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當年《甄嬛傳》裡的麝香、紅花、苦杏仁嗎?
最近大火的《延禧攻略》
「神助攻」葉太醫又貢獻了很多梗:
曼陀羅葉治失眠
葡萄和茶水不能同食
孕婦吃多了甜食,孩子得黃疸
······
這些說法到底靠譜嗎?
因為五阿哥剛出生時全身發黃,連瞳孔都是黃色的,「金瞳」在清朝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差點就被高貴妃給活埋了。
待到民間遊醫葉天士出場,方才診斷出這五阿哥原來是得了病理性黃疸。
而且還診斷出是由於愉貴人愛吃烤餅和糖糕,所以導致五阿哥才會天生帶黃。
嚇得看劇的孕媽媽們放下了手中的芝士蛋糕、巧克力慕斯、榴槤班戟、冰淇淋火鍋······
實際上,尚未有證據表明母親的飲食跟新生兒黃疸之間存在直接的關係。
但如果真像愉貴人那樣一天三頓以奶制的甜烤餅代替主食,是有可能誘發妊娠期糖尿病的,而孕期血糖控制不佳,會增加新生兒紅細胞增多症的概率,也就提高了新生兒發生病理性黃疸的風險。如果孕婦身體條件本來就不大好,又吃了太多大餅、膳食搭配不合理,那這血糖可就容易飄啊。
黃疸,是新生兒期一個常見的臨床症狀,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思維、習慣和各種知識的更新之間激烈碰撞,形成了大量的或靠譜或不靠譜的觀點,往往讓初為父母的家長們雲裡霧裡,不知所措,今天,我們收集整理了一些家長常見的疑問,希望給大家一個相對靠譜的回答。
不是,不是每個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但是大部分會,足月新生兒中大概60%會出現黃疸,早產兒中則有80%左右出現黃疸。
不是,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這兩個觀點存在已久,且深入人心,在一定程度上增進了人們對新生兒黃疸的認識,但也帶來了不小的誤導。
生理性黃疸,其實是一個排除性、回顧性的診斷,也就是說排除了其他病理性因素之後,才可以考慮診斷生理性黃疸。所以在新生兒期,尤其是1周以內的新生兒黃疸,無論何種原因均應高度重視,並遵從專業人士建議,密切監測及隨訪,日齡越小,對於黃疸控制的要求也越高。
不是。
新生兒黃疸,又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其包括高非結合膽紅素血症和高結合膽紅素血症,藍光照射是治療新生兒非結合膽紅素血症的最常用方法,但對於結合性膽紅素增高是無效的。
另外,針對不同日齡的新生兒,其採用藍光照射治療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一個10天的新生兒膽紅素達到220umol/L可能也不需要進行藍光照射,而一個1天的新生兒膽紅素達到120umol/L可能就需要進行藍光照射。下圖是不同日齡的藍光照射治療標準。
首先,兩者都是用於新生兒黃疸檢測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前者,無創快捷,應用非常廣泛,但仍具有局限性,常常因為孩子皮膚厚度、皮膚色素等因素而出現一定誤差,測值往往比血清實際膽紅素水平低,因此,經皮黃疸測值較高或日齡超過28天以上的孩子仍應進行血清膽紅素的測定。
理論上講,既然藍光照射治療可以退黃,而太陽光中也含有藍光,那麼太陽光確實有使黃疸消退的功能。但是,藍光照射治療對於光源與皮膚間隔距離,皮膚暴露面積等均有極大要求,而將新生兒脫得光光的擺到太陽底下曬是完全不現實的,大多數醫生建議寶寶曬曬太陽其實更多的是為了補充一點維生素D,而不是靠曬太陽來退黃,所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有很多家長會混淆母乳性黃疸的概念,有些孩子出生才1天,一聽母乳性黃疸,趕緊把母乳停了,結果越來越黃,這就是混淆了母乳性黃疸和母乳餵養失敗所致黃疸。
所謂母乳餵養失敗所致黃疸,一般發生在生後早期,母乳不足或餵養不力,導致患兒排洩延遲,腸肝循環增加引起黃疸,這種情況下應該鼓勵繼續母乳餵養,並增加奶量,加快膽紅素排洩。
而真正的母乳性黃疸,是由於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抑制了新生兒肝酶活性,導致非結合膽紅素無法變為結合膽紅素排出體外。其發生時間一般較晚,大多在出生2-4周以後。其診斷有賴於排出其他致病因素並且在停用母乳三日後可見到黃疸的明顯減退。
2016年國家藥監總局發文,新生兒、嬰幼兒禁用茵梔黃注射液,其實早在十餘年前茵梔黃注射液就已經為新生兒醫學界所擯棄,其禁用的主要原因,是中成藥注射劑製藥工藝以及純度等問題,容易導致人體嚴重過敏反應。
但茵梔黃口服製劑經大量臨床資料所證實,其對於新生兒黃疸是具有輔助治療作用的,是有效,較為安全的。當然,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是絕對無毒副作用的,尤其是中成藥,家長們在使用茵梔黃口服製劑時也應權衡其效益和風險,明確利大於弊時可考慮使用。
資料來源:楊雪 永川區婦幼保健院新生兒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