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第四輪分組,藍盈瑩在規則允許的前提下跳槽寧靜團,依然遭到了輿論的抨擊。
那麼,藍盈瑩有沒有更合適的做法,既能成功跳槽,又讓方方面面都無話可說呢?
張雨綺團面臨選擇
其實在當時的張雨綺團裡,想去寧靜團的人不止一個。畢竟寧靜團的實力強得多,誰不希望與強者為伍呢?
但是,心裡怎麼想是一回事,嘴上怎麼說就是另一回事了。
張雨綺不好意思先表態,因為她是隊長。她不希望自己以敗軍之將的身份去投奔寧靜團。這是姐的骨氣,但也可以看成是思想包袱。
於是張雨綺就讓大家先表態。
伊能靜此前兩次想要進入寧靜團,但每次她都看到寧靜在咧嘴,所以這次伊能靜不想再自討沒趣了。
然後伊能靜就建議張含韻過去,但是她說張含韻總分最高,這引起了張含韻的反感。
張含韻用略顯生硬的語氣和嚴肅的表情回了一句,「你咋知道,沒說呢」。
張含韻罕見強硬
這是我們以往極少見到過的張含韻。
可以看出,張含韻也不想讓自己背上「撇下隊友」的名聲,而伊能靜的建議卻又正在將張含韻推向那個境地,所以張含韻才立刻反彈了回去。
就在大家誰都不好意思邁出那一步的時候,藍盈瑩舉手了。再後來,就是冷眼和罵聲接踵而至。
藍盈瑩的正確做法,第一步:先問問大家,誰想去。
問完之後無非是兩種可能:要麼繼續面面相覷,要麼有人問藍盈瑩,「你想去嗎?」
無論是哪一種可能,藍盈瑩都可以回答,「我想去」。
這就沒毛病了。
既然隊長都讓大家表態了,那我表個態沒毛病吧。而且我也問過大家了,但大家都不表態,那還能怪我嗎?
這就叫先禮後兵。
藍盈瑩打破沉默
其實,我讓藍盈瑩先問大家誰想去,並不是為了徵求意見,而是為了堵大家的嘴。
這是心理戰的策略。
事實上,藍盈瑩比任何人都想離開張雨綺團。
一方面,張雨綺團的平均實力低於藍盈瑩的個人實力。另一方面,藍盈瑩在張雨綺的態度裡感受不到被重視。
「能力者姐姐」提名環節,張雨綺將強烈求戰的藍盈瑩排除在外,堅持啟用張含韻。如果站在藍盈瑩的立場上,她是很失望的。
既然硬實力和軟環境都不值得留戀,那麼現在有機會去更強的團隊,我為啥不走?
所以說,「我想去」是既定策略,而「大家誰想去」只是佯攻。既然你們都想當君子,那我就來當小人。你們越是謙讓,我這句「大家誰想去」就越有效果。
堵住了隊友們的嘴之後,先別急。
同樣的套路,再給寧靜團來一下。
寧靜團對藍盈瑩的加入不太歡迎
藍盈瑩正確做法第二步:離座之前,先向寧靜喊話,「靜姐,我可以加入你們嗎?」
你猜寧靜會怎麼回答?
寧靜好意思當眾拒絕藍盈瑩嗎?
或者再說得直白一點,寧靜好意思當眾宣稱「我們想要鄭希怡」嗎?
如果寧靜當眾拒絕藍盈瑩,並公開宣稱自己想要鄭希怡,就等於同時宣布了整個張雨綺團和孟佳團餘下的三個隊友全都不能來。既破壞了遊戲規則,又一下子得罪了七位姐姐。
這筆帳,寧靜不需要細想吧。
但是站在藍盈瑩的角度,先喊話、再投奔,既顯得很尊重未來隊友,還能通過這卑微的姿態來博得些同情。
圍繞「藍盈瑩跳槽」這件事,還有另一個槽點。那就是有不少人認為,藍盈瑩在與張含韻和伊能靜吃飯時,內涵了鄭希怡。
我不這麼理解。
藍盈瑩與張含韻、伊能靜吃飯聊天
藍盈瑩當時的原話是:「你想要這個機會你就說呀,你想要了以後你就去爭取呀。這種良性競爭。最怕的是那種,你明明想要,然後嘴巴上我不想要,結果人家上了,然後自己氣得要死。」
首先,遊戲規則沒有賦予鄭希怡主動爭取的權利。鄭希怡在第四組,要等到張雨綺團全員棄權,她才能表態。
所以,藍盈瑩的前半段話已經證明,她指的不是鄭希怡。
其次,藍盈瑩的後半段話,概括起來就三個字:紅眼病。
這才是藍盈瑩的真正所指。
任何時代都不缺紅眼病,但在任何時候,紅眼病都是不正之風。
藍盈瑩這段話,是由張含韻「從非洲舞中獲得力量」這個話題衍生而來的。張含韻顯然不是紅眼病,因為她是機會的獲得者。
所以說,藍盈瑩這段話只是在向張含韻表達祝賀和肯定,順帶表達一下自己的價值觀,但沒有內涵其他姐姐。
藍盈瑩與隊友慶祝
藍盈瑩進入新的團隊後,被抽中接受單人考核。應該說,這是她的幸運。
雖然她贏得的「特別拉票權」可能沒什麼大用,但她向新隊友們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我不是來拖後腿的,擁有我反而是你們賺到了。
用實力和成績為自己打開局面,對於最初不太受歡迎藍盈瑩而言,是難得的好機會。
無論此前有多少異樣的目光,甚至無論此前有多少成見,「事兒上見」都是消除人際壁壘的優選方案。
此外,在最新一期加更裡面,每次當隊友踩倒椅子之後,都是藍盈瑩主動扶起來。
也許這只是個人素質的體現,也許這也是藍盈瑩為了融入團隊而採取的一種主動表現。
三十歲的王漫妮在家鄉小鎮上受到了公主般的待遇,但她的心裡依舊嚮往上海。
三十歲的藍盈瑩面對周圍的冷眼,依然闊步走向更強的團隊。
她們都背負了許多不解和抱怨,但她們都值得被鼓勵。
寧為鳳尾,不為雞頭。
【微信公眾號:滿倉大兄弟】深度劇評,淺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