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裡面包含有12萬法國人,你知道嗎?

2020-12-23 騰訊網

前幾年,一部二戰題材的戰爭片火熱一時,片名為「敦刻爾克」。

圖1-1. 敦刻爾克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0年5月到6月期間,因在與德國的作戰中法國軍隊一觸即潰而導致盟軍不得不由敦刻爾克港口撤退的故事。

圖1-2. 敦刻爾克地理位置

上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灰線是比利時和法國的國境線。而多佛爾海峽往上便是與之相連的北海。

對歐洲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也同時會知道,布魯塞爾是比利時的首都。

上文說道,敦刻爾克大撤退源於德軍與盟軍在法國的作戰,其主力自然是強大的法國軍隊。

法國在二戰時到底有多強大?

請看下面這段介紹。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

重點標註,全球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

至於第一大殖民帝國,當然是當時還強橫無匹的大英帝國了。

圖1-3. 橫跨泰晤士河的倫敦橋

法國軍隊,一向是歐洲世界最強的軍隊!

可與德軍作戰時,卻在幾周內一敗塗地,究其原因是太精明。

之前的幾期中我們提到過,由1940年4月開始,德軍北上攻打丹麥和挪威,依靠海岸線上的空軍基地成功將英國強橫的海軍攔在北海。

圖1-4. 丹麥與挪威地理位置

這場戰爭打到當年6月份。(詳情見二戰由蘇聯入侵波蘭輻射而出的波羅的海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影響 )

而與之同時,德軍的第二支主力部隊南下攻打荷蘭和比利時。在這次作戰中,希特勒制訂了一個十分激進的計劃,迅速擊敗比利時和荷蘭聯軍,圍點打援以消滅英法增援部隊。

為什麼希特勒能有這麼大的決心和野心?

我們可以看一組當時的軍事實力對比,在南邊戰場上,盟軍與德軍的兵力都在30個師左右,但是德軍擁有3000架現代化飛機,而盟軍的飛機數量僅在2000架,還大多是老掉牙的機型。

再看當時盟軍內部情況。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袁術、袁紹兩兄弟會盟討伐董卓的時候,孫堅在虎牢關外血戰,袁氏兄弟卻剋扣諸侯軍餉,大發國難財!

在當時的戰場上,法國軍隊也抱著類似的想法。他們的打算是與荷蘭和比利時結成聯合同盟,共同抵禦德國以拖延時間,然後等待英國強大的海軍救援。

但凡了解當時的戰場局勢,我們都知道這不可能。依仗著強大的空軍實力,德軍根本就不怕英國海軍!

所以說,法軍想縮在戰線後面保存實力的想法第一時間就被荷蘭和比利時察覺,因此兩國軍隊拒絕合作!

拒絕當法軍的擋箭牌!

希特勒當然是巴不得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了。於是,荷蘭和比利時迅速淪陷。

1940年5月10日,德軍大舉進攻;

5月15日,荷蘭宣告投降;

5月20日,德軍抵達海岸線,將盟軍攔腰斬斷(這是希特勒計劃中英法增派援軍後的第二部分計劃) ;

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內,盟軍被壓制在敦刻爾克港附近的一小片區域。

圖1-5. 法國敦刻爾克港

截至6月4日,從敦刻爾克港口撤退的英國的部隊達34萬人,其中就包括12萬法國人。

所以說,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只是英國軍隊的悲劇,更是盟軍的悲劇。希特勒兵分兩路,突襲整個歐洲,北上捷報頻傳,南下大敗盟軍。

英法在一戰結束後的《凡爾賽條約》中簽訂了許多侵犯蘇聯歐洲利益的條約,導致德國蘇聯在歐洲戰場上「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盟軍外無強援。

盟軍主腦英法又只圖自保,不知進取。

其失敗本是必然!

奈何天意弄人,天要亡法西斯!

才有後來蘇聯軍士史達林格勒大敗德軍的英勇故事!

圖1-6. 得民心者得天下

相關焦點

  • 「二戰大逃亡」敦刻爾克大撤退裡有12萬法國人,你知道嗎?
    敦刻爾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0年5月到6月期間,因在與德國的作戰中法國軍隊一觸即潰而導致盟軍不得不由敦刻爾克港口撤退的故事。敦刻爾克地理位置上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灰線是比利時和法國的國境線。而多佛爾海峽往上便是與之相連的北海。對歐洲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也同時會知道,布魯塞爾是比利時的首都。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國對法國的背叛?是羞恥的逃跑?還是一場史詩式的英雄壯舉?「這是唯一的選項,」他解釋說,「英國人不得不走,因為法國已經崩潰。」儘管如此,在德國添油加醋的蠱惑下,法國人的怨恨之情還是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英國沒有什麼可感到羞愧的,畢竟有十幾萬名法國士兵從敦刻爾克搭乘英國船隻撤走。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為什麼沒有諾曼第登陸大?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並沒有諾曼第登陸大,主要原因無非是逃跑與進攻的區別,因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好是諾曼第登陸的逆行版。其次是在運送人數上的區別,諾曼第登陸運送的人數是288萬,同時還包括大量的武器裝備;敦刻爾克大撤退是33萬人,是掉盔卻卸甲的敗兵,是在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
  • 十大未解之謎之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經常在世界未解之謎資料中看到,在我們歷史課本中只有不足100字的介紹,人們習慣於記住勝利者,記住諾曼第登陸史詩般的輝煌,卻忘卻了輝煌背後的星星之火——敦刻爾克大撤退。
  • 【預告/海報】敦刻爾克大撤退
    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主演: 湯姆·哈迪 / 菲昂·懷特海德 / 基裡安·墨菲 / 馬克·裡朗斯 / 肯尼思·布拉納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黑幕:英國佬出賣盟友種種卑劣行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絕大部分法國人,對於敦刻爾克撤退是不滿的,甚至是仇恨的。法軍認為英國人出賣了盟友。因果人讓法國人給他們殿後,最後丟下了這些可憐的法國佬。真相是什麼樣呢?聽薩沙說一說吧。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之前,邱吉爾就將英軍士兵列在優先位置,法國人則無關緊要。
  • 英國人不淡定了,當年敦刻爾克大撤退都沒有今年的疫情慌
    英國現在已經亂成了一鍋粥,完全沒了當年有勇、有謀、沒下限的霸主模樣,即使當年40多萬人擠在法國的沙灘上等船,頭上頂著德國的轟炸,也不曾出現如此的驚慌,只能感嘆此英國人非彼英國人了。今天咱們就來幫著英國人回憶一下當年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 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
    l 《敦刻爾克》的流行,與不應被遺忘的歷史《敦刻爾克》這幾日可以說是刷爆了斟茶君的微博和朋友圈,大家紛紛都曬出了自己的觀後感以及幾刷之後的電影票,表現出了自己對於《敦刻爾克》的喜愛。誠然,斟茶君並不否認《敦刻爾克》這部影片的優秀,諾蘭使用他深厚的導演功力將這場英法聯軍的大撤退表現得生靈活現,令所有的觀影人都能夠再度關注起這場二戰期間最大的撤退行動。
  • 十個問題,可略懂「敦刻爾克大撤退」 | 短史記
    電影再現了「二戰」時期的著名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此役,33萬英法聯軍,在德軍的攻勢下,奇蹟般於9天時間內自敦刻爾克撤往英國本土。撤退途中,聯軍幾乎丟棄了全部物資,包括約1200門大炮、500門反坦克炮、700輛坦克、5萬噸軍需……本文整理了10個問題,嘗試扼要勾勒出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大致輪廓。1、聯軍為何選擇自敦刻爾克大撤退?
  • 敦刻爾克大撤退,希特勒為何放過40萬大軍?整個德軍高層都有責任
    法國是德國的鄰國,歷史上兩國就是多發對立戰爭。1940年5月21日,德國的裝甲師把近40萬英法聯軍逼到了敦刻爾克,一個臨海的小城鎮。但是,希特勒卻放過了這40萬大軍,這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那希特勒為何要這麼做?主要的原因不能全怪希特勒,這實際上是德國軍方內部的決策失誤。德國軍方的陸軍元帥龍德施泰特認為,戰爭時期我們過於依賴裝甲師部隊,現在裝甲師部隊損耗嚴重。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否被過譽?
    二者都是 成功撤退,保存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者是有共同點的。在這個共同點上,二者是可以類比的。但如果你非要在評論中糾結這兩者細節上(如實力對比等)有何不同,我認為沒有任何意義。請不要浪費時間!有句話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還有句話叫:及時止損!無論如何,對同盟國來說,敦刻爾克大撤退,總好過敦刻爾克圍殲戰吧!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文/列文諾蘭的《敦刻爾克》上映,不管票房最終怎樣,成為「話題電影」那是必然的。這幾天,影迷們對本片的評論與討論的熱情都很高,但至少有一種說法毒舌君是不甚認同的,那就是說《敦刻爾克》是「真實」和「寫實」的,並以此來稱讚諾蘭和《敦刻爾克》的非同凡響,所以毒舌君想請大家暫時拋開人與亦云的成見,仔細思考一個問題——《敦刻爾克》真實嗎?
  • 敦刻爾克老兵最後一次遊行紀念大撤退
    東方網消息:新華社6月4日報導,參加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二戰老兵們4日再次聚集在這個法國港口,最後一次以大遊行的方式紀念60年前的壯舉。在振奮人心的二戰歌曲聲中,數百名80歲左右的老兵頭戴蘭色貝雷帽、身著舊軍裝走過廣場,接受英國查爾斯王子的檢閱,歷史再次在他們心中變得鮮活。
  • 圖憶|77年前的敦刻爾克:一場孕育著勝利的歷史性大撤退
    圖憶|77年前的敦刻爾克:一場孕育著勝利的歷史性大撤退 澎湃新聞記者 文若愚 實習生 倪煒 2017-09-06 19:05 來源:澎湃新聞
  • 「敦刻爾克大撤退」:電影背後發生過的真實歷史
    [摘要]6月4日上午9點,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結束。曾經一度輝煌的法國第一兵團所餘4萬人向德軍投降了,這些留在敦刻爾克血戰到底的士兵使他們12萬名法國戰友和超過20萬名英國遠徵軍得以安全撤離。他告訴法國將領們,到目前為止盟軍已從敦刻爾克撤出16.5萬人,僅在前一天就撤出了大約5.3萬人。「但是,有多少法國人呢?」法軍新任總司令馬克西姆·魏剛(Maxime Weygand)刻薄地問道,「法國人是不是都被留在原地了?」「大約有1.5萬名法國人,」邱吉爾直視著魏剛繼續說,「而且,法軍直到現在還沒有接到登船撤離的命令。
  • 7大看點告訴你《敦刻爾克》到底有多神!
    二戰初期,40萬英法盟軍被納粹德軍圍困於敦刻爾克的海灘之上,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形勢萬分危急。英國政府和海軍發動大批船員,動員人民起來營救軍隊。 影片的故事從陸、海、空三個時間線,以普通士兵的視角,講述在德國軍隊的包圍下,每個人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才有可能活著回家。
  • 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敦刻爾克大撤退》曝光最新預告!海空大戰一觸即發
    ,進行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2017年,好萊塢著名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擔任編劇和導演,將這個所有人都認為絕對不可能完成的,具有偉大意義的軍事撤退行動再次搬上大銀幕!這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暫譯)。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到底如何
    法國戰役爆發以後,德軍的裝甲部隊從阿登地區繞過馬奇諾防線,打了英法聯軍一個出其不意。約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伏擊的狹小區域內。為了挽救包圍圈內的聯軍,英國海軍部開始調集大批船隻,以從敦刻爾克將聯軍士兵撤退到英國。
  • 《敦刻爾克》將上映:這些書帶你重溫「最偉大的撤退」
    電影改編自著名的二戰軍事事件「敦刻爾克大撤退」,40萬英法盟軍被敵軍圍困於敦刻爾克海灘上,面對德軍的步步逼近,他們不得不為命運背水一戰。這次撤退,英法盟軍成功回到英國本土,保存了最後的軍事力量。  撤退發生在1940年5月26日。當英法盟軍防線在德國裝甲部隊的快速進攻下崩潰,英國決定將盟軍從法國撤走。
  • 法國人不高興:《敦刻爾克》中被忽略的法國陸軍與歷史真相
    此時法軍依舊不知道英軍已經打定主意不再抵抗而是專心跑路,法軍士兵們只知道英國人快速地後撤不斷地把他們暴露在德軍的進攻之下,他們不知道英國人撤退的目的地是哪裡。他們能做的只是聽從他們的將領的命令,奮力守護自己的國土。同時他們也知道,德國人不管是從人數上還是從裝備上都遠勝於他們,他們戰勝德國人的希望非常渺茫。英軍秘密完成的撤退計劃中也反映了這樣悲觀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