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對於非常要好、相互了解、無話不談的朋友,有一個特別的叫法——「知音」,這來源於動人的故事《高山流水》,故事有兩個主人公,分別是俞伯牙與鍾子期。
這個故事被選入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語文,安排在第21課《文言文二則》中,題目改為《伯牙鼓琴》。值得注意的是,過去看到的書中都寫成「鍾子期」,現在卻改為「鍾子期」。
現在為什麼改用「鍾」而不用「鍾」?「鍾」「鍾」「鍾」「鐘」這四個字又有什麼關係?作為語文老師,應該搞清楚這一點。下面我們就來細說一下。
先說為什麼要改:
2013年,國務院公布了《通用規範漢字表》,共計收字8105個,分為三級:一級字表為3500個常用字,二級字表為3000個次常用字,三級字表為1605 個專門領域通用字。
三級字表收字1605個,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學技術術語和中小學語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進入一、二級字表的較通用的字,主要滿足信息化時代與大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專門領域的用字需要。
根據要求,《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後,社會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以《通用規範漢字表》為準,原有相關字錶停止使用。
「鍾子期」改為「鍾子期」,根據就在這《通用規範漢字表》。作為姓氏人名,而且是教材文言文中的,就應當將「鍾」改為「鍾」。「鍾」字在表中排在第7679個。
「鍾」與「鍾」的關係:
「鍾」與「鍾」都是「鍾」的簡化字,只是後來「鍾」停用了,只用「鍾」字,而再後來「鍾」字又被恢復使用,並且作為姓氏人名以及文言文中的規範用字。
比如,著名作家錢鍾書的名字現在就寫作「錢鍾書」。而更多要改過來的,當然是古代人的姓名,因為「鍾」是姓,另外還有複姓「鍾離」,所以涉及到的人名很多,你像戰國時期的鍾離春、三國時的鍾會、南北朝時的鍾嶸。此外還有地名,「鍾離」原來就是地名。
那麼,由於簡化字「鍾」已經用了這麼久,很多這個姓的人還要改嗎?我認為,由於個人信息已經錄入戶籍以及個人檔案,今人的姓名是不能改了,而且也不需要改。但如果是新出生的,想改或許可以改。
「鍾」與「鐘」的關係:
這兩個字在古代有通用的情況,今天又合併簡化為同一個字——「鍾」,但其實它們有不同的意義。
在《康熙字典》中,「鐘」的解釋有:1.樂器。2.地名、山名。3.通「鍾」;「鍾」的解釋有:1.酒器、容器。2.聚。3.重。4.量詞。5.國名、地名、縣名。6.姓。7.「鍾離」(鍾離),複姓,與「鍾」同宗。8.琴名。9.「龍鍾」,竹名。
從造字的角度看兩個字的本意,「鐘」是樂器(一說報時器),而「鍾」則為容器、酒器,所以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所以在有些地方不能互換。比如「晨鐘暮鼓」的「鐘」不應寫成「鍾」,而在「汝南王亮以琉璃鍾行酒」這句話裡,「鍾」不能寫成「鐘」。
關於鍾姓起源的問題:
由於「鍾」字同時對應繁體字「鐘」與「鍾」,那麼作為姓的時候,究其本源到底是哪一個呢?還是兩個都是姓?「鍾子期」的「鍾」對應的確定是「鍾」嗎?
據考證,鍾姓的起源有好多個,而普遍認可的是源於殷微子啟。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纂》說:「鍾,宋微子之後,桓公曾孫伯宗仕晉,生州犁,化楚,食採鍾離,因氏焉,子孫或姓鍾氏。」意思是以封地「鍾離」為姓,後又有單以「鍾」為姓的。這裡的地名「鍾離」繁體為「鍾離」,所以源於這一支的鐘姓本當姓鍾。
而古代也有以官職為姓的。周代有專門負責鍾呂打擊樂器的屬官,稱鍾師。所以有一種說法,鄖公鍾儀的先祖即為鍾師,以鍾為姓。那麼,源於這一支的鐘姓則本當姓鐘。而據說鍾子期即為其後人,若果真如此,那麼鍾子期當為「鐘子期」。
可是即便上述說法屬實,由於「鐘」對應的簡化字只有「鍾」,而《通用規範漢字表》裡又只規定用「鍾」字,所以教材也只能改為「鍾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