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0結束,沒幾天了。今年是特殊的一年,是艱難的一年,大部分人過得並不輕鬆。
面對疫情的考驗,李蘭娟院士,鍾南山院士、陳薇院士等科研專家和醫護團隊,迎難而上,護一方安穩。
有一群可愛的人,帶給我們太多感動,他們就是:中國院士。
可以說,院士在抗疫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除了醫療領域,在很多關乎國計民生的行業,都有很多厲害的院士,為我們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中國的院士們,是一群高知識分子、高科技人才,值得我們欽佩和敬仰。
他們,是國家的脊梁。
但不幸的是,今年已經有30幾位院士去世。
由於篇幅有限,我就選了12位院士,給大家介紹一下。
他們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研究和奉獻,甚至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
01李冠興
(1940年1月14日-2020年12月1日)
核材料專家
李冠興出生在上海,是家裡的老大。他從小就很聰明,學習也好。
16歲的他便考上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是年級裡最小的學生。
他在清華就讀十年時間,研究生畢業。
隨後,他被包頭的二0二軍工廠招過去,做了技術員,研究方向是核材料。
李冠興在廠工作的時候,各種大小的報告都做過。
張沛霖認為,李冠興已經達到院士水平,就投了他一票。
當了院士以後,部裡又要提拔他當廠長,可是院士當廠長是從來沒有過的。他也拒絕了,部裡來的人也回去了,說再考慮考慮。
部裡再來人,就直接宣布了李冠興做了二0二廠的廠長。
他經常告訴身邊人:對於科研人員來說,一輩子有機會,做幾個大課題是不容易的,要把眼光放遠一點。有些東西不是金錢能買到的,人總要有點精神。
李冠興院士2020年12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80歲。
02侯鋒
(1928年2月3日-2020年11月7日)
蔬菜育種專家
侯鋒出生在山東,是新中國的第一批大學生。26歲從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分配到天津從事蔬菜研究,重點研究蔬菜是黃瓜。
那時候,黃瓜在種植過程中特別愛得病,產量極少,甚至絕收。
侯鋒院士就下定決心研究黃瓜,沒想到一諾就是一輩子。
他帶領著團隊,研究抗病育種,使黃瓜的畝產量提升到80%以上。
曾經吃不起的黃瓜,成為和白菜一樣的家常菜。侯鋒便有了「黃瓜王」的稱號。
侯鋒院士於2020年11月7日離開了,享年93歲。
03張俐娜
(1940年8月14日-2020年10月17日)
高分子物理化學家
張俐娜,出生在福建光澤。
初中畢業的時候,趕上國家對師範生的擴招,張俐娜原本要上師範的,老師覺得她是科學家的好苗子,就讓她改了志願。
張俐娜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是武大唯一女院士。
當她在日本學習一年多的時間,導師建議她留下來,或者介紹到美國去,可是她都拒絕了。
她出國學習的信念就是,為報效祖國而出去,學好知識再回報祖國。
張俐娜年過七旬依然堅持在講臺上,直到2019年6月才退休。
她的退休生活才剛剛開始,便永遠的離開了。2020年10月17日,張俐娜院士享年80歲。
04陳定昌
(1937年1月30日—2020年9月7日)
導航制導與控制專家
陳定昌出生於上海,26歲從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畢業。
此後一直從事高精度無人飛行器技術,在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上,取得多項重大技術成果,被授予國家傑出專業人才榮譽稱號。
陳定昌非常自謙,從不標榜自己, 他說自己一生的最大追求,就是在實現中國夢上做了一些工作。
他在遺囑中交代自己的後事:「所有喪葬事宜一切從簡,喪葬費用自理,對組織沒有任何要求。」
這讓所有聽聞者,無不動容。
陳定昌院士,於2020年9月7日病逝,享年83歲。
05曹楚南
(1930年8月15日-2020年8月27日)
腐蝕科學與電化學專家
曹楚南有5個兄弟,他和二哥最為要好,一直跟隨二哥讀書。
當家鄉被攻佔的時候,他和二哥進私塾學習,後又轉入梁豐中學學習,直至高中畢業。
1948年,高考之際,曹楚南得了急性闌尾炎。
手術之後的曹楚南,身體虛弱,打算放棄高考。
可是兩位同學極力勸說,他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曹楚南忍者病痛參加統考,最後被同濟大學化學系錄取,成了新中國第一批本科生。
在1996年的《院士自述》中,曹楚南寫道:
「其實,治學要用笨功夫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只是我對於這個道理,是通過學習中的成功與失敗和工作中的摸索,比較晚才切身領悟到的。」
曹楚南就是在一點一點的摸索中,取得了重大成就。
曹楚南院士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8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1歲。
06鄭守仁
(1940年1月30日~2020年7月24日)
水利水電工程專家
鄭守仁出生在安徽省潁上縣淮河邊的小鎮。
鄭守仁童年的時候,淮河時有發洪水,給人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
從華東水利學院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築專業畢業後,鄭守仁分配到長江委工作,並擔任了三峽工程的總工程師。
鄭守仁一生從事水利工程設計,榮獲國際壩工界的最高獎項——國際大壩委員會終身成就獎。
2015年,鄭守仁不幸身患癌症。
他這麼多年,一直帶癌工作,堅守在工地一線,做好技術把關。
2019年10月,鄭守仁再次病倒入院。
2020年7月24日,鄭守仁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0歲。
07肖碧蓮
(1923年10月31日-2020年6月30日)
生殖內分泌專家
肖碧蓮祖籍中山,在上海長大,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並獲得博士學位。
她一生都致力於女性生育健康的研究,把避孕藥物的劑量降低到最低,最大限度的降低藥物給女性身體帶來的傷害,造福億萬女性。
這項成果比西方國家早了7-8年。
她又將「緊急避孕」的概念引進國內,為女性的自主生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20年6月30日,肖碧蓮因病醫治無效,在京去世,享年97歲。
08張乾二
(1928年8月15日-2020年5月3日)
理論化學家
張乾二出生在福建惠安一個書香門第。
上中學的他,趕上了抗戰爆發,學校就遷至安溪文廟。
為了繼續學業,年僅12歲的張乾二每次花三天時間去上課。
張乾二考取了廈門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學任教。
成為科學家的張乾二說:
「不囿於傳統,勇於挑戰現實和人生,是一個科學家應該具備的條件。而事實上,正是這種對待人生的態度,也會給你帶來生活的樂趣。」
他曾經寫下願望:如果有來生,我還當老師!
2020年5月3日20時33分,張乾二先生安詳辭世,享年93歲。
09鬱銘芳
(1927年10月3日-2020年4月12日)
化纖專家
鬱銘芳出生在上海,受父親的影響,從小就想當科學家。
鬱銘芳在上海私立東吳大學化學系畢業後,投身化工行業,建立實驗室,出國考察學習,帶領團隊紡出中國第一根合成纖維,解決了中國人穿衣難問題。
食有袁隆平,衣有鬱銘芳。
每次談起這些成績,鬱老還會謙卑的說:「是我運道好。」
低調的鬱銘芳院士,於2020年4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離開了我們,享年93歲。
10盧世璧
(1930年7月8日-2020年3月28日)
骨科專家
盧世璧出生在北京一個醫學世家,父親是醫生,三兄弟及其愛人也都是醫生。
他從小耳濡目染,就感受到了醫生的崇高,並立志成為醫生。
高中畢業,他如願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系。
成為一名醫生後,他更感覺任重道遠:「醫生不單純是治病,而是治病人,要慈悲為懷,要關懷病人。」
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骨科科研,2020年3月28日,在北京去世,享年89歲。
11沙慶林
(1930年5月7日—2020年2月23日)
公路工程專家
沙慶林是江蘇宜興人。從小家庭生活困難,兄妹六人中,父親只能供學習好的孩子讀書。
高二的沙慶林,對學習突然開了竅,也希望明年能考中大學。
他開始主動學習,摸索方法,如願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成為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批新生。
同學們覺得公路沒什麼好研究,而沙慶林就選擇公路專業。
他把一生都獻給了公路事業,只要是他設計的公路,他都會親自去走一遍,檢查工程質量。
沙慶林被成為中國高速公路第一人。
2020年2月23日,沙慶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12池志強
(1924年11月16日-2020年1月7日)
神經藥理學家
池志強是浙江黃巖人,在家排行老三。
父母對他寄予厚望,起名志強。父母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池志強多才多藝,性格良好,與人為善。
因為家庭生活拮据,池志強高中畢業後,就當了一名小學老師。
當他積攢了一定的積蓄後,便考取了浙江大學化學系的公費生,後又轉入藥學系學習。
輾轉多年,直到1953年,池志強全身心投入要藥理學的研究,攻克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
只是誰也無法阻擋歲月。2020年1月7日,池志強醫治無效,於上海東華醫院逝世,享年95歲。
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這些院士、科學家們,陸續離開我們,舉國悲痛。
他們勤勉一生,用匠人精神,在各自的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國奉獻,造福百姓。
用一句話形容這些功勳卓著的院士: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斯人已去,精神不朽,永遠銘記。
作者:青苔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