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一部二戰題材的戰爭片火熱一時,片名為「敦刻爾克」。
圖1-1. 敦刻爾克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0年5月到6月期間,因在與德國的作戰中法國軍隊一觸即潰而導致盟軍不得不由敦刻爾克港口撤退的故事。
圖1-2. 敦刻爾克地理位置
上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灰線是比利時和法國的國境線。而多佛爾海峽往上便是與之相連的北海。
對歐洲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也同時會知道,布魯塞爾是比利時的首都。
上文說道,敦刻爾克大撤退源於德軍與盟軍在法國的作戰,其主力自然是強大的法國軍隊。
法國在二戰時到底有多強大?
請看下面這段介紹。
法國從中世紀末期開始成為歐洲大國之一,於17—18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達到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1789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之後,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先後經歷兩次帝國和三次共和國,國力於19—20世紀時達到巔峰,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是當時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
重點標註,全球第二大殖民帝國,殖民地面積等於本土的20倍。
至於第一大殖民帝國,當然是當時還強橫無匹的大英帝國了。
圖1-3. 橫跨泰晤士河的倫敦橋
法國軍隊,一向是歐洲世界最強的軍隊!
可與德軍作戰時,卻在幾周內一敗塗地,究其原因是太精明。
之前的幾期中我們提到過,由1940年4月開始,德軍北上攻打丹麥和挪威,依靠海岸線上的空軍基地成功將英國強橫的海軍攔在北海。
圖1-4. 丹麥與挪威地理位置
這場戰爭打到當年6月份。(詳情見二戰由蘇聯入侵波蘭輻射而出的波羅的海和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影響 )
而與之同時,德軍的第二支主力部隊南下攻打荷蘭和比利時。在這次作戰中,希特勒制訂了一個十分激進的計劃,迅速擊敗比利時和荷蘭聯軍,圍點打援以消滅英法增援部隊。
為什麼希特勒能有這麼大的決心和野心?
我們可以看一組當時的軍事實力對比,在南邊戰場上,盟軍與德軍的兵力都在30個師左右,但是德軍擁有3000架現代化飛機,而盟軍的飛機數量僅在2000架,還大多是老掉牙的機型。
再看當時盟軍內部情況。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袁術、袁紹兩兄弟會盟討伐董卓的時候,孫堅在虎牢關外血戰,袁氏兄弟卻剋扣諸侯軍餉,大發國難財!
在當時的戰場上,法國軍隊也抱著類似的想法。他們的打算是與荷蘭和比利時結成聯合同盟,共同抵禦德國以拖延時間,然後等待英國強大的海軍救援。
但凡了解當時的戰場局勢,我們都知道這不可能。依仗著強大的空軍實力,德軍根本就不怕英國海軍!
所以說,法軍想縮在戰線後面保存實力的想法第一時間就被荷蘭和比利時察覺,因此兩國軍隊拒絕合作!
拒絕當法軍的擋箭牌!
希特勒當然是巴不得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了。於是,荷蘭和比利時迅速淪陷。
1940年5月10日,德軍大舉進攻;
5月15日,荷蘭宣告投降;
5月20日,德軍抵達海岸線,將盟軍攔腰斬斷(這是希特勒計劃中英法增派援軍後的第二部分計劃) ;
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內,盟軍被壓制在敦刻爾克港附近的一小片區域。
圖1-5. 法國敦刻爾克港
截至6月4日,從敦刻爾克港口撤退的英國的部隊達34萬人,其中就包括12萬法國人。
所以說,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只是英國軍隊的悲劇,更是盟軍的悲劇。希特勒兵分兩路,突襲整個歐洲,北上捷報頻傳,南下大敗盟軍。
英法在一戰結束後的《凡爾賽條約》中簽訂了許多侵犯蘇聯歐洲利益的條約,導致德國蘇聯在歐洲戰場上「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盟軍外無強援。
盟軍主腦英法又只圖自保,不知進取。
其失敗本是必然!
奈何天意弄人,天要亡法西斯!
才有後來蘇聯軍士史達林格勒大敗德軍的英勇故事!
圖1-6. 得民心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