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兵步旅:主要由「獨立裝甲旅」和「機械化師」改編而成。編制原則為小型、機動、平穩、多功能,每旅編制約4300人,下轄旅部直屬部隊及7個營。直屬單位包括:旅部連,主要裝備M-577裝甲指揮車和CM-21裝甲步兵戰鬥車;裝騎連,主要裝備M-41型輕型坦克;反裝甲連,主要裝備M-113「陶」式反坦克飛彈發射車;此外,還有通信連、工兵連等。主要作戰單位有:3個裝步營,主要裝備CM系列裝甲步兵戰鬥車;2個坦克營,主要裝備M-48H勇虎式坦克;1個炮兵營,主要裝備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1個支援營,負責機動打擊所需各種後勤補給。裝步旅注重快速機動與及時的火力支援,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戰時可有效執行反突襲、反空降等作戰任務。未來「臺軍」將編配3個裝甲步兵旅。
裝甲旅:主要由「獨立裝甲旅」和「機械化師」及部分戰車群改編而成。每旅編制約4200人,下轄旅部直屬部隊及7個營。7個營為:3個戰車營,主要裝備M-60A3型坦克;2個裝步營,主要裝備CM系列裝甲步戰鬥車;1個炮兵營,主要裝備M-109式15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1個支援營。裝甲旅強調火力強大,可以立即支援並進行壓制,戰時擔負戰區預備隊,主要遂行機動打擊作戰。「臺軍」擬編成5個裝甲旅。
摩託化步兵旅:以「常備兵步師」和「機械化師」改編而成。每旅編制約4100人,下轄旅部直屬單位及7個營。7個營為:3個摩步營、1個裝步營、1個戰車營、1個炮兵營和1個支援營。未來「臺軍」將編配3個摩步旅。
空中騎步旅:以「空降旅」及「陸航大隊」為主體,由攻擊偵搜直升機等不同火力搭配編組而成。下轄旅直屬單位和7個營,共配備各直升機80餘架。2個空中突擊營、12上空中戰搜營、1個空中攻擊營、1個空中運輸營、1個空降特戰營、1個支援營。「空騎旅」具有攻擊、戰搜、機動、運補等能力,能發揮立體作戰功能,可迅速投入作戰。未來「臺軍」計劃編組3個空中騎兵旅。
空降特戰旅:由「空降旅」改編而成,下轄6個營,包括1個105毫米炮兵營和5個特戰步兵營(其中3個為基幹營)。主要任務是在大陸地區和我攻臺登陸部隊側後遂行空降特種作戰。未來「臺軍」擬編成1個空特旅。
按照「精實案」計劃,「臺軍」在1997年間完成「聯兵旅」營級戰術單位編裝實驗,1998年7月進入旅級實驗,至2001年完成全部改編工作。實現「陸軍」總兵力20萬人目標。
數十年來,臺「陸軍」經歷十餘次精簡整編,編制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90年代後兵力雖不斷減少,但作戰實力明顯提高,「陸軍」仍然維持著「三軍」中的「大哥大」地位,被臺當局視為未來臺海戰爭的「最後憑藉」。今後,臺當局在強調「三軍」協調發展中,「陸軍」的地位將會進一步鞏固和加強。
飛彈部隊:「陸軍防空飛彈部隊」是臺灣當局整體防空體系的重要力量,其領導機關為「飛彈指揮部」。「飛彈指揮部」成立於1982年6月,現駐臺北泰山,下轄7個飛彈營、共27個飛彈連。現裝備有「愛國者」、「天弓」、「霍克」等3種防空飛彈發射架187部、飛彈1566枚。其中「愛國者」飛彈1個營共3個連,裝備飛彈發射架24部、飛彈196枚,分別部署在北部地區的萬裡、新店和南港;「天弓」彈2個營共6個連,裝備固定發射架45部、機動發射架10部,「天弓」I飛彈252枚、「天弓」Ⅱ飛彈146枚,分別部署在臺北三芝、臺中大肚山、東引東小島、高雄大崗山、高雄林園和澎湖白沙島;「霍克」飛彈4個營共18個連,裝備飛彈發射架108部、飛彈972枚,分別部署在臺島周邊地區和澎湖地區。
各防空飛彈連行政上隸屬於「陸軍飛彈指揮部」,作戰上受「空軍作戰司令部」作戰管制,並在「空軍作戰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下,遂行防空和反導作戰。
航空部隊:「陸軍航空特戰部隊」的領導機關為「航空特戰司令部」。「航空特戰司令部」於1999年10月1日由原「空降特戰司令部」改編而成,隸屬於「陸軍總司令部」,駐地位屏東,主指揮所位太武營區。「航空特戰司令部」主要下轄「航空訓練指揮部」,特戰訓練中心,第601、602空騎旅和第862特戰旅。其中601、602、862旅為常備作戰部隊,「航空訓練指揮部」戰時編成第603空騎旅,「特戰訓練中心」戰時編成特戰後備旅。「航空特戰司令部」總編制10387人,共裝備各型直升機200架。
空騎旅是具有高度立體化作戰能力的直升機突擊部隊,具有反應速度快和作戰不受地形限制的特點。空騎旅平時進行空中突襲的演訓,並擔負反突襲、反騷亂、反暴亂等特定任務;戰時任戰略預備隊,投入特定地區執行特定任務。第601、602空騎旅主要編有1個攻擊直升機營、1個戰搜直升機營、2個突擊直升機營以及1個特戰營,第603空騎旅主要編有2個突擊直升機營、1個攻擊戰搜直升機營、1個特戰營、1個飛機保修營以及1個教練直升機營。
特戰旅是以特戰步兵為主體的輕裝化部隊,其主要任務是利用空降突擊、空中突擊及特種作戰等方式,突襲深遠目標或殲滅敵軍。特戰旅主要編有5個特戰步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