自己的家園
    近期重映的科幻電影《星際穿越》,就描繪了一個人類無法生存下去的地球。電影中,地球黃沙遍野,小麥、秋葵等基礎農作物相繼因枯萎病滅絕,人類開始面臨糧食枯竭的困境,農民成了最吃香的職業。但即便如此,植物還是一天天死去,地球沙漠化日漸加劇。
  • 陝北回眸——窯洞、村落、信天遊
    一望無垠的黃沙草灘,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原。這次《文化大觀園》的嘉賓王建領,是土生土長的陝北人,幾十年來他深入陝北各地探尋黃土文化,窯洞村落信天遊,陝北的情和韻是他的生活,也融進了他的血液和骨骼。這窯洞層層疊疊 ,院落錯落有致的村莊,是他帶我們來到的第一個目的地碾畔村。王建領:我們今天到這個村,這是延川縣,黃河岸邊的比較有特色的一個古村落。
  • 濟南:那些美麗古村落,人去村空,讓我們如何守護那最後一抹鄉愁
    然而這些古樸的清淨正慢慢地消失,今天讓大家隨我的鏡頭看看我曾經拍下的那些美麗的村落。1,石頭村——方峪村在齊長城最西端有個大峰山,這裡擁有諸多齊長城的遺址,在山腳下有一個全是石頭壘成的村落,這就是被稱為「石頭村」的方峪村。村莊始於宋代,至少擁有600年歷史。
  • 古荔枝樹的前世今生 承載著一個村落的記憶和文化-廣西新聞網
    據不完全統計,這裡有80多棵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樹,其中最老的一棵經鑑定有800年以上。「蘿村的古樹,有生長了500年以上荔枝古樹群和多個品種,以成熟期分有4月荔、五月冰糖荔、六月的掛綠、丁香、黑葉、7月水荔、蛤蟆荔、山荔……2016年耶魯大學的一位博士前來考察,稱讚蘿村是一個數百年前留給人類的純淨荔枝基因庫。」民樂林業站站長甘乃健介紹。
  • 詩意墨香高山流水嶗山村落百首古詩詞書法藝術雲展啟幕
    詩意與墨香,高山與流水,山海間的嶗山村落就是如此之美。2020年12月25日, 嶗山村落百首古詩詞書法藝術雲展啟幕。本次雲展由嶗山區委宣傳部、嶗山區文聯、嶗山區文明辦主辦,嶗山區融媒體中心、嶗山畫院、嶗山文學藝術院、嶗山區民間文藝家協會承辦,旨在深入挖掘嶗山鄉村的文藝資源,激發本土文藝家的創作熱情,提升嶗山村落的文藝氣質,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本次雲展平臺為「嶗山文藝」微信公眾號、「嶗山嘉匯」客戶端。嶗山村落,是吟唱著山風海韻的詩意田園。
  • 領奏「古村落旅遊」 風華正茂再出發
    ——寫在中國黟縣西遞、宏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周年之際    2000年11月30日,一個喜訊傳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 古村落如何做到「修舊如故」?
    一個年輕人,舉起手機,掃一掃明代民居牆壁上貼著的二維碼,屏幕上,這座古建的簡要信息一目了然。看似不經意的一瞬,卻引人遐想。歷經滄桑的古村落,面對現代文明的強勁衝擊,將有怎樣的未來?記者調查古村落的保護很難蘇州吳中金庭鎮葉山島,22萬平方米,在衛星地圖上就像一塊翡翠,灑落在太湖之中。
  • 濟南古村落正在消失,風景秀麗無遊客,現在只剩下一家人獨居
    就在今天,肉肉給大家介紹的賢子峪古村,是一個連濟南人都不知道的地方,這個村子沒有什麼名氣,更沒有商業開發,就是這樣來過的朋友更能體會到這裡的寧靜和古樸,這裡不收門票,往來的遊客很少,但更能讓你感受到這百年氣息的古韻。賢子峪村,又名函山峪、岱西村,位於濟南市平陰縣城東南5公裡處,是一個森林茂密,林蔭掩映的村莊。
  • 中國最後一個皇族村落:仍有滿族皇室後裔,希望恢復祖先祭祀禮儀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中國最後一個滿清後裔村落的故事。明朝萬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在現在的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下,埋著清太祖努爾哈赤六位祖先(六世祖孟特穆、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和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的陵墓建築群落成,這就是清永陵。
  • 僑鄉梧林古村落煥新生 打造「閩南僑史館」
    蘇素華 攝   中新網福建晉江5月3日電 (孫虹 吳冠標)起源於明洪武年間,發展於清代,興盛於清末民初……在僑鄉福建晉江,歷經數百年滄桑的「中國傳統村落」梧林重煥新生。  在五一假期,梧林古村落吸引著一批批遊人尋味閩南。步入晉江市新塘街道梧林社區,一大片美麗的花海映入眼帘,三三兩兩的遊客漫步村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