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連成社的京劇武戲 ——由葉盛章《酒丐》所想到的

2021-02-06 富連成

清光緒30年(1904),京城創辦了富連成科班,又稱「富連成社」。創辦者多為梨園界師友,可以說是梨園行群體創辦的,延續有44年之久。

前文提到,對創建多種《八大拿》戲頗有貢獻的武生沈小慶,出科於嘉慶道光間著名的京劇科班——老嵩祝科班。前輩專家稱:「京劇武生之基本藝術,實習系嵩祝一派之流傳也」(王芷章《京劇名藝人傳略集》)。創辦富連成科的班主葉春善,其父葉中定也曾在老嵩祝科班學藝。葉春善自己

曾學藝於著名武生楊隆壽、姚增祿的小榮椿科班,有深厚的文武生根底,是楊小樓的師兄弟。其時,「四大徽班」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春臺的孩子,和春的把子「之譽。富連成社的教學與春臺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相適應,至於「軸子」(整本戲、連臺本戲)、「曲子」(崑曲),當另作別論。

在京劇教育史上,富連成社處於從科班教育到院校教育的轉折時期,造就了800餘名京劇人才。其辦學以廣和樓為表演基地,成建制地以科班方式招收各屆學員。理念是:邊學邊演,學演結合,一方面針對京劇各行當培養演員,另一方面力求尖子學生成為「角兒」。

晚清京城戲園子裡流行武戲,但練武是個苦差使。在訓練培養「武行」演員這一點上,葉春善以身作則,從自身家庭做起。現在看來,富連成葉家確實培養出了武行專門人才:其三子葉盛章,是專職的武生兼武丑:四子葉盛蘭,是文武皆通的全行小生;五子葉盛長,是側重於做工的文武老生;孫輩葉少蘭是當代北京軍區戰友京劇團文武皆通的全行小生,葉金援、葉金森是北京京劇院、國家京劇院的骨幹武生。

富連成社則只招收男學員,培養男伶。1936年,焦菊隱創辦了男女合班的中華戲校,增設了「文化科」,亦培養各行當的京劇演員。由於種種原因,在富連成社解散後的1948年,葉盛章曾以武行挑班。當年戲班裡以武行挑大梁的幾乎絕無僅有。葉盛章既擅武生,更擅武丑,其挑班有相當一批武戲劇目作為根底,如《八大拿》、《惡虎村》、《三岔口》、《時遷盜甲》(《雁翎甲》)、《三盜九龍杯》、《盜銀壺》、《夜奔》、《蜈蚣嶺》、猴戲《安天會》(京昆)、《打瓜園》(山西白)、乞丐戲《教歌》(昆醜、蘇州白和揚州白)等。

葉盛章武戲的主要代表作是江湖俠義題材。如:水滸題材的《時遷偷雞》、三俠五義題材的《徐良出世》、《彭公案》題材的《歐陽德》、新編俠義傳奇的《酒丐》。如上所述,晚清俠義戲體現了廟堂之俠與江湖之俠的分化,並由此拓寬了美學領域裡「外醜內美」 的理念——內外之間相反相成,外表形象的「醜」,與內在性格和道德的「美」形成了強烈的戲劇對比。葉盛章的武丑塑造了偷雞的時遷、白眉毛徐良、戴眼鏡和拿菸袋鍋的怪俠歐陽德、叫花子模樣的酒丐,都屬於小人物的「江湖之俠」——平時有小毛病,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是更受人尊重的外醜內美的「大俠」。

在京劇界,武丑不是主要行當,難成主角。西方小說和戲劇界同樣如此。直到文藝復興後,小人物的正面形象才慢慢突破「古典英雄主義」模式,成為文藝界的進步思潮。如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捷克小說《好兵帥克》等。在這一點上,《酒丐》塑造的武丑兼武生範大杯,在意識形態上體現了文藝界的進步潮流。2017年,北京「葉派武丑培訓班」重新排演了新編俠義傳奇《酒丐》。主角範大杯平時貪杯,穿的是百納的「花子衣」,因拾金不昧而遭到誤會。關鍵時刻,他翻牆越脊,解救了因剿匪被囚禁在山寨的王翠娥和名妓蘭娘,使剿匪壯士文魁和蘭娘得以重圓。(圖六、圖七)

相關焦點

  • 「折子戲賞析」第十六出——三岔口(京劇)
    在金升社時代,葉盛章演的是「老」版,主人公劉利華還是個奸佞的反面人物。夫妻倆開的是殺人越貨的黑店。他們本來是要加害焦贊的,但是與前來保護焦贊的任堂惠發生爭鬥,被其所殺害。葉盛章的技藝高超在圈內是出名的,但是他卻主張演員不能靠單純賣弄技藝贏得觀眾。在創作中,他總是要苦心孤詣地尋找人物的生活依據,他強調的是演人物。
  • 今晚19:00,浙江京劇團上演南派京劇武戲《飛虎將軍》
    南派京劇武生一絕評新編歷史京劇《飛虎將軍》戴平京劇武戲難得,優秀的南派武戲尤其難得。近半個世紀來,京劇的武戲衰落了。自蓋叫天之後,曾幾何時,南派武戲幾成絕響。令人驚喜的是,最近有幸觀看了由浙江京劇團團長翁國生導演並主演的京劇《飛虎將軍》,使我強烈地感受到:南派武戲仍然興盛,蓋叫天后繼有人。翁國生師從蓋叫天弟子周榮芝和蓋老嫡孫張善麟,深受南派京劇武戲的薰陶;隨後他又拜京劇武生名家高牧坤為師,勤學苦練,對武戲充滿了深深的眷戀和熱愛。經他數十年的不懈努力,一出出蓋派名劇得以傳承,一出出新的武戲問世。
  • 【人物】京劇武旦大師班世超的傳奇人生
    「和班爺爺接觸不多,但猶記90多歲高齡的他明亮的眼睛,明朗的笑容……」「驚聞班老先生離世,深夜分享一篇文章,共同懷念班老先生……」連日來,我區京劇界人士通過微博、微信等多種形式追憶天生武旦、富連成京劇科班年歲最長的見證者。10月11日、12日,記者多方採訪京劇界人士,並連夜拜讀《著名京劇武旦班世超舞臺生涯六十年》一書,了解班老先生精彩紛呈的演藝之路。
  • 【戲·訊】京劇武丑表演藝術家張春華去世,享年94歲
    張春華同志生平簡介張春華(1924—2019),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戲劇終身成就獎得主,國家京劇院藝術指導委員會顧問。張春華原名張士銘,生於天津,河北武清縣人。1934年入天津天華景稽古社科班學習京劇武生、武丑,得婁廷玉、丁秉春等傳授,並得尚和玉指點。
  • 蘇育生:失傳的京劇《九曲黃河陣》
    說起京劇《九曲黃河陣》,現在不僅無法找到劇本,而且也很少有人說起它。陶君起編著的《京劇劇目初探》,僅標明見於《道鹹以來梨園系年小錄》,除簡要介紹劇情外,還說「見《封神演義》第四十七——五十回。武戲。三霄與姜子牙、趙公明皆為主角」。還特別說明「尚小雲曾演出」。
  • 【京劇人物】稽古社子弟班回顧
    四、北京的「長慶社」科班當年稽古社小班的學生已有四十多人,文戲、武戲已有幾十齣,要是好好地再培養培養這些幼苗,將來都很有希望能成為好的京劇演員。演大戲人手不夠,辦科班還需要擴充實力。事也湊巧,正趕上當時北京的「長慶社」科班因社長陳富康、副社長耿明義為了資金問題和班主常家產生分歧,由於內部糾紛,科班難以再維持下去。
  • 五十年代李金聲京劇團老演員再聚首
    陳志清先生弟子:北京京劇院坤生由奇此時,劇團除武戲隊外眾多優秀京劇演員如:朱鴻聲(馬連良先生大弟子)、遲金聲(馬連良先生弟子)、王紫苓(荀慧生先生弟子)田中玉、龍文瑋(李洪春先生弟子)、徐韻昌(富連成)陳金彪(中華戲校)、張永祿(斌慶社)、俞少荃(宋繼亭弟子)馬鳴喆(鳴春社)洪和昌
  • 長官京劇社
    長官京劇社源於1970年的長官公社「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由原所屬各村、社、生產隊文藝特長及愛好者組成。公社黨委聘請德州京劇團專業老師傳授現代京劇樣板戲,對演員和樂隊「文武場」手把手輔導培訓。經老師兩個多月指導,他們已能夠排演《紅燈記》《沙家浜》等曲目。這些愛好者成立了農民劇團,走村入社為群眾免費送去一場場精彩的演出,讓村裡的老百姓飽食一頓頓「精神大餐」。
  • 京劇名家張春華去世:九旬高齡收徒 被稱當代武丑泰鬥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宋宇晟 上官雲)記者從國家京劇院獲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京劇)代表性傳承人、京劇表演藝術家、武丑名家張春華,5日凌晨6點05分在北京逝世。張春華講座現場。
  • 吉林市,為何被稱為京劇的第二故鄉?
    說起京劇,人們自然而然想到的是那迴蕩在京城裡的腔調。其實,京劇在清朝時便形成了以京城為中心,輻射中國大地的態勢。如果說清朝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入京城是京劇的起源,那麼,京劇在民間的傳播便是其成為國粹的助推力。吉林城的京劇歷史便是其中的重要一筆。這也是為何吉林市堪稱京劇第二故鄉和京劇藝術搖籃的緣故。
  • 《青春京劇社》,京劇也可以這般青春
    《青春京劇社》收官不久,但是餘溫仍在,小Z覺得還是值得一看的。而且我每一次開電視,優酷也總是推這個綜藝。《青春京劇社》是以京劇為載體,把它融入綜藝的形式,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京劇,愛上京劇。主持人是大家所熟悉的張國立老師,幾位常駐嘉賓都是年輕人。而請來的京劇名角都是來教授幾位年輕嘉賓,讓幾位年輕嘉賓掌握京劇的一些技能。在每一期裡,京劇名角都會給我們呈現經典的唱段,比如《薛仁貴回窯》、《白蛇傳》、《智鬥》、《坐宮》等。不得不說,京劇的韻味還是值得探尋。
  • 戈寶棟:欣賞武戲《洗浮山》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京劇的「
  • 【京劇人物】菊壇秋葉紅——京劇名宿吳素秋訪談錄
    【京劇名家吳素秋老師的藝術生涯輝煌而燦爛,她遵循繼承與創新並舉的原則,歷經磨礪成就自己獨特的表演藝術風格,為喜歡她的觀眾所津津樂道。我7歲開始學習京劇,啟蒙老師是出科於富連成社的趙盛壁先生,他給我說了兩齣武生戲《白水灘》、《石秀探莊》。趙先生覺得我眉目清秀,身體消瘦,更適合學旦行,便領著我去見了他的師兄弟陳盛蓀先生,從此我改學旦行。我只跟陳先生學了兩個月《賀後罵殿》就粉墨登臺了,地點在西單的哈爾飛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