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頭號玩家》大熱,《閃靈》的電影情節作為影片中的重要彩蛋部分,勾起了很多人看《閃靈》,或者是再刷一遍《閃靈》,的念頭。
但是相信很多人看過之後都覺得,也不過如此,「一點都不恐怖好嗎」!
是的,《閃靈》電影本片120分鐘,就算是加長版144分鐘,刺激程度甚至不如《頭號玩家》裡面的10分鐘片段!!!
憑什麼「好於 97% 恐怖片」,簡直可以成為「最不恐怖的恐怖片」。
稍安勿躁……
今天我們來看看《閃靈》究竟恐怖在哪?經典在哪?
《閃靈》的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影壇著名的「混蛋導演」。
前兩天我們已經介紹過他,以及他與好基友史匹柏的故事。
【回顧傳送】
《頭號玩家》拉上好基友們一起來HIGH!(附彩蛋大全)
庫布裡奇為什麼那麼厲害?
因為他是一個「完美主義者」,而且智商200的完美主義者!
史匹柏評價他說,
他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經過慎重的考慮,就像他年輕的時候在華盛頓廣場當象棋手來維持生計一樣。他知曉用怎樣的方法來更好地利用好萊塢和影星們,同時保證影片花費最低的成本。總之,他能夠讓這一切都盡在他的完美掌握之中。他精於此術。
可見,這個導演對電影製作的嚴苛和精益求精。
這樣的導演拍攝出來的《閃靈》,「精益求精」體現在哪?
首先我們來看看這段對話:
老闆給男主一家人介紹了酒店的故事,說酒店其實是建造在一座「印第安人」(字幕有誤,不是「印度人」)的墳墓之上。
所以,酒店出現鬧鬼的事情,這不很難懂。
那你再看仔細一點,酒店的外形是仿造印第安人的木屋設計的。
而酒店裡面呢?
牆面圖案、掛飾、裝飾畫,出出都跟印第安人的文化相關。
儲物間兩次在人物背後出現的,印著印第安人頭像的罐頭。
僅僅是交代酒店的建造背景那麼簡單?
不是的。
大家都應該知道,美國誕生的歷史——
歐洲人橫渡大西洋來到了美洲大陸,對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實施驅趕和屠殺,將這塊大陸據為己有,聲稱是「自己的領土」!
「印第安人」的名字怎麼來的?因為一開始歐洲人不知道,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間,有個美洲大陸的存在。
他們以為自己橫渡了大洋,就直接到了印度,所以,成當地人為「Indian」,後來為了區分,「印度人」才改成了「印第安人」。
所以,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講「種族滅絕」和「大屠殺」!
歐洲人對印第安人進行屠殺,然後在印第安人的墳墓之上建立起了現在的「美國」,稱自己為「美國人」。
《閃靈》中導演運用鏡頭的緩慢過度 ,給了我們很多的信息暗示。
例如,酒店的外觀全景,切換到一個工人在掃地。
在過渡的鏡頭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美國白人在印第安人的墳墓之上,將自己犯下的罪行全部抹除,然後在這上面建起了酒店,供美國人「度假」。
對印第安人屠殺之後,清掃歷史,還要消費印第安人的文化,用印第安的獨特文化吸引顧客,謀取利益。
簡直不能更「齷齪」!
在《閃靈》中,42這個數字無處不在!
丹尼的衣服。
電視裡面播放的,是1973年的美劇《往事如煙》,
英文名——Summer of 42。
男主人公的車牌號中也有42。
這個神奇的數字是什麼意思?
看看下圖你就知道了。
二戰中的「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瘋狂屠戮,就是從1942年開始的!
猶太人大屠殺是指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種族清洗,是二戰中最臭名昭著的暴行之一。德國在這場種族清洗活動中屠殺了近600萬猶太人。
屠殺過後,猶太人剩下的行李箱,可以堆成一座山。
導演也運用了一個畫面過渡,一堆行李箱,過渡到一堆人。
暗喻了這樣一個納粹德國「罄竹難書」的罪行。
讓我們把目光投到《閃靈》中男主使用的打字機。
是一個德國牌子的打字機,而且上面有一個非常具有標誌性的logo——鷹!
無論是德國還是美國,都是以「鷹」作為政治和權利的象徵。
在《閃靈》影片很多不起眼的細節,也都出現了鷹。
屠戮印第安人,是美國的黑歷史,是男主口中「白人的負擔」!
影片經典鏡頭中,為什麼洪水般的血從電梯中湧出來?
因為電梯直通地底,而地底下埋葬著無數印第安人的屍骨。
同時,這個鏡頭也寓意著,無論如何隱藏,歷史和事實不能被掩蓋。
「閃靈」是什麼?
導演通過閃靈的比喻,告誡我們要警惕歷史悲劇的重演!
我們要揭露那些企圖被人隱藏的歷史,企圖被人掩蓋的罪行,並且記住它們。
如果這些歷史和罪行被掩蓋,被忽略了,會有什麼後果?
那聚會像這個「黑人」廚管那樣……
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這裡影射了美國對自己「黑人同胞」的種族隔離和壓迫歷史。
反觀我們自己,二戰不僅給猶太民族,同樣也給我們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閃靈」。
讓我們銘記歷史的悲痛,不要讓歷史的悲劇再度重演!
所以,《閃靈》恐不恐怖?
關注我們,回復「閃靈」,導演剪輯加長版為你獻上!
【往期影評傳送】
《頭號玩家》拉上好基友們一起來HIGH!(附彩蛋大全)
影帝尼森最後一部動作片,《通勤營救》再續「營救」傳奇!
《第三度嫌疑人》:這個罪犯,完勝了神探伽利略!跪!
你想要的《湮滅》情節全解析,在這裡!
《華盛頓郵報》我們需要這樣的電影,更需要這樣的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