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教授尼古拉斯曾在《大腦皮層》雜誌上發文稱:睡前看書可提高記憶力。睡眠期間,大腦並沒有停止活動,而是在不斷回放。睡前學的新知識,經過負責記憶的海馬體不斷回放,醒來後這部分知識會記得特別牢固清晰。
同時,家長給孩子講睡前故事,也有利於孩子的語言開發,讓孩子的語言能力更加流暢。
有利於豐富孩子想像力,尤其是現在的孩子,整日接觸的就是鋼筋泥土,反而是通過聽過故事,更能感受到青草、小溪、河流、牧場……
尤其4、5歲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最強烈的時候,家長引導不好,孩子很容易養成自私的人格,但是故事書則可以通過主人公給孩子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讓孩子更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懂得尊重別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很多行為習慣,通過故事書,孩子也更容易改正,以及可以幫助孩子緩解心理問題。
睡前講故事的好處多多,那麼家長如何給孩子講,也是需要技巧的。如果家長在給孩子我講故事的時候,就像是念課文一樣,相信孩子是不會愛上聽故事的。
在講故事的時候,家長要做到這4點。
一、讓孩子先做預習
孩子雖然只是在聽一個故事,但是這個過程中,孩子可以學習到不少的知識,所以在剛開始給孩子選擇故事書的時候,最好選擇繪本,以圖畫為主,色彩鮮豔,更容易吸引孩子的視線。
然後先在家長的引導下去觀察一些細節。讓孩子去辨認顏色、物體、小動物等。或者完全可以先引導孩子,讓孩子根據繪本中小主人公的行為去猜測,它在幹什麼?
等到孩子建立起興趣了,再帶著孩子一起去讀故事。
二、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和方式
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站在的孩子年齡上,注意孩子的理解能力,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彙的講解。並且語氣要充滿童趣。利用故事中特有的人物性格、故事氣氛來表達。
在講到小兔子的時候,家長甚至可以將自己的手法放在腦袋上去模擬小兔子,讓孩子更沉浸在故事當中,甚至將自己代入。
在講故事的時候,家長要一邊指著圖畫,一邊講,這樣孩子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如果是書中出現了一些新詞彙,家長也要放慢速度,講得要儘量詳細一點。
三、故事一定要精簡
孩子的注意力有限,如果家長的故事太過冗長,孩子很容易聽得不耐煩,注意力也不集中,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對於聽故事這件事情就沒有什麼期待感了,更不願意去聽故事。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就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時長,控制在10分鐘左右或者是當孩子已經表現出明顯得不願意繼續聽下去,注意力已經不在故事中了的時候,家長就不要強迫孩子聽下去,留待明天吧。
四、固定講故事的時間
家長堅持在同一時間給孩子講故事,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已經習慣了,那麼家長不給孩子講故事,孩子都覺得少了點什麼。
一旦養成了習慣,從家長引領閱讀,到最後的自主閱讀。董卿也說過,自己到現在依然保留睡前看一小時書的習慣。而這個習慣正是年幼時留下來的。
同時,通過固定講故事的時間,孩子的睡覺時間也更容易固定下來,養成孩子一個好的作息時間。
《0-3歲繪本啟蒙早教故事書》一套共30冊,是一套可以幫助家長培養孩子良好習慣和行為的親子繪本,都是圍繞孩子在成長中、生活中常見的主題,以簡潔有趣的故事、生動童趣的畫面,教幼兒學會諸多道理,養成好行為好習慣,包括對不起、大聲回應、好朋友、謝謝、刷牙、吃飯、拉粑粑、我會穿衣服、排好隊等。
每冊書都色彩絢麗,能夠吸引孩子的目光,並且都是用的孩子喜歡的小山羊、小兔子等卡通人物,孩子更有興趣看進去,引導孩子模仿繪本中的人物,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更重要的是,整整30冊繪本,趕上活動特惠價僅需55.8元!折合下來,一本也就不到2元,就能培養孩子好性格,好習慣,這也是父母給孩子最棒的一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