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戰"疫":全景式報導 全平臺傳播

2020-11-19 人民網

原標題:全景式報導 全平臺傳播

2月28日,中國新聞社獲得了獨家專訪上海「網紅醫生」張文宏的機會,採訪記者是一名「老將」——中新社上海分社社長李鵬。經中新社社長陳陸軍同意,我們提前一天商定了一個「特別策劃」,即《中國新聞周刊》(以下簡稱周刊)將全文刊發採訪實錄。當天下午的採訪一結束,我們馬上安排專業速錄聽打錄音,初稿長達1.6萬字,最後經過幾輪編輯梳理成8000字,以《實錄/專訪張文宏:「關於零號病人,我只認證據」》為題,於2月29日中午率先在周刊微信號上推送,24小時閱讀量突破200萬,成為名副其實的「爆款」,被《人民日報》等官方和專業公眾號多輪轉發。網友留言稱:「這才是我們普通民眾希望接收到的信息,簡單直接,公平公正,有理有據!希望每個科研工作者都有『張爸』這種嚴謹的態度。」

其實,這只是周刊及其新媒體在整個疫情報導中堅持「全景式報導、全平臺傳播」策略的一個縮影。

2019年12月31日,周刊首批記者前往武漢採訪,元旦前後連續發出3篇有關「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稿,是國內傳統媒體和全網最早報導疫情的媒體之一。2020年1月23日農曆大年二十九之後,《中國新聞周刊》雜誌社社長夏春平和記者分期分批「逆行」抵達武漢。在為期2個月的日日夜夜裡,周刊打破雜誌以周為單位的採編流程,用雜誌深度報導的手法,以新媒體快速傳播的手段,與史無前例的疫情賽跑,記錄始發,不忘見證,更見反思,落點建言。紙質雜誌共出版4期關注疫情的封面報導,並在新媒體平臺上全天候播發文章、圖片、視頻和漫畫等各類稿件,截至2月29日,全網總閱讀量超過66億。

在操作紙質雜誌時,周刊採編團隊早早有了共識:面對比2003年SARS還嚴重的疫情,要形成全景式封面報導系列。

在第一個封面的策劃方案中,我們如此定位:這個封面報導是《中國新聞周刊》關於此次事件的第一個封面故事,要全面記錄此次事件,為歷史留下見證,做出一期經得起時間和歷史檢驗的雜誌。這成了周刊貫穿整組系列封面報導的立意和基調。

此時,由於新媒體發稿早於紙質雜誌,經過近兩周持續的動態報導,我們重新整合一線記者的第一手素材,後方編輯梳理主線,運用全景式紀實寫作方法,激活碎片化信息,以此提煉主線,還原並審視疫情發生發展的前前後後。

於是,第一個全景式封面報導最終定格成《新冠病毒:我們要付出多大代價》。整組報導共有5篇長文,小計超過4萬字,配合近30張圖片,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全景式。其中,主文《為武漢之憾:黃金防控期是如何錯過的?》,其他輔文包括《封城之後》《被清空的武漢:一座沒有陌生人的城市》《科學與新冠病毒的競賽》和《致命的野味》。

第一期封面報導還確定了一條輔線,即在主標題之外,開了一個「我們」的設問。「我們要付出多大代價」這一問題,引起讀者的強烈共鳴。有讀者還與周刊17年前有關SARS的封面報導聯繫起來,認為周刊這組報導有責任擔當和歷史使命感。

隨著武漢抗疫戰爭的推進,一場史詩級的抗擊疫病與醫療救援行動正在展開,它不僅值得被記錄、被見證,更應該被思考。周刊繼續把目光放在武漢戰場,做出的第二個全景式封面報導取名為《圍城之戰——我們如何過關》。

戰「疫」進入第三周,湖北仍是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戰場。2月13日,中央對湖北省和武漢市「一把手」同步調整——省委書記與市委書記雙雙迎來新面孔,湖北和武漢抗疫形勢由此進入新階段。周刊迅速調整報導方向,從時政角度切入,形成了第三個全景式封面報導《武漢攻堅——我們如何與疫情賽跑》,包括《湖北換帥:抗疫迎來大考》《武漢戰「疫」的攻堅時刻》和《武漢市中心醫院醫護感染調查》3篇文章,進一步聚焦熱點、難點和堵點。

第四周,周刊沿著「我們」的設問思路,把報導的方向從現場再次「回收」,放到了疫情防控的科學決策層面。採編團隊獨家採訪了中國預防醫學會專家組等權威學者和業界人士,在專業認知框架下復盤和審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決策,探討中國疾病防控體制的改革方向。這就是第四個全景式封面報導《防控之辨——我們怎樣科學應對》,包括《疫情防控的決策路徑》《疫情之後,疾控改革往何處去》等4篇文章。

與此同步,周刊主辦的《中國慈善家》雜誌推出了《武漢之痛:反思與救贖》的封面故事,以3萬字、5篇稿子的篇幅,對武漢疫情暴發和防控、全國對武漢的救援以及公益慈善組織的表現等,進行了獨特視角的審視。

作為全媒體平臺,周刊「兩微」等官方帳號秉承了雜誌權威、專業、理性的特質,總粉絲量7000多萬,具有較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總體報導策略中,我們堅持「移動優先」,大部分稿件第一時間在新媒體平臺上刊發,做到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平臺傳播,閱讀數據在央媒中名列前茅。初步統計顯示,周刊官方微信號1月20日至2月29日共發稿292篇,10萬+的文章有145篇,總閱讀量超過7200萬,單條最高閱讀量超過200萬。周刊微博號主持的#周刊君與你共同戰疫#標籤閱讀量超過65億,討論量110萬,在所有媒體中閱讀量名列第三。微博日均發稿200條,日均閱讀量1億+,共3000多條微博被熱門推薦,4000多條微博進熱門搜索,近600條閱讀量過百萬,30條閱讀量過千萬,單條(話題)最高閱讀量2億。

2月27日後,中國新聞周刊新媒體平臺繼續發出《假如新冠全球大流行,世界經濟會怎樣?》,《中國慈善家》微信號發出《公共衛生專家:不排除新冠病毒在全球流行乃至暴發的可能》等解釋性報導和建言性文章。周刊品牌全媒體矩陣的報導視線隨著全球疫情的變化,正在走向世界。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中新社推出五集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
    中國本土的現存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大大減少,越來越多學校、企業復學復工,疫情最嚴重的武漢,也逐漸恢復城市活力,人們可以捧起久違的熱乾麵了。  抗擊疫情的階段性成效,是中國人民用兩個多月的艱苦努力換來的,這段歷史值得認真回顧、深刻反思。3月30日,中新社推出5集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系統梳理中國戰「疫」進程,全景展現疫病突襲狀況下的中國作為,值得關注。
  • 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來了
    中新社3月30日推出五集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系統梳理中國戰疫進程,全景展現疫病突襲狀況下的中國作為。疫情發生後,中新社整合多方力量,陸續向武漢派出多名記者。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他們深入一線,探訪火神山、雷神山兩所在建醫院,與李蘭娟院士一起「紅區」查房,跟隨志願者汪勇走進武漢金銀潭醫院……用鏡頭記錄下戰疫進程中大量珍貴影像。
  • 10件新媒體戰「疫」精品的創作秘笈
    編者按:11月19日,在中國記協和湖南省委宣傳部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上,中國記協新媒體專業委員會發布了中央媒體、地方媒體「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十大精品案例」各10件。今天,我們選取中央媒體的10件案例,與大家分享這些融合式、沉浸式、社交化、場景化的戰「疫」精品背後的秘笈,聆聽創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 堅決打贏戰「疫」輿論鬥爭主動仗
    (一)強貼新聞標籤,惡意汙名化中國標籤並不是新聞術語,貼標籤卻是西方媒體妖魔化報導的慣用伎倆,其目的是搶奪新聞事件的「優先定義權」,影響公眾對該事件的認知。西方媒體深諳其「法則」:2020年1月7日,我公示新型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將其名稱暫定為2019-nCov,並得到世衛組織認可。
  • 《中國新聞周刊》副總編輯陳曉萍:找到那個「一針見血」的問題,為...
    而《中國新聞周刊》的報導團隊也隨著報導節奏和規模逐漸補充形成,抽調的記者和編輯成員來自於各部門,他們有熱情、素質高、專業技能好。 疾病和醫療(產業)報導一直是《中國新聞周刊》一個重要的報導領域,正是依靠這些沉澱,在此次疫情報導中《中國新聞周刊》得以和財新三聯一起站在最前沿。
  • 【學者新論】程美東、陳晴:更好地向世界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對部分英文媒體中國戰「疫」報導的觀察思考
    對中國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西方部分英文媒體一方面客觀地呈現積極抗「疫」的中國形象;另一方面,由於傳播渠道差異、文化差異、意識形態偏見等原因,被扭曲的解釋、被屏蔽的真相、被顛倒的事實也充斥其中。部分英文媒體對中國疫情的報導,值得我們認真審視和思考。
  •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今日頭版報導河北日報抗疫新聞宣傳情況
    河北新聞網1月15日訊 今天,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發《河北日報社全媒體平臺聯動,做好疫情防控新聞宣傳——抗疫戰場,黨報人在堅守》的長篇通訊,對近期河北日報疫情防控新聞宣傳工作進行了詳細報導,全文如下:河北日報社全媒體平臺聯動,做好疫情防控新聞宣傳——抗疫戰場,黨報人在堅守「1月13日,石家莊市藁城區增村鎮封閉管控的第十天
  • 疫情期間的融媒體傳播特點分析
    如何生產出形態創新、內容專業、傳播高效的融媒體產品,成為戰「疫」報導的關鍵。疫情期間融媒體傳播呈現出的特徵,為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媒體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的策略提供了思考與啟發。1.慢直播呈現事實全景 扮演「解壓利器」疫情初期,相關新聞主要集中在最新進展、數據通報上,以滿足公眾對權威信息的需要。這一階段,大眾處於信息饑渴的狀態。
  • 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全放送
    中新社3月30日推出五集系列全景紀錄片《中國戰疫錄》,系統梳理中國戰疫進程,全景展現疫病突襲狀況下的中國作為。這五集分別為《疫病突襲》、《全民戰疫》、《中國速度》、《醫者大愛》和《四海同心》。讓我們一起觀看紀錄片,一起銘記中國戰疫!第一集《疫病突襲》從猝不及防,到艱難破局。
  • 融合傳播 完美呈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20年全國兩會報導的創新...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全臺之力從「新」出發,不負韶華,加快推進「5G+4K/8K+AI」戰略格局的實踐,調度央視新聞、央視頻、央視網、央廣網、國際在線等新媒體集群與電視、廣播、44種語言對外傳播平臺以及國際視頻通訊社、總臺駐外機構,以強大的融合傳播矩陣實現時政報導全網首發、兩會重要議程直播和公共信號提供安全平穩萬無一失、融媒體產品鮮活生動、全球傳播精準有力。
  • 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獲選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
    湖北日報訊(記者張小燕)12月12日,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暨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頒獎大會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湖北日報融媒體中心獲選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
  • 浙江衛視:抗疫時期新聞直播在平臺布局、多元報導、內容協同等方面全面提升
    電視新聞直播是電視媒體在遭遇突發、重大新聞事件時採用的一種報導手段,具有大時段、全面性、可視化的特點。順應媒體融合的時代步伐,傳統電視新聞直播的內涵與外延發生了深刻的變革,電視新聞直播呈現出「一體兩端、融合傳播」的新特質。
  • 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公布,南方周末內容付費工程入選
    十大創新案例頒獎大會獲獎嘉賓與頒獎嘉賓合影12月12日,2020中國應用新聞傳播論壇暨中國應用新聞傳播十大創新案例頒獎大會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辦
  • 以不斷創新的傳播服務,架起行業溝通與交流的平臺!聚焦《紡織服裝...
    20年來,從《紡織信息周刊》到《紡織服裝周刊》,我們用心打造了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刊,成為行業媒體的中流砥柱;20年來,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再到科技、時尚、綠色,我們見證並記錄了行業的日新月異;20年來,從一冊紙刊到「三刊一網兩微一抖」的融媒體平臺,我們逐夢前行,以不斷創新的傳播服務,架起行業溝通與交流的平臺。
  • 中國戰「疫」記憶庫項目正式啟動
    中國戰「疫」記憶庫項目致力於全方位收集和保存體現廣大人民群眾防疫控疫狀態下具有歷史價值或特殊意義的各類型資料,以及各地區、各機構、各團體所付諸的行動記錄,真實記錄各行各業全民抗「疫」的生動故事,客觀反映中國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現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充分展示中國模式在面對重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時的現實意義。
  • 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精品案例發布
    華聲在線11月19日訊(記者 盧小偉 李昆勵)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全國醫護人員白衣執甲、抗擊疫情,廣大新聞工作者也衝在一線,記錄戰「疫」。11月19日下午,2020中國新媒體大會「融合發展中的內容創新創優」分論壇發布了2020中國新媒體戰「疫」精品案例。地方媒體十大精品案例、中央媒體十大精品案例分別亮相現場。
  • 全球華文新媒體同心戰「疫」信息服務平臺上線
    中新網北京4月2日電 (馬秀秀)同心戰「疫」,你我攜手。由中國新聞網、中國僑網聯合全球華文新媒體共同推出的同心戰「疫」信息服務平臺4月2日正式上線(www.chinanews.com/m/COVID-19.html)。目前,已有百餘家海外華文新媒體參與其中。
  •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今日頭版報導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傳播...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今日頭版二條重點關注了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傳播力建設,全文如下: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近日在採訪中了解到,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把2020年作為「媒體融合發展決勝年」,提出了「平臺融合、流程再造、策劃先行、內容為魂」的媒體融合發展理念,把採編考核和激勵機制創新改革作為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在黨報《貴州日報》、黨刊《當代貴州》以及當代先鋒網和「天眼新聞」客戶端全體採編人員中推行「移動優先」「移動首發
  • ——2019兩會新媒體報導觀察 - 新聞戰線
    在報導形式上,直播、短視頻、數據新聞、H5交互漸成常態,VLOG、評書等新呈現形式引人關注。同時,中央媒體與地縣媒體配合傳播主流價值,傳達地方聲音;傳統媒體和商業平臺的合作創新兩會報導方式,助推媒體深度融合。
  • 新聞海報、H5、手繪……光明日報全媒戰「疫」
    1月29日,光明日報首批赴武漢一線報導組出發前合影。光明日報一線報導組赴武漢兩周,發回了幾十篇人物報導。兩微一端為此開了一個專欄:「武漢面孔」。其中一位主人公,叫王利。2008年,她18歲,在四川漢旺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