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有一種撤退,叫敦刻爾克

2021-02-13 饅頭說

今天是2017年9月1日

這是饅頭說第 176 篇文章

今天這篇文章,先要事先做個聲明:

本文與電影出品方,院線方沒有任何利益關係

那為什麼要寫呢?

因為老婆晚上買了這場電影的電影票

想到要和她講一下這件事的前因後果

不如就寫一篇,讓她自己看吧

當然,如果能為各位的觀影提供一些背景介紹

也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

【今日主打】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


2017年9月1日

《敦刻爾克》中國首映



1

在法國北部的諾爾省,有一座海港城市。

在公元4世紀初的時候,這裡還只是一個坐落在沙灘上的小漁村。到了1067年,這塊地方正式被命名為「敦刻爾克」(Dunkirk)——意為「沙灘上的教堂」。

1662年,敦刻爾克正式歸屬法國。這個地方因為臨海的特殊位置,所以一直是中世紀歐洲各類戰爭爭奪的一個焦點,但在這塊土地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役,都沒有1940年夏季的那場大戰來得有名。

說是一場大戰,但其實是一場大撤退。

但正是那場被堪稱「奇蹟」的大撤退,讓「敦刻爾克」這個名字,名垂青史。

敦刻爾克的位置

2

時間,還是是要回到1939年9月1日。

這一天的凌晨,納粹德國出動44個師約80萬的兵力,直撲波蘭,正式拉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

僅僅一個月,波蘭宣布投降。

作為波蘭的盟友,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在幹嘛呢?他們倒也是在9月3日迅速做出反應:同一天內對德國宣戰。然後呢?然後就迅速陷入了沉默。除了法國發動過一次象徵意義的「薩爾攻勢」外(戰線向前推進了5英裡,佔領了大約20個左右的無人村莊),所有的努力,就是在外交上譴責德國,口頭上要求德國撤軍。

英國和法國憑藉出色的「表演」,讓這一階段的戰爭獲得了一系列的稱號:假戰,奇怪的戰爭,靜坐戰爭……

法軍當時依仗自己有「萬年不破」的「馬奇諾防線」,一直不肯主動出擊

但嗜血的狼,是不會因為你假模假樣吼兩嗓子,就會轉身離開的。

1940年5月10日,法國和英國最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養精蓄銳的德國人出動了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的引導下,分A、B兩個集團軍群直撲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開始全面進攻西歐國家。

這是一次大大出乎法國人意料的進攻——德國A集團軍群竟然繞過了他們認為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在德國「裝甲戰天才」海因茨·古德裡安的率領下,德國的裝甲部隊在法國的色當撕開了一道口子,潮水一般地殺入法國腹地。

1940年5月16日,剛剛上任的英國首相邱吉爾緊急飛往法國巴黎,在那裡與同樣是剛剛上任的法國總理雷諾會晤。

邱吉爾後來回憶,在抵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政府已經在一批一批地燒毀政府文件,準備撤離了。

邱吉爾當時問法軍的總司令甘末林將軍:

「我們的戰略後備隊在哪裡?」

甘末林痛苦地搖頭:

「我們已經沒有戰略後備隊了。」

而雷諾的回答更直接:

「我們已經輸掉了這場戰爭。」

這離德國軍隊發動總攻,才過去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說「輸掉戰爭」的,是號稱的「歐洲第一陸戰強國」。

而隨著法國軍隊的崩盤,一起倒黴的,還有渡過英吉利海峽前來並肩作戰的英國遠徵軍。

但打不下去了,還能怎麼辦?

一個字:撤。

3

「撤」這個字,說出來簡單,但做起來,哪有那麼容易?

當時的情況無比嚴峻:

面對德國狂飆突進的裝甲部隊,法國全境已經被打穿,40萬暈頭轉向的英法聯軍被德軍壓縮到了法國西北部。如果他們要避免被全殲的厄運,就只能指望橫渡英吉利海峽,退到對岸的英國。

藍色箭頭為當時德國A、B兩個集團軍群的進攻方向

當時,可以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法國港口有三個,但其中的加萊和布倫先後被德軍佔領。

於是,就只剩下了最後一個港口,那就是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在1939年就成為了法國吞吐量第三的大港,擁有7個可供大型船隻停泊的深水泊位,4個幹船塢以及8公裡長的碼頭——如果這些設施全能利用,別說40萬軍隊,連同他們攜帶的所有重裝備,都可以在短短幾天裡全部運走。

但這是戰爭時期。

在之前的兩個星期,敦刻爾克遭遇了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4個船塢全部被摧毀,8公裡長的碼頭被炸成一片廢墟,事實上,整個敦刻爾克的大半個城區也都被炸毀了。

整個敦刻爾克港口,只剩下了一段可供船隻停泊的東堤,長1200米,用木板搭建,非常簡陋。

從橫渡的路線來看,從敦刻爾克到英國有3條航線,其中Z航線航程最短,只要40海裡,但已被德軍炮火封鎖;X航線55海裡,但這條航線上已經布滿了英軍設置的水雷;最長的Y航線要90海裡,德軍的炮火無法覆蓋,但整整6個小時的航程,船隻將完全暴露在德國空軍的轟炸範圍內。

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任何時間留給英國人和法國人了。5月19日,英國的戰時內閣就責成海軍部制訂撤離英法聯軍的計劃,由海軍中將伯倫特·拉姆齊指揮,代號「發電機行動」。

當時設計的方案,是利用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每天撤走1萬人。但沒預料到的是,港口只剩下了敦刻爾克一個,而40萬英法聯軍已經被壓縮到了狹長的沙灘地帶,三面臨敵,背後是海——沒過多久,德軍只需要架起大炮,就直接可以在沙灘上進行一場煉獄般虐殺。

這個時候,除了出現神跡,誰還能拯救那40萬英法聯軍?

4

神跡,還真的出現了。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突然下令所有在前線裝甲部隊,停止對英法聯軍的追擊。

當時衝在最前面的德國第19裝甲軍的坦克部隊,離敦刻爾克只有10英裡的距離了。統帥第19軍的古德裡安後來在回憶錄裡寫到:

「如果當初最高統帥部沒有制止第19軍的推進,那敦刻爾克早就被攻克,勝利的成果也非現在可比。假使當時我們能夠俘虜全部英國遠徵軍兵力,那麼未來的戰局發展恐怕就很難預言了。很不幸,這個大好機會卻被希特勒個人的神經質糟蹋了。」

但在當時,作為軍人的古德裡安只能從命。按照他的說法:

「於是我們在一眼可以望見敦刻爾克的地方停下來了。空軍進攻的同時,我們眼看著大船和小船不斷地把盟軍撤走。」

海因茨·古德裡安,被稱為「德國裝甲兵之父」,又被稱為「閃擊戰之父」,他、曼施坦因和隆美爾被稱為二戰納粹的三大名將。

對於希特勒當時那個謎一般的「停止進攻」命令,後來的歷史學家有過很多的猜測。

第一種說法,說是希特勒當時用的作戰地圖是過期的,地圖顯示敦刻爾克附近都是沼澤地,所以命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但這種錯誤對於嚴謹的德國人,尤其是當時蓄謀已久的德國軍人而言,是很難想像的。

第二種說法是,希特勒想給英國留條活路,放他們點人回去,以便將來議和時他們能還個人情。但其實就在5月24日,希特勒給當時的B集團軍群下達的命令是「儘快完成包圍,殲滅英法聯軍。」

第三種說法,是說當時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誇下海口,說僅憑藉空軍就可以完成對困守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的包圍和消滅。但其實大家都知道,轟炸機的炸彈落在沙灘上,造成的殺傷力比落在平地上要小得多。後來事實也證明,戈林的空軍並沒有很好地完成任務。

希特勒

第四種說法,就是希特勒的」賭徒心理「。按照當時德軍進展的速度和取得的成果,已經遠遠超出了希特勒的預估。在全面進攻前,希特勒曾做好思想準備:佔領法國北部,然後在和英法聯軍的長期拉鋸中,邊打邊談,再謀取利益。

而現在,半個月不到,法國就已經面臨全部崩盤,這就像一個在賭桌前的賭徒,忽然贏了一筆超出他想像的籌碼,很容易想暫時休息下,先停止投注,觀察一下。

而且雖然」作戰地圖「的說法不可考,但當時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深入,確實面臨著法國境內河道縱橫的各種地形,出於裝甲部隊突進太快太久——可能也是當時大多數人初次接觸裝甲作戰的緣故——會有損耗乃至有傷亡的考慮,希特勒決定讓古德裡安的部隊先休息調整,以便接下來投入到在法國的其他戰鬥中去。

這一休息,就是整整兩天。

除了希特勒本人,我們確實無法知道他當時的真正意圖,但無論如何,蜷縮在敦刻爾克沙灘上的數十萬英法聯軍,獲得了最寶貴的兩天時間。

5

1940年5月26日晚上6點57分,代號「發電機行動」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正式拉開序幕。

被全殲還是安全撤退?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大逃亡隨即展開。

在執行」發電機行動「信號發出去兩小時後,第一艘英國船隻「莫娜小島號」開往敦刻爾克,並在當晚載著1312名名英國士兵返航,他們都是後勤部隊。

與此同時,法國的第一兵團在敦刻爾克的周邊迅速進入陣地,開始與拼死進攻的德軍陷入血戰——他們每多堅持一秒鐘,在海灘上的弟兄們就能多一絲的生存希望。

5月27日,德國空軍出動了。

那一天,德國空軍第二和第三航空隊傾巢而出,對敦刻爾克港區和海灘進行了猛烈轟炸,總共投下1.5萬枚高爆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敦刻爾克市區幾乎被夷為平地。

與此同時,在海峽對岸,英國皇家空軍也派出了除了保衛本土之外的所有戰鬥機升空迎敵——他們每多擊落一架敵機,就能給地面上的兄弟部隊多一份保障。

這一天,英國海軍抽調了1艘巡洋艦,8艘驅逐艦和其他大小26艘艦艇前來運人,但由於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在近海的大型船隻,這一天只撤出了7669人。

當天晚上,古德裡安得到了德軍最高統帥部的指示:恢復進攻!讓盟軍最膽戰心驚的德軍裝甲部隊的發動機,又重新開始咆哮!

敦刻爾克海灘上,等待撤退的英法聯軍

5月28日,第二天。

在前一天感到丟臉的德國空軍元帥戈林,不顧敦刻爾克地區大霧瀰漫的天氣,命令兩個轟炸機大隊強行起飛,但最終因為能見度實在太低,飛機帶彈飛回。

但德國的陸軍,卻從已經崩潰的比利時軍隊防線撲了過來(比利時堅持了19天宣告投降,也屬不易),敦刻爾克的防線眼看就要被突破。關鍵時刻,英軍第三師乘坐600輛偽裝過的軍用卡車,關閉大燈後急行軍60公裡,在28日凌晨趕到德軍前面築起了防禦陣地,擋住了德軍的進攻。

當時這個師的師長,名字叫蒙哥馬利。

蒙哥馬利在此戰中脫穎而出,成長為二戰一代名將

但最關鍵的,還是敦刻爾克沙灘上的撤離行動。

在這個危在旦夕的時刻,英國人開始進行全國廣播:全英國只要擁有船隻的人們,都請前往敦刻爾克!幫助在那裡的英國海軍一起運送聯軍的士兵!

沒有猶豫,沒有遲疑,全英國的駁船、拖船、貨船、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都被動員了起來,在英國民眾的操控下,冒著漫天的炮火出海了!據統計,前後一共有693艘英國船隻和168艘法國船隻參與了「敦刻爾克大撤退」。

這一天,從敦刻爾克的沙灘上撤走了17804人,比第一天多了整整1萬人。

各式各樣的船隻都被調用參與士兵的運送

5月29日,第三天。

德國空軍再度出動。這一次他們對盟軍的運輸船隻造成了巨大打擊,擊沉了三艘巡洋艦和包括5艘大型渡輪在內的21艘船隻,重創英國海軍7艘驅逐艦。

但也正是在這一天,撤離越來越熟練的英法聯軍,一共撤走了47310人,創造了一個紀錄。

5月30日,第四天。

敦刻爾克地區的天氣變得非常惡劣,大霧瀰漫。但這對盟軍卻是個好消息——德國空軍又無法出動了。而且,這一天被後人稱為是「神奇的一天」,因為原本應該風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峽,忽然風平浪靜,海面像鏡子一般平靜。

英國人傾盡全力,連內河船隻都開出了海。

這一天,敦刻爾克撤走了53822名官兵,打破了前一天的紀錄。

五天過去了,在德國空軍和陸軍的壓迫下,敦刻爾克已經撤走了大約13萬部隊,已經是個了不起的奇蹟了。

但還有20多萬人被壓制在沙灘上。

難道要捨棄他們?

6

5月31日,第五天。

邱吉爾又一次飛到了巴黎。

邱吉爾帶來了盟軍撤離敦刻爾克的最新數字:16.5萬人。但他並不是來報喜的,因為他必須面對法軍新任總司令魏剛的質問:

「在這些撤離的人中,有多少法國士兵?」

邱吉爾實事求是回答:

「1.5萬人」

法國總理雷諾在旁邊總結了一下:

「22萬英國士兵中,有15萬已經撤離了,而法國士兵只被撤走了1.5萬人。」

在後人看來,敦刻爾克大撤退無疑是英法兩國齊心協力的成果,但回到當時,兩個國家從領導人到士兵,並不是沒有發生過摩擦。

在「發電機行動」制訂之時,當時決定英法兩軍是可以共同使用船隻的。但英國當時的遠徵軍總司令戈特卻沒有得到通知,所以,他下令部下不準法國人登上英國人的船隻。

英國遠徵軍總司令戈特

在敦刻爾克的港口和海灘上,英國士兵築起了路障,只準英國人通過,不準法國人通過。狂怒之下,一些法國的炮兵甚至準備用大炮對準英國的艦船開火。

這也是5月31日邱吉爾再次飛到巴黎的原因。

作為對之前的補償,邱吉爾告訴法國總理和總司令,5月31日這天被定為「法國日」,原先英國軍人優先的規定將顛倒,法國部隊將比英國部隊優先撤退,至於斷後的任務,由英國的三個師來完成。

這一天,英國遠徵軍司令戈特被召回了國,第一軍軍長亞歷山大接任,他是騎著一輛自行車到敦刻爾克海灘接過指揮權的。

也是在這一天,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海灘又撤走了68014人,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法國人。

6月1日,第六天。

這一天,敦刻爾克地區的天空晴朗,而這對英法聯軍而言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德國空軍傾巢出動。

海峽對岸,英國皇家空軍也把自己所有的存貨都拿了出來,從噴火式戰鬥機到颶風式戰鬥機,從無畏式戰鬥機到哈德遜轟炸機、魚雷攻擊機,甚至連偵察機都飛上了天空,想盡一切辦法阻截德國飛機。

但當時的德國空軍確實戰鬥素質很高,他們的戰鬥機將英國的戰鬥機牢牢纏住,而轟炸機則開始狂轟濫炸。那一天,英國海軍被炸沉31艘艦船,其中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另外11艘艦船被重創。

在漫天的炮火中,新上任的遠徵軍司令亞歷山大在海灘上放了張帆布椅,安靜地坐在上面看著部隊撤離,或者啃著蘋果,在海灘散步。在他的感染下,有的軍官開始在海灘上颳起了鬍子,而有的士兵甚至開始垂釣。

這一天,有64429人撤離。

6月2日,第七天。

英國皇家空軍扛不動了,他們無力再派出飛機為撤退保駕護航了。為此,英法聯軍在白天停止撤離行動,改為夜間撤離。

入夜,英國「馬爾科姆」號驅逐艦派出水手吹起了蘇格蘭特有的風笛,召集失散和掉隊的士兵,帶上驅逐艦。

這天晚上,撤出26256人。

6月3日,第八天。

晚上,亞歷山大司令官目送最後一批英軍撤離,隨後和自己的參謀一起登上了艦船。在他們之前撤走的,有26175人,其中大部分是法軍。

6月4日,第九天。

最後時刻的爭分奪秒。

上午9點40分,德國第十八集團軍的裝甲部隊終於衝破了法軍的最後防線,衝入了敦刻爾克市區。在海灘上,有26175名法軍在最後關頭被運走了。

但是,負責最後守衛的法國第一兵團大約4萬名法軍,他們失去了逃離的機會,在血戰之後,全部被俘。

敦刻爾克陷落。

下午2點23分,「發電機行動」宣告結束。

敦刻爾克的沙灘

7

這是一場歷時九天的大撤退。

在這場撤退中,英法聯軍有超過4萬人被俘虜,還有2.8萬人陣亡(德軍大約陣亡1萬人),這其中包括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艦船而一起葬身大海的人——有一艘豪華遊輪被炸彈投中,滿載3500名官兵沉入大海。

在撤退中,共有226艘英國艦船和17艘法國艦船被德軍擊沉。

九天時間裡,英國皇家空軍共出動2739架次的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損失飛機106架。

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一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託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和50萬噸軍需物資。

敦刻爾克沙灘上被焚毀的卡車

但是。

在這九天裡,共有33萬8226人撤回了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

這近34萬人,是最寶貴的財富,是歐洲大陸留下的最後的反抗的火種,他們日後都成了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中堅力量。

四年之後,在法國的諾曼第,很多當初乘船而去的士兵,高唱戰歌,踏浪而歸。

【饅頭說】

時至今日再回過頭來看,「敦刻爾克大撤退」依舊是一個奇蹟。

有很多人,總結過很多原因。比如希特勒的指揮失誤,比如那幾天老天意外地幫忙,比如德國人過分迷信空軍的力量,等等等等。

所有的這些因素,都是促成「敦刻爾克大撤退」產生奇蹟的原因,但所有的這些因素背後,還有一個關鍵的原因。

敦刻爾克撤退結束後,邱吉爾在英國下議院發表了演講:

「……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

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所有奇蹟的產生,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背後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須要有一個「堅持到底」的信念。

這種信念,支撐著英法聯軍從敦刻爾克撤到英國,又從諾曼第反攻回法國;支撐著蘇聯軍人從莫斯科到史達林格勒,最後再打到柏林;支撐著美軍從珍珠港到中途島,再到硫磺島和衝繩島;支撐著中國軍人從東北到上海,從南京到重慶,最後實現那句話:「中國總是有辦法的」。

就像邱吉爾的那句名言:

「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投降。」

感謝關注晚上就帶著老婆去看《敦刻爾克》的微信公眾號 饅頭說 mantoutalk,大家周末愉快!

相關焦點

  • 如何看待敦刻爾克撤退?
    1,撤退成功嗎?廢話,當然成功了,無論從哪個角度上來講,保留了百分之七十五的有生力量的戰略撤退,放在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地方都堪稱偉大的成就。不管這些士兵以後戰爭的表現是否夠格,這場戰略撤退本身,是極為成功的。2,英國人真的坑了隊友麼?
  • 【送福利】諾蘭新作《敦刻爾克》9.1公映,讓觀眾跟著一起撤退
    吳京微博截圖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廣為英國人所知的一個軍事行動,它發生在1940年5月25日,英法聯軍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快速攻勢下崩潰之後,英軍在敦刻爾克這個位於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邊境的港口城市進行的當時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 二戰中最大的撤退奇蹟,敦刻爾克大撤退到底是如何成功的?
    5月24日,當德軍先頭裝甲部隊進至距敦刻爾克只有12千米的時候,希特勒突然通過龍德斯泰特向部隊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就是這道命令幫了英、法軍隊的大忙,使他們得到寶貴的喘息時間,迅速組織撤退。戰後,戰史專家和當年的納粹將領們對此有過種種解釋。一種解釋說,希特勒有意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因為聯軍已被圍困在一個狹窄的海灘上,如果德軍收縮包圍圈,勢必迫使其背水一戰,最終掙個魚死網破,這將影響到德軍爾後的作戰。
  •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諾蘭新作或關注二戰題材 將聚焦敦刻爾克大撤退 時間:2015.12.27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普世價值假假真真:《敦刻爾克》和敦刻爾克大撤退
    法軍在敦刻爾克外圍跟趕來的德軍殊死搏鬥,等英國佬逃光之後, 法國佬不是陣亡就是被俘。從政治和軍事角度看,敦刻爾克大撤退保存下來的有生力量的意義不可低估,丘胖說:勝利不是靠撤退得來的,但撤退蘊藏著勝利。然而,在今天,不但無功,而且有過。西方輿論用細枝末節來顛覆共產黨力量的歷史功績,再用細枝末節來塑造自己的豐功偉績。所以《史達林格勒保守戰》好萊塢是從來不會拍的,對它們來說這不是二戰一部份,必須淡化掉,誰說電影僅僅是藝術?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莫爾達爾六十年代就針對敦刻爾克撤退被美化,寫過一本專著叫《敦刻爾克之戰》。
  • 影訊 | 9月1日零點福利重回《敦刻爾克》,分秒必爭,解密二戰.
    零點首映場《敦刻爾克》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業出品的一部戰爭片,該片根據二戰歷史事件「敦刻爾大撤退
  • 電影《敦刻爾克》:那一條,永無盡頭的撤退的路
    戰爭不是靠撤退而贏得的。但是,撤退中卻孕育了勝利。Tommy和其他許多英國士兵一樣,從各地撤往敦刻爾克的沙灘,等待救援的海軍將他們接回家。在撤軍的路上,他們神情麻木,彼此之間幾乎不交談。德軍撒下的摧毀他們意志的宣傳單,被Tommy拿來當手紙用。
  • 「二戰大逃亡」敦刻爾克大撤退裡有12萬法國人,你知道嗎?
    圖1-1.敦刻爾克這部電影講述的是1940年5月到6月期間,因在與德國的作戰中法國軍隊一觸即潰而導致盟軍不得不由敦刻爾克港口撤退的故事。圖1-2. 敦刻爾克地理位置上圖中紅色箭頭所指的灰線是比利時和法國的國境線。而多佛爾海峽往上便是與之相連的北海。
  • 在看電影《敦刻爾克》前,你最好了解這些背景知識
    9月1日,諾蘭的《敦刻爾克》正式登陸國內院線。在觀賞這部口碑爆棚的戰爭大片之前,你最好了解一些關於這場二戰著名戰役的歷史背景知識,畢竟電影把這些都省略了,而只關注海灘上的士兵,空中的飛行員和海面上的無名英雄。
  • 「敦刻爾克大撤退」背後,是一座守衛了英國1500年的古堡
    圖:當年的敦刻爾克海灘,Photo from Imperial War Museums這次代號「Operation Dynamo」(意為:發電機行動)的救援行動最終從海上撤回了 33 萬人,史稱「敦刻爾克大撤退
  • 電影《敦刻爾克》背後的歷史細節
    2017年9月1日,軍迷期盼了好幾年的電影《敦刻爾克》終於與大家見面了。
  • 20170908 聊聊電影《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大撤退遺蹟諾蘭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希區柯克。我看電影之前,曾經嫌時間太短,一個敦刻爾克,一個諾蘭,電影竟然只有107分鐘?然而我發現自己錯了,107分鐘裡大概有105分鐘都是高潮。諾蘭的優秀在於,海陸空是空間上的交織,周天時是時間的交織,時空的交匯在敦刻爾克的上空,用IMAX的鏡頭這麼一拉,十幾公裡的縱深在皇家空軍戰鬥機上一覽無遺,立刻就有了史詩的感覺。在史詩的架構下,表現的是小人物的命運。有沒有發現,影片中一個政客都沒有出現?有沒有發現,影片中一個敵人都沒有出現?史詩的表現不一定要邱吉爾或希特勒在場,有時一個人,幾個人,和他們代表的許多人,才是史詩的構成。
  • 克里斯多福·諾蘭戰爭力作《敦刻爾克》全新預告
    克里斯多福·諾蘭戰爭力作《敦刻爾克》全新預告 時間:2017.06.1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顧影 分享到:
  • 信不信,從一頂鋼盔上就能看清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真相
    看到標題時,大夥們千萬不要慌哈,難道從一頂軍用鋼盔,就能看清敦刻爾克撤退背後的真相嗎?空口無憑,具體分析大火往下看:《敦刻爾克》電影想必很多軍迷朋友都看過了,這部歷史題材的電影,就是反映二戰初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 看電影|敦刻爾克
    我又滿血復活啦開學第一天我去看了諾蘭導演的《敦刻爾克》震撼心靈這是一部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敦刻爾克撤退的戰爭電影但諾蘭的「戰爭電影」與眾不同沒有狂轟亂炸沒有屍野遍地沒有近身肉搏……海陸空三條線,幾組人物,思路清晰
  • 關於《敦刻爾克》,全部的花絮都在這裡了!
    9.在談到敦刻爾克戰役重要性的方面時,克里斯多福·諾蘭說道:「敦刻爾克大撤退在二戰史上是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如果大撤退失敗了,英國就不得不臣服於德國,整個世界也將淪陷,或者說世界將會走向不同的命運:毫無疑問,德國將會佔領歐洲,美國也不願意去參戰了。敦刻爾克大撤退不僅是二戰的轉折點,也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這是具有決定性的時刻。
  • [敦刻爾克]到底有多神?諾蘭不玩燒腦,玩時間
    這周早些時候看電影小編有幸參加了諾蘭新片[敦刻爾克]的紐約首映(不要太羨慕哈~內地9月1號就上映了)[敦刻爾克]足夠擠進TOP10了吧爛番茄好評率93%認證就連一向苛刻的MTC都給了[敦刻爾克]94分叫神作一點都不過分
  • 電影《敦刻爾克》觀後的閒言碎語 | 鬼首天龍
    今天行文,是想談一下有關《敦刻爾克》這個歷史事件的一點感想。 關於電影《敦刻爾克》的評論文章,看到一篇中國人所寫的文章標題好像是「敦刻爾克大大撤退,是綏靖政治的大失敗」,如果文章標題在文字上有出入,但是中心思想應該是這麼個內容。這篇文章看標題好像在闡述一個歷史教訓,其實是針對當年的國際政治有所指向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也能理解作者想表達什麼意思。
  • 袁騰飛精彩解讀神作《敦刻爾克》!
    絕大多數的影迷期待諾蘭帶來一部又有戰爭反思,又有戰爭場面的電影。尤其是「敦刻爾克大撤退」有歷史真實案例,四十萬人龜縮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場面不可謂不宏大。後有德國裝甲師的追兵,上有戰鬥機的轟炸,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大海,矛盾衝突又不可謂不激烈。這個題材,閉著眼睛想,好像也很好看。然而,我要先對《敦刻爾克》的場面西噴一盆冷水。
  • 新片 | 敦刻爾克 Dunkirk O.S.T
    2017年萬眾矚目的動作巨片《敦刻爾克》(DUNKIRK)已於7月21日在美國上映, 9月1日在全國各大院線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