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安排
1683年,倉央嘉措出生在藏南一戶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的農民家庭。
倉央嘉措六歲時,父親去世。
他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
以為別人放牛為生。
父親去世後,他被母親散養於天地之間,從小性格就開朗活潑。
倉央嘉措自幼聰明伶俐,深受鄉親們喜愛。
有一天,家裡來了幾個神秘的僧人。
他們選定倉央嘉措,把他當成前世達賴的轉世靈童,還把他帶進寺廟學習佛法。
這看似是無上的榮光,天降的幸運。
但其實,背地裡是一場政治陰謀。
早在倉央嘉措出生之前,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就已經圓寂去世了。
然而,羅桑嘉措的親信弟子桑傑嘉措隱瞞了師傅圓寂的事實,秘不發喪。
桑傑嘉措甚至對外宣稱師傅是入定了,要開始無限期修行,謝絕訪客。
桑傑嘉措欺上瞞下,不僅瞞著民眾,還對康熙皇帝撒謊。
同時他又派人去民間尋找轉世靈童。
以防東窗事發,可以快速迎接六世達賴入宮。
他們把轉世靈童的地點選在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
這裡偏僻、安定,容易保守秘密,並且這裡的人們大多信奉紅教,即藏傳佛教的寧瑪派。
此外,這裡曾誕生過一個黃教教主。
這將有利於黃教勢力的擴大。
就這樣,倉央嘉措被選中了。
彼時,倉央嘉措十四歲。
當年九月,他被從藏南迎到拉薩,途經浪卡子縣時,拜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師,剃髮受沙彌戒,取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
同年十月二十五日,倉央嘉措於拉薩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正式成為六世達賴喇嘛。
這是至高無上的榮光,倉央嘉措從此接受萬民敬仰,頂禮膜拜。
冥冥之中,一切早有安排。
02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
在布達拉宮,倉央嘉措受到嚴格監督學經修道。
學習之餘,他常走出庭院散心。
而那些年老的經師則亦步亦趨地跟在倉央嘉措後面,懇求他繼續學習,生怕被責罵。
一切都在桑傑嘉措的掌控之下。
倉央嘉措出身紅教家庭,紅教教規並不禁止僧侶娶妻生子。
而黃教則嚴禁僧侶近女色,更不能結婚成家。
對於種種的繁文縟節,清規戒律,倉央嘉措很難適應。
在布達拉宮,倉央嘉措雖有達賴喇嘛之名,卻無實權。
他的存在,相當於傀儡的作用。
他只是桑傑嘉措選來的一顆棋子,僅僅是迎接萬民膜拜的人設而已。
不僅生活上遭到禁錮,政治上也受人擺布。
倉央嘉措因此內心抑鬱,索性就放任自己用情聲色。
這既出於他對自由與愛情的嚮往,也是他對強加的戒律和權謀的故意反駁。
就像他寫的那首詩:「住進布達拉宮,我是雪域最大的王。流浪在拉薩街頭,我是世間最美的情郎。」
據傳說記載,一到晚上,倉央嘉措就化名達桑旺波,以貴公子的身份,流連於拉薩街頭的酒家、民居。
短暫擺脫束縛,倉央嘉措在宮外放飛了自我。他很快認識了一群年輕人,跟著他們整日嬉戲玩鬧。
再後來,甚至變裝夜宿於宮外女子之家。
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生而為人,哪裡有所謂真正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以約束自我為代價換取來的。
03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少年時期的倉央嘉措,他有一個青梅竹馬的意中人叫仁增旺姆。
小時候,他們經常一起玩耍,田間耕作,草地牧羊。兩小無猜,海誓山盟。
但是住進布達拉宮之後,倉央嘉措便再沒見過仁增旺姆。
未曾青梅,青梅枯萎,芬芳滿地。未見竹馬,竹馬老去,從此相思萬裡。
闊別所愛,這將成為倉央嘉措心中永遠的傷痛。
但流浪在外的那段日子,倉央嘉措遇見了一位酷似仁增旺姆的姑娘。這個姑娘叫達娃卓瑪。
倉央嘉措很快便愛上了達娃卓瑪,愛情的甜蜜讓他暫時忘卻了心中的憂愁。
在民間,倉央嘉措扮演的貴族公子達桑旺波,他英俊瀟灑,風流倜儻,才華橫溢,而且出手闊綽。
同時他也醉生夢死,夜夜笙歌。
像倉央嘉措這樣的公子哥,即使放在今天,也是萬千少女的理想型男友人選。
他為人簡單,且深情專一,沒有名利場上的世俗之氣。
每天晚上,倉央嘉措都會偷偷溜出布達拉宮,去民間和他的情人約會。
但是天亮之前,他就必須得趕回宮去。
有情人無法長相廝守,這讓倉央嘉措長期陷在一種患得患失,愛而不得的陰鬱情緒中。
於是,他筆下便有了這首詩的呈現:「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早知如此絆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
有一天,天降大雪,倉央嘉措外出回宮時,在雪地裡留下一串腳印。
第二天清早,鐵棒喇嘛發現雪地裡有人外出的印跡。
順著腳印尋找,他們找到了倉央嘉措的寢宮。
隨後,鐵棒喇嘛用嚴刑處死了倉央嘉措的貼身隨從。
還派人殺死了倉央嘉措的情人達娃卓瑪。
然後,他們還升級了安保系統,嚴禁倉央嘉措出宮。
在巨大的悲傷之下,倉央嘉措寫下了那句聞者傷心聽者流淚的詩句:「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到底啊,愛而不得,才是人生的常態。
04
半俗半禪半隨緣,半醉半醒半浮生
桑傑嘉措派人殺死達娃卓瑪之後,倉央嘉措也被徹底關了禁閉。
給你表面虛化的一切,然後徹底沒收你的自由。
你對人間一切美好的情懷與嚮往,都無處安放。
大概再也沒有比這更殘忍的事情了。
1702年6月,倉央嘉措跟隨僧團離開布達拉宮,前往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
他將在那裡為全寺的僧人們講經,然後再由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他授比丘戒。
在萬眾矚目的期待中,倉央嘉措先是拒絕講經,隨後連受戒都不肯遵從。
他的反抗是無效的,桑傑嘉措費盡心思才布下的棋局,怎麼會讓倉央嘉措這麼一個風流不懂事的窮小子破壞呢。
他們一邊勸服倉央嘉措,對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他以大局為重。一邊將所有牽扯到倉央嘉措還俗的女子全部遣散。
1701年,固始汗的曾孫拉藏汗繼承汗位,他與桑傑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銳,最後演變成一場戰爭。
1705年,桑傑嘉措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秘密派人在拉藏汗的飯中下毒,卻被發現。
拉藏汗大怒,隨即調集大軍擊潰藏軍,殺死了桑傑嘉措。
拉藏汗致書清政府,奏報桑傑嘉措謀反,又報告說桑傑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沉溺酒色,不務正業,不是真正的達賴,請予貶廢。
康熙皇帝於是下旨,將倉央嘉措詔送京師。
被押解進京途中,行至青海湖,倉央嘉措圓寂。
關於倉央嘉措傳奇的一生,就此落幕。
這一年,他才23歲。 關於倉央嘉措的死亡,有很多傳說。
無論哪一種,我們就當他是遊走在青海湖一帶,詩酒年華,逍遙快活度過了餘生。
05
那一日,我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誦經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長頭匍匐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轉山轉水轉佛塔,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在倉央嘉措看來,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比不過愛情的溫暖,與家人的相伴。
在他心裡,漸悟也好,頓悟也罷。世間除了生死,哪一件事都是閒事。
人生如夢,似水流年。萬事皆可看淡,萬事皆可釋懷。
看淡了絕望才不濃,無奈才不痛。
才敢不再奢求,才能迎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