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您哪裡不舒服?」昨天午後,一對年輕夫婦匆匆走進北京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發熱急診,護士武曉芳迎上前問道。
男士告訴武曉芳,他們三天前從外地回京,之後出現了發熱、咳嗽等症狀。武曉芳迅速指引兩人掛號、就診。
「您別著急,我們先確認原因,以方便後續治療。」面對神情凝重的女士,武曉芳知道她擔心什麼,趕緊安慰道。
積水潭醫院回龍觀院區是服務「回天地區」市民的主要醫療機構。春節假期,這裡的發熱急診成為阻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橋頭堡」。昨天午後記者來到這裡,目擊醫護人員戰「疫」。
這裡採取了嚴格的防感染措施,清潔區和汙染區嚴格分離,就診區域、就診路線獨立。
進入診區,首先從穿防護服開始。記者本以為這是一件輕鬆的事情,親身實踐才發現並非如此,戴醫用帽、N95口罩、護目鏡,穿防護衣,戴第一層手套,穿鞋套,穿防水隔離衣……足足有10多個步驟,並且順序都不能亂。記者在護士白愛華的幫助下,用了10多分鐘才穿好這一身。
穿戴嚴密後,記者走進診區,很快就發現自己呼吸難度加大,鼻梁被護目鏡和口罩壓得生疼,眼前視野模糊,「您適應下就習慣了。」忙碌間隙,護士武曉芳對記者說,此時她護目鏡內的水汽已經凝結成小水滴,鼻梁處能看到一道磨破皮的血印,但這並不妨礙她迅捷地引導病人、填寫單子……
武曉芳原本是神經內科的住院護士,大年初二夜裡來到發熱急診正式上崗,「這裡一個班8小時,除了吃飯外基本沒時間坐下來,穿脫防護服流程複雜,所以也不敢輕易喝水。」武曉芳說,她很欽佩原先一直戰鬥在這裡的同事,「他們太不容易了。」
北京積水潭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孫成棟告訴記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醫院從鼠年第一天開始從各科室抽調人員,全面加強了發熱急診的醫護力量,兩個院區發熱急診的醫護人員從原先的18位增加到了41位,其中回龍觀院區就有8位醫生和17位護士。
「別看人增多了,但每個人的工作量只增不減,最高峰時這裡一天要接待200多位病人。」孫成棟對記者說。
下午4點,從江西返京的那對夫婦得到了初步檢查結果,兩人都有明顯的肺炎症狀。男士對記者說,他們春節前從北京回江西老家時,乘坐的列車停靠了湖北地區,他擔心正是那一段行程帶來了感染風險,不停地用手搓揉著自己的褲邊。
「別擔心,我們會幫您確認最終的檢查結果,沒事兒最好,有情況咱們就耐心治療,沒問題的。」診室內,醫生張雪梅一邊安慰他們,一邊為兩人採集了檢測樣本。
按照要求,排除新冠肺炎需要採集兩次樣本檢測,每次檢測間隔24小時以上。發熱急診專門為這部分病人準備了留院觀察的房間。記者看到,留院觀察的房間雖不大,卻非常整潔明亮,一房一床,帶獨立衛生間。
護士們給每個房間都做好了通風、消毒措施。白愛華說,入住期間,他們會把一日三餐都送到留院觀察者的房間門口,並盡力做好服務。即便如此,她也明白,留在這裡的人心裡並不輕鬆。
她說,曾經有一位中年男士入院時面色凝重,平時沉默寡言,醫護人員的服務稍有不及便大喊大叫,抗議不停。但兩天之後,這位先生被排除了新冠肺炎。得知結果後,他一瞬間興奮不已,變成了「話癆」,逢人就要握手道謝,還連連跟醫生、護士說對不起。
「我們都能理解他的心情!」白愛華說,「作為醫護人員,我們每天最開心的就是看到他們安下心來,出醫院回家!」
孫成棟告訴記者,從節前到昨天下午他們一共留院觀察了19位病人,有16位都最終排除了新冠肺炎出院,「大部分病人都屬於普通流感或者其他呼吸道疾病,很快就能康復。因此留院觀察也不用緊張。」
這些天,不少醫院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資源都出現了緊缺。離開發熱急診前,記者和孫成棟聊起這個話題,「我們也不輕鬆,每天光N95口罩就要消耗50至80個,普通醫用外科口罩上百個,現在全醫院都在調配資源,優先保障我們。我們會保護好自己,珍惜用好這些資源。」孫成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