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電六巨頭全球化遇到的坑,中國企業能躲開嗎?

2021-02-11 秦朔朋友圈

「Toshiba,Toshiba,新時代的東芝」,相信許多人對這句廣告詞無比熟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酒井法子,雖然唱中文有點吐字不清,但這名日本美少女的歌聲在當時卻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在國人收入不高的年代,電視機,有;彩色電視機,少有;進口彩色電視機,真沒有!那時的索尼、夏普、松下、東芝、日立、三洋號稱日本彩電六巨頭,稱霸全球市場。日本電器產品的廣告更是街知巷聞,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

時過境遷,如今日本六大品牌在家電領域有好幾家都與「裁員」「倒閉」「虧損」相關聯,家電產業紛紛賣身。東芝的白色家電和電視業務分別被美的和海信收購,長虹收購了松下旗下三洋電視業務,海爾收購了三洋的白色家電業務,鴻海集團(中國臺灣)收購了夏普。一番盤點後發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謂日本彩電六巨頭,已有四家的家電業務部分由中國企業在運營,日本其他老牌電子公司的現狀也好不到哪去。

家電曾是日本製造業崛起,並走向全球化最成功的產業之一。以海爾、美的、格力為代表的家電企業也是今天中國全球化最成功的企業。那麼,日本家電全球化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又有什麼前車之鑑呢?

曾經的「世界標杆」

戰後日本經濟構造有兩大基礎:一是確立外向型的經濟導向;二是建立以加工裝配型產業為核心的產業結構。日本家電產業是體現兩大構造的核心產業,居於「產業領頭羊」地位,一直是日本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全球化戰略具有代表性,陸續成為世界標杆。日本家電企業的發展充分說明,全球化是一國製造業崛起的必經之路,家電企業的衰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國製造業的衰敗氣象。

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家電企業的全球化經歷了一個從萌芽到多層次發展的階段,最初是為了繞過國際壁壘、規避貿易摩擦的簡單初衷,後來發展到針對具體家電產品的生命周期、市場需求、外匯風險而靈活調整的全球化戰略。

日本家電企業全球化過程中,有不少值得學習的策略。

1966年,哈佛大學教授、經濟學家雷蒙德·弗農(Raymond Vernon)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他認為,產品生命是指市場上的營銷生命。產品和人的生命一樣,要經歷形成成長成熟衰退這樣的周期,而這個周期在不同技術水平的國家裡,發生的時間和過程是不一樣的。比如,作為某些家電產品的研發國和直接投資國家,日本在全球化進程中很注意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順序。像節能環保型空調、電冰箱在日本國內研發生產,在「環保積分」政策刺激下需求旺盛;考慮到歐洲許多國家制定了環保節能家電的政策或法律法規,這類產品全球化第一站就是歐洲國家;隨著環保政策在中國大力推進,許多開發節能環保類家電的日本企業已將目光投向中國市場。

日本家電全球化策略既促進日本國內家電行業的產業升級,也帶動亞洲新興經濟體家電行業發展。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原來的日本家電代工地東南亞市場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提高,掌握了比較成熟的家電製造技術,形成了與日本企業相競爭的態勢,這又進一步推動了日本企業的技術更新。在電視、音響等方面失去競爭力後,海外生產的產品又擴展到錄像機等產品,形成新的需求點。

全球化「失落的一代」

一直以來,日本家電橫行全球市場有兩大競爭法寶,一是技術領先,二是價格適中,而今這兩大優勢已基本喪失殆盡,今天的日本家電企業,成了全球化過程中「失落的一代」。

在技術方面,日本企業曾經引領液晶技術,抓住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液晶屏以及後來的彩電發展機會,大量投入,不僅讓日本在液晶研發、生產上遙遙領先,還形成行業技術壁壘。到1990年,全球90%的液晶顯示屏在日本生產;到199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甚至提到了95%,液晶顯示屏成了日本人的舞臺。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平板電視該用液晶技術還是等離子技術時,日本人卻賭錯了。松下和日立主攻等離子技術,佳能和東芝研發一種名為SED的顯示技術,索尼研究「場致發光」技術,三洋則專攻OLED技術。日本大企業中只有夏普專注於液晶技術。最終,日系企業在液晶屏上的折戟沉沙,給了三星和LG機會,今天的液晶顯示屏方面,日本企業早已經被甩出幾條街了。

日本家電企業的衰落,問題同樣出在全球化過程中。比如,為了克服進口壁壘,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日本家電企業就開始致力於在東南亞等地生產,七八十年代日本家電企業以彩電為中心積極擴大向歐美市場的出口,並陸續在歐美建立了很多彩電生產基地。受此影響,日本家電的返銷率大幅度提高,1995年國內市場電視機返銷比率已佔到70%,錄像機佔到50%,近年來比重更高。

海外直接生產對日本家電企業來說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日本家電的崛起得益於海外生產,另一方面產業空心化、生產能力喪失和技術流失等問題導致日本家電企業研發動力不足,失去價格優勢,並直接面臨著中韓兩國家電的巨大競爭壓力,最終被反超。

這也是中國家電企業全球化過程中的前車之鑑。

創牌與創匯,誰主沉浮?

中國製造業發展,既要自主發展,打造國際認可的自主品牌;又要開放合作,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升製造業開放發展水平。這既是中國製造2025的要求,也是日本家電企業全球化給中國企業的經驗。

那麼,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怎麼打造世界一流的品牌集群呢?

目前中國企業全球化最具代表的路徑有兩種,以海爾、聯想為代表的自主創牌的全球化和以美的、富士康為代表的出口創匯的全球化。「創匯」「創牌雖然一字之別,但卻代表著兩種不同的選擇。相比之下,自主創牌難度大,可一旦成功其品牌也將根植海外,如同打了一口井,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效益。

中國企業要真正實現全球化,首先要成為全球主流市場的主流品牌。海爾以冰箱起家,1990年向歐洲出口了第一批冰箱,目標選擇了堪稱全世界冰箱水平最高的德國。德國以製造業著稱,西門子更是全球最大的電氣和電子公司之一,如果能在這個全球最講究、最挑剔的市場站穩腳跟,那海爾的全球化至少成功了一半。幸運的是,海爾通過了德國人的考驗。此後,海爾在全球160多個國家推出的都是自主品牌,甚至已經成為美國、日本、歐洲、澳洲等主流市場的主流品牌,海外收入自主品牌佔比達到近100%。

自主創牌的核心是品牌輸出,最難的則是被當地消費者的接受,對於中國家電更是如此,一方面需要擺脫「中國造」廉價代工的陳舊認識,另一方面還要真正了解當地消費者的需求。比如,歐美等基督教國家都會過感恩節吃火雞,一隻火雞重約2.5-10千克,在美國,被狹小的冰箱空間束縛著的美國人因為做一頓火雞大餐需要先到車庫或者地下室的冷櫃裡取大火雞。海爾看到需求後,專門為歐美國家設計了能夠容納下一整隻大火雞的法式對開門冰箱。

業內人士曾說過,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自主品牌在海外,如何聽到炮聲,考驗一個公司的品牌運營能力。海爾的做法是,一方面通過整合海爾、美國GE Appliances、紐西蘭Fisher & Paykel、卡薩帝、統帥、日本AQUA等品牌,成為全球唯一一個擁有品牌最多、產品最全、最具國際化特質的「世界第一家電品牌集群」,這集群,類似於今天海軍的「航母戰鬥群」,能發揮規模優勢。

但中國人都知道,大有大的難處,這麼大的市場,這麼多的品牌,怎麼運營呢?海爾「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通過全球範圍內的本土化研發,滿足不同市場的個性化需求,讓研發、製造、營銷三大核心環節更加「接地氣」,這也是法式對開門冰箱能夠及時誕生的原因了。

輸出「中國牌」才能走向全球

企業出海,最怕的是文化衝突,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是有很多血的教訓的。即使對照日企的全球化也是前車之鑑,日本家電企業在中國和東南亞經營四五十年,雖然其產品走進了千家萬戶,但幾乎沒有人認為這是本國品牌。一個不被接納的品牌永遠都是「外來戶」,是隨時可以被替代的。

海爾全球化最大的成績在於,完成了品牌的整合與文化融入。比如在澳洲,在很多用戶眼中,海爾已經根植澳大利亞,更像是澳大利亞的品牌,海爾品牌隨處可見,賣海爾產品的、安裝空調的都是操著本地口音的澳大利亞人。目前,海爾和Fisher & Paykel雙品牌在紐西蘭和澳大利亞白電市場分別佔有第一和第二的份額。

根據權威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2018年1月1日發布的2017年全球大型家用電器調查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海爾以10.5%的品牌份額位列榜首,這也是海爾第9次蟬聯全球第一,成為中國家電全球化第一品牌。

全球家電9連冠的海爾全球化道路至少告訴我們兩點:

徵服消費者靠的是產品質量

對消費者來說,最關心的永遠只有兩條,質量和價格,而價格指數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也越來越不敏感,質量成了最終的決定因素。這方面海爾是名副其實的行業第一,海爾擁有中國家電企業國際設計大獎第一、中國家電企業海外發明專利第一、中國家電國際標準提案數量第一(80%)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數量第一,海爾的技術和產品設計水平,均已得到了國際認可。

徵服全球靠的卻是品牌

同樣一件產品,有品牌和沒有品牌價格千差萬別,這裡就是品牌的溢價能力。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品牌」,凝結的不僅僅是商標,其核心是自主智慧財產權。據歐睿國際統計,中國白色家電的產量佔全球的49.1%,但在海外,中國品牌只佔2.89%,而這其中,海爾一個品牌就佔了86.5%。也就是說,海外每銷售10臺中國品牌的白色家電,就有8臺是海爾的。這也是海爾33年來堅持創牌,一步步成長為全球家電行業規則的制定者和全球知名家電品牌的結果。

相關焦點

  • 敗退的日本家電巨頭,隱藏中國42年,超越格力美的,捲走近5000億
    時至今日,我國的本土家電企業強勢崛起,並且憑藉超高性價比優勢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與此同時,曾經在中國非常受歡迎的日本家電品牌也在逐漸走下坡路,甚至很多已經被國內消費者「遺忘。 但「遺忘」這也並不意味著真的被「打敗」,也並不意味著已經退出市場。
  • 日本家電巨頭「深藏」中國42年,打敗格力、美的,今年入5300多億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幾乎每個家庭都會置辦各種各樣的家電,比如居家必備的電飯鍋、冰箱、空調、彩電、洗衣機、熱水器等家電。日本的家電東芝、夏普、三洋等品牌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曾壟斷中國國內的市場。
  • 家電併購黃金時代落幕
    還有一個問題是,那時國外消費者對中國家電品牌的認可度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我國家電企業依靠本土品牌走向全球化的道路。在迫切的發展需求下,通過併購海外企業來補全自身品牌、技術、業務和市場的拼圖,也成為了我國不少家電企業的發展策略。例如,美的對Miraco、開利和Clivet公司及股權的收購,其目的也是為了進一步開拓埃及、拉美和歐洲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 藏在中國42年日本家電隱形巨頭,打敗格力、美的,年入超5300億
    日本百年家電巨頭:別人都以為它沒落,實際年營收5100億是美的2倍推薦語:隨著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各種家用電器的需求量可謂大增。由此,也助推不少國產品牌開始崛起。本文要介紹的這家日本家電巨頭,在中國深耕了42年不久。不僅每年賺取5200億元,更擊敗格力、美的等巨頭,它就是松下電器。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品牌中國消費者對於松下這個家電品牌,一定不會感到陌生。畢竟在中國品牌也沒有崛起的時候,它是很多國人的選擇。
  • 低調的日本家電巨頭:深藏中國42年,在格力美的身後,年入4800億
    比如,每家每戶都會購買熱水器、洗衣機、空調、電飯煲、冰箱、電視等普通家電,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便利。同時隨著家電的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家電品牌在中國建立起來。早年,由於中國家電市場剛剛興起,其質量和效果都不如一些洋品牌,如松下、東芝、夏普等日本巨頭幾乎佔據了我國國內的家電市場 。
  • 中國公司持股後,這家日本家電巨頭股票飛漲
    參考消息網1月22日報導日媒稱,日本象印株式會社的股價正在上漲,近日刷新了上市以來的最高值。而上漲的契機並不是春節前市場期待訪日外國人增加,而是因為獲知中國家電巨頭持有象印股票。
  • 疫情曝露了中國家電業的三個短板 是時候需要反思了
    真正的關心中國家電企業,就要在這次疫情中發現問題,不能一味給中國家電業歌功頌德,看不到真正的短板那是害了家電業。尤其是在疫情之後面臨全球經濟重構、家電業面臨巨大的危機時,更要反思中國家電業全球化過程如何補齊短板,這才是當務之急。疫情終將結束,但中國家電業的全球化卻永遠不會結束。
  • 日本家電為敗走中國,中國家電崛起,日本家電敗因竟是質量太好?
    松下、日立、東芝等日本老牌家電曾在中國消費者眼裡便是高質量、好口碑的代名詞,如今,它們在家電領域卻呈節節敗退之勢,有的退出了家電市場,有的被中國企業收購了家電業務,其他的也在逐漸丟失市場份額…… 這些足以證明,日本企業已經在中國家電市場已失去了核心競爭力,而海爾、格力、美的、小米等國產家電品牌的底氣卻越來越足
  • 中國智能製造企業榜,華為排名第三,榜首是我國臺灣企業
    美的創辦於1968年,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家集消費電器、暖通空調、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數位化業務四大於一體的全球化科技集團,產品遠銷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當前,美的是我國頂尖序列的家電集團,在全球也足以排名前列。去年,美的實現營收2782.16億元,同比增長7.14%;淨利潤242.11億元,同比增長19.68%。
  • TikTok遇阻 中國科技巨頭的海外市場還香嗎?
    顯然,藉助中國市場上的經驗,通過控制當地企業能更好地本土化。2016年4月,阿里收購東南亞電商Lazada,其成為阿里電商出海的倚重,而後,阿里又向 Tokopedia領投11億美金,掌握了控股權。騰訊也開始走向前場。經過幾輪資本運作,騰訊成為「東南亞版騰訊」Garena第一大股東。
  • 中國電子家電企業國際化高峰論壇開幕 蘇泊爾再獲六項出口榮譽
    12月23日,第八屆"中國電子家電企業國際化高峰論壇暨2020年中國電子家電出口百強發布儀式"在廣東順德召開。本屆論壇是以"數字雙循環 啟航十四五"為主題,多元探討數字經濟和"雙循環"新格局下的全球競爭態勢,交流"後疫情時代"電子家電行業"出海"模式。
  • 日本低調的電器巨頭:人們以為它倒下時,實際年收入卻是格力2倍
    日本低調的電器巨頭:人們以為它倒下時,實際年收入卻是格力2倍推薦語: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時,日本電子電器行業在我國佔據著不少的市場份額,日本的品牌一度是知名品牌的象徵,比如說索尼、東芝、松下、富士通、夏普等。
  • 傳統彩電企業集體攻白電 家電業白強黑弱
    前不久圖行天下,海爾、創維、康佳、長虹、TCL等六家國內彩電企業密集發布了「雲電視」戰略,一時間彩電界密集的動作讓彩電市場仿佛很是高漲。不過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後,實際上卻是傳統彩電企業紛紛進入「白電」的信息。今年創維在南京的白電生產基地一期工程正式投產,標誌著國內六大彩電巨頭全部正式加入白電戰團。
  • 2020年這些家電企業的大動作影響深遠
    一家企業再優秀,也無法成就一個龐大的行業;同樣,一個行業再龐大,如果不出現幾家優秀企業,也無法在世界的舞臺上馳騁領航。過去40年來,中國家電產業就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企業,有千億綜合性巨頭海爾、美的、海信、格力等,也有百億專業性巨頭格蘭仕、方太等,還有跨界探索者如華為、小米等。
  • 海爾、AQUA雙品牌增幅17% 憑什麼成為日本最具競爭力的中國家電品牌
    自日本全境解除緊急狀態後,疫情出現明顯反彈,日本多家家電企業再次陷入經營危機:線下門店營業時間被迫縮短、入店客流量同比下滑10%以上。與不景氣的線下渠道相對,海爾日本與AQUA雙品牌抓住用戶痛點並積極轉型線上,7月份反增17%,1.5倍行業增速,成為日本最具競爭力的中國家電品牌。
  • 日本家電消亡史
    ,與此同時,隨著日本國內經濟形勢好轉,憑藉日美同盟關係,日本家電企業也開始頻頻從美國引進技術,這為50年代日本家電業的興起起到重要作用。 對比中國市場,日本家電產業1955-1974年這一階段與中國改革開放到「家電下鄉」結束時期較為相似,在很多層面表現出了較高的相似性,當然由於時代背景、市場結構等方面的不同,兩者也表現出一定的差異。 中日家電普及階段的相似性主要體現在: 技術引進、政策保護推動家電產業興起。
  • 全品類多品牌成家電巨頭標配,海爾華為美的海信格力奧克斯奔跑
    伴隨年輕化、多元化、智慧化需求的持續引爆,智能家居已是眾多家電企業的新戰場、新舞臺。今年以來,包括新產品和新場景的開發落地,新標準和新規範的制定都有條不紊地進行,本周海爾、華為等頭部大企業都有新動作:前者發布智慧家庭應用層全場景標準,填補行業空白,同時再開三翼鳥旗艦體驗店;後者則發布涵蓋居住、娛樂與出行等的智能方案,戰略方向堅定不移。
  • 格力美的海爾業績高增長不再,向智能化、全球化轉型
    疫情衝擊下,家電三巨頭業績高增長不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十個月中國家電市場全品類零售額規模5431億元,同比下滑14.8%。其中,第一季度家電市場零售額降幅最大,6月出現回升轉正,10月微跌0.8%。具體到家電企業來看,三巨頭海爾、美的、格力今年前三季度營收的高增長不再。
  • TCL集團擬更名為TCL科技 家電企業為何掀更名潮
    這些家電企業改名的背後,折射出不同企業戰略方向的調整。  重組後TCL集團擬更名  2018年12月底,TCL集團拋出了一份重磅重組方案,擬合計以47.6億元向TCL控股出售8家公司的股權。  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中國企業使用的名稱,大多形成於當時歷史環境之下,隨著後來企業性質、發展戰略以及經營範圍等發生變化,原有名稱實際上已經不能準確反映企業目前的現狀,改名成為不少企業的選項。」
  • GMGC專訪韓國遊戲巨頭NHN娛樂的全球化戰略
    最新研發與發行的遊戲,以及全球化戰略等方面展開了一系列友好交流。以下為本次專訪內容:NHN娛樂公共關係/全球化公關部經理BethKye-Yeong Kim 1. NHN娛樂公司最近與Valiant娛樂公司展開合作,能詳細說明一下你們的合作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