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非常出名的段子,說是為什麼歐美的人死活不喜歡戴口罩,而你在國內大街上可以看到專家說要有多嚴實就有捂得多嚴實的國人。理由很簡單,你看看歐美傳統俠盜,如佐羅、蝙蝠俠都是捂眼睛的;而在中國傳統裡,那些月黑風高夜的劍客,梁上君子們往往是用一塊方巾包住嘴巴,這從側面說明了為何歐美人骨子裡就不願意戴口罩,簡直無法反駁。
不過我們今天的重點倒不是為什麼歐美人不喜歡戴口罩,而是說世界上有一個奇葩的國家文化,他們在幹偷偷摸摸時候的時候即不包眼睛,也不捂嘴巴鼻子,而是把頭和鼻咽部(鼻子和嘴巴連接處)裹得嚴嚴實實的。相信很多喜歡看日劇的小夥伴們已經知道答案了,沒錯,如果再加上背個綠底白色草圖案的方塊布包裹,這就是日本最經典的小偷形象。
相信大家小時候在看日本動漫見到這種裹著頭和鼻咽部的小偷,一定腦門上有個大大的問號,這不是明擺著告訴別人你是誰麼?難道把髮型和鬍子遮住就沒人認出來了?實際上這種形象並不真正存在於日本歷史中,那麼它到底又是怎麼來的呢?就是我們今天要揭露的謎底。
說到日本的小偷形象,實際上中國人對日本的第一印象那就是小偷少,例如《後漢書》中就記載:
倭國婦人不淫,不妒忌,不盜竊,少爭訟。
這麼少的"偷盜率"實際上跟日本的風俗和法律也有關係,在日本的傳統觀念中,偷盜和好吃懶做是聯繫在一起的,人們認為這種行為不僅極其羞恥,更會為給家人帶來厄運。所以哪怕是選擇明搶,攔路打劫等,日本也極少的人會選擇偷盜。
當然了,這並不代表日本就沒有小偷,例如日本戰國時期就有鼎鼎大名的俠盜石川五右衛門,白天是商人模樣去打聽富貴人家,踩好點,晚上則化身盜賊,劫富濟貧,頗受當時窮苦百姓的歡迎。然而其一次偷竊豐臣秀吉家名寶千鳥香爐時卻失守被捕,被處以釜煮之刑而死。在國內的地攤文學上,有一個說法是豐臣秀吉因此制定"一錢斬"法案,也就是只要偷盜一分錢就會被處以斬刑,由此遏制了日本"小偷"的出現,後世日本將軍皆沿襲此律。
但實際上"一錢斬"最早出現在我國北宋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的《一錢斬吏》,說的根本就不是偷盜的事,完全是被地攤文學張冠李戴了。不過即便如此,日本古代確實一直就有針對偷盜比較嚴厲的律法,亦成為日本小偷少的原因之一。
正因為日本小偷少,對於小偷的形象又比較模糊,可加上小偷少並不代表沒有小偷,於是增加人們對小偷形象具體化的想想,也正是在這期間有兩樣東西的出現徹底讓小偷背了鍋,那就是日本手拭和風呂敷。
其中這手拭就是我們漢語中的手巾、手絹。原來自公元1,2世紀中國的養蠶技術經由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就從穿著獸皮樹葉的繩文時代,進入了彌生時代,可算是日本文明史的一大步。雖然我們是把養蠶的技術教給日本人了,但是從蠶絲變成布可遠比養活幾條蠶難上不止百倍,這就導致了即使千年之後,能用上一塊絲絹製成的手巾,那都是大戶人家的標誌。
這時間一躍,就到了日本江戶時期,由於農業的迅猛發展,原本只是富家小姐消費的起的手巾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雖然手巾從土豪象徵變成人手一塊居家必備品,但是對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還是不能太浪費著用。
於是這些農村的婦女們就把原本只是擦拭汗水或者身體的手巾整出了花來,例如裹在頭上在下巴打結的叫做"頰被";在臉側打結的叫做"道行";折成帽子戴在頭上的叫做"道中";我們常常看到影視中日本婦女頭上一圈包裹的就叫做"吉原"。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日本小偷形象中包裹著頭和鼻咽部的,叫做「鼻掛」。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日本手拭的不同用法實際上是對應不同的家務活,鼻掛很顯然就是在處理糞水時候用來捂鼻子的戴法。而根據有的說法,江戶後期大名沒落,許多武士生存難以為繼,於是他們在偷竊的時候就採用鼻掛的方式,因為這樣可以蓋住作為武士特徵的月代頭,由此產生了戴鼻掛的小偷形象。
不過這個說法好像並沒有依據,因為你用其他的方式也可以蓋住月代頭,那麼為何不是"吉原",不是"頰被",偏偏是"鼻掛"呢?這其實我們可以從小偷另一個形象關建品"風呂敷"中找到答案。
首先"風呂"實際上就是漢語中泡澡堂的意思,眾所周知,日本是個極其喜歡泡澡的國家,對日本人來說泡澡就是傳統文化,是日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連日本的古代寺院都是建有澡堂的。如始建於公元607年,位於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其《法隆寺資財帳》中就記載"風呂"室長7丈8尺,寬3丈3尺。可想而知連出家人都拒絕不了泡澡,更別說普通人了。
而風呂敷最早是包袱皮,是一塊長寬約130公分左右的布塊(也有更小的),上面繡有各種花卉圖案,摺疊起來可以用來包裹東西。目前日本最早的風呂敷收藏在奈良正倉院中,是當年聖武天皇時期用來包裹名貴字畫和舞樂的服裝。直到室町時代,開始出現上流階層的武士在洗澡時候會用它來包裹換下來的衣服或者是墊在腳下。而當時這種要先用蒸汽溼潤身體的浴室被稱為"唐風呂",於是包袱皮就逐漸改名叫做"風呂敷"。
後來到了江戶時期,商業的公共澡堂開始在日本流行。這個時候人們用風呂敷包裹著衣服去浴室,還能用他墊在腳下,於是久而久之風呂敷就成為了專業的包袱皮。而在包袱皮產生的過程中,日本人尤其喜歡苜蓿草,因為這種草能像蔓藤一樣四處散開,生命力頑強,在日本文化中代表著長盛不衰和長壽的意思,又叫做唐草(當時日本人真的喜歡什麼名字前面都加個唐)。於是日本人就把唐草圖案畫在了風呂敷上面。
到了後來唐草圖案的風呂敷越來越流行,幾乎家家戶戶都有用它來包裹東西,裡面亦不乏金銀珠寶。於是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中國古話叫做"此地無銀三百兩",小偷進屋不用看其他的,直接把主人的風呂敷拿走就行了。當然了,更多的小偷甚至自己就帶著風呂敷去"串門",偷到東西就用風呂敷一裹即走。於是久而久之就有了小偷背著唐草圖案風呂敷的形象產生了。
我們再回到之前的鼻掛,可以這麼說,日本小偷戴著鼻掛背著唐草圖案風呂敷的形象類似我國傳統戲劇中丑角油頭粉面鼻梁畫白的形象,是一種借鑑日常生活而組合而成的一種醜化形象。最直接的證明就是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早期日本小偷是這樣子的,它是伴隨著日本動和影視作品的出現率先出現在藝術作品中,隨後成為了人們廣為接受的藝術形象。
打個比方,我們都知道現代女孩子結婚是一套中式秀禾,一套西式婚紗。但實際上秀禾並不是真正的中國傳統婚紗,在我們之前的時代沒有任何人是這樣穿的,它是一個非常純粹的影視劇作品由於流行被現實所接受。而日本的小偷形象也正是如此所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