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近真實發生的一個驚險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夾山。熊師傅被楊伯請去家裡橘園幫忙,勞作一天,體諒熊師傅辛勞,中午吃飯的時候,楊伯拿出了自己珍藏的藥酒。這個藥酒不簡單,配方是一個「土郎中」介紹的,據說強筋骨,補肝腎,老年人最適合,喝了可以上山打的死老虎。
兩人各自喝了一兩半,天熱,怕補過頭,不多喝,美其名曰喝養生酒。果然「補」過了頭,一個小時以後,兩個人都感覺特難受,心慌、嘔吐、全身發麻,趕緊撥打中醫院120,接到了我院急診科。一做心電圖,顯示「多源性和頻發室性期前收縮」,通俗的講,就是心臟失去了指揮,胡蹦亂跳,這人能受得了嗎?經過仔細詢問,結合兩個人的症狀,診斷為「烏頭鹼中毒」。幸好就醫早,不然後果可真說不好。對於很多注重養生的老年朋友來說,
自製浸泡酒
可能是養生清單上的重要一項。
然而,
自製藥酒有風險,
真的不能掉以輕心啊~
藥酒包含酒和藥物的雙重功效,但主要是藥用。俗話說「酒乃百藥之長」,酒本身也有藥的作用;而且,酒可以把藥材中脂溶性、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全部溶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藥效。「酒借藥勢、藥借酒力」,酒和藥能互相提高作用。
而藥酒不是任何人都適合飲用,許多人並不勝酒力,感冒、發熱、嘔吐、腹瀉、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皮膚病、部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多不宜飲酒,還有孕婦、婦女哺乳期、兒童、肝腎功能不全者更不能飲酒,藥酒也要講究禁忌。
另外,許多藥物不適宜用於泡製藥酒:一是大多數礦物藥及其加工品,特別是一些有毒的礦物藥及加工品,如砒石、砒霜、硃砂、銀硃、雄黃等;二是許多毒性很強或作用峻猛、強烈的植物類和動物類中藥,肝腎毒性很大的藥物,如馬錢子、生川烏、生草烏、水蛭、蟾酥等,還有一些地區習用的有毒的草藥,一些新近引入的、臨床使用經驗很少的新品種,均不應引入泡製藥酒。
泡製藥酒選方一定要針對自己的體質或疾病證型,應在諮詢醫師或藥師意見的前提下對證選藥、合理組方。比如腎陽虧虛、肝腎虧虛、寒溼阻滯等證型,選擇的藥物就是補腎溫陽、滋補肝腎、散寒祛溼的方藥。
藥酒多以白酒為溶媒,酒精含量一般在50%~60%,少數藥酒仍用黃酒製作,酒精含量在30%~50%,製作方法多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法的。不同的酒對療效影響不大,一般根據個人喜好選取酒的度數和氣味。酒量小可選38度左右的低度酒,酒量大可選52度左右的高度酒。
泡製藥酒最好選用炮製合格的中藥飲片,但不宜研磨成顆粒。因為顆粒容易使藥液混濁,透光度不好,而且顆粒狀藥物溶解得快,濃度大。除非需要快速溶解者,才會使用大塊的顆粒。
裝藥酒的容器多選磨口的玻璃瓶子,便於密閉、防止藥物氧化。深色的瓶子最好,如果用透明的瓶子,要注意不要在陽光下直射。藥和酒的比例搭配也有講究。一般來說,浸泡後的藥材約佔全部藥酒體積的1/3。將藥材泡入酒中,室內常溫保存,但是要注意密閉、避光,每天搖動數次,這被稱為「冷浸法」,是最常用的。還有一種「熱煮法」一一將藥材放入酒中加熱煮,可以溫陽解表。但是此種做法酒易揮發,使度數變低,不宜長期保存,因此只適合於短期內服用。
當藥酒的顏色不再加深,表明藥物的有效成分已經停止滲出,藥酒濃度已達到最大,就可以服用了。一般來說,動物類藥酒浸泡1~2周才可以服用,而植物類藥酒3~5天就可以了。有些貴重藥材,可反覆浸泡,離喝光前尚有1寸的液高時再次續入新酒繼續浸泡。
飲用時,每次喝一兩到一兩半。不善飲酒者可將藥酒兌在黃酒或冷開水中,按量飲用。滋補類藥酒服用時間沒有限制;而治療用的藥酒,最好不要在空腹或者吃飯時用;安神類藥酒,適合在睡前1~2小時服用。
一旦出現下述情況,就不要服用了,如藥酒質地混濁、絮狀物明顯、顏色變暗、表面有一層油膜、酒味轉淡、有很明顯的酸敗味道等。
下面,給大家推薦幾款民間藥酒方,需在中醫師辯證指導下使用。圖文:劉 科 龔文魁
編輯:餘師司
一審:李俊華
二審:楊海榮
終審:易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