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社區小藥店受益數位化:線上成巨大增量 外賣員整夜穿梭

2020-12-27 手機鳳凰網

12月中旬,北京氣溫驟降,當晚深夜11點,劉科的電話響個不停。他是高濟藥房立水橋北路分店的店長,這天正值他夜班。

在幾年前,這樣的情況並不常見。那時,藥店雖然24小時經營,但顧客很少,值班時還能休息。直到2017年,藥店接入了外賣,人們開始從網際網路買藥。

而買藥不同於點餐,有些顧客不放心,喜歡電話和店員「聊」一下。對此,店員也十分理解,因為那些深夜買藥的人,需要的不僅僅藥品,還有夜晚最缺乏的安全感。

經歷多年發展,網際網路買藥逐步成熟,大型連鎖藥店紛紛開通線上渠道。在採訪中,多個連鎖藥店員工表示,夜間增量中,來自線上外賣的訂單已經佔到夜間訂單的90%以上。

在大風降溫的冬夜,記者實地探訪了多家位於北京的連鎖藥店,還原寒冬深夜藥店背後的故事。

線上訂單24小時不斷

劉科入行已經十幾年。他深刻感知到,隨著網際網路近兩年的發展,藥店值夜班的人越來越忙了。

2017年7月,他的店裡接入了美團。在此之前,深夜買藥的人要到門口按響門鈴,呼叫休息的店員。尤其是在近半年,夜間買藥的訂單量不斷增加,即使是在半夜,外賣系統的提示音也會不停響起,有時一次就來好幾單。劉科看起來有些疲憊,他說,現在晚上基本不睡,沒時間休息。

美團買藥相關負責人表示,夜間買藥的訂單量在最近半年呈現較快增長。美團三季度財報顯示,美團買藥訂單量在三季度增長230%,「夜間用藥的增長幅度要遠高於平均數」該負責人稱。目前,美團已與全國近10萬家傳統藥店合作,這成為藥店數位化轉型的第一步。

劉科的藥店位於天通苑小區內,這裡是北京著名的大型居民社區,內有兩個地鐵站,46個公交站,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天通苑所在的東小口轄區人口為37.9萬。

居民社區人口眾多,夜裡買藥的需求也必然存在,美團數據中,高濟藥房立水橋北路分店每晚訂單量近百單,超過大部分同品牌門店。劉科介紹說,藥店接到最多的訂單,是治療咳嗽和發燒的藥。

社會學家項飆認為,如今都市人生活變得原子化,有時只關心自己,有時則評論宏大命題,而對身邊的「附近」沒有興趣。他將其稱之為「消失的附近」,這一理論引發廣泛共鳴。

而對於劉科的藥店而言,附近卻沒有消失。在天通苑工作兩年,劉科通過網際網路「認識」了附近很多顧客,有人每天用外賣點減肥茶,有人常年買降壓藥,有人擔心孩子發燒,半夜買了一支體溫計。劉科說,社區有孩家庭較多,而孩子最容易發燒,他的店裡體溫計要比其他店準備多一些。

在網際網路的幫助下,藥店與周邊社區的關係更為緊密。

延展生意半徑的騎手

高濟藥房天通苑店只有40平米,除了幾排貨架,能站人的空間並不多。而每到晚上8點後,會陸續有外賣騎手進門休息,人數最多時幾乎把店擠滿。

劉科表示,有的騎手專跑晚間送藥,在接單之前會直接到藥店門口等候。高濟藥房晚班從8點半開始,有的騎手會一直守在門口,專門接夜晚的訂單。劉科和騎手熟了,便招呼他們進屋休息,還為他們準備了凳子。

騎手大多閒聊遊戲、視頻和最近的收入,劉科不忙時也會一起聊天。當外賣訂單提示音陸續響起,劉科打包好藥品,騎手一個個出發,店裡的人氣才冷下來。

劉科印象最深的騎手叫徐振龍,他幾乎每天都在藥店等單。徐振龍的頭髮剃得很短,相熟的騎手愛逗他,總是「光頭光頭」地叫。他總比別人提前一個多小時來店裡,獨自刷著手機頁面,仿佛新訂單會更快彈出來。

「徐振龍不挑單、有單就接」,劉科稱,而藥店周邊是老住宅,小區大多沒有電梯,徐振龍每天跑到腿疼,第二天依舊準時出現。

像徐振龍這樣的騎手,劉科還認識很多,他們之間十分熟悉。有時劉科忙不過來,騎手也不會催促,就在櫃檯前默默等候。

在他看來,騎手慢慢成為藥店生意的一部分。他們的一次次運送,將藥店原來的服務範圍從1公裡拓展至3-5公裡,連接更多顧客。

等待安全感的顧客

距離天通苑20公裡,朝陽醫院西門外,一個外賣騎手拎著黃紙袋從百康藥房走出,騎車匆匆離去。

這家藥店是典型院邊店,與朝陽醫院一巷之隔,與天通苑藥店相比,藥房客流更加穩定,藥品也更加全面。

石海明是百康藥房朝陽醫院西門分店的店長。據介紹,平均每晚會有幾十單,一般以感冒藥、退熱貼為主,有一段時間隱形眼鏡護理液、計生用品訂單也多了起來。

今年夏天,石海明在凌晨三點接到一個特殊訂單,一位顧客在美團外賣上下單買一把輪椅。石海明回憶說,當時輪椅剛到貨沒多久,因為店裡沒有打氣筒,沒來得及給輪胎打氣。

沒過一會,她接到顧客的電話,才知道他們第二天要帶老人去醫院看病,輪椅沒氣無法出門。後半夜,石海明一直在幫顧客想辦法。次日清晨,前來交班的同事去超市借來打氣筒,直奔顧客家裡給輪椅充氣。

一位店員告訴記者,「和飯店、商場不同,藥店的顧客大部分身陷困境,是來尋求幫助的」。比如,下單止咳藥的人咳嗽不止,無法入睡;購買感冒藥的人大多不願去醫院看病,打算在家硬撐;定期買降壓藥的年輕人,往往家中有老人照顧,而他們卻沒時間去醫院掛號開藥。對他們而言,24小時線上藥店不僅是深夜救急的求助渠道,也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上線了外賣服務以後,劉科的藥店還建起了顧客群。群裡有一二百個人,時常有人向劉科留言諮詢,諮詢完才在美團上下單。「其實美團買藥上也能諮詢藥師,不過和顧客熟了,他們還是更信任我一些。」劉科語氣中略帶得意,嘴角止不住地笑。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24小時便利店、24小時藥店……鄭州打造「24小時」夜消費新場景
    小時便利店的一杯熱飲、一份夜宵……近年,隨著百姓夜間消費需求的不斷上漲,鄭州悄然興起了一批商品齊全、服務周到、各具特色的24小時便利店、24小時藥店和無人售貨機等業態門店。如今,街角的24小時便利店,不僅解決了居民日常生活之需,對於很多加班族來說,更是「補充能量」的深夜食堂。 記者注意到,近幾年,隨著市民夜間消費需求的不斷上漲,鄭州24小時不打烊商業業態逐漸增多,在鄭州,每3家便利店,就有一家是24小時營業。這其中,以紮根本土的24小時便利店品牌悅來悅喜為典型,憑藉對鄭州人習性的了解,發展迅猛,日前已開出200餘家店。
  • 「社區團購」 攻城掠地,藥店的機會!
    當菜和藥品(主要是OTC、保健食品等)放在同一平臺銷售,對線下藥店的衝擊,那隻剩下時間問題了。更有甚者,網際網路大佬自營藥店經常搞活動,社區配送,無接觸收貨,線上卻免費終生健康顧問,藥店人還撐得住嗎?這並不是「駭人聽聞」,我們看看這些網際網路大佬都做了什麼。
  • 現購與外賣任您選,太極集團自動售藥機讓您24小時輕鬆購藥
    24小時自動售藥機,因其便利性,滿足了市民夜間購藥需求,彌補了實體藥店的不足,各大藥企如太極集團重慶桐君閣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桐君閣大藥房」)等也將關注點聚焦於此。近年來,不少省市紛紛鼓勵連鎖企業設立自動售藥機,開展自動售藥機試點工作。
  • 菜鳥裹裹:數位化讓寄快遞更方便 快遞員普遍增收3000元
    中國如今每年的快遞量佔全球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快遞上的國家"。人們用快遞服務寄禮物、寄閒置、寄特產……無論網購退換、上學、商務、公益還是旅遊,網際網路寄快遞給國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能將幾年前人們的"生活痛點",變成今天的生活方式,菜鳥裹裹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目前,菜鳥裹裹寄快遞用戶已超過2億人。
  • 夜市搭上消費券和外賣的數位化快車,成都夜經濟迎來逆勢增長
    7月13日,餓了麼公布數據,7月1日-10日間,成都夜間外賣訂單量、線下餐飲消費環比增長明顯。其中,寬窄巷子、春熙路、新城市廣場等夜市外賣訂單增幅排全市前三,漲幅分別為21%、19%和18%。「線下有支付寶消費券的助力,線上有24小時的餓了麼等平臺外賣服務,7月1日-7月10日,環比6月同期,新城市廣場的夜貓子夜市的總體營業額提升了約35%。
  • 1藥網與南京正大天晴戰略合作 推動醫藥產業鏈數位化轉型
    大數據、數字營銷、雲服務等技術,助力南京正大天晴豐富的醫藥產品以更高效的方式擴展和滲透到線上線下更廣闊的1藥網通過數位化的科技手段,搭建了中國最大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藥健康平臺,連結患者、醫生、醫院、藥店、藥企、醫藥流通商、保險
  • 「luckin coffee」爆紅背後的三個關鍵詞:微信生態、外賣和增量市場
    「新零售模式是自提+外賣,線上+線下的最佳融合從而達到產品、價格便利的最優均衡。」移動網際網路如何改變咖啡這樣一個看似已經成熟的連鎖商業形態?錢治亞舉了一個例子,瑞幸咖啡可以根據外送訂單數據分布的熱力圖,配置出最佳門店位置,從而影響未來的門店選址。在門店選址方面,瑞幸咖啡也考慮要用高密度開店來覆蓋區域用戶群,再用外賣來做延伸。
  • 為什麼美團外賣留不住送餐員 ,美團外賣的工資不是很高的嗎?
    2006年,肯德基在上海首推「肯德基宅急送」外賣業務,兩年後,麥當勞也推出了外賣業務「麥樂送」,中國最大的這兩家餐飲企業非常看重外賣行業這一巨大商機,經過幾年的發展,在這一市場中都賺得盆滿缽滿。隨後許多餐飲企業紛紛跟進。但國內大部分小型餐飲企業因規模和成本限制沒有成立自家的外賣團隊,於是美團看到了這一市場前景,2013年,美團網旗下的美團外賣正式上線。
  • 鄭州98家「社區醫院」每天應診12小時,24小時免費線上問診
    ●9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每天12小時應診在生活中,我們接觸的醫療機構,大概有:診所(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衛生院 )、醫院。此次涉及停診的是診所(門診部)。當記者來到天明路上的「鄭州市金水區十二裡屯衛生所」時,原本病人扎堆的該衛生所緊閉著大門。
  • 美團網紅小藥箱持續走紅:銷量突破150萬 成業內首個破圈爆品
    150萬個美團小藥箱背後,是小藥箱所連接的美團買藥作為當代家庭健康陪伴者走入了百萬個中國家庭。美團買藥線上專業醫生藥師諮詢,全天24小時配送,最快23分鐘送藥到家的服務,讓用戶的健康有了更及時的保護。同時,藉助用戶認知的快速拓展,美團買藥也正在幫助線下傳統藥店和工業製藥廠更好的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地發展,成為整個醫藥健康行業數位化的推動者。
  • 用100家店「困住了」17000家藥店,叮噹快藥的生意邏輯
    全國已經有40萬家線下藥店,還有98.7萬家各類醫療機構,醫療機構也能買藥。在每個社區的500米之內,你至少能看到1~2家藥店。對用戶來說,購買藥品非常方便,那為什麼還要在網上買藥呢?另外一塊是夜間用藥,外賣叫餐的高峰是中午和傍晚,但生病的時候不一定,夜間用藥是難題。而叮噹快藥承諾24小時送藥上門,滿足了夜間需求。慢: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也非常重要。慢性病患者知道自己要長期吃哪些藥,希望在固定的時間點,有人能按時送藥上門。
  • 月活被餓了麼反超,美團外賣怎麼了?
    2020年3月,餓了麼開始向100個三四線城市全面進發;2020年5月,餓了麼宣布將在全國200個重點城市打造「數位化一條街」;2020年7月,餓了麼宣布全面升級,從餐飲外賣平臺升級為解決用戶身邊一切即時需求的生活服務平臺,升級涵蓋四大方面:從送餐升級到提供同城生活全方位服務、個性化推薦、內容化互動、會員體系升級,並著力打造「身邊經濟」;2020年8月,餓了麼上線百億補貼計劃,首期在上海
  • 美團:外賣和線上點單外 餐飲其他數位化服務滲透率不到10%
    北京商報訊(記者 魏蔚)12月29日,美團和北京烹飪協會負責實施的「北京市餐飲業數位化升級行動」正式啟動,該計劃將面向全市餐飲商戶開展經營管理、營銷推廣等六方面的數位化改造。來自美團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餐飲行業商戶數位化程度弱,除外賣和線上點單外,其它數位化服務滲透率不到10%,商戶數位化轉型還有較大空間。「北京市餐飲業數位化升級行動」是在美團春風行動商戶成長計劃基礎上,為北京市的餐飲商戶定製的一套涵蓋商戶培訓體系、商戶成長體系、商戶榮譽體系和項目評估體系等四個板塊的扶持計劃。
  • 2020年Q1​數字用戶行為分析:全面戰疫,國民數位化再提速
    一季度,疫情催化下,國民數位化程度全面加速。2月,移動辦公、移動教育領域率先爆發,滿足學生停課不停學以及國民遠程辦公訴求。進入3月後,隨著疫情逐步消散,國民生活工作逐步恢復,前期被壓抑的購物需求逐步復甦,移動購物快速盤活實體經濟,生活服務領域受益於復工復產多點開花。
  • 24小時藥店守護生命 江城夜間售藥月色中踉蹌前行
    喧鬧中黯然凋零  早在2001年,武漢市500家藥店轟轟烈烈地坐上24小時售藥「專列」,以保證市民在距家500米內能找到24小時售藥藥店或窗口,如今,「專列」漸行漸遠,24小時藥店也逐步淡出消費者的視野。
  • Tims咖啡中國CEO盧永臣:門店已實現整體盈利,咖啡仍是增量市場
    在今年5月獲得騰訊投資後,Tims全面引入騰訊的線上資源數位化和智慧零售等能力。   通過小程序等應用,Tims讓消費者從下單到取單更加便捷,也能夠精準收集消費數據。數據也讓Tims更加了解消費者,一個例子是,如果某位顧客喜歡嘗試新品,在公司推出新品後,會優先告訴該會員,會員看到新品推送信息,Tims同步也會發放相應優惠讓會員提前嘗試新品。
  • 多地上線「雲藥房」,實體藥店要「衝上雲霄」?
    如浙江、義烏、廣州番禺等地,慢性病患者可「雲藥房」線上開具處方,定點醫藥公司次日配送藥品至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患者再來拿藥,或郵寄至患者家中。此舉主要是為了解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配藥難、跑多次的問題。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多地上線了依託實體藥店的「雲藥房」服務。
  • 新華社區:「四員」共發力,戰疫不怯步
    始終堅守在自己崗位上,從清晨到凌晨,都可以看到穿梭在樓棟單元、大街小巷忙著防疫宣傳、卡口監測、病菌消殺等工作的身影,力爭做細做實疫區返息人員防控工作,及時掌握防控工作主動權。目前,社區志願服務隊已有131人全部戰鬥在一線。「以獨攻毒」做好防疫「居家員」隨著感染人數的不斷上升,防控阻擊戰時間線也在隨之拉長。
  • 社區新茶店——線上線下一體化
    茶商業模式網際網路智能化,不依靠線下門店進行銷售,減弱線下門店產品銷售功能,加強體驗與社交功能概念,打造成一個品牌社交場景與體驗品嘗產品功能門店,銷售則側重在智能化線上平臺進行。社區新茶店的本質上還是零售,但是其「新」在消費場景,平臺和大數據,直接把新茶店進入各社區,建立滿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商業模式。
  • 他離職阿里後二次創業,幫必勝客等上千家餐飲品牌做「私域外賣...
    當餐飲商家在外賣平臺上的紅利逐漸褪去,如何幫商家搶佔外賣市場成了另一個紅利市場。彼時趙雲以聯合創始人身份在線上便利店平臺「閃電購」任職,看到了外賣市場從粗放式向精細化運營轉型的趨勢後,他有了將零售的玩法套用在餐飲外賣上的想法,隨即開始了二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