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檔好片不少,輿論也很熱鬧。可是有一種聲音在呼喊:
臺灣導演陳正道和香港導演許宏宇
五一檔的話題影片有四部。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們將推出系列影評,讓14戲文的同學,來帶我們回顧一下那些曾經感動他們,如今還吸引他們的港片,重溫香港電影的優秀傳統。
我最愛的三部港片
14戲2 王愈鑫
香港電影曾經非常風靡,喜劇(其中包括無釐頭喜劇)、武俠、警匪這幾個類型都有不少經典電影,但我對偏偏對這幾個類型不感興趣,他們更像是外殼或是形式,我愛看有內容的電影。更能打動我、吸引我的,是香港的劇情片。
我偏愛的劇情片,在港片中不是主流。但香港的劇情片帶著香港的獨有的感覺,與內地的或別的國家風格、氛圍區別很大。它們總是有一種倫理、親情的氛圍,即使是那些愛情、友情題材的影片。例如《天若有情》裡,男女主阿華和jojo的愛情,有很浪漫的快樂的愛情情節,也有深沉的相依為命的細膩情感,這種感情比短暫的激情火花更多了親近的深沉雋永。阿華和太保的友情,也不似西方的電影那樣的爽朗,清晰。他們更像是兄弟手足,感情這個詞很難形容,像是親情,愛情,友情都在感情的範圍裡。但感情單拎出來,有難有明確的定位,我認為香港的劇情片就有著香港本土獨有的感情觀,感情氛圍。
我最愛的香港劇情片是《阿郎的故事》,劇情很簡單,卻足夠感人。男主阿郎年輕時是個壞壞的浪子,女主懷了她的孩子之際發現他在外邊浪,一氣之下去了美國,留下一個兒子被男主養到10來歲,女主因為工作回國重新相遇……最後不是大團圓,而是個感人的悲劇。當羅大佑的《你的樣子》響起時,阿郎在大火中死去,兒子和愛人無法自拔,屏幕前的我也淚流滿面。徐崢在《港囧》中穿插了很多經典的香港歌曲,是的,富有感染力的插曲是劇情類港片的不可缺少的元素。香港劇情電影非常擅長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不同的人物之間細膩微小的感情變化是重中之重。它不浪漫,不浮誇,很平實貼心。
此外,我印象深刻的還有《桃姐》。這部影片也符合我對電影的偏好,電影中有著飽滿而內斂的感情,隨著平實的電影情節一點點抒發出來。《桃姐》中的感情表達非常內斂,劉德華飾演的男主家裡有個照顧他幾十年的阿姨,表面上他們很客氣,片子前半部分兩人的話都局限與問答的幾個字,後邊部分對話也不多。但兩人之間感情從劇情的慢慢發展中,可以看出,不是普通的主僕關係,而是不是親情勝似親情,感情是內斂的也是果決的,男主會堅定地牽著桃姐的手,明確的對外人說他是桃姐的兒子,桃姐也會擔心男主的身體,寵著如兒子的男主的小貪嘴。
最近大火的一部香港劇情片,是《一念無明》。曾志偉憑藉此片獲得第36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金燕玲獲得最佳女配角,黃進獲得最佳新晉導演。它是一部獲得創意香港「首部劇情電影計劃」資助大專組電影,主演都是零片酬出演的,200萬的預算讓它只拍攝了16天,獲得金像獎最佳女配角金燕玲的戲份只用了一天拍完。我沒查過具體資料,但劇情類電影實在不是香港的主流,此類型的電影投資也很難。
現在香港和內地的合作越來越多,其中很多劇情類型的電影,港味明顯淡了不少,像是《七月與安生》,導演是香港的,雙女主都是內地的,裡面的內容也不是香港,所以拍出來讓人不大能喚起看港片的感覺。我本人還是喜歡純粹的東西,雜糅的顯得不自然,就像徐崢的《港囧》,片中無時無刻不使勁地融入香港的元素,但一看就很刻意,它是浮著的,不尷不尬。但不能否認,這樣帶著香港情懷的電影,《七月與安生》,《港囧》都還在內地有蠻不錯的票房。我始終喜歡不起來,還有個更明顯的例子,《志明與春嬌》和《春嬌與志明》。看第一部的時候,那個氛圍絕了,就是我想看到的劇情港片,而到了第二部,劇情變到了北京,演員加入了京味兒十足的楊冪,我看不下去了,不僅劇情違和,氛圍也是違和的。
以上是我對香港劇情類電影的一些拙見,越分析越愛香港電影,有很特別的地域情感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