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2020特別報導:一輩子 一件事

2020-12-20 人民日報

專注成就品質,堅守鑄就輝煌。幹一行愛一行精一行,行行皆可出狀元;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事事皆可譜華章。

自2019年初開設「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以來,本報已刊發35篇報導,涵蓋科學家、專家學者、人民教師等眾多群體。他們身上,既有「十年磨一劍」的專注,也有「甘坐冷板凳」的堅守;他們身上,折射著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

臨近歲末,「講述·一輩子一件事」欄目推出2020特別報導,記者分赴五路,重訪曾經報導過的人物,記錄他們一如既往的生活狀態,展現他們執著堅守的精神風貌,續寫他們發光發熱的人生篇章,以饗廣大讀者。

——編 者

65歲「大國工匠」朱恆銀——

「鑽探行業也要求創新」

鏡頭回放:為不打擾家人休息,朱恆銀每天都在狹小的廚房裡寫作。天冷,要等煤球爐子燒暖和點,手才不至於凍僵,在平日裡吃飯的小方桌上一筆一畫寫下日間研究與實踐的經驗。

隆冬時節。一大早,推開門,安徽省地礦局313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朱恆銀的辦公室裡,寬大的書桌上鋪滿了設計圖紙。一手拿筆,一手執尺,朱恆銀在白紙上開始寫寫畫畫……

雖已年過花甲,他握筆的手依然很穩。「幹鑽探,技術創新、野外試驗缺一不可。今年我們正抓緊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鑽探設備及技術研發。」朱恆銀一邊將腦海中的構思描繪在紙上,一邊告訴記者,「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別看我現在65歲了,還是歇不住呀。」

遇事愛琢磨,做事有韌勁,朱恆銀在全隊出了名。調配好的泥漿,小心翼翼地放進儀器,不出半小時,密度、黏度、含沙量和酸鹼度等參數依次呈現。看著機器監測的數據,朱恆銀不由地長舒一口氣:「這是我們團隊最新研發的鑽井液多參數自動化監測設備,與過去人工手動測量相比能省近一半時間,如今馬上進入野外試驗階段。」聊到鑽探技術研發新進展,朱恆銀興致盎然。

鑽井液性能好壞與鑽井施工密切相關。一直以來,鑽井液性能全靠人工測量,既繁瑣耗時,又存在誤差,還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在朱恆銀看來,機器測量有望成為鑽探行業的一大利器。因為熱愛鑽研,屢有突破,朱恆銀當選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

四十多載鑽探生涯,要麼在野外採礦,要麼在實驗室裡鑽研,朱恆銀對鑽探事業的熱度不減。「各行各業都在創新,鑽探行業也要求創新。作為地質人,我的初心就是奉獻國家。」朱恆銀說。

(本報記者 遊 儀採訪整理)   

圖片自上至下依次為胡昇、朱恆銀、葉培建、葉連平、白春蘭及本報相關報導版面。  資料照片

73歲志願講解員胡昇——

「我很願意繼續講下去」

鏡頭回放:「講解詞要準確,連一個措辭都不能含糊,既要具備『說明文』的特性,也要用文學的語言描繪,展現鏡頭感、畫面感,還要運用哲學的思辨,將講解內容上升至精神層面,談人生哲理。結合當下,闡發對文物的理解和思考。」胡昇說。

12月15日下午,記者來到湖北省博物館,走進楚文化建築風格的綜合陳列館,只見一樓大廳右側的曾侯乙展廳門口圍著一群人……

「不要小看這份工作,文化自信是凝心鑄魂的大事。你們要用歷史學的嚴謹、文學的語言和哲學的思辨,通過旅遊這個窗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好。」在人群中間,一位老者正娓娓道來……原來,湖北省博物館001號誌願講解員胡昇,正在對一群年輕的導遊進行業務實訓。

疫情防控期間,胡昇始終沒閒著。他不僅在家關注外界情況,還通過線上直播繼續做志願講解,傳遞正能量。「武漢是英雄的城市,武漢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自古以來便是如此……」直播中,胡昇熟練地運用史實講解「為什麼說武漢是英雄的城市」;很多網友聽完後表示,「疫情過後一定要來武漢看看」。胡昇還積極聯繫對接四川、廣東等地的志願者和愛心人士,為湖北省博物館、武昌醫院等單位募集捐贈了不少防疫物資。

如今,73歲的胡昇日程表依舊安排得滿滿當當。除了繼續奔走在各大博物館、黃鶴樓等地進行志願講解,為新招收的一批批志願者開展講座和培訓,他還擔任武漢市青山區「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群眾宣講員」,到機關、社區等地開展宣講活動。不久前,一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受邀回湖北參觀,他一大早就趕到湖北省博物館,為他們講解了3個小時……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志願者行列,在傳播歷史文化的過程中不斷進步。我很願意繼續講下去,做潤物無聲的那滴水。」胡昇表示。

(本報記者 範昊天採訪整理)

75歲「人民科學家」葉培建——

「工作和生活依舊飽滿」

鏡頭回放:有人擔心,嫦娥四號落到月球背面的風險太大,還涉及中繼通信難題,葉培建說:「中國的探月事業總要向前走,只做別人做過的事情,怎麼能創新?科學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走,到月球背面去!」

12月3日23時10分,嫦娥五號上升器月面點火,3000牛發動機工作約6分鐘後,順利將攜帶月壤的上升器送入預定環月軌道,成功實現我國首次地外天體起飛。中國科學院院士、「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葉培建,和年輕的航天人一起,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見證了全過程……那天,他幾乎整夜沒合眼,而這也是他近期的工作常態。

航天事業是葉培建一生的堅守。在與記者交談的時間裡,75歲的他三句話不離老本行:「7月23日,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後續還要完成近火制動、『落火』等高難度任務。未來,我還要繼續和年輕人一起努力!」

雖然已於今年年初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辦理了退休手續,葉培建依然忙碌。作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院長,他編教材、教學生、搞科研、抓思想教育,一樣也沒落下。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完成的工作還有很多。」葉培建說。「我們計劃與別人合作出一套叢書,給年輕人創造更好的培養、發展平臺。」

葉培建格外注重將航天精神傳承下去。「航天人要耐得住寂寞,樹立為航天強國作貢獻的理念。」葉培建說,很多年輕航天人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衝突時,把國家利益放在前面,用成功報效祖國,用成長鑄造輝煌,「他們大有希望」。

葉培建經常通宵達旦工作,並保持著閱讀的習慣。「總的來講,工作和生活依舊飽滿。」他說,「航天工作、航天教育工作、社會工作,每天都很忙,該加班還是要加班。」

(本報記者 谷業凱採訪整理)

92歲鄉村教師葉連平——

「只想為孩子多做點事」

鏡頭回放:葉連平一手背在身後,一手拿著教鞭指向黑板,在講臺上來回踱步。他精神很好,臉上掛著笑容,連皺紋都舒展開來……「Where color is my T-shirt?這句話錯在哪裡呀……」

推開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房門,偌大的教室裡只有葉連平一個人,他正認真地備課,不時在紙上寫寫畫畫……

講臺、桌椅、黑板,和兩年前相比沒有什麼區別;有所更換的,只有教室後牆上貼著的學生測驗成績單,測驗時間、哪個班級、學生的姓名和成績,寫得工工整整……門口一張紅紙格外顯眼,上面寫的是2020年葉連平獎學金發放公告,都是各個年級成績優秀的孩子,密密麻麻幾十個名字。其中相當一部分,已考取重點高中或大學。

葉連平,和縣卜陳學校退休教師,先後從事教育工作40多年;退休後為當地學生義務補課至今。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現有50多個學生,分成4個班級。「所有學生的作業,我都要先做一遍;不備課就不講課,這是我幾十年來的習慣;老師講錯一個字,也是大責任。」葉連平說。

近年來,葉連平的事跡逐漸為人所熟知,也得到一些褒獎,但在葉連平眼裡,「自己只是名退休教師,只想為孩子多做點事」。

提起教學,葉連平眼中充滿了光彩;說到學生,他更是如數家珍。很多學生每年都來探望他,送的鮮花變成乾花,還擺在教室裡,他捨不得扔……

臨行前,葉連平又拿出一張成績單,是今年卜陳學校的中考成績單,有5名學生曾在這裡補課,英語成績名列前茅,其中兩人,分列總成績第一、二名。

(本報記者 徐靖採訪整理)

67歲「治沙勞模」白春蘭——

「舍不下那一大片林地」

鏡頭回放:白春蘭每天要步行往返16公裡,丈夫則會在毫無遮蔽的沙漠中過夜,照看白天栽種下來的小樹苗。「為了照看樹苗,一家人每天帶著玉米餅子過來,水需要來這裡挖,鐵鍬一鍬一鍬,直到挖出水來。」

記者再次見到白春蘭時,她正在二兒子家中,剛剛把一歲半的孫子哄睡著;陽光穿過窗戶,家裡亮堂堂,暖氣也熱騰騰的。「現在日子好了,困難總是會過去的……」白春蘭開門見山,講起了自己的2020年。

今年1月份,在寧夏鹽池老家的白春蘭看到小區上上下下齊心協力應對疫情,她主動向社區申請,要在小區站崗值守。社區負責人考慮到她年齡大,沒讓她去。於是,白春蘭便買了水果、牛奶,託兒媳婦送給站崗執勤的志願者……

可是3月底,白春蘭在打掃治沙紀念館時不小心摔傷右腿。67歲的她閒在家中,一邊配合治療,一邊想找點事做。7月,有單位來紀念館參觀,邀請她做講解。白春蘭拖著還有些不便的右腿,來到館裡,堅持一步步挪上臺階,給大家介紹治沙固沙的經驗。「不論什麼時候,都舍不下那一大片林地」,白春蘭說。

兩周前,因為二兒子忙著上班,白春蘭便來到銀川,照看起了孫子。「現在不用種樹,自己的3400畝地,樹都種滿了。」昔日黃沙漫天,今天綠樹成蔭,白春蘭忙活了40年,終於可以稍事休息一下了……過去因為刨沙刨泥,她的指甲縫裡總有黑色的汙垢,皮膚粗糙蠟黃,現在則看上去指甲白淨,整整齊齊。在家休養了大半年後,白春蘭腿部逐步恢復,膚色也紅潤起來。

23年前,白春蘭丈夫冒賢積勞成疾,倒在了治沙路上;後來,大兒子也因病不幸去世。然而,親人的逝去並沒有打垮這個「治沙勞模」,她默默堅持著治沙,一路走到現在。談起未來,她注視著孫兒,臉上帶著笑:「未來會越過越好!」

(本報記者 秦瑞傑 禹麗敏採訪整理)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刊發大慶報導:派能幹的人 幹實在的事
    人民日報刊發大慶報導:派能幹的人 幹實在的事 2020-12-24 2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報導雄安!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報導雄安! 2020-12-21 19: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輩子 一件事
    完成一項卷帙浩繁的圖片整理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完成這套畫冊的彙編,他歷時十餘載,足跡遍及全國40多個地區,走訪了上百位攝影人和當事人,搜集各種圖片資料5000多幅,影像史料跨越百年。2017年,他開始著手編輯。經過三年1000多個日夜的艱辛,終於有了這本飽含十多年心血的《湘西百年影像實錄》。
  • 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科研是一輩子的事。」老人說,自己退休了,但對做學問的熱情永遠不會「退休」。坐冷板凳 下苦功夫(記者手記)「板凳要坐十年冷」,吳梅筠近70年投身法醫學,孜孜不倦。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能力,這是科學工作者難能可貴的品質。在一些科學領域發展的早期,總需要先行的科學家奉獻自我、紮實進取,保住學科發展的星星之火。
  •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人一輩子,擇一事終一生
    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人一輩子,擇一事終一生 2020-08-17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訪奧美創意人|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小奧今天就特別邀請到臺灣奧美執行創意總監龔大中先生,和大家深扒這則出色創意背後的故事:🍚「煮飯仙人」村嶋孟 * 系列片的其它兩條請拉至文末觀看小奧:臺灣奧美為神州專車呈現的這一系列廣告的最終效果非常動人,請問剛開始接到的brief是怎樣的呢?龔大中:當時我們得知了今年的11月1日會有新的網約車政策出臺。
  • 《人民日報》頭版報導長沙加快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天天開心」消費...
    《人民日報》頭版報導長沙加快經濟社會秩序恢復,「天天開心」消費季正式啟動! 2020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頭版以《長沙 加快經濟社會秩序恢復(統籌抓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為題,報導長沙把支持生活服務類企業復工復業作為當前重點工作,其中提到在天心區黃興廣場,「天天開心」消費季於14日正式啟動。
  • 破譯棉花的基因密碼(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搞農業科研,就是要用實績說話」2020年春節,郭三堆一如既往,在海南南繁育種基地裡度過。一年四季,寒暑交替,他就像候鳥一樣南來北往——去年9月,赴新疆察看雜交棉長勢;10月初,馬不停蹄趕往海南播種;今年春節,南繁的棉花進入盛花期,別人忙著過年,他忙著取樣、鑑定;4、5月,又在河北指導播下新一季種子……「搞農業的人哪有休息日?
  • |人民日報社|文化部|雜誌社|報導組_網易...
    2020-04-30 01:52:27 來源: 金臺新聲 舉報
  • 今天,人民日報頭版報導江西!
    2020年11月10日 人民日報頭版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 百萬人返鄉創業就業贛州:紅土地又寫新傳奇記者 鄭少忠 朱 磊862020年4月26日,江西宣布最後7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於都、興國、寧都、贛縣4個贛南老區縣赫然在列。在這個映山紅收穫的季節,我們走進贛州,尋訪發生在老區的新傳奇。1248個扶貧車間面前擺著一杯濃鬱的工夫茶,嘬一口,先苦後甘。「20多年前,就想著能喝上一杯工夫茶。」
  • 人民日報權威報導特色葡萄產業
    人民日報權威報導特色葡萄產業 2020-05-07 04: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家人一輩子在一起做一件事
    她說:所有的努力,只為了踐行,一家人一輩子在一起做一件事,要讓我們的苗木走向世界,要讓春滿大地,美滿人間,走出屬於自己,屬於這個時代的苗木之路。
  • 一輩子 一件事——陳庭茂和他的《湘西百年影像實錄》
    完成一項卷帙浩繁的圖片整理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了完成這套畫冊的彙編,他歷時十餘載,足跡遍及全國40多個地區,走訪了上百位攝影人和當事人,搜集各種圖片資料5000多幅,影像史料跨越百年。2017年,他開始著手編輯。經過三年1000多個日夜的艱辛,終於有了這本飽含他十多年心血的《湘西百年影像實錄》。
  • 911十三周年回顧各報眼中那一天 人民日報頭版邊欄報導此事
    第二天,除了美國報紙外,全球報紙也大都在一版顯著位置刊報導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當天晚上,電視新聞一遍遍播放飛機撞大樓的劇烈場面。印象最深的一個細節時,年僅兩歲多的兒子看這樣的電視畫面時特別專注,看過之後還想看第二遍,可當時已經是晚間新聞了。從此,外國飛機撞大樓的印象在我兒子心中久久揮之不去,以至於每次聽說我出差坐飛機,他都會顯得很緊張,然後會自言自語地說:「爸爸的飛機不撞大樓,外國人的飛機才撞大樓呢」。再回到報導上來。對事件的關注程度最直接表明了報紙的立場和態度。
  • 【人民網】嚴謹為學七十載(講述·一輩子一件事)】
    「科研是一輩子的事。」老人說,自己退休了,但對做學問的熱情永遠不會「退休」。坐冷板凳 下苦功夫(記者手記)「板凳要坐十年冷」,吳梅筠近70年投身法醫學,孜孜不倦。有坐冷板凳的耐力與能力,這是科學工作者難能可貴的品質。在一些科學領域發展的早期,總需要先行的科學家奉獻自我、紮實進取,保住學科發展的星星之火。
  • 人民日報、人民公安報報導銀川交警「好好說話 規範執法」經驗做法
    人民日報、人民公安報報導銀川交警「好好說話 規範執法」經驗做法 2020-12-25 18: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天的《人民日報》整版報導湖州
    浙江湖州為推進長三角一體化蓄能人民日報 本報記者 錢一彬 2020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將於近期在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舉行。湖州吳興與長三角發展同頻共振人民日報 鄭嵇平 籤約46個項目,計劃總投資額471.82億元……5月22日,在上海舉行的長三角·吳興產業推介會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從長三角出發向全國發出招商引才「英雄帖」,得到各方積極響應。
  • 說匠人,品匠心,他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文物的修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專業,更需要極大的耐心與專注。片中,王師傅要修復的是一座破損嚴重的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為當年乾隆皇帝收藏。 「齒輪的咬合,就是幾毫米的事兒,差一點都動不了。」他們不僅僅是做一件工作,而更是樹立了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之事精雕細琢直至完美的精神。「這個世上終究有些事物,可以繞開代際之間的溝壑、填平審美之間的差異、拋開觀點之間的偏見,在歲月裡找到永恆的一席之地。」「工匠精神」在很多國家都有所體現。瑞士手錶之所以譽滿天下、以品質暢銷世界也是源於制表匠對於每一塊手錶的精心打磨、專心雕琢。
  • 文化自信 匯聚精神力量(2020特別報導)
    2020年,我們用一塊塊版面,忠實記錄下這一年的文化軌跡。這裡面,有人們看到文物古蹟通過數位技術復原的欣喜,有宅在家中「雲」赴一場交響樂的期待,有易地扶貧搬遷的鄉親帶著文化家當出深山的喜悅,有圖書館工作人員在閉館日為老人開門的溫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歷史照亮未來,徵程未有窮期。
  • 國際短片交流分享會特別放映《籤手》:「一生做好一件事」情懷打動觀眾
    觀眾反響熱烈,被影片「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情懷所打動活動現場座無虛席,不少觀眾在看過影片過後,都被影片中主人公「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情懷所打動,甚至有觀眾泣不成聲。影片中的田國民是村裡皮影籤手的兒子,卻沒有聽從四伯將皮影手藝傳承下去,秉持著「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生哲學,反而一心迷上了電影這種新玩意兒,做了一名農村放映員。在七八十年代湖邊山區農村,露天的黑白映像不僅為人們帶來了「震驚體驗」和視聽享受,也讓田國民作為農村放映員獲得深深的滿足。他用「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堅持,將走街串巷的露天放映事業視為熱情洋溢的理想。然而,一切抵不住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