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抄襲必究!
@愛啃書的初拾
有人說:作家最欣慰的事情,並不是在世時的成就有多高?而是在去世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都還有人懷念他,談論他的作品。
這句話放在路遙身上,不知是欣慰還是悲嘆……
他這一生窮困潦倒,六年嘔心瀝血成就不朽巨著《平凡的世界》;可就是這部讓他耗盡生命的巨著,問世時卻因為錯託編輯,導致無情退稿,以至於後期整三部發行困難重重……
創作初衷:要跨越文學道路的橫杆
自路遙於1982年因作品《人生》走紅後,社會上出現了一種論斷,認為《人生》是路遙無法逾越的高度,是他難以跨越的橫杆。
而這些評論對心性要強的路遙來講,無疑也是場創作的動力。
在被外界評論困擾的無數個失眠夜晚,他警告自己:
必須擺脫熱鬧的「廣場式生活」,進行新的文學創作,一定要跨越《人生》這個橫杆。
在這種想法的驅動下,路遙決定創作部「全景反映中國城鄉變遷的史實性小說」,而這部作品就是以耗盡生命為代價的《平凡的世界》。
為了更好呈現這部巨著,他先是以「十年磨一劍」的恆心,進行了長達3年的準備工作;而後才開始鄭重動筆,以夜以繼日的方式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
對於這部剛出世的作品,路遙極為愛惜,也極為期待。
為保證首戰大捷,他專門借住了一所小平房,進行專門的抄寫和修訂工作;還買來了最好的原子筆,來保證手稿筆墨的流暢。
每次都是中午吃完飯就開始伏案抄寫,直到黎明到來才拖著疲憊身軀回家休息;體力的明顯透支,讓不到40歲的他上樓梯都需要歇好多次。
經歷三個月的高強度工作,這部傾注滿腔心血的長篇小說,終於迎來第一部的定稿。
作品到底有多爛?被批江郎才盡
1986年,《當代》雜誌的青年編輯周昌義來到山西組稿,在陝西省作協那裡了解到路遙剛創作的《平凡的世界》。
作協副主席告訴周昌義:
「路遙的新作是寫底層社會的,很多人不一定理解,但是他相信你能夠看懂。如果《當代》雜誌要用,他希望全文一期發表,並且使用頭條位置和大號字體。」
其實路遙的這部作品,完全可以直接投給《當代》領導,畢竟,多年從事寫作的他,與《當代》雜誌領導們的關係也頗為深厚。
早在1980年,他的成名作《驚心動魄的一幕》就是在《當代》雜誌發表的,並且獲得了全國首屆優秀中篇小說獎;而時隔兩年後,他發表於此的《在困難的日子裡》,更是引發了強烈反響。
但此時路遙沒有直接投稿給資深編輯,而是託作協副主席聯繫周昌義,也是因為路遙對《平凡的世界》命運隱隱不安。
因為《平凡的世界》寫的是底層人物,是基於基層人民應對苦難的精神創作的,他需要保證作品的閱讀者感同身受,才能確保作品的順利問世。
而周昌義本就出身於煤礦家庭,很是符合作品人物的出生環境,所以路遙相信這位年輕的編輯,能夠了解《平凡的世界》真正含義。
所以,他交稿時也是自信滿滿,認為編輯會賞識自己的這部作品;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份決定,導致《平凡的世界》整三部發表都命途坎坷。
因為周昌義早就聽聞路遙的大名,並且拜讀過路遙的《人生》,所以對這位作家心生敬仰;所以拿到路遙手稿後,就趕緊回到了招待所趴在床上興致勃勃地拜讀,卻不曾想:讀著讀著卻覺得索然無味。
「第一部30多萬字,還沒來得及感動就讀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覺就是慢,就是囉嗦,那故事一點懸念也沒有,一點意外也沒有,全都在自己的意料之中,很難看下去;再經典的名著,我讀不下去,就堅決不讀,就如吃東西,你覺得鮑魚名貴,我吃著難吃,就堅決不吃,後來陳忠實的《白鹿原》我也讀不下去。」
當然,這是年輕時期的周昌義的想法,2007年的時候,他再次談及21年前的莽撞退稿,專門寫了篇《記得當年毀路遙》,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假如我當初把《平凡的世界》帶回北京,真有可能一帆風順,而且堂堂正正,路遙的創作心境和生活心境都會好得多。路遙和《平凡的世界》的命運是天定的。我老周也是受天意指使。說來很殘酷,上天給了《平凡的世界》轉機,但這個轉機卻是路遙的英年早逝。
但遺憾的是,當年周昌義的閱讀感受,決定了《平凡的世界》的命運。
為了顧及路遙面子,他只好說:《當代》積稿太多,很難滿足路遙的三點要求。
就這樣,這部作品還未得到資深編輯的審核,就被草草槍斃了。
而身為毛頭小夥的周昌義,也忙著回家迎接孩子的誕生,撇下初稿就走了;《當代》雜誌社得知此事,也只能就此作罷。
周昌義的退稿,對路遙來說就如冷水兜頭而來;可就在他沒緩衝過來的時候,又有作家出版社的編輯找到路遙,看了三分之一也直接宣布退稿,理由是:這本書不適應時代潮流,屬於老一套的「戀土派」。
當得知著名作品路遙的新作遭遇權威雜誌《當代》退稿後,其他雜誌也不敢嘗試接稿了;在文學界連連否定中,還有著名的專家學者發布批判文章:能寫出《人生》的作家,怎麼會江郎才盡到創作出這麼低劣的小說?
直到1986年,分配到中國文聯出版社的青年編輯李金玉,得知路遙剛寫完長篇,前去拜訪;讀完作品的她,被作品的恢弘氣魄和深刻內涵深深震撼了,於是立刻帶著這部30多萬字的書稿回到出版社。
可這份行為卻被領導痛批:浪費時間,撿了芝麻。
李金玉堅持自己對書稿價值的判斷,不斷與領導周旋:
「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那積極向上的精神和美好的道德感情深深感動了我。」
也是因此,才為《平凡的世界》爭取到出版的機會;但出版社由于謹慎,只出版了3000冊,而後反響也是平平。
由於第一部不被主流承認,導致第二部和第三部更加問世艱難;甚至第二部沒有出版機會,第三部也只是在最邊緣的文學雜誌上刊發。
六年嘔心瀝血,卻換來這樣的局面,路遙懷才不遇的憤懣和委屈,可想而知!
六年嘔心瀝血,作品為何不受待見?
那麼,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為何就如此不受待見呢?甚至在當時被批得一無是處。
這其實和當時的文學風向有關!
事實上,在路遙構思與創作《平凡的世界》第一步時,國內文壇風向已經大變;
受西方外來文化潮流的影響,興起了現代文學主義風潮;作家們的創作風格也開始向現代主義、意識流等方面突破,甚至到了非理性狀態,比如:不寫人類的原始情慾就不是小說,故事形式沒有花樣就不是好小說。
而路遙創作的《平凡的世界》,完全是從底層勞苦大眾出發,是基於傳統的創作方式,可以說,與當時的文學風向是背逆的。
再加上初稿被《當代》斃掉,另外兩部更是讓人無法預測會怎麼,所以不敢貿然出版。
當得知作品第一部不被待見後,路遙是有機會改變後兩部風格的;但他對老編輯董墨說:
「生活和題材決定了我應採用的表現手法,我不能拿這種規模的作品去做某種新潮文學的實驗,那是不負責任的冒險;再說我這部作品不是給一些專家看的,而是寫給廣大的普通讀者看的,我希望它能夠經得起歷史的審視。」
路遙的話是悲壯的,但精神卻是堅定的;這是他對作品的期待,更是對文學走向的期待。
而現實也沒有辜負他的辛酸期盼,在一次偶然機會下,這部作品被中央廣播電臺的文藝編輯得知,便開始在廣播電臺播出。
結果,這部《平凡的世界》瞬間徵服了眾多聽眾,讓無數行業的人們產生了深切共鳴;聽眾們來信更是高居上世紀80年代同類節目的榜首。
最終,這部嘔心瀝血的文學作品,最終以廣播的形式得以重生,也迎來逆天改命。
絡繹不絕的好評,開始讓《平凡的世界》被主流文學接納;而後它又以驚人的影響力,在1991年斬獲了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文學獎!
這項代表中國最高且最具權威的文學獎項,狠狠打了那些退稿編輯的臉。
《平凡的世界》為路遙帶來了榮譽,卻也耗盡了他的生命。
六年的窮困潦倒,六年的夜以繼日,他完全是把自己當祭品獻給了文學,以榨乾自己生命的方式,鮮活了這部《平凡的世界》。
可以說,他是真正為文學獻身的「人民作家」。
歷經30年熱度不減,作品的魅力在哪裡?
《平凡的世界》自問世以來累積銷量達2000萬冊,如今還以每年300萬冊的數量在遞增。
面對這種文壇奇蹟,北大教授溫儒敏曾說:
「它藝術上並不精緻,也不講究技巧,有技術上的粗糙,但不得不承認它的衝擊性!」
的確,和同時代的許多作品相比,《平凡的世界》沒有那種出乎意料的體驗,很多遣詞用句也比較直白樸素;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作品有了更高感染力,它讓更多紮根土地的讀者,看到了不屈精神帶來的命運曙光。
《平凡的世界》共寫了近百個人物,從農民工到工人,從學生到幹部,從攬工漢到省委書記……這些人物形象都鮮活地表現了那時期人們的思想變化,性格心態,冷暖人生。
也許故事老套,沒有那麼多精緻修飾;但路遙在作品中探討的「我想飛得更高」的主題,卻引發無數人的真實共鳴!
特別是窮苦出身的孫少平和孫少安,那種面對困難的不屈精神,改寫命運的堅韌品質,更是影響了成千上萬的讀者!
就如馬雲說:如果不是在火車站撿到了《平凡的世界》,給了我繼續奮鬥的勇氣和激勵,我恐怕現在還蹬三輪車呢!
厚重、真摯又充滿理想主義,這就是《平凡的世界》的文學魅力!
當一部作品能夠和讀者產生共鳴,也就擁有了超越時代的力量;這部問世困難重重的巨著,最終以長久不衰的魅力,為中國文壇豎立了一座豐碑。
本人文筆拙劣,沒有足夠才情來形容路遙的文學成就;對路遙先生能表示的最大敬意,就是將這部燃盡他生命燭火的作品,推薦給更多人!
不管你有沒有讀過《平凡的世界》,都該在書桌上為它騰出一個位置;時代虧欠路遙的太多太多,願我們能夠將這份精神食糧銘記於心。
如果喜歡的話,可以點擊連結【去看看】,願這部不朽巨著,陪你在人生路上披荊斬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