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業的搖滾明星,寫出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專訪尤·奈斯博

2021-02-11 新京報書評周刊

曾經身為搖滾明星的挪威小說家尤·奈斯博已經連續創作了22年哈利·霍勒的系列故事,這個傷痕累累的警探破獲了大量連環謀殺案,卻無法擁有理想的人生。奈斯博認為,這正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斷受傷,不斷前進。

採寫 | 宮照華

哈利·霍勒,一個傷痕累累的警探。這個出自挪威犯罪小說家尤·奈斯博筆下的人物已經成為頗具魅力的形象。1997年,他初次於《蝙蝠》中登場,2007年,哈利·霍勒在《雪人》中與挪威連環殺手之間的精彩博弈讓該系列大放異彩。在書中,他被描述為一個具有硬漢特質的男人,「他雙眼布滿血絲,鼻頭毛孔仿佛又黑又大的隕石坑,眼睛下方掛著的眼袋透出一抹被酒精洗滌過的淡藍色。等臉龐用熱水浸潤過,拿毛巾擦乾,再吃一頓早餐,那抹淡藍色就會褪去……他不知道自己的臉龐在白天呈現何種樣貌。他幾乎每晚都會被噩夢侵擾。」

的確,沒有人能準確形容哈利·霍勒的樣貌——興許對隨時需要潛伏行動的偵探來說這倒是個優點。作為一名警探,哈利·霍勒每次破解案件都將自己拋擲到危險的境地中,以致傷痕累累。哈利·霍勒系列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讀者總會為偵探本人的安危提心弔膽,這在福爾摩斯或瑞哲·雷恩等角色身上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在《雪人》裡,他被切掉了一根手指;《警察》一案中,開頭那個被擊中的高大黑影讓讀者誤以為哈利·霍勒被人謀殺了;《獵豹》一案中,他被兇手綁架,為了擺脫死亡機關,他用下巴撞擊釘子,整個面部撕裂,此後他的臉上便多了一道從嘴角延伸到耳後的疤痕;在《幽靈》裡,他的臉又被手槍擊中……每破獲一個案件,等待著哈利·霍勒的並不是榮譽,而是更糟糕的新人生。他曾數次遠離連環殺手遍布的挪威,不想再插手罪惡,但身為偵探已然變成了他無法擺脫的命運。

尤·奈斯博,曾是挪威知名的搖滾明星,白天從事金融業,利用晚上和周末演出。在工作和樂團瀕臨崩潰的時候休假創作小說,由此而來的「哈利·霍勒警探系列」讓他成為挪威暢銷的犯罪小說家。曾獲得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獎等榮譽。

 

新京報:就從哈利·霍勒這個警探的角色開始談吧。你是什麼時候開始構想這個人物的?

 

奈斯博:當我第一次想到哈利·霍勒的時候,他既是我祖母所在村莊的一名當地警官,也是我在莫爾德鎮還是個小男孩時的當地足球英雄。他可能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在過去的幾年裡發生了一點變化,但是當我幾年前讀到我的第一本廣播小說時,我發現他基本上和現在是同一個人,只不過用的是刀。他現在整個人更聰明了,但身體也受到了更大的傷害,然而,這就是生活的收穫與代價。我想,即使在小說中也是如此。

 

新京報:他與警方一直保持著微妙的關係。為什麼要讓哈利成為一名警探,而不是私家偵探或其他普通人?

 

奈斯博:我希望主角生活在一個半現實的環境中。在典型的美國冷酷的偵探小說中,私家偵探的概念似乎屬於40年代和50年代的浪漫主義傳統,當時的作家有雷蒙德·錢德勒和戴斯勒·哈密特。同樣,私家偵探的故事在第一人稱敘述時更有用,因為他自然會是一個旁觀者。哈利雖然也是個局外人,但與此同時,作為一名警察調查員,他也是體制的一部分。這個職位更有趣,因為它意味著他應該做的工作和他對正義、犯罪和社會的看法之間的衝突。

 

新京報:偵探小說中幾乎所有的警察都是自負和愚蠢的。這是為什麼呢?

 

奈斯博:我不確定我是否贊同你的這個觀點:警察通常被描繪成蠢貨和自大狂。至少在現代犯罪小說中不是這樣。當然有私家偵探福爾摩斯的經典案例——偵探永遠比倫敦或蘇格蘭的警察要聰明。但如果你看看現代故事,你會對警察這個形象有更廣泛的認知,他們中的一些人很聰明,不是嗎?

 

新京報:2018年你還接受了霍拉斯出版社的邀請改編了莎士比亞的《麥克白》(中文譯名《黑城》),當時為什麼願意接手這項工作呢?

 

奈斯博:當我上學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學到多少關於莎士比亞的知識,但是當我十幾歲的時候,我看了羅曼·波蘭斯基的電影《麥克白》。那個故事使我非常著迷,後來,我找到了它的挪威語譯本,這非常難得。通常情況下,我是不會被動答應去寫什麼東西的,因為把自己的想法寫成完整的故事才是作家最大的樂趣。但當我知道我有機會重寫《麥克白》時,我立刻受到了鼓舞,我知道我想怎麼做,就好像這個計劃一直在那裡,我只是需要有人為我點明它。

 

新京報:你能談談改編作品和原創作品的區別嗎?哪種寫作對你來說比較難?

 

奈斯博:事實上,寫一部像《麥克白》這樣的改編作品和根據我自己的想法寫一部小說並沒有什麼不同。當我在寫我自己的故事時,我也總是會做好準備工作,寫一個大概70到80頁長的大綱。所以,寫《黑城》的時候,我也有一個大致相同長度的概要,只是它是這樣寫的——嗯,讓我們說一個很有天賦的講故事的人,他叫威廉·莎士比亞。

《黑城》

[挪威]尤·奈斯博著,沈希譯

未讀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9月版

新京報:那麼在寫故事大綱的時候,有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偵探小說準則?例如,在1928年,羅納德·諾克斯(Ronald Knox)提出了一個《偵探小說十誡》Ten Commandments of Detection,其中有些諸如兇手必須出現在書的前半部分、兇手不得是偵探本人之類的規定。

 

奈斯博:不會。我並不會刻意地使用任何一種結構規則,但就像世界上大多數地方的大多數講故事的人一樣——不管我喜歡與否——我可能遵循2000多年前亞里斯多德描述的三幕結構。有趣的是,小說傳統和讀者對故事的期望是它能創造一個環境,就像音樂的房間,繪畫的框架,一套規則。如果你遇到一個人,他們沒有按照規則問候你,而是保持沉默,這種沉默是有意味的。這就是為什麼犯罪故事中眾所周知的規則或禮儀可以作為作家手中的工具,遵守這些規則和違反這些規則都有潛臺詞和內在意義。

 

新京報:還有貝雅特這個角色,我起初認為她的角色會類似於福爾摩斯身邊的華生,結果你讓她在《警察》中被人謀害了。在把一個角色寫死的時候,你會有任何猶豫嗎?

奈斯博:殺死一個讀者認為會在故事中一直存在的角色,可能會導致以下兩種結果。要麼,讀者會有一種近乎混亂的感覺,而混亂——至少從長遠來看——是很無聊的,所以讀者會失去興趣。或者結果是,讀者真的興奮了,意識到他們永遠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作者自己就是一個惡棍,從這裡開始事情會變得非常有趣。貝雅特,是的,我很抱歉,但她是計劃的一部分,她必須要死去。

《蟑螂》

[挪威]尤·奈斯博著,謝孟森譯

博集天卷丨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新京報:你寫的很多故事都是關於挪威連環殺手、恐怖分子或南斯拉夫民族主義者的,所以當你寫這些故事的時候,你是否希望能給現實帶來一些改善?

 

奈斯博:我想,用虛構的東西來指出社會或人類的狀況意味著你想把注意力放在現實世界中可能得到改善的東西上。我想,我在改變世界這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但話又說回來,你寫的每一行字都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政治取向,它顯示了你如何看待人或社會,你試圖讓讀者接受你的思想,接納你的感受。所以在這方面,故事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

 

新京報:哈利·霍勒的故事會結束嗎?

 

奈斯博:是的。當哈利死後,他不會像流行文化中的其他角色一樣,通過續集復活來支付作家或作家的繼承人的房租。所以,假如你以後看到任何出版商、代理人或繼承人在我和哈利死後這麼做,請把這次採訪拿出來,讓他們看看我的書面聲明。

 

新京報:你希望你的讀者在閱讀你的作品時,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奈斯博:極度恐懼,然後是巨大的期望。

作者 | 宮子

內容編輯 | 徐悅東

值班編輯 | 崔健豪

校對 | 翟永軍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尤·奈斯博:金融行業的搖滾明星寫出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
    曾經身為搖滾明星的挪威小說家尤·奈斯博已經連續創作了22年哈利·霍勒的系列故事,這個傷痕累累的警探破獲了大量連環謀殺案,卻無法擁有理想的人生
  • 尤·奈斯博 :從搖滾巨星、金融精英到粉絲千萬的懸疑大師
    今天要給大家安利的是來自北歐的懸疑小說作家,尤·奈斯博。尤·奈斯博(Jo Nesbø),北歐犯罪小說天王,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圖書暢銷排行榜冠軍。他拿過北歐的所有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獎、書店業者大獎等,還獲得英國國際匕首獎和美國愛倫·坡獎提名,作品被翻譯成40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突破2500萬冊。
  • 沒讀過懸疑天王尤•奈斯博這8本口碑炸裂的犯罪小說,別說你是推理迷!
    尤·奈斯博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被稱為北歐懸疑小說天王,每一部作品都是挪威圖書暢銷排行榜冠軍。他拿過北歐的所有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獎、書店業者大獎等,還獲得英國國際匕首獎和美國愛倫·坡獎提名,作品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在50多個國家出版,全球銷量突破4000萬冊。
  • 奧斯陸|推理小說下的挪威,一篇來自奈斯博書迷的遊記
    尤·奈斯博是我這幾年最愛的推理小說作家,他是挪威人,幾乎每部小說背景都設在挪威首都奧斯陸。
  • 《蝙蝠》:尤·奈斯博懸疑小說的冷硬風格與浪漫主義完美合奏
    尤·奈斯博的犯罪小說相信很多人讀過,給人強烈的感官刺激,有直抵心底的犀利,令靈魂顫慄的驚悚,也有燒腦的隱喻與懸念,更有內心與現實的掙扎與衝突,讓你看到自己的影子。尤·奈斯博不愧是"北歐犯罪小說天王",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其18部作品全部登上挪威暢銷榜第1名,他拿過所有北歐的犯罪小說大獎,包括玻璃鑰匙、挪威史上最佳犯罪小說、書店業者大獎等。同時獲英國的"國際匕首獎"提名和美國的"愛倫坡獎"提名。2017年奈斯博作品《雪人》還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
  • 雪人(北歐超級暢銷犯罪小說)
    本書是北歐犯罪小說天王尤.奈斯博的系列犯罪小說,位列2016年豆瓣最受關注圖書之一,描寫了警探哈利.霍勒偵破以「雪人」為殺人記號的冷血殺手製造的連環女性兇殺案故事。挪威硬漢尤.奈斯博筆下的警探哈利.霍勒,乃是一名身高近兩米,理著板寸頭,酗酒嗜煙,嫉惡如仇的挪威硬漢形象。
  • 他被譽為北歐懸疑小說天王,他筆下的奧斯陸實在太酷了!
    挪威君說尤·奈斯博是國際上非常具知名度的挪威小說家,他生活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幾乎每部小說的背景都設在奧斯陸。今天,挪威君分享一篇來自奈斯博書迷的奧斯陸遊記,跟隨他和尤·奈斯博的小說,深度探索奧斯陸這座充滿現代精神和活力的都市吧。
  • 關於麥可·傑克遜、犯罪小說和外國人創業,你確定真的了解嗎?
    本次共放映三部紀錄片作品,分別為《麥可·傑克遜:天王早逝調查實錄》、《犯罪小說是怎樣煉成的》、《一個義大利人在中國》(又名:再見,我會想你的)。犯罪小說是怎樣煉成的內爾·諾伊豪斯(Nele Neuhaus)、尤·奈斯博(Jo Nesbo)、喬治·佩勒卡諾斯(George Pelecanos),這是三位世界上最為優秀的罪案小說作家,本片主要分享他們的創作歷程,也許你很快就會在電視上看到由他們作品改編的電視劇集哦!
  • 這5部懸疑小說,是永不過時的經典之作!
    書單狗最近就把以前看過的經典懸疑小說,又都翻了一遍。還是這5部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這部小說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記者布隆維斯特接到一個神秘的委託,商業金融巨子拜託他私下調查一起沉寂多年的少女失蹤案。但他很快就發現,這個榮耀顯赫的家族似乎有著什麼不尋常的秘密!在這個過程中,他認識了問題少女莎蘭德,頂級的電腦黑客。
  • 尤·奈斯博:圖騰柱
    黃色纜車載著拉夫妥和三名卑爾根警署犯罪現場鑑識員,爬上距離城市地面六百四十二米高之處,吊在堅實的鋼索上輕輕搖晃,停在原地靜靜等待。早上第一批遊客走下纜車,爬上人氣頗高的厄裡肯山頂並發出警報之後,纜車就已停止載客。「出去走走吧。」一名鑑識員不經意地說。這句話原本是卑爾根市的旅遊口號,卻常常被拿來嘲諷卑爾根人,以至於卑爾根人幾乎都已不再使用這句話。
  • 書單 2016年榜外小說推薦
    《雪人》:請各位讀者認識來自挪威的推理達人尤·奈斯博這本小說不止有推理,還有出色懸疑和驚悚氛圍,謀殺的細節如鄰現場。小說中懸念不局限是兇手是誰,還有兇手的動機。《北鳶》:華語小說的希望之光2016年又是華語小說了無生趣的一年。
  • 看完近800本推理小說、500部懸疑影片,他繪製出這張名偵探世界地圖
    奧斯陸《雪人》尤•奈斯博被喻為「新一代北歐的犯罪小說天王」。他是挪威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也拿過北歐所有的犯罪小說大獎。《雪人》是尤奈斯博筆下哈裡警探系列小說中的一部作品,當我們翻開這本書時,不難發現一張奧斯陸城市中心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