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好朋友為什麼會逐漸疏遠?這是我聽過的最戳心的回答!」》時,我天馬行空地想到了另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為什麼朋友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比如你的大學室友或前同事,剛開始,你跟他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尚不明顯,至少,並不影響你跟他平等對話;但幾年或十幾年下來,這個差距就會大到讓你覺得他「高不可攀」的程度,即便是某些場合碰到,你可能也不敢跟他打招呼,你甚至會有意躲著他。(逆襲的情況,之前在其他文章中涉及過,這裡不說。)
如果人的能力都是線性增長的,那應該是,過去,他的能力是你的1.5倍,現在就還是1.5倍;就算他比你更拼一些,他比你強3-5倍「撐死了」。但現實中我們看到的情形可能是,剛開始,他的能力和成就只是你的1.5倍,現在卻是你的15倍、30倍!
只有一種解釋:除非是原本處於領先地位的一方做了一些自甘沉淪的事情,否則,人跟人之間在能力和成就上的差距,會以「指數級」的速度拉開。
起初,他的能力是你的1.5倍,選了個好平臺,假定這個平臺的層次也是你選的平臺的1.5倍,那在這個平臺上,他幹的事情的價值可能是你的 2倍或3倍(槓桿效應)。幹的事情越有價值,人在這個過程中就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所以,他的學習能力、學習速度可能是你的5倍。(這就像人工智慧可以憑藉超強的深度自我學習能力把人類甩得越來越遠一樣。)
還有一個原因在於「朋友圈」的差距。剛開始,他朋友圈中牛人的數量是你的2倍,然後,這些牛人,能為他帶來更多的牛人,如此循環,過了兩三年,他朋友圈中牛人的數量就是你的5倍、10倍、甚至30倍了。
所以,當你朋友圈中的大多數人還在從微信群裡跟陌生人搶紅包中「得到巨大的樂趣」、在津津樂道於工資漲了多少&年終獎發了多少、在討論韓劇裡面的哪個明星長得更帥、在討論「如何應對父母逼婚」和「如何防止老公出軌」的攻略時,他朋友圈裡的越來越多的人卻在談《經濟學人》今天又說了什麼、如何打造個人IP、小目標、「買個牧場放羊」......
(至於為什麼提《經濟學人》,可以搜索一篇文章《談資比奢侈品更昂貴的社會》;「買個牧場放羊」的典故,可參考我在文首提到的那篇文章——自己去搜狗上搜索,別找我要。)
這些牛人朋友,不僅是他學習的對象,他可以憑此以指數級的速度提高個人能力,而且,他所能觸達的資源也因此而得以「指數級增長」。
所以,幾年、十幾年下來,他的能力和成就,可就不是你的1.5倍,而可能是10倍、30倍、100倍。
好的機會都被牛人搶走了,那你的機會在哪裡?在那些牛人沒看到、顧不上或看不上的地方,這些才是你的藍海。你如果能找一個大多數牛人都顧不上做或不屑於做的事情,並把它做到極致,你就還有機會。
「大多數牛人都不屑於做的事情」,作為跟別人差距很大的那一批人之一,我結合自己的經歷談一些心得吧。
當年,我剛從製造業轉行進入媒體後,有同說:恭喜你,終於實現自己的理想了。我比較淡定地說:文字工作,其實是一種很低端的工作,是很多有能力幹的人所不屑於幹、或者雖然也喜歡但並未將其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的事情。讓某些頂尖級的企業界來做記者,人家絕對比我們幹得出色。
去年到現在做商業報導,接觸了很多創投圈的人,這種感覺愈發強烈。有好多次,看到一篇非常好的商業觀察類文章,然後,一看署名,作者並不是專職的記者、評論員,而是創業者、投資人。作為一個專門寫文章的,我的水平居然連他們的零頭都達不到,羞愧得無地自容。
但這也沒關係,如果把觀察的範圍擴大,把各種層次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納入進來,我的寫作水平,肯定會遠超出他們的平均水平。
如果時光倒流十幾年,文章寫得比我好的人,肯定比我多得多——假定全國範圍內有5000萬人文章比我寫得好。但在過去的十年裡,這5000萬人中有4950萬人都去幹更能發揮他們專長、也能創造出更大價值的事情了,他們或者是沒有時間寫作、或者是壓根兒不屑於寫作了;在他們都退出江湖後,我依然堅持著,留在了剩下的」top 50萬人」的隊伍裡。
到現在,全國文章寫得最好的50萬人裡面就有我,我不僅超越了幾億人,而且超越了原先水平比我高的4950萬人。(再強調一下,這裡的數據是假設出來的。但邏輯則是真實的。)
前幾天,我還跟粉條兒說,這幾年,通過在自己找到的藍海裡默默耕耘,很意外地,我這個原本底子很差的人已經能夠接觸到一些在某個領域裡都頂尖級出色的人。比如,在2016年以來,我前後的兩個老闆,都是在全國的財經媒體中最出色的人,其中,秦朔老師給我的幫助最大,這段學習經歷產生的價值將輻射到我今後的很多年裡。再比如,今年我跟別人有過三次業務上的合作,並且,這三個合作夥伴,在他們所處的領域裡,都是絕對頂尖的。
前一段時間,我還跟粉條兒說:「以前追不到的,現在我都看不上了。」這種話,很多女人看了會非常不舒服,但很抱歉,我說的並不限於男女關係,而更側重於合作夥伴、工作機會等。
這幾年,我的很多讀者說我的文風跟ZXX很像,我對此好不否認:「2010年,我看過他的一本書,好多地方,甚至能夠背誦。」但我當我意識到我在某些方面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他的時候,我就不看他的作品了。比如,我的幽默感、浪漫、毒舌都比他強得多。
前段時間,粉條兒還說:以前我很喜歡ZXX,現在再偶爾碰見,根本看不下去了。 我說:「我的毒雞湯看多了, 你會發現那種溫開水很沒勁。」粉條兒強烈共鳴。然後,我再補充了一句:「去年下半年,ZXX團隊的人來找我談公眾號互推,但被我拒絕了,因為我覺得跟他互推會』有損於我的逼格』。」
在兩年前,我很嚮往某個財經媒體,當時心想:要是能進去當個實心生,就算圓夢了。但前段時間,他們的人過來請我去做主編,我居然給拒絕了! 原因是,我覺得,我個人進步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這個平臺的進步速度,現在,我看不上他們了。
雖然有時候會很惶恐不安,覺得自己很空,什麼都不會,但有時候又很自戀,覺得自己正在快車道上飛馳。惶恐,是因為有自知之明,不高估自己;而自戀,則是因為在「藍海」裡的專注與踏實給了我底氣。
說到踏實,我想起去年有一次不知什麼原因跟粉條兒提起《阿甘正傳》,當時我說:「在好多年裡,我曾經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阿甘正傳》。大一上學期的英語課上老師給我們放了《阿甘正傳》,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後來就是大學畢業後在社交網絡上看到好多人的個人資料欄『最喜歡的電影』裡面都提到《阿甘正傳》,我很納悶,阿甘的故事到底好在哪裡?除了『勵志』還有沒有別的?為了搞清楚這個答案,在2011年,27歲的時候,我又重看了一遍《阿甘正傳》。果然很勵志,但我還是毫無感覺。」
粉條兒好奇,為什麼我明明覺得《阿甘正傳》『很勵志「,卻依然沒有感覺。我說:因為我自己就是跟阿甘一樣雖然很笨但又踏實專注的人,我自己的故事就很勵志(段位不一樣,但精神狀態差不多),所以,我不需要從別人的故事得到激勵。真相也是,大多數人喜歡勵志故事的原因都是』臣妾做不到』,所以才會有『看了很多勵志故事,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說法。
要真正做到專注與踏實,最關鍵的就是,無視誘惑。現在,誘惑無處不在,但我常常說:「這是個好事情,可是,又跟我有什麼關係呢?」這麼一想,我就對誘惑保持免疫力了。所以,對別人取得的成績,我常常是羨慕、嫉妒,但不會「我也要」。
今年,其實有好多次機會可以』轉行『,薪水也會在現有基礎上翻三倍,但我還是拒絕了,因為覺得「沒意思」。我當然缺錢,並且也愛錢,但是,我捨不得浪費時間。
上周,一個獵頭讓我去做XX,我在電話上說:「你介紹的這個工作,可能我到四十多歲,要養家餬口迫於無奈的時候會去幹,但現在,我還青春年少呢,我是不會幹的——我對所有不能產生精神價值的事情都充滿深深的敵意。」掛完電話後,獵頭在微信上對我說:你簡直就是業界的一股清流啊。
正如上次跟一個朋友所說:」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迫於生存需要去幹一些很無趣的事情,我們可以從這件事上掙一些錢,並且,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這些錢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滿足感;然而,我們仍然會覺得自己的時間被浪費掉了。「
不忘初心,真要做起來,並不難。四年前,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過:我是一個把寫作當性生活的人。現在,我依然堅持這一點。認準了,一直堅持下去,就會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如果一碰見「更好的誘惑」就想去嘗試一下,最終可能一事無成。
有好幾次,粉條兒問我:「以後生了孩子,你最希望ta能繼承你的什麼優點?」我說:如果優點可以遺傳,那我希望,我做事的專注與踏實都能遺傳給ta。有了這兩個,其他的有沒有都關係不大;因為,沒有的,也遲早都會有的。
So,越寫越沒條理,也不知道如何收尾了,那就乾脆不要結尾了吧?(本來我只想寫3、4、5、6、7、8、9、10那幾段,400字左右。然後,寫著寫著就失控了)
PS:給前老闆的喜馬拉雅語音節目做個廣告。同事在一個月前就找過我了,但我一直沒顧上,今天附上「每天聽見吳曉波」的二維碼,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試聽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