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價值假假真真:《敦刻爾克》和敦刻爾克大撤退

2021-02-23 後沙

電影《敦刻爾克》正在中國各地影院上映,票房差強人意。如果不是導演諾蘭這塊金字招牌,很可能僕街。

在前網際網路時代,電影是最重要宣傳工具,它承載著意識形態傳播功能,無論文盲還是識字階層都能夠接受。因此電影藝術從來並不單純,它跟政治總是緊密相連。

電影行業中頂尖大師,也要服務於政治,否則你對觀影者的號召力可能帶來反作用力,卓別林,布萊希特等明星巨匠都被好萊塢趕出家門。

華納時代投資的《敦刻爾克》走的是技術流風格,貌似為藝術而藝術,無論是鏡頭,畫面,色彩,配樂,剪輯,結構等方面,都相當精緻到位,但觀影者在影院中的感受是--沉悶。

它的歷史背景又是二戰時期一段並不光彩的插曲,這樣就產生了許多錯位。

你以為它是史詩片,其實它是戰爭片,你以為它是戰爭片,其實它是災難片,你以為它是災難片,其實它是情感片,你以為它是情感片,結果走出影院後,又覺得看了一部藝術片。如果有人不認同,那麼只能說明他不懂藝術。

《敦刻爾克》顯然披著各色外衣,將主題厚厚地裹裝起來,製片方告訴大家主題是:回家

不,它的真正內核就是一部主旋律電影,至於是哪種價值觀主旋律?直接了當的說吧:西方的普世價值!

要讓自己的價值觀向全球推送,灌輸,還有什麼比藏在「回家」這個感人主題之後更巧妙呢?

可惜的是,「回家」這個主題在《敦刻爾克》裡太過虛偽,歷史上敦刻爾克大撤退決不是為了回家,也不是突圍,而是一場醜陋的潰逃。

兵敗如山倒

1940年5月,處於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境內的四十多萬英法軍隊在德軍咄咄逼人攻勢面前,企圖向南方轉移,伺機反擊或走海路撤退。

然而,當德軍在法國境內沿著索姆河向阿布維爾節節進逼時候,北方戰場上的英軍,法軍,比軍處境極為狼狽,統帥部要求他們盡一切可能向南方撤退。

結果5月14日,荷蘭最高統帥部向德軍投降,5月15日,英軍拔退就跑。

5月24日,驚惶失措的英國軍隊棄守連結法國南方的交通樞紐阿臘斯,同一天,布倫要塞被德軍佔領,加萊被圍,這兩個港口失守,原先制定的有序撤退計劃完全被打亂。

幾十萬大軍,逃跑就是一切。打不過德軍,他們還可以欺負路上的難民。英國軍隊為保證逃跑速度,扔掉了重炮,機槍,彈藥,輜重,還有大型車輛。

為了讓公路更加通暢,他們用槍把逃命的難民驅趕到兩邊的田野之中,用推地機將路上丟棄的物資裝備推進公路兩旁的溝渠之中。

難民何辜?本來應當在前線保護他們的英法軍隊,卻連公路也不讓他們走。這就是電影裡溫馨感人的「回家」?

5月27日,比利時投降,這下好了,從奧斯坦德到尼烏波特這段比利時境內的海灘也不能再利用了。

最後能用來逃命的只有尼烏波特以南到格拉夫林的這段海灘,英法兩軍矛盾重重,渡海集合地只能是千瘡百孔的敦刻爾克。

四個船塢,七個泊位全部被毀,碼頭被炸成一亂石,油庫,貨棧在熊熊燃燒,城市成了廢墟,只有東防波堤可以利用登船,但不久也被堵塞,士兵們只能從海難半走半遊向接應船隻靠近。

法軍在敦刻爾克外圍跟趕來的德軍殊死搏鬥,等英國佬逃光之後, 法國佬不是陣亡就是被俘。

從政治和軍事角度看,敦刻爾克大撤退保存下來的有生力量的意義不可低估,丘胖說:勝利不是靠撤退得來的,但撤退蘊藏著勝利。

但這是一場貨真價實的大潰逃,一場完完全全的失敗,能夠逃出生天主要原因有三:

一,希特勒統帥部的猶豫,在最佳時間停止地面推進,過分依賴戈林的空軍(有政治因素)。


二,沙灘的溼軟,大大降低了轟炸機炸彈殺傷力。


三,英國皇軍空軍的優異表現。

二戰史觀

在西方主導話語權的今天,凡是與他們意識形態不符的思想,基本被抹黑或淡化,最直接受害者就是二戰歷史。

二戰史觀被扭曲之後,給青年人帶來了許多的困惑,甚至是非顛倒,黑白不分。以中國來說,不斷有「日雜」穿著日軍軍服,舉著日軍軍刀,喊什麼「父母給我支那身,皇軍賜我大和魂」。

他們為南京大屠殺唱讚歌來表示自己的立場,來激怒網友,奉日本為精神祖國,這是正常中國人無法想像的事情。

不以漢奸為恥,反以漢奸為榮,這種思維並不是偶然的。親日,媚日言論在網絡上一直此起彼伏,各種為日軍塗脂抹粉的磚家叫獸成了媒體寵兒。

從整個世界來看,瀰漫著一股說不清,道不明的妖氣,在「普世價值」這面大旗下,正與邪,是與非的界限變成模糊起來,反共才是真正的目標。

以臺灣地區來說,在「轉型正義」口號下,皇民組織可以上街公開亮相,法西斯分子甚至要為二戰臺灣日本兵樹碑立傳。

在烏克蘭,曾被鎮壓的親納粹組織,又風風光光被請回來。而日本政客非但參拜靖國神社,而且年年要世界各國來祭奠原子彈紀念日。

在這種氛圍下,《敦刻爾克》與敦刻爾克大撤退可以脫鉤,各自表述。單單說這一歷史事件,英國人的表現令人髮指。

6月3日是潰逃最後一天,為什麼是最後一天?因為最後一批英軍登船逃離了。防守任務全部壓在法國佬身上,四萬名法軍在格拉夫林到貝居一帶防線上,一直跟德國人打到6月4日。

法國人抵制《敦刻爾克》,是因為他們抵制藝術嗎?當然不是。他們接受不了這種噁心的手法,電影中法國軍隊居然連龍套也算不上。

只有當歷史扭曲這種事落到自己頭上,法國才會生氣,但他們想過俄國人的感受嗎?

蘇聯紅軍是抗擊納粹主力兵團的最強者,如果他們也像英國軍隊這般擅長逃跑,二戰會是什麼結果?

然而,在今天,不但無功,而且有過。西方輿論用細枝末節來顛覆共產黨力量的歷史功績,再用細枝末節來塑造自己的豐功偉績。

所以《史達林格勒保守戰》好萊塢是從來不會拍的,對它們來說這不是二戰一部份,必須淡化掉,誰說電影僅僅是藝術?

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莫爾達爾六十年代就針對敦刻爾克撤退被美化,寫過一本專著叫《敦刻爾克之戰》。

「之戰」這詞英國佬是不敢用的,法國佬用得理直氣壯。我在前線拼得屍積如山,你丘胖幾句漂亮話就能翻雲覆雨?

莫爾達爾這樣形容英軍士兵:

「法軍在作戰時,突然,從地窖和地洞裡鑽出一批又一批丟掉武裝的軍人,他們在四處像潮水般的出現,向防波堤聚攏,他們不想把這逃跑的機會讓給為他們打仗的人。」

英國人難道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嗎?他們太自私了,以至於後來在緬甸又一次拋棄了為他們浴血奮戰的中國遠徵軍,只顧自己逃往印度。

丘胖得知英軍逃生人數遠遠超於法軍後,才說:「兩軍要按相同數量人員撤退,一定要挽臂同行。」

話說得漂亮,德國人6月4日攻下敦刻爾克,你讓法國佬怎麼跟你挽臂同行?

37萬名法軍在這一戰中死亡,受傷,被俘,6月14日,巴黎宣布不設防,法國投降派全面佔據優勢。22日法國投降。

《敦刻爾克》這部電影喜歡看就看看好了,但沒有必要裝出一副便秘的樣子說自己看懂了,幾十塊錢買來的優越感是廉價又可笑的。

如果敦刻爾克大撤退讓印度寶萊塢拍會如何?邊撤退,邊跳舞。阿三這點還不錯,能堅持自己風格。

中國電影整體環境,其實還沒有走出八十年代開始的自虐式敘述,以得到三大電影節認可為追求目標。這需要一個轉變過程,最重要的是自信心的建立。像《敦刻爾克》這種潰敗,都能演繹得這般理直氣壯,這自信心得有多強?

好萊塢有它的製作標準,有它的政治紅線,各家電影公司就是一艘艘意識形態航母。這種文化絕對優勢,會使人們產生依賴感和崇拜感,再演變成一種迷信。

 

其實史上最牛逼的突圍是什麼?

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

改天再寫寫遠徵軍緬甸之戰

蘋果專用,謝謝

相關焦點

  • 分析影評|其實,諾蘭拍了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
    而這些其實還不是毒舌君想說的重點,毒舌君想重點表達的是——其實,影片中展現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場景其實跟「真實」相距甚遠,諾蘭在影片創作上概念先行,為了達到用驚悚片、懸疑片、災難片元素重塑戰爭片的野心「小目標」,他其實拍了一個「假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給你看!也許這是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一點,這也是毒舌君想著重吐槽的一點。
  • 【9.1】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到了1067年,這塊地方正式被命名為「敦刻爾克」(Dunkirk)——意為「沙灘上的教堂」。1662年,敦刻爾克正式歸屬法國。這個地方因為臨海的特殊位置,所以一直是中世紀歐洲各類戰爭爭奪的一個焦點,但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都沒有1940年夏季的那場大戰來得有名。說是一場大戰,但其實是一場大撤退。
  •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撤退?
    就事論事,郵局港劇,英國人在這一場撤退中,確實是無愧於盟友稱號。首先看數據:敦刻爾克撤退,一共撤出了338226人,其中英軍只有21.5萬人,其餘的十多萬人中,有9萬法軍部隊。3萬出頭的比利時軍隊。從這點角度來說,英國人盡到了盟友的責任。
  • 二戰中最大的撤退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這讓英、法聯軍和比利時等國的軍隊潰不成軍,將近四十多萬大軍被壓縮到法國北部港口敦刻爾克附近的狹窄地帶,三面被圍,一面環海,處境十分危險。可就在此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5月26日下午,英國當局意識到已無力在西歐大陸繼續抵抗德軍的入侵,遠徵軍再不撤退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於是下令"發電機"計劃開始實施。此時,大約有40萬英法聯軍和比利時軍隊聚集在敦刻爾克周圍。 敦刻爾克是法國第三大港口,如果設施完好,撤退工作會進行得很快。
  •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時間:2015.12.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敦刻爾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蹟」?
    ▲敦刻爾克大撤退那麼,敦刻爾克大撤退,是英國對法國的背叛?是羞恥的逃跑?還是一場史詩式的英雄壯舉?英國沒有什麼可感到羞愧的,畢竟有十幾萬名法國士兵從敦刻爾克搭乘英國船隻撤走。然而,在後來的戰役中,當德國把戰火燒到英國,皇家空軍和皇家海軍奮起阻擊時,每架飛機都不可或缺。04法國淪陷鑑於把第一批英國遠徵軍平安撤出法國已實屬不易,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仍試圖去增援法國未免顯得有些怪誕。
  • 十大未解之謎之敦刻爾克大撤退
    敦刻爾克大撤退經常在世界未解之謎資料中看到,在我們歷史課本中只有不足100字的介紹,人們習慣於記住勝利者,記住諾曼第登陸史詩般的輝煌,卻忘卻了輝煌背後的星星之火——敦刻爾克大撤退。
  • 【送福利】諾蘭新作《敦刻爾克》9.1公映,讓觀眾跟著一起撤退
    吳京微博截圖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廣為英國人所知的一個軍事行動,它發生在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是否被過譽?
    另外,我認為敦刻爾克撤退中值得稱讚的是那些冒死駕船去營救潰兵的英國民眾和在槍林彈雨中掩護撤退的皇家空軍與海軍士兵!所以你沒有必要給我糾結遠徵軍(陸軍)英勇不英勇。因為他們不英勇!敦刻爾克和長徵是兩個不同的歷史事件。二者都是 成功撤退,保存實力。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兩者是有共同點的。在這個共同點上,二者是可以類比的。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為什麼沒有諾曼第登陸大?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名氣,並沒有諾曼第登陸大,主要原因無非是逃跑與進攻的區別,因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好是諾曼第登陸的逆行版。其次是在運送人數上的區別,諾曼第登陸運送的人數是288萬,同時還包括大量的武器裝備;敦刻爾克大撤退是33萬人,是掉盔卻卸甲的敗兵,是在短時間內倉促完成的。
  • 圖憶|77年前的敦刻爾克:一場孕育著勝利的歷史性大撤退
    本文圖片均為 東方IC 資料圖「戰爭不會以撤退取勝。但應該注意到,一次勝利就蘊藏其中。」2017年9月1日,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刻爾克》在內地上映。影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的英法聯軍敦刻爾克大撤退為背景,一改英雄主義的敘述方式,以普通人的視角,講述了這場軍事撤退的發生和經過。
  • 中國實業史上的「敦刻爾克」:宜昌大撤退
    l 《敦刻爾克》的流行,與不應被遺忘的歷史《敦刻爾克》這幾日可以說是刷爆了斟茶君的微博和朋友圈,大家紛紛都曬出了自己的觀後感以及幾刷之後的電影票,表現出了自己對於《敦刻爾克》的喜愛。誠然,斟茶君並不否認《敦刻爾克》這部影片的優秀,諾蘭使用他深厚的導演功力將這場英法聯軍的大撤退表現得生靈活現,令所有的觀影人都能夠再度關注起這場二戰期間最大的撤退行動。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歷史意義到底如何
    約40萬英法聯軍被德軍包圍在敦刻爾克伏擊的狹小區域內。為了挽救包圍圈內的聯軍,英國海軍部開始調集大批船隻,以從敦刻爾克將聯軍士兵撤退到英國。為此,英國海軍連泰晤士河上的拖船、快艇、漁船、駁船、平底船、遊艇和救生艇,所有可以在沿海使用的運輸工具都全部徵用,全力以赴展開撤退行動。
  • 「二戰大逃亡」敦刻爾克大撤退裡有12萬法國人,你知道嗎?
    圖1-1.敦刻爾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0年5月到6月期間,因在與德國的作戰中法國軍隊一觸即潰而導致盟軍不得不由敦刻爾克港口撤退的故事。敦刻爾克地理位置上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灰線是比利時和法國的國境線。而多佛爾海峽往上便是與之相連的北海。對歐洲比較了解的朋友應該也同時會知道,布魯塞爾是比利時的首都。
  • 十個問題,可略懂「敦刻爾克大撤退」 | 短史記
    電影再現了「二戰」時期的著名戰役——敦刻爾克大撤退。此役,33萬英法聯軍,在德軍的攻勢下,奇蹟般於9天時間內自敦刻爾克撤往英國本土。撤退途中,聯軍幾乎丟棄了全部物資,包括約1200門大炮、500門反坦克炮、700輛坦克、5萬噸軍需……本文整理了10個問題,嘗試扼要勾勒出敦刻爾克大撤退的大致輪廓。1、聯軍為何選擇自敦刻爾克大撤退?
  • 克里斯多福·諾蘭戰爭力作《敦刻爾克》全新預告
    克里斯多福·諾蘭戰爭力作《敦刻爾克》全新預告 時間:2017.06.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顧影 分享到:
  • 【預告/海報】敦刻爾克大撤退
    編劇: 克里斯多福·諾蘭主演: 湯姆·哈迪 / 菲昂·懷特海德 / 基裡安·墨菲 / 馬克·裡朗斯 / 肯尼思·布拉納類型: 劇情 / 歷史 / 戰爭製片國家/地區: 英國 / 法國 / 美國 / 荷蘭語言: 英語 / 法語 / 德語上映日期: 2017-07-19(法國) / 2017-07-21(美國)又名: 敦刻爾克
  • 電影《敦刻爾克》:那一條,永無盡頭的撤退的路
    戰爭不是靠撤退而贏得的。但是,撤退中卻孕育了勝利。Tommy和其他許多英國士兵一樣,從各地撤往敦刻爾克的沙灘,等待救援的海軍將他們接回家。在撤軍的路上,他們神情麻木,彼此之間幾乎不交談。德軍撒下的摧毀他們意志的宣傳單,被Tommy拿來當手紙用。
  • 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黑幕:英國佬出賣盟友種種卑劣行為
    作者:薩沙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絕大部分法國人,對於敦刻爾克撤退是不滿的,甚至是仇恨的。法軍認為英國人出賣了盟友。因果人讓法國人給他們殿後,最後丟下了這些可憐的法國佬。真相是什麼樣呢?聽薩沙說一說吧。敦刻爾克大撤退開始之前,邱吉爾就將英軍士兵列在優先位置,法國人則無關緊要。
  • 長徵敦刻爾克,浪漫的法蘭西和紳士的英吉利被嚴謹的德意志追著跑
    最近吊炸天導演諾蘭的二戰軍事題材電影《敦刻爾克》正在熱映,寞涯之前從未完整地看完一部諾蘭的電影。然而,此人在中國已被封神,《盜夢空間》、《蝙蝠俠》、《星際穿越》等電影在豆瓣上都是高分。以寞涯這樣的高智商,也曾經看過《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的前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