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我們已經送別了35位院士。
懷著敬畏的心,我寫下了這篇文章。
可在翻閱資料的時候,我卻發現——
網上關於他們的信息少之又少,訪談什麼的更是鳳毛麟角。
他們是中國科學事業的奉獻者,我們不該對他們一無所知。
因篇幅有限,今天就著重寫其中的8位院士。
每一個都是國士無雙,令人尊敬!
一.曾毅 病毒學家 享年91歲
他是廣西人,自幼家境貧寒。
每年開學,要步行3天才能趕到學校。
新中國成立不久,由於當時簡陋的衛生條件,傷寒、霍亂等傳染病流行,不少人因此喪命。
此情此景,曾毅記在心裡,他對自己發誓:
一定要在病毒領域有所成就,才能挽救國人的生命。
從那以後,他一幹就是60多年,這輩子他只有一個主題——與病毒抗戰。
他整天待在實驗室,不僅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還首次分離出HIV毒株,證實了HIV最早是隨血液製品從國外傳入我國。
64歲那年,曾毅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他說:「一個科學研究工作者,一定要忠於自己的職責,從EB病毒到愛滋病毒,我一直都在跟危險性頗高的病毒打交道,哪個危險我就做(研究)哪個。任何病毒工作我都不怕,這是我的職業。我能做的就是防護好,不被感染。」
二.肖碧蓮 生殖內分泌學家 享年97歲
上世紀60年代,她研發了世上最低劑量的避孕藥。
這款藥後來被國際專家高度讚揚:「目前國際上正在進行低劑量的口服避孕藥研究,而在中國七八年前就已經使用上了。」
她是上海人,幼年喪父,少年又遭遇戰亂,一生過得跌宕起伏。
過去做科研,條件很艱苦。
她每次都要騎車下鄉,到老百姓家去發藥、收尿液。
在那個年代,人們的避孕意識尚未萌芽,「避孕藥」這個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有悖人倫的。
但她從未放棄,她跑去西雙版納,調查有避孕節育作用的中草藥。然後跋山涉水、背包露營,跑了很多地方。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降低了中國的人工流產率,促進了女性的生殖健康保護,為推動我國計劃生育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她還是公認的女性健康守護者,每一位女性都應該記住她。
三.李吉均 地質學家 享年87歲
他出生於四川彭州的一個書香門第,大學就讀於南京大學地理系。
他把自己最好的年華,全都獻給了祖國西部。
但因為積勞成疾,1974年,他患上了嚴重的高原肺水腫。
不過他沒有放棄,而後還做起了導師,成功地培養了100多名碩、博士研究生,其中3人還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此後,「一師門四院士」的學術佳話廣為流傳,李吉均被稱為「大先生」。
四.李東英 稀有金屬冶金及材料專家 享年100歲
他是北京人,195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49年,東北解放。
當時,正是有色金屬選礦廠恢復生產的時候,李東英被派去研究「黃藥」。
要知道,當時的日本人研究了幾個月都沒成功,而李東英僅用兩周時間,就研究出了第一批液體黃藥。
年輕時為國奮鬥,年老後,卻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科研筆記全部捐獻給了科研部門。
對此,他說:「人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應當是有所作為才對的。不能光是飽食終日,只要國家的需要組織的需要,就是你自己最大的需要,完成這事就等於完成自己的任務,所以這是最大的高興事。任何時候我看都需要這樣子。」
五.張俐娜 高分子物理化學家 享年60歲
她是福建人,初中畢業後,正逢國家擴大中等師範學校招生。
她效應號召,填報了師範學校。
但老師建議她繼續上高中,說她是塊當科學家的料。
張俐娜不負眾望,一路披荊斬棘,成為了武漢大學的第一位女院士。
她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溶劑,這個溶劑最大的好處便是,不會造成環境的汙染。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轟動了整個科學界。
這麼多年來,她堅持在科研一線工作,年逾七旬仍堅持在講臺上給本科生授課。
直到2019年才退休,退休一年後,她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六.陳灝珠 內科心血管病專家 享年96歲
他是廣東人,他這一生都在研究一顆『心』,被稱為「當代心臟病學之父」。
在陳灝珠行醫70年中,曾多次下基層,到貴州威寧從事基層醫療服務,去雲南參加過抗震救災。
比起城市 ,他更加關心貧困地區的醫學人才和醫療建設。
95歲那年,他已經老的不行了,可還堅守在臨床一線。
不僅為祖國的醫療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還悉心培養了博士後3位、博士研究生52位、碩士研究生24位。
去年,正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陳灝珠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他輕輕拿起紀念章,深情一吻。
「這一吻的背後是他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的無限熱愛,更是他這一生追尋並實現個人夢和中國夢的最佳封緘。」
七.侯鋒 蔬菜育種專家 享年92歲
他是山東人,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大學生。
大學畢業後,侯鋒被分配到天津研究黃瓜。
那時候,黃瓜屬於「細菜」,價格非常貴,因為這種蔬菜總愛得霜黴病、白粉病及枯萎病。
而侯鋒的出現,使得黃瓜從「細菜」發展到今天老百姓一年四季都吃得起的「大路菜」。
不僅改善了我國黃瓜生產的落後局面,還為社會創下經濟效益60億元。
就這樣,靠著研究黃瓜,侯鋒成為了中國工程院院士。
他不僅被農民兄弟親切的稱作「黃瓜王」,還被稱為蔬菜領域的袁隆平。
八.李冠興 核材料專家 享年80歲
他出生於上海,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
考入清華時,李冠興是年齡最小,但也最聰明的學生。
畢業後,李冠興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究核事業。
這一做,就是一輩子。
他經常教導年輕人:「對於科研人員來說,一輩子有機會做幾個大課題是不容易的,要把眼光放遠一點,有些東西不是金錢能買到的,人總要有點精神。」
一個月前,中國核工業媒體的編輯準備採訪李院士。
但通過簡訊得知,院士在住院治療,採訪因此擱置。
沒想到,這一擱置,就是永別了,我們再也沒有機會採訪李院士了。
寫在最後:
我想,中國現在的富強與安康,肯定有咱們院士的一份功勞。
若不是他們為國添磚加瓦,我們怎能如此幸福?
他們默默無聞,他們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奉獻給了實驗室,捐贈給了祖國。
做研究、做實驗,本就是一場寂寞難耐的旅程。
到底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堅守呢?
我想,大概是對家國的愛,對百姓的情。
今天我寫下這篇文章,只為紀念我們的科學家——
在娛樂的時代,也別忘了那些為我們匍匐前進的勇士。
他們值得我們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