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簡介
馬龍·白蘭度馬龍·白蘭度[1](Marlon Brando 1924~2004)美國演員,當代最偉大的演員之一。性格桀驁不馴,被軍校退學後赴紐約學藝。1944年開始登上百老匯舞臺,三年後以《欲望號街車》的爆炸性演出成為劇壇巨星。40年代中後期,他加入大導演伊利亞·卡贊領導的「演員工作室」成為最早的成員之一。
1950年以《男兒本色》躍進銀幕,接著拍電影版《欲望號街車》令他成為好萊塢巨星。1954年,他以《岸上風雲》獲得奧斯卡、紐約影評人協會及坎城電影節影帝三項大獎。這位在當時被冠以好萊塢之王的超級巨星在遭遇《叛艦喋血記》的慘敗沉寂數年之後於1967年退隱,1973年復出主演的《教父》再度榮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在歐洲拍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則引起極大爭議。之後的《超人》、《現代啟示錄》和《血染的季節》等片,也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其中,《血染的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
進入90年代後,年邁的白蘭度依然演出了頗具水準的影片《唐璜德馬科》和《人魔島》,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那爐火純青的演技。馮小剛的《大腕》曾計劃邀請他出演,但因身體狀況未能參與。2004年7月1日,這位一生頗富傳奇色彩的好萊塢「教父」與世長辭,享年八十歲。
摺疊編輯本段表演風格
馬龍·白蘭度一生中出演的影片幾近半百,從最開始的硬漢到後來的睿智老者,馬龍·白蘭度為影迷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經典熒幕形象。
50年代初期的馬龍·白蘭度,塑造的角色風格比較統一,硬朗、不羈、放蕩,游離於主流群體之外,卻充滿了致命的吸引力,《欲望號街車》裡的斯坦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他諸如《薩巴達傳》中的革命領袖,《凱撒大帝》中的安東尼,《碼頭風雲》中的礦工,《飛車黨》裡的小混混,無一不是他粗野遒勁的表演風格的體現。
憑藉《碼頭風雲》奪得奧斯卡小金人的馬龍·白蘭度,並沒有在這裡止步,而是更加勇於嘗試各種不同風格的表演。這一時期他的戲路非常寬廣:1957年在《再見》中扮演一位美軍少校,1958年在《幼獅》中扮演一位納粹軍官,1959年在《流浪者》中扮演一位流浪漢等等。而所有的這些嘗試,都得到了不錯的評價。之後,馬龍·白蘭度更是嘗試自導自演影片《小心眼兒》,出演主人公裡奧。 60年代末期從好萊塢淡出的馬龍·白蘭度,在1973年復出,並憑藉《教父》一片中的黑手黨教父角色,第二次捲走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小金人。這之後的馬龍·白蘭度,演技日臻完美,與年輕時期的硬漢角色相差甚遠。精明內斂而又霸氣十足的教父唐·維克託,迷戀上一名法國少女的中年作家,越南戰場上瘋狂殘暴的科茨上校,對生活感到麻木的精神病醫生傑克等,都在馬龍·白蘭度的表演中得到了升華。馬龍·白蘭度的最後一個演藝高潮一直持續到他去世為止,雖然數量不算多,但片片都是精品。
摺疊編輯本段演藝經歷
他和戰爭與軍旅的關係倒不是由於他的青春時代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早先家人把他送往軍校結果竟然是不歡而散---他被軍校開除!當家人給他經濟支助讓他受教育時,他選擇了戲劇。顯然他自己的選擇來得比較高明,並且他還懂得選地點--紐約。
著名的藝術教育家早就看出白蘭度是塊演戲的材料,並預言他不出幾年定會成為美國最優秀的演員。他的預言極快便應驗了,1943年他在紐約首次登臺獻藝,1944年在百老匯嶄露頭角,成為一位頗受矚目的人物。以後幾年他演了不少出名劇,主角配角都當過。
20世紀50年代進入電影界後,他曾飾演過許多不凡的角色。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在片中飾演主角,但並未引起人們注意。
1951年馬龍·白蘭度異軍突起, 出演影片《欲望號街車》,他以其獨特的厚實沉穩,粗野遒勁的表演風格成功地塑造了流氓無產者斯坦利的形象。他的出色表演使他獲得他的第一次奧斯卡獎提名。
接著,在《柴巴達萬歲》中飾演墨西哥革命領袖,獲第五屆嘎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年,在《愷撒大帝》中扮演安東尼,再次榮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4年在《碼頭風雲》中扮演一位孤身與黑社會抗爭的碼頭工人,為此他還親身去體驗生活,真正當起一個碼頭搬運工。他將這個角色飾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為美國中下層工人的光輝代表。他第三次榮獲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提名。
這四部影片奠定了馬龍·白蘭度在美國影壇的地位。
在此期間,他在1954年《野性騎手》的表演被認為是「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
馬龍·白蘭度的戲路非常寬廣,1957年他在《再見》中扮演一位美軍少校,1958年在《幼獅》中扮演一位納粹軍官,1959年在《流浪者》中扮演一位流浪漢,他在這些影片中均有不俗的表現。
20世紀六十年代,他的事業出現了滑坡。一場電影官司使他變得怪癖孤獨、沉默寡言,幾乎於世隔絕。他變得頑世不恭,成為好萊塢最出名的「浪子」。期間,只有《叛艦喋血記》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自己創辦的電影公司也宣告失敗。他幾乎在影壇銷聲匿跡。
他雖未必是「叛逆」角色的先驅,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發揚光大的人物。他為自己,也為觀眾建立一種風格,一種特性,一種典範。它就是以那獨樹一幟的「反英雄」格調,突破傳統,超越常規,在影壇輝煌了十年。很少人能像他那樣,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徵,又有令人稱道的出色演技。因此他就在影壇「不可一世」般地閃亮了十年。當人們以為他的一蹶不振終將萬劫不復時,他卻一如傳說中的火鳥,神話般地從死亡中復活,由灰燼裡再生,以新的榮耀,新的璀璨,新的震驚開始了他影藝生涯的第三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