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羅斯:納粹的受難者不僅死於暴力,還有普通人的冷漠

2021-02-15 經濟觀察報書評

作者=羅四鴒

阿倫特曾說,歷史敘述的要義,不是構建某種理論圖式,不是揭示某種必然法則,而是要學會講故事。每個人、每個團體、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獨一無二的。有的故事是喜劇,有的故事是悲劇,有的故事是正劇;有的精彩,有的平淡,有的離奇;有的令人愉悅,有的令人傷感,有的叫人壓抑。從這個角度說,《鄰人》是一個成功的歷史敘述,因為它講述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1941年7月的一天,東歐一個小鎮的居民謀殺了其另一半居民——不論男女老幼,共計1600人,全城的猶太人僅有7人倖存。

這是如何發生的呢?兇手又是誰?波蘭歷史學家Jan T·格羅斯從一個1949年耶德瓦布市裡一次警察的逮捕行動開始,將證人們與證詞逐漸呈現出來,事情的真相也漸漸浮現出來:在一天之內殺害1600位猶太人的,不是新駐紮的德國佔領軍隊,而是那些和猶太人生活在一起的鄰居,是猶太人所熟悉的街坊們。為什麼會如此呢?格羅斯教授試圖尋找原因:政治?宗教?文化?物質利益?或是人性的黑暗面?似乎可以從很多方面進行解釋,但似乎又無法給人一個滿意的答案,無可否認一個事實是波蘭人也參與了對猶太人的屠殺。

要面對這個事實非常困難,即便是格羅斯本人。1994年的時候,格羅斯在猶太歷史研究院看到了瓦瑟什塔因的證詞,他在證詞裡證明了耶德瓦布內的1600名猶太人(當時耶德瓦布內小鎮人口的一半)在受到一系列殺戮和暴行之後,剩下的都被活活燒死在一間穀倉。即便如此,格羅斯依然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真實性」,他認為這是一個比喻,甚至在四年後寫的一篇文章,引用這個例子的時候,仍然認為只是「部分」猶太人死去。直到幾個月後,他看到了波蘭紀錄片導演Agnieszka Arnold 拍的有關耶德瓦布的紀錄片,他才意識到這份證詞的每一個字都必須嚴肅對待。格羅斯的書名《鄰人》正來自Arnold的紀錄片第二部的片名。

2001年,格羅斯的《鄰人》出版,對主流「二戰」歷史進行了挑戰。在格羅斯看來,有兩種不同的戰時歷史——「一種歷史是屬於猶太人的,另一種歷史則屬於屈服於納粹統治的歐洲國家的所有民眾。」在他看來,戰時的波蘭歷史是不可靠的,他用這本書質疑了波蘭人在二戰期間的角色,認為二戰史上的「弱者」波蘭人,也自發地參與了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其殘忍程度,不亞於納粹。

無疑,這本書的出版,引起了極大的爭議與憤怒,尤其是在波蘭。一些波蘭學者認為格羅斯的發現,尤其是在細節上,其準確性存在問題。此外,格羅斯的方法也引起質疑。不過,另一些著名波蘭人對格羅斯表示感謝。波蘭總統亞歷山大·卡欽斯基要求波蘭人「為我們同胞們所做的尋求寬恕」。

在《鄰人》的扉頁,格羅斯教授引用了亞拉伯罕 林肯總統1862年12月1日在《致國會的年度諮文》上的一句話:「同胞們,我們無法迴避歷史。」

格羅斯1947年出生於華沙,他的父親是一位猶太人,他的母親是一位基督徒,納粹佔領波蘭的時候,他的母親冒著生命危險保護著他的父親,二戰結束後,他的父親和母親結婚。1968年的時候,格羅斯在華沙大學學習物理,他加入了當時的學生抗議活動。之後被大學開除,並做了五個月的牢。1969年,當時波蘭政府允許猶太人移民,於是他與父母一起移民美國。1975年,他在耶魯大學獲得社會學博士學位。1996年9月,格羅斯和他的妻子因他們在學術方面的傑出成就被波蘭總統亞歷山大·卡欽斯基授予波蘭共和國勳章。近日,《鄰人》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為此《經濟觀察報》採訪了在普林斯頓大學的Jan T Gross 教授。

《鄰人》

(美)楊·T·格羅斯/著

張祝馨/譯

三輝圖書·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9月

問:在《鄰人》前言中,你提到:「極權主義的政治方法與政治目標一樣,會使得社會徹底癱瘓,而這些政治方法中最引人主義的,便是對憎恨的制度化。」在耶德瓦布這個例子中,憎恨是如何被制度化的,你是否能給一些憎恨制度化的例子?

答:在耶德瓦布屠殺的這個例子中,憎恨制度化深深植入在波蘭民眾的反猶太主義中。在二戰期間,波蘭國家政治黨派和波蘭天主教會都公開支持反猶太主義,這就是的波蘭民眾更加容易接受納粹佔領者的反猶太宣傳。

問: 蘇聯和德國佔領過耶德瓦布,他們對耶德瓦布的社會癱瘓,扮演了同樣的角色嗎?

答:在希特勒和史達林締結了一個不侵略跳躍也即後來的友誼條約之後,在1939年到1941年之間,蘇聯佔領了波蘭的東部,包括了耶德瓦布在內,對波蘭也是相當具有毀滅性的。蘇聯在波蘭造成波蘭公民大規模的逮捕和驅逐出境,而且還系統地迫害和毀滅政治精英和社會精英。但是,納粹的統治和剝削,包括對波蘭猶太人的屠殺,製造了更大的破壞和更多的死亡。

問:在您前言中,有一段話:「此書不應該被簡單地置於一個功能主義——意向論的層面。本書偏離了這種理論模式,該模式在近年的大屠殺歷史學領域內被模糊化了,被歸為另一種專門抨擊『犯罪者——受害人——旁觀者』坐標的研究範疇,『直到最近才得到學界一定的注意』。」這句話比較難理解,能否再解釋一下?

楊·T·格羅斯

答:大屠殺的史學理論有著自己的思想史。它首先是研究納粹鎮壓的手段,然後是對歐洲猶太人的毀滅。起初重要的問題之一是納粹是否從一開始就打算消滅猶太人,還是隨著時間的退役,作為對戰爭各種突發事件的回應才指定了消滅所有猶太人的政策。漸漸地,大屠殺研究者又認識到,除開研究納粹毀滅猶太人的手段外(「受害人和犯罪者」),為了更好的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還必須調查被佔領的歐洲社團扮演的角色(旁觀者),猶太人必須從這樣的社團中清除出去,以便被殺害。

問:波蘭猶太人遭受的大屠殺與其他猶太人遭受的大屠殺有什麼區別?其他的大屠殺理論是否合適用來解釋波蘭猶太人所遭受的屠殺?

答:與佔領西歐的政策相比,德國在東歐的佔領政策的特點是更加公開與直接地使用暴力。東歐的猶太人,包括波蘭的猶太人,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他們所居住的地方被殺害的,反對猶太人的殘酷暴力充分展現和暴露在當代民眾面前。實際上,如耶德瓦布小鎮所顯示的那樣,東歐當地民眾有時會被提及參與了謀殺與掠奪他們猶太同胞的行為。

問:您的這本書引起了長時間的爭議,為什麼會這樣?你認為與波蘭的民主主義有關嗎?我們如何面對自己失敗與黑暗的歷史呢?

答:二戰期間,在德國佔領期間,波蘭天主教徒遭受了殘酷的壓迫。直到2000年,波蘭人依然很難承認,即便波蘭人是納粹迫害的受害者,他們也參與了對波蘭猶太人的迫害。

我們必須面對你所說的「我們國家的失敗與黑暗的歷史」,可以這麼說吧,作為一個國家,我們只能有一個集體傳記,我們只能有一部歷史。沒有其他的。唯一可以替代的就是為我們祖先所做的對我們自己撒謊。這從來沒有湊效過。

 

問:我在網上發現這個:2015年10月15日,波蘭檢方對Gross進行了誹謗訴訟,檢方提出訴訟的依據是刑法的一條法律:「任何公開侮辱波蘭國家的人最多可以處三年徒刑」。這件事現在怎樣了?你如何看待這件事?

答: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針對我的訴訟被正式受理。最初,檢察官建議將案件駁回,但是他的上級命令他繼續調查。這是一個荒謬的指控。一個人不能用寫真相去侮辱任何人,當然也包括「國家」。

問:你還寫過一本書《恐懼:奧斯維辛後波蘭的反猶太主義》。為什麼在奧斯維辛之後,波蘭依然有反猶太主義?這是你離開波蘭的原因嗎?

答: 經過當時執政的波蘭共產黨發起的短暫的官方的反猶太主義之後,我在1969年離開波蘭的。1968年的時候,我加入了學生運動要求解放和自由言論,我被捕了,然後被大學開除。之後我就從波蘭移民了。對於為什麼奧斯維辛之後波蘭依然會有反猶主義,沒有一個簡單和迅捷的答案。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於一個事實:在二戰期間,波蘭社會很大一部分人參與了對於猶太同胞公民的迫害(耶德瓦布的案例是這方面的一個典型例子),而且他們也從對猶太人的迫害中獲得物質利益。如古代偉大的歷史學家之一塔西佗早就明白的,人們傾向於憎恨那些他們傷害過的人。

問: 八月,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夏洛茨維爾市發聲暴亂,一位青年人開車衝進人群導致一位女性死亡。事後發現這位兇手迷戀納粹。此後,納粹的旗幟與口號也公開出現在美國一些聚會上。你如何看待這些現象?你認為納粹有可能會在美國興起嗎?

答:美國有種族主義者,甚至納粹的同情者,而且川普總統已經在美國社會各個階層煽動起種族歧視的偏見。讓一個如此不合適的人做美國總統,對於美國和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個悲劇。

問:你認為集中營大屠殺的悲劇有可能會再來嗎?

答:很不幸,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已經見證了後集中營大屠殺時代,世界各地的種族滅絕暴力事件。


紙城。有趣,但不低俗;嚴肅,卻不正襟危坐。這裡有一些拒絕無病呻吟的文藝生活,一捧拿得起放不下的審美趣味,或者再加一點無傷大雅的吃喝玩樂。歡迎入住紙城,讓我們輕盈、透明地生活在別處。

長按二維碼可識別關注paper-city


相關焦點

  • 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
    1月27日是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1945年的今天,蘇聯軍隊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它曾是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主要地點之一。
  • 從《鄰人》說起:波蘭議會立法擬禁止指責波蘭人參與納粹屠猶是否認...
    而納粹的統治和剝削則更加殘酷。據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數據,納粹德國在波蘭將猶太人趕進隔離區,打死了至少20萬人,此外在奧斯維辛集中營殺死了100多萬人。納粹大屠殺成為了波蘭民族記憶當中色調最為灰暗的部分。戰爭結束之後,人們發現,近20%的波蘭人口死於戰爭及其相關因素。波蘭失去了其少數族群——猶太人死於大屠殺,烏克蘭人和德國人因戰後國界變動或人口遷移而離開,所有領域的波蘭精英都急劇減少。
  • 《最終行動》的真實故事,追捕納粹「死刑執行者」阿道夫·艾希曼
    故事發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深秋,裡卡多·克萊門特是一個過著平凡生活的普通人,早上坐著公交車去奔馳的工廠上班,晚上則回到郊區的家中,而家中有妻子和兩個孩子。隨後,就證實克萊門特就是納粹高級長官阿道夫·艾希曼。這個行動是以色列情報人員代表以色列政府進行的,他們擔心會被阿根廷政府阻撓,所以一切行動都是秘密進行,阿道夫·艾希曼是「大屠殺的策劃者」,他將被帶到以色列受審,罪名是對猶太人和人類犯下的15項戰爭罪,一年後,他在電視上接受審判,這將是第一次將納粹暴行的廣度和墮落公之於眾。
  • 《納粹獵人》仇恨暴力催人成長,黑色幽默高分劇
    光看劇名,足夠窺見內容之粗暴——一群獵人,專殺納粹。劇中,納粹如同陰溝裡的老鼠,堅韌頑強,隱忍詭譎。     不過,從德國飄揚過海而來的不止納粹餘孽,還有千千萬萬個集中營受害者。雖然美國攜同盟軍肢解了納粹,可在紐倫堡會議上,僅僅殺了12人,對猶太人,尤其對那些經歷過集中營屠殺的猶太倖存者來說,這種程度的清算遠遠不夠。
  • 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 | 願這世界充滿愛
    以此文緬懷大屠殺受難者國際紀念日,願這世界充滿愛,不再有戰爭和衝突。今天,如同一年中所有其它日子一樣,我選擇通過播下意識、關懷、信念、公平和意義的種子來銘記。我邀請你和我一起這樣做。Natalie Roitman6秒鐘情商中國區總監,一位以色列和阿根廷人。
  • 馬格努森:紀錄片讓我與格羅斯讓成為敵人
    哈斯車隊車手馬格努森表示,網飛在紀錄片之中,讓格羅斯讓看起來像是他的敵人一樣 2019賽季之中,哈斯車隊的兩位車手馬格努森和格羅斯讓由於在比賽之中,出現了幾次隊內的碰撞,導致原本就非常不順利的車隊再次損失積分。 在紀錄片之中,還展示了車隊在經歷了英國站退賽之後,車隊老闆斯坦納方面與兩位車手談話的內容,以及馬格努森此後摔門而出後,斯坦納的反應。
  • 火海逃生後 哈斯車隊宣布格羅斯讓將缺席本周比賽
    哈斯車隊法國車手格羅斯讓火海逃生,只受了輕傷。今日,哈斯車隊宣布,本周末的比賽,將由彼得羅-菲蒂帕爾迪代替羅曼-格羅斯讓參加。昨晚發生的這個意外令人後怕。哈斯車隊的法國車手格羅斯讓在第一圈出3號彎進入直道前,賽車突然失控撞向了賽道金屬護欄,賽車的座艙瞬間起火,賽車也斷裂為兩截。格羅斯讓自行從火場逃生,隨即被送至醫院進行檢查和治療。
  • 德國「新納粹女魔頭」被判無期
    「新納粹女魔頭」切佩坐在被告席上謀殺案浮出水面2013年5月6日,慕尼黑一家法院開始審理新納粹團體「地下國社」核心成員切佩。她身穿黑色西裝,兩手抱在胸前走進法庭大門。「地下國社」由3人組成,切佩是唯一活著的成員。
  • 《自衛的藝術》暴力、納粹及與之相似的男同文化
    主要是關於暴力。其實這個片子男主的性格某些程度上我還是有共鳴的,那也是影視裡很多類似角色共同的特點:所謂的「弱者」,被欺負受到不公正對待且無力還手的人。我有過類似的經歷,這樣的經歷經年累月太細碎頻繁甚至也沒到這個程度,畢竟被不公正對待在生活中總會碰到的,甚至也沒上升到暴力的層面,所以我說只是某些程度上有共鳴。
  • 格羅斯讓撞車死裡逃生 維特爾質疑巴林賽場護牆安全問題
    在昨天進行的F1巴林大獎賽中,格羅斯讓的撞車事故引起廣泛關注,一方面是F1賽車的安全性挽救了羅曼-格羅斯讓的生命,另外一方面就是巴林賽場的護牆為何會將賽車割成兩段,並引起大火。幸好現在的F1賽車安全性已經有很大提升,halo和漢斯系統很好的保護了格羅斯讓,在國際汽聯的醫務人員迅速趕到現場接應之前,他得以從大火中逃生。此後,他被送往醫院檢查傷勢,幸好只有手和腳踝輕微燒傷。F1和國際汽聯的官員迅速確認將對事故進行全面調查,法拉利車手維特爾質疑為什麼護欄會失效,被賽車擊穿。他說:「我還沒怎麼看錄像,因為我不想看,最主要的是他逃出來了。
  • F1巴林站發生嚴重事故,格羅斯讓撞車起火,逃出火海人無大礙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進行的F1巴林大獎賽上發生嚴重事故,哈斯車隊車手格羅斯讓衝出賽道賽車起火,好在醫療車駕駛員第一時間幫助其逃出著火賽車。據哈斯車隊最新消息,格羅斯讓人無大礙,手和腳踝上有輕度燒傷,已送往醫院治療。
  • 格羅斯讓撞牆車瞬間斷成兩截 人從火堆爬出
    網易體育11月29日報導目前,2020賽季F1巴林大獎賽剛剛發車,在發車的第一圈就發生嚴重事故,在發車的第一彎過後,哈斯車隊的格羅斯讓在直道上與紅牛二隊的科威亞特發生碰撞
  • 格羅斯讓雙手纏繃帶報平安:感謝所有人 也感謝Halo系統救我一命
    網易體育11月30日報導:漢密爾頓拿到巴林站冠軍,但人們更關心的是在首圈發生重大事故的格羅斯讓,儘管賽車撞到場邊護欄後直接起火,不幸中的萬幸是,格羅斯讓沒有性命之憂,而賽後入院治療的格羅斯讓也報了平安,表示自己很好,
  • 納粹制服 是誰設計的?
    看過二戰電影的朋友們,大多會被納粹制服的精美所折服(咱們單純從審美的角度講)。
  • 安妮·弗蘭克,他留下的不僅是對生活的嚮往,還有對人性的反思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各國都籠罩在戰爭的陰雲之下,每一個普通人都在思考著如何在這場世紀劫難中生存下去。
  • 屠猶的納粹,是一群魔鬼,真的嗎?
    還有一個是效率。是納粹軍士們德行惡劣、喪失人性嗎?不,不是的。對於納粹軍士來說,唯一要恪守的道德是,服從、紀律、榮譽和忠誠,忠於職守、忠於上級、忠於體制、忠於元首。納粹們先宣傳猶太人是細菌、新冠病毒,把猶太人非人化。然後用層層級級嚴密的官僚機器和工業工廠,對猶太人進行加工。還有一個是工序化,你按下眼前一個按鈕,孰不知這是屠殺工程之中的一步。
  • 巴黎屠殺,冷漠遇到暴力.
    看多了這樣的屠殺,內心有多疼痛,表情就有多冷漠!我知道後面的屠殺會更殘忍,因為911之後的報復會變本加厲的重演!他們面對的是被逼變異的偉大的民族和偉大的文明!——默默 我覺得是野蠻蒙昧對文明開化的攻擊,是中世紀前現代對現代的反動,是集體主義的偽崇高向個人主義的報復。
  • 受難者之典範的加繆 放逐於世界邊緣的局外人
    蘇珊·桑塔格曾在《反對闡釋》一書中將加繆歸為「作為受難者之典範的藝術家」。縱觀加繆一生,「受難者」的形象總與他息息相關:生於北非貧民窟,不足一歲失去父親,少年時因罹患無法治癒的肺結核幾乎失學。生活似乎從一開始就為他畫上了休止符,但這不是結束,而是一種開始。豪斯體悟到,疾病作為加繆的「絕望和挑戰」,「一半是宿敵,一半是催化劑」。在他,這不是隱喻,而是真實的存在。
  • 《霸主》納粹版喪屍片
    但當接近目標時,他們開始意識到,在這個納粹佔領的村莊裡發生的事情比簡單軍事行動要複雜許多,他們將與超自然力量鬥爭,而這些是納粹實驗的一部分。《霸主》不會是一部非常優秀的電影,事實上,只要看過預告並且帶著心裡期待去看的人便知道,二戰與喪屍題材的結合,絕對不是要進行什麼人性的挖掘與解構,而是要足夠狂野,足夠吸引眼球,足夠暴力血腥。
  • 納粹集中營,遠不止奧斯維辛,納粹殺人方法讓人毛骨悚然
    但是納粹的慘絕人寰讓它用聲名遠揚,在蘇聯紅軍解放它之前的四五年,110萬猶太人在此被屠殺。 1933年,希特勒剛上臺不久,就已經有了一個叫達豪的集中營,不過當初只是為了關押希特勒的反對派,跟屠殺絲毫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