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新知青年大會 | 知乎十周年周源演講全文

2021-02-14 知乎日報

2021 新知青年大會暨知乎十周年謝答禮,知乎創始人、CEO 周源的十周年主題演講如約而至。

知乎十歲了,在這十年的問與答中,我們鼓勵真誠的表達、專業的討論、友善的互動;我們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我們互相幫助,也彼此變得親密。

「某種程度上,不管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10 進位,還是萊布尼茨創立的 2 進位,世界的本質,是『問』進位。」

「在知乎,我們用提問和回答,記錄了一代人的心靈圖譜和精神軌跡。在這個接連我們彼此的社區裡,有人提問,就一定有人回答。」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可愛的知友們:

知乎十歲了。十年光陰,說短不短,說長不長。對人而言,仍是衝齡;對酒而言,剛剛陳釀;對知乎而言,這十年,我們已經紮根時代的土壤,仍然滿懷激情,堅持夢想。

我的分享從一組數據開始。

截至 2020 年,知乎上的總問題數超過四千四百萬條,總回答數超過兩億四千萬條。回答是提問的 5 倍多,我想這能說明,過日子辦法總比問題多。

我們盤點發現,知乎十年,用戶最喜愛的兩個提問是——我們窮極一生,究竟追尋的是什麼?有哪些知識知道後,你的世界馬上就不一樣了?

知乎十年獲得贊同票最多的 100 個回答裡,出現較多的關鍵詞有情感、體育、娛樂,更多的是提升、堅持、發現……

我們來知乎做什麼?

我們在尋找自己的解答。

我們在相遇有趣的靈魂。

我們在點亮生活的燈盞。

我們在錨定人生的航向。

知乎最大的特色是問答。問與答,作為古老悠遠的文化基因,影響了社會延續與文明傳承的方向。

幾千年裡,有一些問答,宏大而觸動人心。惠施問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莊子反問:子非我,安知我之不知魚?

還有些問答,具體而經世致用。比如哲學三問——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比如科學之問——地球為什麼是圓的?蘋果為什麼會掉在地上?還有李約瑟之問,錢學森之問……

偉大的提問催生劃時代的回答。某種程度上,不管是阿拉伯人發明的 10 進位,還是萊布尼茨創立的 2 進位,世界的本質,是「問」進位。總有人提出好的問題,令人期待的問題。

提問和回答,在漫長歲月裡滋養了文明;而文明,又將問答變成本能,播下不斷進步的種子。

這些種子,留在殷墟地下的龍骨龜甲上,留在雅典特爾斐的神殿大門上。網際網路時代,它們也留在了大家的博客裡、論壇裡,留在了知乎裡。

知乎早就確立了自己的使命——讓人們更好地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我們致力於服務那些有好奇心、有求知慾、有精氣神的人,服務那些勇於探索、熱愛分享、真誠交流的人。

我們共同組建了今天的知乎社區。我想,社區是人們相互幫助的工具,社區也是人們變得親密的方式。也正因為這樣,社區具有互生再造的魅力,社區具有互洽共榮的活力,社區具有自驅生長的動力。

社區也會形成獨特的文化,知乎就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社區文化。我認為,一個網際網路社區是否形成了獨特文化,有三個核心標誌。

第一,形成了一批有辨識度的專屬詞彙。「謝邀」「認真你就贏了」「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不要跨界強答」「熟人太多,利益相關」等,這些詞彙想必大家都熟悉。

知乎的邀請回答機制一開始就有。經過我們考證,用戶「flypig」是第一個在回答中表明自己受到了邀請的人,那是 2011 年 1 月 27 日,知乎正式上線的第二天。然後,這個梗就陸續被大家玩了起來,但是措辭並不統一,並不是一開始就叫「謝邀」。有的說「應邀作答」,有的說「多謝邀請」,有的說「被人盛情邀請,所以稍微說一下」,還有的說「為什麼要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啊」。

突然有一天,就有了「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謝邀體,也因此走出知乎,衝向世界。

這個詞彙表,到現在還在不斷增加。一開始像暗號,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好像更像是主流日常用語。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在知乎回答問題,常用「謝邀,人在法院,剛下法庭」。

環球時報,在知乎說「謝邀,人在三環,報導全球」。

航天員王亞平來知乎互動,第一句話就說「謝邀,人在太空,剛下飛船」。

網際網路社區形成獨特文化的第二個標誌,是形成了基於價值認同的公序良俗和自治公約。知乎就形成了《良性討論公約》,產生了大家共同參與社區維護,一同當裁判的「眾裁」制度。

第三,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堅定的排異性。知乎用開放的心態歡迎每一位用戶,但我們旗幟鮮明地捍衛科學理性,推崇獨立思考,反對愚昧反智,打擊嘲諷謾罵。

這樣的獨特文化來自於社區,又反過來滋養了社區,讓知乎能夠不斷升級,持續發展。社區沉澱下海量的內容,凝聚了我們的智慧,記錄了時代的變遷。

大家想知道,十年來,知乎獲得贊同票最高的回答是哪個嗎?哪個城市聚集了最多的創作者嗎?在這裡我做個預告,幾天後,知乎將發布十年萬贊分析報告。

   

十年裡,知乎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時代氣象。在知乎,人們認識自己、探索未知、發現更大的世界。

我們關心時事,當英國脫歐接近尾聲,知乎有豐富詳實的討論,展現談判的來龍去脈。

我們反思災難,為馬航 370 失聯揪心牽掛,為天津港爆炸事故傷心悲痛,為阻擊新冠疫情吶喊助威。

我們聚焦科技,感受第一張宇宙黑洞照片帶來的震撼,分享「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的喜悅。

當屠呦呦接過諾貝爾獎章,我們心潮澎湃。

當中國女排時隔 16 年再次捧起冠軍杯,我們歡呼雀躍。

當科比直升機墜毀的消息傳來,我們哽咽落淚。

我們不僅在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也發現美麗的心靈。有一位讓我難以忘懷的用戶,在他短暫的 20 年生命中,從未下過病床,但他面對生命的態度感動了許多人。他的故事像火炬一樣,給了無數知友前行的力量。

這位用戶曾經回答過一個問題:「做一個特立獨行的人,需要付出什麼代價?會有什麼收穫?」在回答的最後,他說:「我希望,每個人因為平凡而獨特,卻不因為獨特而平凡。」

我常常在想,多年之後我們再回望今天,會不會有一些影響世界的決定,就是在知乎上,長出了自己小小的尖角呢?

有人問我,知乎到底長什麼樣子?我想,知乎像一個規模空前的虛擬咖啡館。我們穿梭於此,或者仔細聆聽,或者高談闊論,大家君子之交,和而不同。

雖是虛擬空間,但知乎始終與真實世界保持同步。真實到虛擬的切換,只是指尖與屏幕的輕輕一划。在一問一答的交談裡,在贊同和關注的互動中,現實的熱鬧和寂靜,歡笑和煩惱,被一字一句、一屏一幀地記錄下來。時事熱點,在這裡解讀剖析;質疑傳言,在這裡辨明澄清;觀點態度,在這裡碰撞激蕩。

這個世界需要一個敞開心扉的交流空間,需要一個認真友善的討論環境,需要一個高效求解的問答場所。而知乎,藉助科技互聯的力量,承擔起這份使命,把問答的能量成倍激發。

今天的知乎,正在快速成長。每天,知乎會新增超過 2000 萬條創作和互動。

我想,在這裡最應該致敬的,是各位創作者,也就是知乎上的答主們。

創作者像路燈。在黑夜裡,一盞燈,可以帶來光明,一盞燈,可以溫暖心窩。

我自己也是知乎上一名骨灰級的創作者。我回答過生活中的小經驗,比如「有哪些快速入睡的妙招?」也回答過創業過程中的方法論「創業公司應該如何招人?」但我更多的,還是從知乎其他答主身上,從他們分享的知識、經驗和見解裡,汲取新知和養分。

而今天的創作者,帶著自己的專業知識,帶著自己的影響力,帶著對世界的熱愛,正在成為全新的內容品牌。我們願意為所有的創作者,提供足夠的賦能。

我想說,以知乎各個領域的創作者為中心,為廣大用戶創造價值,將是知乎的長期戰略。

兩年前,有個媒體前輩問我:怎麼在文章裡插入動圖?這些動圖是哪兒來的?當時我想,這位老師是不是 out 了。其實這有一定的普遍性,表達方式的變化,媒介的升級,是面向所有人的。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年,知乎社區增長最快的就是視頻,湧現出一批圖文+視頻的新一代創作者。我們也針對性的推出了新的視頻創作工具和視頻答主扶持計劃。

我很高興的是,那位前輩,現在已經成為知乎的視頻答主。

我認為,今天的中文網際網路,在媒介升級和技術進步的推動下,內容行業還會不斷拓展邊界。

在今天,知乎已經有100 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 10 萬元;有 1000 位頭部創作者,月收入超過 1 萬元。

2021 年,知乎計劃再投入數十億元的現金和流量,繼續加大對創作者的支持。

成長路上,知乎也時常受到外界的質疑,比如大 V 被挖,內容水化,格調高冷。

有個朋友跟我抱怨,說知乎總是給他推送談情說愛方面的內容,很俗氣,越來越水了。我開玩笑說,對於內容而言,你有多愛它,它就多愛你,內容對你是絕對忠誠的。

  

人生海海,各有解答。年輕人難免有情感方面的困惑。這些內容,對他們來說,能夠滿足需要,也能解決問題。我們也思考,怎樣既能擁抱越來越豐富的內容,又儘量減少給用戶帶來的內容噪音。

還有人說知乎格調「高冷」。但其實,知乎上的內容非常多元,既有量子糾纏,也有柴米油鹽。既有多愁善感,也有出國考研。既有詩與遠方,也有打工賺錢。我們「高而不冷」「低而不俗」。

當然,我們不迴避自己的問題。處於高速發展期的網際網路企業,容易出現「三化」風險——對環境感知的鈍化、企業機體的老化和創新能力的弱化。面對問題,應該做的不是解釋,而是解決。

值得欣慰的是,在過去的一兩年中,我們在用戶和商業增長上,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勢頭。

2019 年五四青年節,我在一所高校與大學生朋友們對話。那天我問大家,誰是知乎的用戶?全場齊刷刷地舉起了手,包括現場的攝影師。我特別高興,就繼續問,誰是知乎的付費用戶?結果,舉起的手幾乎全放下了,場面十分尷尬。

僅僅過了一年半,現在知乎月活躍付費用戶數已經超過 250 萬,總內容數超過 300 萬,年訪問人次超過 30 億。

   

在惠施提問莊子的兩千多年後,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知乎活躍用戶中,18-35 歲的青年佔比約 75%,他們正處在人生的「第二個十八年」,正處在從認識世界邁向改變世界的關鍵階段。知乎該如何更好地為他們提供服務?進而讓世界變得更好?

知乎社區的問答和內容篩選機制,鼓勵了真誠的表達、專業的討論、友善的互動,保證了高質量內容的持續產出、廣泛傳播和長久沉澱。

在這裡,我們希望人們能夠收穫知識和智慧;在這裡,我們希望人們能獲得溫暖和情感;在這裡,我們希望人們能凝聚成積極的觀念和態度,為更好的世界提供力量。

或許,在知乎這個「虛擬咖啡館」,已經悄然孕育著一些改變世界的「小尖角」。

或許,這就是知乎在大國崛起、文化自信現實背景下的價值坐標。

中國女排奪冠的那一刻,知乎用戶不僅在慶賀,更反思為什麼之前會沉寂多年?屠呦呦登上諾貝爾獎臺,知乎用戶不僅在歡呼,更探討如何讓中國傳統醫學走向世界。

我們凝聚共識。當順風車接連出現乘客被害時,知乎用戶明確指出安全防控的薄弱環節,為保障出行出謀劃策。

我們守望相助,當一位患者因「重症肺炎」而生命垂危時,知乎用戶立即展開跨國接力,僅用兩天時間就將救命藥從日本送到患者手中,挽救了一條鮮活的生命。

我們提供鏡鑑。當巴黎聖母院發生火災僅四分鐘後,知乎上就產生專業討論,既對世界名勝損毀惋惜遺憾,也為中國文物保護貢獻方案。

在知乎,我們用提問和回答,記錄了一代人的心靈圖譜和精神軌跡。在這個接連我們彼此的社區裡,有人提問,就一定有人回答。

如何擊退新冠疫情,有鍾南山的回答。

如何戰勝貧困,有百萬扶貧幹部的回答。

如何建設更加美好的祖國,有知乎億萬用戶的回答。

那麼,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會怎麼回答?

你給自己的回答,你給未來的回答。

(完)

相關焦點

  • 2021新知青年大會|知乎十周年周源演講全文
    來源:知乎2021 新知青年大會暨知乎十周年謝答禮,知乎創始人、CEO 周源的十周年主題演講如約而至。知乎十歲了,在這十年的問與答中,我們鼓勵真誠的表達、專業的討論、友善的互動;我們分享知識、經驗和見解,找到自己的解答;我們互相幫助,也彼此變得親密。
  • 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 周源公布知乎長期戰略
    1月13日,2021新知青年大會正式拉開帷幕,大會首次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從今年開始,知乎正式進入第二個十年發展周期,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也意義非常。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現場發表了十周年演講,回顧知乎十年發展。
  • 2021新知青年大會開幕 知乎開啟下一個十年
    1月13日,2021新知青年大會正式拉開帷幕,大會首次以視頻形式上線知乎。從今年開始,知乎正式進入第二個十年發展周期,本屆新知青年大會也意義非常。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現場發表了十周年演講,回顧知乎十年發展。
  • 十歲的知乎換了新造型,這是要幹嘛?
    話說,在八姐的眼裡,知乎的形象一直是低調但卻有自己的調調的。不過,八姐發現,這兩天知乎還真是挺火的,新出的品牌片在八姐的朋友圈幾乎刷了屏,創始人周源前幾天的演講也被好多人在各種群裡轉發。嗯,俺觀察了下,知乎最近的動作還真心是不少啊。首先,知乎近日更新了品牌的口號,由過去大家所熟悉的「有問題,上知乎」,換成了最新的「有問題,就會有答案」。
  • 知乎推出自製內容IP「新知青年說」,首期6位創作者領銜開講
    鞭牛士BiaNews消息:11月25日,知乎宣布推出全新知識分享類自製內容IP「新知青年說」,為創作者提供展示自我,分享知識、經驗與見解的全新場景和平臺。作為一檔定位於「新知分享」的節目,「新知青年說」通過線下主題演講、線上播出的方式製作完成。其內容將以每月一期的頻率推出,每期圍繞不同主題,邀請六位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創作者作為嘉賓線下開講,並於知乎、騰訊視頻等平臺上線直播及持續分發。首期「新知青年說」主題為「大腦性感時代」,將於11月25日晚8時正式上線。
  • 五條人亮相2021知乎新知青年大會 仁科現場freestyle演講
    「所有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人,問題出現我會回答大家……」 1月13日晚,熟悉的旋律在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的舞臺響起,去年夏天讓樂迷們反覆「打撈」的五條人帶著這首與知乎用戶重新演繹的
  • 人物|知乎周源
    在最苦悶的時期,他在報刊亭上看到了《IT經理世界》雜誌,那期雜誌的封面報導預言了幾個會帶來顛覆性的商業變革以及會帶來巨大商業機會的新技術。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在發現離最初想像的世界越來越遠的時候,這篇文章又給了他一個拉近距離的機會。2005年,周源辭去工作北上,應聘成為了這本雜誌的記者。
  • 周源的野心,知乎的出路
    自主「造血能力」尚弱,同時面對著「老投資人想退出,新投資人要成績」的壓力,還有對手們的步步緊逼,知乎創始人周源再也沒法堅持走「精英」路線,他不得不考慮全面商業化了。他也清楚,小而美的公司很難長久,雖然註冊用戶已突破2億,但知乎也面臨著優質老用戶流失和商業化遲遲難落地的陣痛期。從精英化到平民化,從「慢發展」到「快商業」,知乎正上演一場「變形計」。
  • 知乎10年,一個獨特的內容社區是如何煉成的?
    對知乎而言,它的「芥菜種」就是人類永無窮匱的求知慾。「世界的本質是『問』進位,總有人提出好的問題,令人期待的問題。提問和回答,在漫長歲月裡滋養了文明;而文明,又將問答變成本能,播下不斷進步的種子。」在剛剛結束的新知青年大會上,知乎CEO周源發表了如上演講。前身為鹽Club的新知青年大會,歷經多年發展,已經成為深受知乎用戶關注的年度活動。
  • 謝邀,人在知乎,剛好十年
    作者 | 語境編輯 | 石燦知乎創始人、CEO周源穿著一雙白鞋和一襲休閒黑裝緩慢走上主舞臺,他說,「知乎十歲了。」這是知乎2021新知青年大會的主場,也是他的主場。在1月13日的大會上,周源在現場發表十周年演講,謝答並致敬所有創作者。他表示,創作者像路燈,可以帶來光明,可以溫暖心窩。
  • 知乎一個梗成真,年薪百萬既然不是夢
    然而這個梗,今天卻被知乎官方證實了。在1月13日的時候,知乎創始人周源在2021新知青年大會演講中表示:」目前知乎已經有1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0萬元。有1000位創作者,月收入超過1萬元。」為此,有一些網友表示:「知乎用戶人均年薪百萬有事實依據。」
  • 知乎創始人周源:從發現更大的世界開始
    知乎創始人周源 十年前,周源在上海一家加拿大外資公司寫代碼,和大多數「碼農」一樣,雖然從事著世界上最先進領域的工作 「發現更大世界」的決定,也讓周源命運開始翻滾,在積累足夠多的經驗和見識之後,他開始在網際網路領域嘗試做一些東西。在第一次創業「Meta搜索」失敗之後,他又在2010年12月創辦知識型問答社區知乎。知乎創辦三個月後獲得了創新工場的天使投資,一年後又獲得啟明領投的近千萬美元投資。
  • 知乎周源:不認同下沉概念,更不會有意識地去做下沉
    但在崛起的同時,由於內容平臺和商業化之間天然的矛盾,知乎也面臨著變現難題。因此,近年來知乎在會員與廣告業務之外也在積極探索知識付費。第六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期間,就大多數人關心的知乎社區生態、商業化問題、好物推薦新板塊,以及網上未成年人保護與生態治理問題,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向燃財經分享了他的觀點。
  • 知乎10年,計劃投入數十億支持創作者,或已啟動IPO
    來源:投中網網絡問答社區知乎即將迎來它的10歲生日。1月13日,知乎線上舉辦了品牌成立十周年的《2021新知青年大會》,會上,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及知乎社區優秀創作者進行了知乎十年主題演講。周源在2021新知青年大會演講中表示,以知乎各個領域的創作者為中心,為廣大用戶創造價值,將是知乎的長期戰略。
  • 下一個十年,知乎到底想說什麼?
    1月13日,知乎在十周年品牌煥新之際,發布全新品牌主張「有問題,就會有答案」,並發布了剛剛所說的同名品牌片。無論是朋友圈,還是微博,這支TVC在各大社交平臺引發了大量的討論。從「有問題,上知乎」轉變為「有問題,就會有答案」,知乎如何實現品牌煥新升級?這背後,又存在怎樣的深層思考?
  • 知乎十年:讓問題與答案坐下來聊聊天
    他將問題發在知乎,很快得到相關領域專家嚴謹的回答,而當新聞、有影響力的事件發生時,他也第一時間打開知乎搜索內容。「知乎上總有事件親歷者或者身邊親近人的回答,可以高度還原真相。」 這位知識答主在新知青年大會上這樣說。
  • 知乎匿名用戶冒用他人身份發布不實信息 CEO周源如何看此事?
    原標題:知乎匿名用戶冒用他人身份發布不實信息CEO周源如何看此事?據該女子表示,開庭前,知乎已刪除相關帖子,且提供發帖人手機號碼。不過,女子認為僅通過知乎提供的手機號碼,沒有能力找到實際侵權人,故要求知乎進一步提供發帖人的IP位址。同時,該女子還指出「被告(知乎)作為網絡服務者,未對用戶實名登記並核實,對用戶發布的侵權內容也未盡審核義務。」
  • 悟空問答死於知乎十周年
    悟空問答倒在了2021年伊始。1月14日,悟空問答向創作者推送通知稱:悟空問答APP將於2021年1月20日00:00起從各大應用商店下線。巧的是,在悟空問答宣布關停的前一天,知乎十周年的消息正在席捲整個朋友圈。 時間拉回2017年6月,頭條問答更名悟空問答後迅速上線了APP及網站。
  • 知乎十年:向上還是向下?
    ,知乎給出了「向上」的答案。近日,知乎聯合多家媒體共同發布了一支2011-2020大事記短片《向上的答案》。通過盤點知乎上時事、科技、航天、體育、文娛等不同領域的年度熱門討論,多元化呈現過去十年間中國乃至世界的變化、用戶情緒地圖和價值觀變遷。看起來,知乎很在意自己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