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有言:「當仁,不讓於師。」意思是說遇到應該做的事要積極主動去做,就算是老師,也不同他謙讓。尤其是在公眾利益和個人利益得失發生衝突的時候,一個人在這時候所作出的選擇,便能夠看出這個人的人格是否偉大,心胸是否寬廣,信仰是否堅定。
古往今來為了集體的利益犧牲個人利益的人又很多,他們每一個都值得後人們去銘記和學習。比如說我們熟悉的「鐵人」王進喜,在1960年3月的時候大慶油田剛剛開採沒多久,油井發生了井噴。
因為沒有重晶石粉,所以王進喜便用水泥來代替,又發現旁邊沒有攪拌機,情況緊急之下,王進喜不顧危險竟然跳進了水泥漿池用身體來攪拌。從此王進喜便被冠以了「鐵人」的名號,而「鐵人精神」至今還鼓舞著每一位莘莘學子和勞動人民。
毛主席說:「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在最艱難的歲月裡,無數志在報國的英雄們憑著氣壯山河的犧牲精神,取得了最後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偉大復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便有一位名叫「孟凡章」的少年英雄,是我們不應該遺忘的。
孟凡章1951年出生於河南省沈丘縣紙店鎮紙西行政村,1968年入伍,當時的孟凡章年僅17歲。他沒能趕上戰爭年代上陣殺敵,卻是聽著八路軍的故事長大的。
每次聽完爺爺講完一段八路軍戰士不畏犧牲英勇殺敵的事跡,他多麼希望自己也能和他們一同奔赴戰場,保衛祖國和人民。
1969年1月15日,孟凡章迎來了一次「上戰場」的機會,他的戰場是一條軌道。當時的孟凡章正在一條專線路基上駐守,他猛然發現在十米外橋頭上的鐵軌內側有一塊大石頭,如果火車開過去恐怕會有翻車的危險。
眼看著一場重大的事故要發生,孟凡章毫無猶豫的衝了過去。可是正在這時一聲震耳的汽笛聲音傳來,一輛火車疾馳而過,划過了沉寂的夜空。
來不及了!可是孟凡章並沒有退縮,反而進入軌道中奔跑,爭取第一時間將石頭推下去。這時候飛奔的列車發現了孟凡章,急踩了剎車,車輪冒出了滾滾的濃煙卻並沒有停止下來,慣性使火車再次行駛了一百多米。
而孟凡章此刻已經觸碰到了大石頭,奮力將其推了下去,他鬆了一口氣,眼看著列車從身上壓過。火車終於停了下來,而重傷陷入昏迷的孟凡章則被送入了醫院。最終搶救失敗壯烈犧牲了,這一年的孟凡章年僅18歲。
孟凡章犧牲後,被追為了烈士,追記一等功。為了紀念他的英勇壯舉,國家在他在他犧牲的鐵軌上修建了一座墳墓,從此以後這一段的火車全部繞道,以示對英雄的尊敬。孟凡章雖然英勇地犧牲了,可是他不怕犧牲,以人民利益當先的革命精神,卻永遠的流傳了下來,鼓舞著人們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