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狀況】2019年,東區實現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同)增長8.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2億元,增長1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9億元,同口徑增長6.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6萬元,增長8.5%;萬元生產總值能耗控制在省、市下達指標內。
【工 業】2019年,東區目倫石墨新材料深加工(一期)、冶金輔料綜合加工等項目竣工投產,籤約實施延鏈補鏈項目7個,帶動上下遊158戶企業快速發展,實現地企協作貿易額36億元,增長44%。啟動攀寶鈦金屬深加工產業園建設,馳輝鈦鋯、嘉翔鈦業等一批鈦材深加工企業落地,竣工投產航空及醫療用鈦合金異形材生產線等項目,逐步完善鈦產業「熔煉—鍛造—軋制」深加工產業鏈,釩鈦產業總產值突破150億元。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增長9.8%。瑞信精工、糧星米業等10戶地方企業升規入統,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5%。
【農 業】2019年,東區實施「產業振興」「生態振興」等五大專項行動,建成投產辣木種植及綜合加工利用項目,啟動實施牛油果標準生產示範基地項目,成功落地農產品冷鏈物流園。新增綠色食品認證2個、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示範社1家、省級示範家庭農場1家。9個村集體經合組織收入突破1600萬元。基本完成龍崗水庫除險加固、沙壩太陽能提灌站建設,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區轉運」模式,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取得實效。銀江鎮獲評「省級特色小城鎮」,沙壩村獲評「四川產業興旺村」。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3%。
【第三產業】2019年,東區規上限上企業達228家。基本完成現代服務業產業園擴容提質工程,入駐企業近400家,交易額突破25億元。全面融入國家生產性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坤牛物流、浩源物流等項目,物流業增加值突破10億元,市場主體達318家,公路貨運周轉量增長7.6%。特色街區打造取得新進展,逐步呈現中環天地、帝景華庭、大象夜市等夜間經濟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總量、增速均位列全市第一。
【招商引資】2019年,東區招商引資完成申報到位資金21億元,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0.5億元,其中:省外到位資金12億元,完成奮鬥目標11.6億元。新籤約希爾頓酒店項目、國藥集團攀枝花總庫建設等8個項目。開展招商小分隊外出招商10餘次,成功對接成都賽伯樂贏科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20餘家單位和企業。
【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東區加快建設太谷廣場、山水康城等項目,拆除棚改樓236棟、164萬餘平方米,推進危舊房棚戶區改造基礎設施配套工程。加快打通城區內循環,投入使用「三把鎖」(攀枝花市機場路口、竹湖園路口、臺聯三角轉盤三個交通堵點猶如三把「大鎖」,在交通高峰期擁堵情況尤為突出)配套項目,初步形成「三橫多縱」交通路網格局。順利實施金域陽光、金海世紀城等21個點位景觀改造,改造完成東林巷等一批群眾關心關注的小區道路,新增公共停車位285個,高梁坪汙水處理廠建成投用,炳草崗生活垃圾填埋場正式封場,加快推進生活汙水處理設施PPP項目,做好貨車治理,處置數位化城管(即:以信息化手段和移動通信技術手段來處理、分析和管理整個城市的所有部件和事件信息)案件10萬餘件。
【民生工程】2019年,東區投入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用於民生改善。實施就業促進、社會保障等十大民生工程,辦好54項民生實事。落實企業穩崗補貼264萬元,城鎮新增就業627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4%以內。炳二區龍箐幼兒園開園入學。新增社區便民服務點6家,完成菜市場升級改造15個。治欠保支,追討欠付農民工工資600餘萬元。各類社會保險累計參保近10萬人次、基金徵繳2.1億元。發放各類救助補貼資金11萬餘人次、2291.8萬元。兌現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補償資金43億餘元。924戶居民入住保障性住房。城鄉低保、困難殘疾人福利標準提高10%以上。
【安全工作】2019年,東區制定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責任制實施細則,政府安全監管責任、企業安全主體責任實現清單式管理。與省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快構建城市安全「一張圖、一張表、一張網」。排查治理隱患1.3萬餘個,整改率達99.3%。組建綜合應急救援分隊,創新開展市場化應急物資儲備,應急管理水平顯著提升。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和受傷人數分別下降67%、60%、86%。全年未發生較大及以上安全生產事故。
【環境保護整治】2019年,東區完成中央和省生態環保督察「回頭看」現場檢查及反饋問題整改185個,完成率達89.8%;59件環保信訪件辦結回復率達100%。開展建築工地揚塵治理、高汙染燃料清理等七大專項行動,空氣品質達標率95%以上。轄區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倮果水質自動監測站獲評全國首批「最美水站」。核查整改「國家清廢」行動問題點位4處。完成違建別墅、「大棚房」問題專項清理整治,拆除建構築物近1.3萬平方米。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新造林面積1.03平方千米,森林覆蓋率達42.6%。
【社會養老】2019年,東區逐步建立「1+3+N」〔1,即:1個康養大數據平臺;3,即:區、街道(鎮)、社區(村)三級服務體系,中老年、青少年、嬰幼兒三類服務人群,養身、養心、養老三項服務內容;N,即:全盤帶動N個產業發展 〕產業體系,推進德銘·菩提苑等一批「康養地產」,完成國家登山健身步道一期、旅遊民俗古村落等23項康養重點任務。啟動實施環球醫療與攀鋼總醫院重組,推進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轄區大醫院、基層醫療機構與社會醫養機構服務籤約率達100%,打造健康主題公園2個,建成居民健身場所131個。發布康養旅遊地圖,接待遊客960萬餘人次、增長9%;實現康養旅遊總收入149億元,增長20%。初步成型全域全齡全時智慧康養城區(即:做大做強具有鮮明特色的陽光康養品牌,提高東區在產業標準、行業規範等方面的話語權,傾力打造「青年人養智、中年人養心、老年人養身」的「陽光康養特色產業示範區」)。做好「兩個確保」,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確保養老金發放率達100%。年內為17498名參保人員,按時發放養老金共計4.94億元,未發生無故拖欠養老金現象。做好退休人員信息管理,及時完善更新退休人員信息庫,實現動態管理。全年為6萬餘人進行養老金資格認證。
【衛生健康】2019年,東區盛泰康復醫院建成投用,打造全市首家5A級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新增醫保異地就醫聯網結算醫療機構7個,5家基層醫療機構通過省級「優質服務基層行」評審,率先實現全市農村衛生室醫保網絡全覆蓋。
【文化教育】2019年,東區投入近1億元,實施市十五中、陽光外國語等19所學校基礎設施建設。高考本科上線突破700人、一本上線突破百人大關,獲評全市「義務教育教學質量突出貢獻縣(區)」「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突出貢獻單位」。啟動建設西部網絡文學文創基地,圖書館、檔案館全面落成,打造「城市原點」文化廣場、蘭尖故事微博物館,新建、改造升級街道(鎮)綜合文化站3個、社區(村)基層綜合文化中心10個。建成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和工作站12個、工作室56個,實戰運行三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
【市場監管】2019年,區市場監管局摸清底數(東區餐飲服務單位2119戶,其中:持有食品經營許可證的1106戶、備案1013戶,備案率95%),建檔案(食品生產經營主體4127戶、農業經營主體33戶),開展安全知識培訓,將食品安全法納入東區「七五」普法規劃,監管部門聯合各街道(鎮)開展「3·15」「食品安全宣傳周」等特色宣傳活動,召開食品安全知識宣講座談會、業務知識培訓會等40餘場次,通過開設食品安全知識科普欄,利用LED(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宣傳標語,宣傳欄張貼宣傳資料,主要街道懸掛食品安全宣傳標語、橫幅,發放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教育,560戶食品生產經營戶購買責任險;轄區114所學校食堂均參險,參險率100%。日常監管採取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許可和備案、從業人員健康證明、經營場所環境衛生、設施設備維護、食品留樣、餐飲具消毒、索證索票、進貨查驗記錄、四害消殺、餐廚廢棄物處理、食品添加劑「五專」管理等措施推進「明廚亮灶」工程,轄區1810戶餐飲單位實施明廚亮灶,達東區餐飲服務單位的85%,完善「量化分級」管理機制,量化評級率100%,記錄經營者失信行為,重點監管失信者開展重點風險防控,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開展校園及校園周邊食品安全專項行動,清查中小學校內食品超市和副食店售賣高脂、高鹽、高糖等問題食品情況,監管學校桶裝水,清查食品經營戶136戶次,立案查處4起,扣押其他涉嫌違法違規問題「五毛食品」數量20000餘袋計1000餘千克,貨值金額2萬元。提前2年實現省、市兩級提出的滅「C」行動目標。學校食堂食品安全量化分級B級以上達99%,明廚亮灶率達100%。
完成食品監督抽檢2082批次(含食用農產品717批次),核查處置159個不合格批次。瘦肉精快檢6600批次,檢測結果均為陰性。針對學校及周邊、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商超,開展農藥殘留、罌粟殼、亞硝酸鹽等項目快檢1156批次,全部合格。全力以赴保障人大、政協等重要會議、重大活動及2019年高考、中考等考試的食品安全,對養老院進行食品安全宣傳和檢查,在野生菌旺季開展專項檢查預防中毒事件等工作,保障對象4萬餘人。嚴控非洲豬瘟。督促落實肉類生產企業非洲豬瘟病毒檢測工作,建立檢測臺帳,隨機抽查凍庫,嚴查餐飲進貨索證索票和臺帳制度落實情況,嚴防私宰肉、病害肉流入餐飲加工環節。在攀枝花市率先推行農貿市場散裝熟食溯源和現場製售熟食必須採用冷藏櫃儲存售賣模式,年內對轄區所有市場制銷熟食攤點建立溯源機制,採取「四個統一」(即:統一溯源公示牌,統一臺帳格式,統一標識標籤,統一監管檔案)方式。制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管理標準》,規範人員、生產加工場所、設施設備、加工過程控制、包裝、運輸與貯存、臺帳記錄等6個方面36項內容,採取以問題為導向的方式監管食品小作坊。
食品安全納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立「三級網格」監管責任圖等工作機制,建成區、街道(鎮)、社區(村)「三級網格」,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網絡。聯合民政、教育、農業等部門對學校、託幼機構、養老機構等開展以食品添加劑、非洲豬瘟、小食品、保健食品等熱點問題為主要內容的專項治理。與區檢察院聯合開展「網絡訂餐」整治活動卓有成效,清理轄區網絡餐飲服務經營者478戶(佔攀枝花市「網絡訂餐」經營戶80%以上),查處涉嫌違法經營戶42戶。405戶網絡供餐單位入網「美團外賣」平臺,73戶入網「餓了麼」平臺,入網餐飲單位許可證公示率達93%,在全省網絡訂餐合規率檢查中,攀枝花市排名第二。與綜合執法局共同探索建立《東區早餐車規範管理實施辦法》,規範流動餐車試點管理,登記食品攤販74戶。
【鄉鎮概況】2019年,東區改變當前東區街道規模小、密度大、實力弱,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解決產業布局分散、資源難以聚集優化、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等問題,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啟動街道(鎮)行政區劃調整改革,將轄區的鄉鎮(街道)由現在的10個減少到6個。11月25日,行政區劃調整相關要件經合法程序上報省政府審批。12月3日,市政府下發《攀枝花市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東區調整部分街道行政區劃的批覆》。12月12日,省政府下發《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攀枝花市調整東區等4個縣(區)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覆》,同意撤銷東區南山街道、長壽路街道、棗子坪街道、向陽村街道、密地街道5個街道,重組大渡口街道、炳草崗街道、弄弄坪街道和瓜子坪街道4個街道,新設立1個東華街道,將銀江鎮華山村四組、弄弄溝村四組所轄區域劃歸相鄰街道管轄。調整後東區區劃格局由9街1鎮變為5街1鎮。12月31日前,轄區新設重組街道(鎮)全部實現掛牌運行。
(許 陽)