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景式報導 全平臺傳播
2月28日,中國新聞社獲得了獨家專訪上海「網紅醫生」張文宏的機會,採訪記者是一名「老將」——中新社上海分社社長李鵬。經中新社社長陳陸軍同意,我們提前一天商定了一個「特別策劃」,即《中國新聞周刊》(以下簡稱周刊)將全文刊發採訪實錄。當天下午的採訪一結束,我們馬上安排專業速錄聽打錄音,初稿長達1.6萬字,最後經過幾輪編輯梳理成8000字,以《實錄/專訪張文宏:「關於零號病人,我只認證據」》為題,於2月29日中午率先在周刊微信號上推送,24小時閱讀量突破200萬,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款」,被《人民日報》等官方和專業公眾號多輪轉發。網友留言稱:「這才是我們普通民眾希望接收到的信息,簡單直接,公平公正,有理有據!希望每個科研工作者都有『張爸』這種嚴謹的態度。」
其實,這只是周刊及其新媒體在整個疫情報導中堅持「全景式報導、全平臺傳播」策略的一個縮影。
2019年12月31日,周刊首批記者前往武漢採訪,元旦前後連續發出3篇有關「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稿,是國內傳統媒體和全網最早報導疫情的媒體之一。2020年1月23日農曆大年二十九之後,《中國新聞周刊》雜誌社社長夏春平和記者分期分批「逆行」抵達武漢。在為期2個月的日日夜夜裡,周刊打破雜誌以周為單位的採編流程,用雜誌深度報導的手法,以新媒體快速傳播的手段,與史無前例的疫情賽跑,記錄始發,不忘見證,更見反思,落點建言。紙質雜誌共出版4期關注疫情的封面報導,並在新媒體平臺上全天候播發文章、圖片、視頻和漫畫等各類稿件,截至2月29日,全網總閱讀量超過66億。
在操作紙質雜誌時,周刊採編團隊早早有了共識:面對比2003年SARS還嚴重的疫情,要形成全景式封面報導系列。
在第一個封面的策劃方案中,我們如此定位:這個封面報導是《中國新聞周刊》關於此次事件的第一個封面故事,要全面記錄此次事件,為歷史留下見證,做出一期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雜誌。這成了周刊貫穿整組系列封面報導的立意和基調。
此時,由於新媒體發稿早於紙質雜誌,經過近兩周持續的動態報導,我們重新整合一線記者的第一手素材,後方編輯梳理主線,運用全景式紀實寫作方法,激活碎片化信息,以此提煉主線,還原並審視疫情發生發展的前前後後。
於是,第一個全景式封面報導最終定格成《新冠病毒:我們要付出多大代價》。整組報導共有5篇長文,小計超過4萬字,配合近30張圖片,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景式。其中,主文《為武漢之憾:黃金防控期是如何錯過的?》,其他輔文包括《封城之後》《被清空的武漢:一座沒有陌生人的城市》《科學與新冠病毒的競賽》和《致命的野味》。
第一期封面報導還確定了一條輔線,即在主標題之外,開了一個「我們」的設問。「我們要付出多大代價」這一問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有讀者還與周刊17年前有關SARS的封面報導聯繫起來,認為周刊這組報導有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感。
隨著武漢抗疫戰爭的推進,一場史詩級的抗擊疫病與醫療救援行動正在展開,它不僅值得被記錄、被見證,更應該被思考。周刊繼續把目光放在武漢戰場,做出的第二個全景式封面報導取名為《圍城之戰——我們如何過關》。
戰「疫」進入第三周,湖北仍是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2月13日,中央對湖北省和武漢市「一把手」同步調整——省委書記與市委書記雙雙迎來新面孔,湖北和武漢抗疫形勢由此進入新階段。周刊迅速調整報導方向,從時政角度切入,形成了第三個全景式封面報導《武漢攻堅——我們如何與疫情賽跑》,包括《湖北換帥:抗疫迎來大考》《武漢戰「疫」的攻堅時刻》和《武漢市中心醫院醫護感染調查》3篇文章,進一步聚焦熱點、難點和堵點。
第四周,周刊沿著「我們」的設問思路,把報導的方向從現場再次「回收」,放到了疫情防控的科學決策層面。採編團隊獨家採訪了中國預防醫學會專家組等權威學者和業界人士,在專業認知框架下復盤和審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決策,探討中國疾病防控體制的改革方向。這就是第四個全景式封面報導《防控之辨——我們怎樣科學應對》,包括《疫情防控的決策路徑》《疫情之後,疾控改革往何處去》等4篇文章。
與此同步,周刊主辦的《中國慈善家》雜誌推出了《武漢之痛:反思與救贖》的封面故事,以3萬字、5篇稿子的篇幅,對武漢疫情暴發和防控、全國對武漢的救援以及公益慈善組織的表現等,進行了獨特視角的審視。
作為全媒體平臺,周刊「兩微」等官方帳號秉承了雜誌權威、專業、理性的特質,總粉絲量7000多萬,具有較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總體報導策略中,我們堅持「移動優先」,大部分稿件第一時間在新媒體平臺上刊發,做到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平臺傳播,閱讀數據在央媒中名列前茅。初步統計顯示,周刊官方微信號1月20日至2月29日共發稿292篇,10萬+的文章有145篇,總閱讀量超過7200萬,單條最高閱讀量超過200萬。周刊微博號主持的#周刊君與你共同戰疫#標籤閱讀量超過65億,討論量110萬,在所有媒體中閱讀量名列第三。微博日均發稿200條,日均閱讀量1億+,共3000多條微博被熱門推薦,4000多條微博進熱門搜索,近600條閱讀量過百萬,30條閱讀量過千萬,單條(話題)最高閱讀量2億。
2月27日後,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平臺繼續發出《假如新冠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會怎樣?》,《中國慈善家》微信號發出《公共衛生專家:不排除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乃至暴發的可能》等解釋性報導和建言性文章。周刊品牌全媒體矩陣的報導視線隨著全球疫情的變化,正在走向世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