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列文
諾蘭的《敦刻爾克》上映,不管票房最終怎樣,成為「話題電影」那是必然的。這幾天,影迷們對本片的評論與討論的熱情都很高,但至少有一種說法毒舌君是不甚認同的,那就是說《敦刻爾克》是「真實」和「寫實」的,並以此來稱讚諾蘭和《敦刻爾克》的非同凡響,所以毒舌君想請大家暫時拋開人與亦云的成見,仔細思考一個問題——
《敦刻爾克》真實嗎?或者說《敦刻爾克》的「真實性」有幾分?「寫實」的內容有幾分?
毒舌君下面這篇「分析影評」,從「真實性」這一點出發,來分析和解讀諾蘭的創作思路,也許最終會展現一個你從未想過的《敦刻爾克》哦!希望大家能夠耐心地看下去!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敦刻爾克》所有角色都是虛構的,所以你不會看到常見的好萊塢戰爭片或者美劇那樣,在影片結尾出現真實歷史人物的畫面,或是以圖配文的形式,告訴你真實歷史人物的樣貌以及他的歷史功績和戰後生活。當然,拍電影嘛,又不是拍紀錄片,不一定非得用真實人物當主角,「藝術虛構」也是完全允許的,但這種對於「真實人物」和「虛構人物」的傾向性選擇,其實是反映了導演的創作思路的。
為什麼諾蘭在影片中不採用真實的歷史角色,而選擇完全虛構呢?諾蘭在北京面對媒體時,是這麼回答的——
「我採用虛構人物的決定是基於我的研究,我看到很多一手的資料,作為編劇我非常了解要講一個非常令人信服的故事的話是需要深刻的人物塑造的。所以我讀過這些人物事跡之後,我覺得直接把他們的故事搬上銀幕的話還沒有那麼大的信心,我覺得反而用一個虛構的故事更容易表達我想表達的東西。」
從諾蘭的回答中不難看出,他是有意規避真實角色和故事的,而選擇用虛構的手法來構建影片。因為這樣「更容易表達我想表達的東西」。而他的這種個性化「表達」是什麼呢?首先,我們不難看到,「一周」、「一天」、「一小時」這陸海空三條時間線並進與交織的敘事手法,正是本片的個性特色所在。而要實現這樣的個性化表達,「真實」無疑成了一大障礙。舉例來說,海上的民船父子正好救起了空中時間線裡的飛行員的戰友,又救起了陸地時間線裡的士兵。如果是真人真事的話,怎麼會有這樣的巧合呢?
還有,陸地時間線中的三個士兵仿佛是「敦刻爾克掃把星」一樣的存在,上第一艘船,被飛機炸彈炸沉,上第二艘船,被魚雷擊沉,上第三艘船,又被子彈打沉,這樣的巧合恐怕也沒法找到如此戲劇化的真人真事加以對應吧。因而,角色故事的真實性,也許恰恰是諾蘭最不需要的。
所以,至少在「真實」層面,諾蘭也沒有一些人說得那樣「高級」,所謂「寫實」的故事,其實也充滿了大量商業戲劇化巧合的心機。而這些其實還不是毒舌君想說的重點,毒舌君想重點表達的是——
其實,影片中展現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場景其實跟「真實」相距甚遠,諾蘭在影片創作上概念先行,為了達到用驚悚片、懸疑片、災難片元素重塑戰爭片的野心「小目標」,他其實拍了一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也許這是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一點,這也是毒舌君想著重吐槽的一點。因為片中所展現的「防波堤一周」這條時間線上的方方面面,從場景到情緒,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虛構的,現實中不存在的。
大家在觀影時,可能腦中也一閃而過這樣的念頭——敦刻爾克可是40萬人的大撤退啊,怎麼好像海灘上總是顯得沒什麼人一樣?總看到那三個士兵絕望無助在海灘上向著大海眺望,尋找著回家的希望。看過喬·懷特《贖罪》的影迷(見下圖),更會鮮明地感受到兩部影片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截然不同的樣貌呈現。
喬·懷特《贖罪》裡那個著名的「四分半鐘長鏡頭」,展現的正是跟敦刻爾克大撤退時海灘上的場景,可以說跟《敦刻爾克》的鏡頭對準的是同一處地方,但呈現的鏡頭中的顯然是「兩個世界」——《敦刻爾克》裡的海灘陰鬱、寂寥、蕭索,充滿孤獨和絕望的氣息,只有稀稀拉拉的長隊,有時候甚至都看不到幾個人。而《贖罪》裡的海灘則是人頭攢動、軍械堆積、川流熙攘、聲音嘈雜,既有惶惑無助的士兵,也有尋歡作樂的士兵,甚至還有跟隨軍隊撤退的平民,整個海灘仿佛就像一場光怪陸離的奇幻嘉年華。這兩部電影,兩種不同的敦刻爾克,反差之鮮明、對比之強烈讓人不由得疑惑,哪個才是「真實」的呢?
拿就不妨結合歷史,再對比影片劇情,看看《敦刻爾克》裡的海灘大撤退的「真實」有幾分?!
《敦刻爾克》所展現的海灘大撤退的場景以及帶給我們的感受是這樣的:德軍的飛機不多,但很恐怖;英軍的救援船隻很少,士兵很無助。海灘上有時甚至看不到救援船隻,海灘上也人跡寥落,絕望的氣氛瀰漫,士兵們開始各顯其能自救,最後民用小船大批出現成為救世主,指揮官喜上眉梢,家園在望,有救了!
但歷史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真實的「一周」是這個樣嗎?
答案是:並非如此,甚至相反!
首先,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場面絕不像影片中渲染的那般困難。敦刻爾克大撤退雖然在戰略上面臨40萬聯軍士兵可能被德軍圍殲在敦刻爾克的重大危機,在具體到撤退的戰術層面,基本上可以說是心想事成、有驚無險,遠在倫敦的「發電機行動」指揮部(「發電機行動」是英國為敦刻爾克大撤退行動所取的代號)運籌帷幄、精細規劃、及時應對,高效地解決了撤軍行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甚至還派出海軍高級將領在敦刻爾克海灘現場指揮有序撤離。其中威廉·坦南特海軍上校率領僅僅12名軍官和150名士兵,就有序領導海灘上30萬士兵的撤退。在歷時9天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中,每天的撤離人數都在大幅度飆升,從第四天起撤退都是以平均每天五六萬人的速度高效運轉。而且英軍很快就發現了防波堤對於高效撤退的關鍵作用,大量船隻不管有無德軍轟炸,都持續不斷地在防波堤接人,有時候甚至同時會有12條船停靠在防波堤上的情況。所以影片中防波堤上只有一條船接人、而且被炸沉後似乎很長時間在防波堤都不再有其他船隻,是不大可能在「真實」中出現的。
其次,敦刻爾克大撤退絕不像影片中渲染的那般絕望。影片一開始,雖然英軍士兵在海灘和防波提上都排著一列列長隊,但似乎只有防波堤上有船撤退,海灘上的隊列則看不到海上的船隻,所以片中那兩名士兵才借著抬傷兵的機會往防波提那邊擠。而實際情況也並非如此,敦刻爾克大撤退始終都是在防波提和海灘兩個地點同時進行,防波堤上的士兵是從防波提直接登船。而海灘上的士兵則是趟過齊腰深甚至到下巴的海水,登上海邊的小船,然後通過小船的擺渡,登上近海的大船。後來沙灘上的英軍也迅速找到了更加高效的撤離方法,那就是在退潮時將卡車一輛一輛地排向海裡、並在上面鋪上木板搭成棧橋,從而在漲潮時更加方便士兵登船,而這樣的「卡車橋」在海灘上至少建起了十條之多。而片中雖然側面展現了一條「卡車橋」的搭建,但有意迴避了英軍利用「卡車橋」高效撤離的場景。所以在真實的歷史中,絕不會出現片中那種士兵在海灘排著一列列長隊,而海邊卻連一艘大船都沒有、也看不到擺渡小船的情況。
而在歷史記載中,敦刻爾克海灘上的場景甚至是「絕望反義詞」——許多英軍官兵沒有被嚇到和不知所措,亞歷山大將軍時常一邊嚼著蘋果,一邊在戰火紛飛的海灘上漫步。有些士兵還在空襲的間隙時間裡,在海灘上踢足球、打板球;有的則在海浪裡洗澡;有的還玩起堆沙堡的遊戲來。盟軍官兵在大撤退中的這些極平常的鏡頭,使我們絲毫看不出,他們正在進行著「軍事史上規模空前的大潰退」。
片中還出現過這樣的場景,三個人士兵呆坐在海灘上,望著洶湧陰鬱的大海,在他們的視線中,三三兩兩絕望的士兵在做徒勞無功的求生努力——想用划槳小船逃生,船卻被大浪掀翻,甚至還有一個人脫掉裝備試圖靠遊泳遊回去。仿佛此時海灘上已經沒有任何救援的船隻了,他們只能自生自滅。這堪稱是影片中絕望氣氛最濃的一幕了。但是如前所述,敦刻爾克大撤退每天都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即便會出現由於天氣或者德軍轟炸的因素白天的撤退暫時受阻,但當夜晚降臨,大撤退又會熱火朝天地進行,而且大撤退的現場組織工作一直是卓有成效的,絕不會出現片中三名士兵呆坐海灘上,一直仿佛沒人管也找不到組織的絕望模樣。更不會出現有的士兵絕望到找條小船就想劃著槳回英國甚至直接遊泳回英國的情況。按照真實歷史,這種情況更可能是近海處有一條大船,士兵通過劃著小船或者遊泳的方式登船,而不會像片中海面上根本看不到任何船的絕望。
還有,敦刻爾克大撤退也絕不像影片中那般靜默與孤寂。在本片中,諾蘭仿佛要跟此前的「敦刻爾克電影」劃清界限,給觀眾展現了一個除了德軍的飛機呼嘯和炸彈轟鳴之外,沉重壓抑、靜默無聲的敦刻爾克海灘。片中的士兵要麼就是悶頭排隊,要麼就是像那三個士兵一樣,漫無目的地呆坐或者徘徊,而整片海灘則完全看不出有數萬人、數十萬人聚集,時常顯得空闊寂寥,除了士兵之外,海灘上也只是零星地放著一些卡車和彈藥箱。諾蘭在影片中展現的如此場景,堪稱《敦刻爾克》最為「失真」、純屬胡編之處。
按照戰史記載: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託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即便這種軍械和物資不是堆滿海灘,那至少也是隨處可見的,而不像影片中那樣根本看不到太多軍用物資,只有仿佛度假海灘般的一片空曠的白沙。而且此前說過,在敦刻爾克大撤退的「一周」時間裡,在防波堤和海灘這兩處撤離點,幾乎每天都在進行著高效的撤退,應該到處都是排成長隊的撤退士兵才對,而不是片中有時候展現的海灘那樣,似乎人毛都沒幾個。而歷史記載中入夜後的敦刻爾克人頭聳動的場面則更為壯觀——入夜後,海灘上似乎有成千上萬隻螢火蟲在夜空中飛舞——那是成千上萬等待撤退的士兵在抽菸,菸頭一明一暗的閃光所形成蔚為壯觀的場面!
此外,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的德軍飛機和英軍飛機,也不會像影片中出現的那樣少。大家看片的時候有沒有感到奇怪,為何經常只有一兩架德軍飛機呼嘯而來發動空襲?德國空軍不是號稱要將英法聯軍殲滅在敦刻爾克嗎?怎麼影片中從頭到尾,海灘上都沒見過幾架德軍飛機的樣子?而真實的戰史記載是這樣的:除去因為天氣原因德軍無法空襲敦刻爾克的情況,只要天氣狀況良好,德國空軍都是大舉出動的,而英國空軍也竭盡全力迎戰。就拿5月27日這一天來說,德國空軍第3航空隊和第2航空隊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從本土起飛200架次戰鬥機竭盡全力掩護海灘上的登船點和執行運輸任務的船隻。如此火爆和熱鬧的空襲與空戰,絕不會是影片中那樣,盡有一兩架德軍飛機過來投彈,而英軍似乎最後只有一架飛機飛到海灘上空的情況。
毒舌君甚至認為,影片中那場軍艦沉沒災難戲的「真實性」也是存疑的。影片中,三個士兵乘坐的英軍艦艇駛離海灘還沒多遠,就遭到不知從哪兒來的魚雷的襲擊,結果中彈沉沒。這種情節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因為這場戲是發生在夜間,所以絕不可能是德軍飛機投擲的魚雷,那麼只可能是德軍潛艇或者魚雷艇,但在戰史記載中,雖然也有德軍潛艇或者魚雷艇用魚雷在夜間襲擊英軍撤退船隻的記載,那都發生在撤退的中途,而不是距離海岸如此近的地方,因為海岸附近都處於英軍的有效控制中,怎麼可能有德軍潛艇或者魚雷艇過來送死呢?
而影片中上演的令人淚奔的民用船隻「最後一分鐘大營救」,也純屬是影片的戲劇化虛構。諾蘭似乎想給觀眾這樣一種心理暗示:撤退行動一致困難重重、充滿絕望,直到最後大批民船到來,撤退行動就大功告成。其實從撤退行動的第三天開始,就有大量民船陸續到達,使得撤退人數比前兩天多出1萬人,隨後兩天更是陸續有更多民船抵達,使得第四和第五天的撤離人數升至47310人和53822人。所以並不存在什麼民用船隻「最後出現拯救英軍」的戲劇性場面。
看了以上毒舌君分門別類列舉的影片種種有違歷史的「失實」之處,還會有人覺得《敦刻爾克》這部影片是「真實」或者「寫實」的嗎?充其量諾蘭只是截取了歷史「真實」的一部分,並將其誇張、虛構和放大罷了。影片貌似從陸海空三個角度全景式地展現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但遠不是「真實」的歷史,甚至是經過導演刻意歪曲的。
而毒舌君給大家揭示以上問題,並非為了要在「真實性」上怒懟諾蘭來發洩,而是想讓大家進一步思考諾蘭在影片中的創作理念問題——諾蘭為何要選取這些「失實」的、或者「片面真實」的素材來結構影片呢?那你就會《敦刻爾克》整部影片所呈現的風格和樣貌豁然開朗了。
請注意,諾蘭在各種採訪中反覆強調,自己不想拍一部常規的戰爭片,而是想把《敦刻爾克》拍成一部驚悚片、懸疑片和災難片,而這些基本上都是商業類型片元素,而正是這種創作上的概念先行,導致諾蘭只能採取片面選取史實甚至歪曲史實的方式,通過讓「真實」向「商業元素」妥協方式,來達到營造絕望氣氛、形成懸念氛圍、強化驚悚效果、突出災難場面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片中諾蘭的種種「非真實」設計就不難理解原因何在了。
整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必然不能出現很多救援船隻,敦刻爾克的整片沙灘必然不能人頭攢動、雜亂熱鬧,否則怎能營造出導演想要達到的緊張和絕望的效果?
德軍飛機必然只是一兩架呼嘯而來,如果是像麥可·貝那樣滿天亂飛、爆炸四起、火光沖天,那種一架飛機呼嘯而來、生死難料的驚悚感還怎麼發揮?
而三個士兵也必然只能連續倒黴,三次登船三次船沉,而且第二次登船也必須被魚雷擊沉的近海,否則怎麼營造出他們逃離不了這片海灘的絕望感,怎麼在絕望之中展現人性的陰暗面?
所以,諾蘭賦予《敦刻爾克》的獨特個性與氣質,其實是通過「扭曲現實」的方式來達成的,其實是利用了相當多商業戲劇性元素的,所以就別吹噓影片有多「高級」了吧!也別說什麼真實的「沉浸式體驗」了吧!明顯導演想讓你「體驗」的東西都是假的嘛!
最後毒舌君還是想再調侃一下影片所謂的「真實」——你覺得影片最後一架失去動力、只能滑翔的英軍飛機,居然把一架德軍斯圖卡俯衝轟炸機打下來的場面能有多「真實」?呵呵!(文/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