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貝358丨山寺聽雨

2020-12-22 正翔語

文:福澤仁厚|圖 網絡(侵刪)

山中一夜,世間不知何年?到處的忙碌與驚豔,絲毫掩飾不了這裡的平凡,縱有幾許百姓家依然灶頭炊煙升起,伴著鄉間田埂上的幾聲牛叫,還有蛙聲一片的夜晚,若是知了聞說時節一到,那爭先恐後的鳴叫聲,使歌唱中的小鳥都只能飛過無痕。

那雨後初升的薄霧,緩緩的順遠山而襲,有時風勢快便見一會工夫,霧已經瀰漫整個山谷,寺院也被浸潤其中,每每見到,都期待著有奇蹟出現,或是大聖跳著歸來,或是菩薩駕雲欲引我而去。似乎想逃離,也許是一了白了吧,莫名的煩心之事,總是好象層出不窮,山中一日,真的不應知世間是何年?

似乎聞其名,而覺其幽,若是一見,雖不說世外之桃源,但卻是堪稱人間之淨土,我不知道淨土能淨到何許,我想一定心裡無事才能為淨,或許正如佛說,心淨則佛土淨,只可惜我們不知幾何方能心淨,何算為淨呢?至少不要庸人自擾之。

也許,晚夜的雨下的急切,如瀑之勢,以至於仿佛能聽到房簷的擊打聲,那碎密的簷頭水,順瓦而落,串成線似的為木樓穿上紗衣,木樓是新建的,但因沒有油漆的緣故,經歷上一年兩年,似舊物一樣。若見得了舊物,也許才知道裡面人的鮮活,要不日日見新物,怎麼會有回憶呢?那一定都是希望吧!

不管怎麼樣,舊與新都因為有了心的印跡才覺得能觸動自己,才會有血液流淌出來,才會如生命般的傳承著什麼?否則,就是一堆木頭與泥瓦,何來的觸動呢?

南方的這個季節,本是山花爛漫的季節,倒是見多了自我陶醉的樣子,所以,也無有什麼驚奇可以讓自己為之動容了。同樣的地方每年拍出幾張照片,只因不曾去過哪裡,所以風景只是生活中偶遇的一二罷了。

但不知為何,每每見到都觸動心靈的那根神經,信手舉之都會有一種安逸,順窗外而望,年老的芭蕉去年冬天的寒衣還未退出,新的卻躍躍欲試擠出頭來,那一卷新葉如童萌之目,打量著這個世界,從未見過的人來人往,會有多少雨打芭蕉的悽美,在雨水的映襯與洗刷下,油亮的如同抹了油,儘管仍是弱弱小小,但其纖弱之姿已經隨風雨而盡顯慈悲。

略有微涼,披了衣服,若是聽雨,夜裡最佳,山寺的寂廖,因近寺門未開,只有幾門寮房的燈亮著,如同那遠遠的微光,在黑夜裡穿過,這時候雨來,無有一音與雨別,偶爾幾聲的小鳥之啼,似與其合奏,那穿雨幕的翅膀,是如何迎向風雨的,難道它不怕涼。

或許,它都要的就是那一點點的寒涼。若是觀霧,晨起最幽,打開房門,便見青山俊秀,谷中似雲似霧,依勢流下,似何者山頭傾倒,又似自升於山谷間,那流動的如同輕紗漫帳的卷舒,入眼即是高眺,綿延的青山,略帶嫩綠及黑青的老樹,加上略帶老葉微黃的竹,如畫卷中的雜柔,水墨丹青就是青山之水印,而我心中則是眼目之印,何處不清美?外有青山內有心,何來淨與穢之別。

淨穢之別,本是庸人自擾,但順境中易見,逆境卻不得見,因我不知逆順皆是煙花盡綻不過是眼見與心見的結合,順不過是順欲,卻未必順淨心,逆不過是逆習,卻未能逆真如。

正如初讀《法華》時,似乎裡面的故事頗多,如故事會一樣閱別人之事,若學之覺之,方才明白佛與窮子,雖知是一人之事,但仍是兩者之間的接引,似乎一個佛一個眾生,雖得佛之教化,但仍未能契合佛之本意,若能明其意,佛本不出自,眾生與佛本是真如之假名,正如淨心被垢遮,卻未能染其絲毫,縱經若日善根成熟,方知當年窮子乞食即是如來之子,與佛無二無別,那是什麼讓我們不得見呢?也許,就是這夜裡的風雨,青山的雲霧,或是田間市井中的煙火……

這些隨我心力而盡現的萬事與萬物,正如何來之別呢?如本是茶之味,若是行路之人不過是解渴之湯用,若是悟修之人,則以茶會心做解聖道之用,若是識得本來面目,便知廬山深山中,心在每個當前的顯用,普通人迷於用而不知是用,覺事外另有一心,悟修之人則不然,事中一定有心。

正如我們每天紛擾的心念,如瀑布奔流無有停歇,可是無有一個心念會離開心而單獨生一念,離心則無每個現前的念,若無心何來心念,若執著當前即是,又會落邪,因此習氣尚未調伏,不能益物,不能利生,雖是真如界上不有眾生與佛,我們現前世俗諦上習氣業力仍如火如荼熾盛灼人,所以,尋便不見,執便不是,祖師從不輕言此意,若教修中得,契眾生劣根,漸次行道以免落入邪謗。

昨夜的雨很大,偶然聽到《英雄的黎明》,悲壯沉重莊嚴,但卻總將自己帶回剛學佛的年紀,那時候,《玉琳國師》的電影經常看了幾遍,其中玉蘭師兄的示現,以及玉琳做為半個徒弟百思不得其解,人怎麼落入半個,半個就是次第法,未能圓頓入道,若是真有此意,當初未何不得一二旨意。只覺故事精彩,情節讓我擔心其結局,仿佛已成局中人,隨其走過一二集。如同局中玉琳的人生,在自我圓滿救贖的過程中解脫。

若欲了此苦,必先斷苦根,若能識得心,苦根能開花。也許,我們並不圓滿,不要停留在過去中而生恨與抱怨,學會放下,學會自我的救贖,世上終會與自己相遇,也許,他是彌勒或是釋迦,與自己和解,治癒中求得解脫,是心不在糾纏在習氣裡,如水珠過芭蕉葉,如雨滴簷下滑落,雖無常即逝,但不礙其滑過。

抬頭,天氣仍然微冷,北方雪花正濃,南方卻是雨水紛紛,你說此季是冬還是夏……

作者簡介:福澤仁厚,簡書創作者。

-End-

感謝你的支持,歡迎點讚和轉發!

相關焦點

  • 蔣捷:聽雨
  • 原創散文:《聽雨》
    聽雨文/雨小荷(河南)聽雨,想想都是很美的事情,何況是真的身臨其境聽雨呢?那是一種美妙的感覺,是人生中一種獨特的亨受。而一位清秀的長髮女子,手握一縷茶香,在窗前駐足、凝望,神色淡然,靜心聆聽雨的絮語……這是我最嚮往的聽雨境界,放下心中的一切煩惱與憂傷,浮躁與焦慮。於寂寥中聽出一份靜怡,一份淡然。聽雨,最好是那種輕柔的細雨,抑或小雨,不急不緩地下著。靜心聽來,能聽出靈魂深處的聲音。
  • 蔣捷《虞美人·聽雨》品鑑
    寫「聽雨」,但詞人並沒有對雨聲和聽雨的情景作具體描寫,而是通過聽雨的不同時空以表現不同心情,寫世事變遷、人生滄桑之感。通過「聽雨」這一細節貫穿起三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抒寫自我人生歷程和生命體驗。詞人是寂寞的歌者,飄泊異鄉,彷徨悲涼,在江南煙雨中,吟唱著感傷悽苦的聽雨曲。
  • 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
  • 少年聽雨歌樓上
    他的兩首詞流傳最為廣泛,一首是《一剪梅·舟過吳江》,一首是《虞美人·聽雨》。今我來寫,聽雨。一個人一生最好的時光,總是在少年時代。即便年少有多少不快樂,我們總是努力記得那個時候的單純美好,因為我們回不去。杜秋娘說的好:「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蘇子會寫:「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 聽雨
    但那雨裡也是有回憶的,在都市紅塵中長大,鮮少親近草木蟲魚,又常常在升學的壓力中,不得縱情於雜學閒書,看雲、聽雨、發呆都是奢侈。而那雨裡的一點點甜,正如歌中所唱:「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雨絲紛飛,像年少時胡亂寫下的日記,朦朧的、曖昧的、青澀的往事,如雨後春泥,深藏著落紅的香。
  • 每日分享·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虞美人·聽雨【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 「仁美文化」詩歌:《浪花 / 聽雨》
    今天,【仁美文化】欄目為大家帶來詩歌《浪花 / 聽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浪花 / 聽雨雨滴誕生了仰望那碧藍的天空濺起一朵朵浪花燈熄了,最後離開的人記得屋門要輕輕地關曾經握過的手,如同隔著雨季像愛過的臉,模糊了浪花湧上窗子,玻璃在哭泣晴天裡,我尋找雨滴灑落的線條回憶那義無反顧的轉身摘一朵浪花,別在胸前祭奠曾經的誓言聽雨雨絲撩撥回憶時而狂風怒號,時而暴雨梨花猶如初戀的心跳過去的人
  • 聽雨軒/聽雨(外三首)
    聽雨軒/聽雨(外三首) 2020-08-10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躺在被窩裡聽雨聲
    在外野了一周的朋友們開始了返程高峰,宅在家中的人可以躺在被窩裡聽雨聲,何等愜意,何等悠閒,沒有說走就走的旅行,避免了挨宰的可能以及到處是人頭的無奈,當然更多的是囊中羞澀的不夠飽滿,於是宅在家中聽聽雨聲,其樂也融融吧。
  • 【師友好文】黃偉寧:聽雨隨想
    我喜歡在燈火闌珊的夜晚聽雨;雨聲,曾帶給了我很多美妙的享受,有時讓我心生無限的歡喜,有時帶給了我些許的傷感;雨聲,帶給了我各種不一樣的體驗,有時讓我想起生命中所際遇的人與事,有時讓我回憶青春懵懂、幸福而又美好的時光,有時讓我陷入思考人生和憧憬未來的漩渦之中……在今夜,這雨滴灑落的聲音正如一首輕音樂,平緩而輕柔,那是天地間最唯美的抒情;大多的時候,雨聲像極了一首協奏曲,跌宏起伏 ,節奏跳躍
  • 讀蔣捷《虞美人·聽雨》:聽的不止是雨,還有人生
    而在這一眾的寫雨的詩詞中,南宋詞人蔣捷的名作《虞美人·聽雨》則顯得格外特別。一則這首詞並不似其他寫雨的詩詞僅是將雨作為渲染情緒的配角,它整首詞都在寫「聽雨」,雨是絕對的主角;再者這首詞中雨所帶來的感受是變化的,同是「聽雨」,卻因時間、地域和環境的變化而帶來截然不同的感受,而詞人也通過對這些不同感受的記錄,回顧了自己一生的悲歡愁喜。
  • 看山看水獨坐,聽風聽雨高眠
    戴望舒說:「我夜坐聽風,晝眠聽雨,悟得月如何缺,天如何老。」可見詩人也愛雨。夜臥聽雨,半世浮生,一些糾結的往事放下了,解不開的心結也釋然了,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徹底放鬆心情。古人有九雅,聽雨是其中一雅。「看山看水獨坐,聽風聽雨高眠。客去客來日日,花開花落年年。」
  • 快樂晨讀1390:花非花【季羨林:聽雨】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於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是頗有一點詩意的。
  • 煮茶聽雨念君安,細雨微微洗客塵
    聽雨臨窗聽雨一杯苦丁茶流年生香嘀嗒的雨聲觸動心中的弦縷動思緒閱詩巻默素靜心聽雨 誦詩念君安聽雨煮茶細雨如絲,冷風卷竹簾,小樓聽雨,煮一壺清茶聽雨·賞雨·品雨喜歡在一個人的雨天什麼也不要做什麼也不要想虔誠地閉上眼睛聽小雨平平仄仄聽小雨喋喋不休聽小雨走走停停聽小雨纏纏綿綿沒有嘆息,沒有哭泣,只有對記憶的深深眷戀喜歡在一個人的雨天
  • 【古風美文】聽雨,聽一場春雨的戒、定、慧
    聽雨的過程是一場自己與自己的對話獨具幽謐的屬性竹山一首《虞美人》將聽雨一事變得極具層次感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暮年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悲歡離合已道盡 似乎古來聽雨便是添新愁但實際,聽雨自有一種蕭疏況味雨水如茶水,靜心,亦清心聽雨一世,時間綿長,世間通透
  • 虞美人 蔣捷(宋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虞美人 (宋)蔣捷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 詩詞賞析|蔣捷的《虞美人·聽雨》,詞中佳話,雨中人生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蔣捷《虞美人·聽雨》文/甲申聽雨,即是聽一段人生。翻到八百多年前的南宋,一個叫蔣捷的詞人正背著他的詩詞歸隱不仕,從此和蒙元朝廷劃清界限。士人的黃金時代在有宋一脈終結,蔣捷號「竹山先生」,便以竹山秉志,抒寫詞中滋味。《虞美人·聽雨》便是其中一首,以雨為聲,以雨說情,以雨為主要線索,字字都是流光片羽的悲歡,無需太多的修飾,就寫出了淡淡的人生境界。
  • 楚雲飛的358團,到底是什麼檔次,為何能夠有5000多兵力?
    在電視劇《亮劍》中,關於獨立團和358團的兵力曾經有過直觀的對比。錢伯鈞的1營隸屬於358團,李雲龍的獨立團只有1000多人,而錢伯鈞的1營就有2000餘人。也就是說,錢伯鈞的一個營比李雲龍的一個團編制還大。至於358團,出現了358團擁有5000人馬的說法。那麼,358團到底是什麼部隊,到底屬於什麼檔次的水平呢?
  • 孔鑫雨詩集《攬夢聽雨》研討會在東莞東城舉行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餘曉玲 12月26日下午,由東莞市作家協會東城分會主辦的孔鑫雨詩集《攬夢聽雨》作品研討會在東莞市文化館東城分館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